植物生理学之 第八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知识讲解

植物生理学之 第八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知识讲解
植物生理学之 第八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知识讲解

植物生理学之第八章植物的成花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成花生理

一、名词解释

l.花熟状态 2.春化作用3.光周期 4.光周期现象 5.光周期反应类型 6.长日植物(LDP) 7.临界日长8.短日植物(SDP) 9.日中性植物(NDP )10.去春化作用 11.春化处理 12.春化素13.长--短日植物 14.短一长日植物15.临界夜长(临界暗期) 16.光周期诱导 17.光周期效应 18.暗期间断现象 19.花芽分化20.性别表现21.再春化作用

二、填空题

1. 在短日照的昼夜周期条件下,在暗期用闪光进行暗期间断,则会产生______效应,从而促进______开花,抑制______开花。

2. 春化作用感受部位是______,而光周期感受部位是______,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______。

3. 在温带地区,春末夏初开花的植物一般为______植物,秋季开花的植物一般为______植物。

4.当光期长暗期短,或暗期为红光中断,均使Pfr/Pr的比值______,有利于开花刺激物的合成,引起开花。长夜导致Pfr______而延迟开花。

5.SDP南种北引时生育期______,所以应引______熟品种,LDP南种北引时生育期______,所以应引______熟品种.

6.高比例的Pfr/Pr促进______植物成花,抑制______植物成花;低比例的Pfr /Pr是在______条件下形成的,因此______条件促进______植物开花,抑制

______植物开花。

7.大多数植物春化作用最有效的温度是______℃,去春化作用的温度是

______℃。

8.光周期对植物性别分化有影响,长日条件一般诱导LDP______花分化,而诱导SDP______花分化。

9.植物激素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以黄瓜为例,用生长素处理,则促进黄瓜______花增多,用GA处理则促进黄瓜______花增多。

10.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一般是先开______,后开______。

11.在果树栽培中,常常应用环状剥皮,绞缢枝干等方法,使上部枝条积累较多的糖分,提高______比值,从而促进开花。

12.诱导高等植物成花的外界条件是______。

13.雌雄异花植物来说,处于适宜光周期时多开______,处于不适宜光周期则多开______。

14.植物能否开花往往决定于最后一次光照是Pr形式还是Pfr形式,对短日植物而言,______光抑制开花,而______光促进开花。

15.内源激素参与性别表现,当CTK/GA比值高有利于______性分化,比值低有利于______性分化。

16.某种植物的临界日长为10h,日照13h时不开花,但日照8h时,能诱导成花,该种植物属于______。

三、问答题

1. 简述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 简述光敏色素在植物的成花诱导中的重要作用。

3. 短日植物苍耳与长日植物天仙子是否都能在14hr的日照条件下开花?为什么?

4. 自然条件下,菊花在秋天开花。如果要使其在"五一节"时开花,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5. 简述植物性别表现的特点及调控因素。

6. 影响花器官形成的因素。

7. 根据所学生理知识,简要说明从远方引种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成功。

8. 举例说明光周期理论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植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期后具有了能感受环境条件而诱导开花的生理状态被称为花熟状态。花熟状态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转折点。

2.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一般冬小麦等冬性禾谷类作物和某些二年植物以及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开花都需要经过春化作用。

3.光周期: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

4.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叫做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休眠和落叶,以及鳞茎、块茎、球茎的形成,都受日照长度调节,即都存在光周期现象。但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植物成花的光周期诱导。

5.光周期反应类型根据植物导致开花所需要的光周期条件的不同而划分的植物类型。其基本类型是长日植物、短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三种类型。

6.长日植物(Long-day plant, LDP)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如延长光照或在暗期短期照光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开花或不能成花。典型的长日照植物有天仙子、小麦等。

7.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引起长日植物成花的最短日照长度或引起短日植物成花的最长日照长度。如长日植物天仙子的临界日长约为11小时,短日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约为15.5小时。

8.短日植物(short-day plant, SDP) 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如延长黑暗或缩短光照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日照则推迟开花或不能成花。典型的短日植物有晚稻,菊花等。

9.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 DNP) 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要其它条件满足,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的植物。如月季,黄瓜等。

10.春化处理(vernalization)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的措施称为春化处理。

11.去春化(devernalization)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将植物放到较高的生长温度下,低温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称为去春化作用或解除春化。

12春化素在春化过程中植株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

13.长--短日植物先需长日照,后需短日照条件下才能成花的一类植物,叫长一短日植物,如大叶落地生根和叶香树,其成花诱导需长日照,而花器官的形成需短日照。

14. 短--长日植物先短日照,后长日照的双重日照条件下成花的-类植物,叫短--长日植物,如风钤草和瓦松等。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8241054 课程学分:0.8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农林院校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学习相关后续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本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以及研究过程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本大纲体现了植物生理学最实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内容上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实验手段和方法上,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建立。开设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和有关理论,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预期结果,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严肃认真专心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将实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四、学时分配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别备注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定量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的溶液培养及缺素症状观察3学时验证性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3学时设计性 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3学时设计性选修 植物生长物质生理效应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3学时验证性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

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植物生理实验希尔反应

植物生理学实验 希尔反应的观察和反应速率的测定

摘要: 本实验以新鲜的菠菜叶片为实验材料;以菠菜的离体叶绿体为实验对象,由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光下能还原某些氧化剂,根据2,6 -二氯酚靛酚在光下从蓝色到粉红色再到无色的变化,观察希尔反应。在本实验中观察到,加入叶绿体悬浮液的试管,在光下由蓝色变为绿色(由于叶绿体存在的原因);暗处的试管仍为蓝色。 一、实验原理与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光下能还原某些氧化剂(如2,6 -二氯酚靛酚、高铁氰化钾、苯醌、NADP+、草酸等)2H2O+2A →2AH2+O2 希尔反应的测定的方法是(1)放氧速率;(2)氧化剂被还原的速率。本实验中2,6 -氯酚靛酚还原后,溶液由兰色变为无色。 实验目的: 观察和测定希尔反应,了解叶绿体在光合放氧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菠菜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漏斗、容量瓶、量筒、烧杯、纱布、移液管、台灯等 实验试剂:(1)提取液(0.067M 磷酸缓冲液,pH 6.5 + 0.3M 蔗糖+ 0.01M KCl);(2)0.1% 2,6 -二氯酚靛酚(溶于0.067M 磷酸缓冲液+0.01%KCl) 三、实验步骤 1.离体叶绿体悬浮液的制备 称取8克叶片,加10ml预冷提取液研磨,在研钵中捣碎30秒钟后,继续加入15ml冷提取液; 经过二层纱布过滤,去残渣,挤出滤液,置于离心管中。 以1000转/分离心3分钟;弃去沉淀。 以3000转/分离心上层液,8分钟,弃去上清液,沉淀为破碎的叶绿体。 用20ml提取液悬浮沉淀,置于冰浴备用。 2.离体叶绿体对2,6 -二氯酚靛酚的还原作用 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5ml叶绿体悬浮液和1ml 0.1%的2,6 -二氯酚靛酚。一试管照光,另一试管置于黑暗。5-10min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 黑暗处的试管颜色未发生变化,一直都是蓝绿色; 光照下的试管颜色明显变浅,由较深的蓝绿色变为浅绿色,证明希尔反应的存在,可见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光下能还原某些氧化剂。 实验讨论: 1、离体叶绿体对染料的还原作用实验中,比较两个处理的溶液颜色有何不同,并解释实验结

女性特殊时期的生理知识

女性特殊时期的生理知识 月经、带下、妊娠、分娩、哺乳是妇女的生理特点,这都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结果,特别是与肾气、天癸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 一、月经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因它犹如月亮的盈亏,海水之涨落,有规律和有信征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它为“月事”、“月水”、“月信”等。明·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可受地区、气候、体质、营养及文化的影响提早或推迟,在我国女子初潮年龄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都属正常范围。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或“断经”。在我国女子 46-52岁期间绝经,都属正常范围。 月经从初潮到绝经,中间除妊娠期、哺乳期外,月经都是有规律地按时来潮。正常月经是女子发育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在 2l-35天也属正常范围。经期,指每次行经持续时间,正常者为3-7天,多数为4—5天。经量,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行经总量约为50-8ml;经期每日经量,第一天最少,第二天最多,第三天较多,第四天减少。经色,指月经的颜色,正常者多为暗红色;由于受经量的影响,所以月经开始时的颜色较淡,继而逐渐加深,最后又转呈淡红。经质,指经血的质地,正常经血应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仅有部分妇女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也属正常现象。 由于年龄、体质、气候变迁、生活环境等影响,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有时也会有所改变。当根据月经不调之久暂、轻重、有症、无症而细细辨之,不可概作常论,贻误调治良机。 此外,有月经惯常二月一至的,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的,称为“避年”;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的,称为“暗经”。还有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垢胎”。根据避年、居经、并月的最早记载,即晋·王叔和著《经脉》所述,避年、居经、并月应属病态,后世《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等也认为是病态或异常,只有《医宗金鉴》将并月、居经、避年列为月经之常,似不切实际。 (二)月经的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机理,是妇女生理方面的重要理论。在了解女性生殖脏器(胞宫)、冲任督带与胞宫、脏腑与胞宫、天癸等理论基础上,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记载,可以明确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及其环节,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作用机制。 1.肾气盛肾藏精,主生殖。女子到了14岁左右,肾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最后成熟,同时通过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经的出现。所以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主编张立军 参编(按姓氏汉语拚音) 樊金娟郝建军 刘延吉阮燕晔 朱延姝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2004年1 月 序 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教改探索,认为实验课教学要注意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使学生熟悉实验工作;实验内容要有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的设计、实验报告的写作,以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多个方面。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一部分。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研究型的,有适当的处理,并尽可能的设置重复。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解释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在本次编写的实验指导中我们给出了大量的思考题,有的涉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的涉及实验技术的应用,有的涉及实验方法的应用扩展;此外,我们还要求实验报告的形式类似于正式发表的科研报告,并附有写作说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为了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对每个实验还都给出相应的记录方式。 本学期是我们教研室首次按这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组织教学,希望广大同学配合,也希望相关专业老师、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广大同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更加完善。 张立军 2004 年1月30日 2014年12月29日 1

附:参加教学改革人员: 刘延吉郝建军樊金娟朱延姝阮燕晔康宗利付淑杰于洋 目录 Section 1(1h)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简介 1.教学目的 2.教学要求和考核 3.实验内容介绍 4.实验室安全要求 Section 2(6h) 一、植物的光合速率测定-----改良半叶法 二、植物叶绿素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Section 3(6h) 三、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小液流法 四、植物根系活力测定----甲烯蓝法 Section 4(6h) 五、植物抗逆性鉴定----电导率仪法 六、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 Section 5(4h) 七、植物组织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Section 6(4h) 八、植物呼吸酶活性测定 2

植物生理学

第一章 1.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有(1)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值植物的固有姿态 2.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保卫细胞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答: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3在栽培作物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要做到合理灌溉,就需要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反映作物需水规律的指标有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又因作物种类、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合理灌溉则要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为依据,综合考虑土壤含水量、作物形态指标(叶、茎颜色、长势、长相)和生理指标(叶片水势、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气孔开度等)制定灌溉方案,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如喷灌、滴灌)及时地进行灌溉。同时还要注意灌溉的水温、水质及灌溉量。 第二章 1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 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种: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Si ,微量元素:Fe Mn Zn Cu Na Mo P Cl Ni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硅;微量元素:氯铁锰硼锌钼铜钠镍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何鉴别植物发生了缺氮、缺磷和缺钙的现象?若发生了上述缺乏的元素,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缺氮:植物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子实不饱满,产量低。补救措施:施加氮肥。缺磷:生长缓慢,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延迟,产量降低,抗性减弱。补救措施:施加磷肥。缺钾:植株茎秆柔弱易倒伏,抗旱性和抗寒性均差,叶色变黄,逐渐坏死,缺绿开始在老叶。补救措施:施加钾肥。

初中生生理健康知识讲座

初中生生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青春期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都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是人从出生、成长、发育到衰老所必经的历程。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就称为“青春期”,或者说,青春期就是由性机能不成熟转变为性机能成熟的过渡时期。 由于人体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开始发育和发育结束的时间便参差不齐,进入青春期的年龄随着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青春期的年龄范围规定为10——20岁,我国一般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定为11——18岁,分为三期:即青春早期,大约女孩从10岁开始,男孩从12岁开始,表现为生长突增;青春中期,表现为男女孩的第二性征发育,女孩月经初潮,这是女孩发育的显著标志;青春晚期,生长发育稍缓慢,此时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如成人,体格发育逐步完全,最后发育达到成人水平。每期约持续2——4年。 女孩开始青春期发育的年龄比男孩约早2年,我国在校学习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二、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像开了闸的河水,飞速向前,迅猛发育起来。 1、身高突增。长得快的,上半年穿的衣服,下半年就显得小了。女孩身高增长在月经初潮前后(11——13岁)速度最快,一般到19——23岁后停止长高。男孩身高增长稍晚(13——15岁),一般长到23——26岁停止。个子的

高矮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它与后天的营养、体育锻炼及生活习惯都有很大关系。在青春期,充足的睡眠能使人长高,体育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也是影响身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2、体重显著增加。 3、体态发生变化——男女有别。在青春期,男孩比女孩显得瘦一些,其原因是:在发育的时候,男孩体内其他的细胞都猛长,惟独体内的脂肪细胞长得较慢,而女孩体内的脂肪细胞和其他的细胞一起猛长。结果,女孩体内的脂肪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多两倍,因而男孩显得瘦长,而女孩显得丰满。由此可见,女孩体内脂肪含量高是正常现象,过分担心自己患上了“肥胖症”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女孩错误地认为越瘦越好,害怕自己发胖而节食,这样反而会影响女孩的正常发育。 4、肺活量显著增大。 5、心脏急剧发育。 6、大脑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青春期女孩的发育 关于第一性征:人类男女不同的生殖系统在胎儿时期就出现了,这种生来就具有的两性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又叫主性征。 第二性征:青春期的女孩越来越靓丽,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她们在身材、体态、相貌、声音等方面都与男孩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特征,就叫做第二性征,又叫副性征。女孩第二性征有四大显著特征:一是乳房隆起,二是臀部突出,三是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体态丰满,四是音调开始变高,嗓音逐渐变得圆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主编胡君艳陈国娟张汝民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科 2013年8月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水势与渗透势的测定方法可分为3大类:⑴液相平衡法,包括小液流法、重量法测水势,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⑵压力平衡法(压力室法测水势);⑶气相平衡法,包括热电偶湿度计法、露点法等。 Ⅰ小液流法 【实验目的】 了解采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 【实验原理】 水势表示水分的化学势,像电流由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一样,水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和环境间的水分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 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如果植物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则组织吸水而使溶液浓度变大;反之,则植物细胞内水分外流而使溶液浓度变小;若植物组织的水势与溶液的渗透势相等,则二者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外部溶液浓度不变,而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所测植物的水势。可以利用溶液的浓度不同其比重也不同的原理来测定试验前后溶液的浓度变化,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渗透势。 【实验器材与试剂】 1.实验材料:八角金盘、大叶黄杨等。 2.实验试剂:0.05、0.10、0.15、0.20、0.30mol·L-1蔗糖溶液、甲烯蓝溶液。 3.实验仪器:试管10支、微量注射器、镊子、打孔器、垫板。 【实验步骤】 1.取干燥洁净的试管5支为甲组,标记1~5,各支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1蔗糖溶液5mL。另取5支干燥洁净的试管为乙组,标记1'~5',各试管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1蔗糖溶液2ml。 2.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50片(避开叶脉),混合均匀。用镊子分别夹入10个小圆片到乙组试管中。并使叶圆片全部浸没于溶液中。放置约30~60min,为加速水分平衡,应经常摇动试管。 3.到时间后,在乙组试管中加入甲烯蓝溶液1~2滴,并用微量注射器取各试管糖液少许,将注射器插入对应浓度甲组试管溶液中部,小心地放出一滴蓝色溶液,并观察蓝色小液流的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 一、目的 学会用小液流法和质壁分离法测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 马铃薯、刀片、移液管、培养皿、蔗糖溶液(1mol/L),显微镜 三、原理 1、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 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若将植物细胞放在各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时,由于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或水势)的差异。两者便会发生水分的交换。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吸水,细胞外溶液的浓度↑,细胞外溶液的比重↑。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液与细胞外溶液水分平衡,细胞外溶液的浓度不变,细胞外溶液的比重不变。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失水,细胞外溶液的浓度↓,细胞外溶液的比重↓。 本实验是以有色液滴的比重变化确定等渗浓度。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出外溶液的ψs,即ψs= - CiRT[i:离解系数,蔗糖等于1;c:等渗浓度;R:气体常数,0.0083 MPa·L/mol·K;T表示绝对温度,即273+t(实验时溶液的温度)]。 2、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 ψw=ψp+ψs。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吸水。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当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时,ψp=0 ,ψw=ψs=ψ cell外= - CiRT 四、方法步骤 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 1.按十字交叉法把1mol/L蔗糖溶液(母液)分别配成0.1、0.2、0.3、0.4、0.5、0.6 mol/L蔗糖溶液各10ml。分别置于5支大试管中,编号作为实验组。 2.另取5支小试管对应于实验组编号,从实验组取2ml蔗糖溶液作为观察组。 3.切约2mm左右见方的马铃薯片。 4.把马铃薯片放入实验组,每组20片,20分钟后,加一点点亚甲基蓝粉末,摇匀。 5.用吸管吸蓝色液,伸入对应观察组中部,轻轻挤出一滴液滴,轻轻取出吸量管,观察液滴移动方向。 6.根据公式ψs=-CiRT,计算出所测材料的ψ cell 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 1、按十字交叉法把1mol/L蔗糖溶液(母液)分别配成0.1、0. 2、0. 3、0.5、0.6 mol/L 蔗糖溶液各2ml。 2、材料处理:用刀片在蚕豆叶表皮划一方格,用镊子撕下表皮,迅速投入每梯度溶液。 3、镜检确定等渗溶液:视野中1/2细胞在角隅处发生轻度质壁分离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4、计算渗透势。

植物生理学:8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讲授内容和目标: 让学生掌握光周期同花诱导之间的关系,了解春化现象。掌握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制。了解光周期现象与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因课时限制,从第三节以后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重点介绍植物的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理和应用。 学时分配:3学时。 具体内容: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同高等动物不同,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花, 是在植物生长到一定大小之后才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花器官的形成与否将植物的生活周期分成截然不同发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植物必须达到花熟状态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区分的标志是第一朵花的形成(或花芽分化)。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指植物体能够感受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开花时必须具备的生理状态。 幼年期(juvenility):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时期叫幼年期。只有度过了幼年期,达到花熟状态的植株,在适宜的环境条件诱导下会开花结果,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开花包括两个过程: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和花器官的分化(floral development)。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 在花芽分化之前,适宜开花的环境条件作用于植物体,而引起的一系列同开花有关的生理变化。 花器官的形成是指在植物在完成花诱导之后花芽的分化过程。 植物体只有完成了花诱导,才能形成花芽、开花、结果并形成种子,完成整个生活史。第一节光周期与花诱导 一.光周期和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1920年在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的一个育种站的实验室内,两位科学家W. W. Garner 和H. A. Allard 发现: 美洲烟草(Nicotiana tabcum cv Maryland Mammoth)在夏天的大田里生长到3~5m 也不会开花,但是在冬天的温室里长到不足1米就大量开花了。 另外他们还注意到大豆,不管在春季什么时间播种,都会在夏季中期的某个相同的时期开花。即在早春播种的生长的很高大的植株与在夏初播种的较小的植株同时开花。 很显然: 在冬天的温室内有某种因素导致了烟草的开花。 在夏天的时候有某种因素导致了大豆的开花。日照长度。会不会是日照长度引起了烟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 1、兴奋性:就是指可兴奋得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得外环境得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得理化过程与生理功能得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①兴奋就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得产生或加强②抑制就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得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得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生活得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与各种物质浓度得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得正常进行,就是机体赖以生存得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得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它就是机体调节得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得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得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得影响,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向相反得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得过程,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得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得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得内负外正得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得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得产生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正常成人得血液总量占体重得7%~8% 2、血液又称全血 3、在有防凝剂得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得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得50%~60%;下层不透明得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得物质,即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得红细胞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植物组织的含水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汽的原理,可用加热烘干法来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植物组织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常以鲜重或干重 % 表示,有时也以相对含水量 % (或称饱和含水量 % )表示。后者更能表明它的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植物鲜组织。 (二)仪器设备:天平(感量1/1000g);烘箱;干燥器;剪刀;搪瓷盘;塑料袋;纸袋;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 ⒈鲜重测定迅速剪取植物材料,装入已知重量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带入室内,用分析天平称取鲜重(FW)。 ⒉干重测定提前把烘箱打开,温度升至100~105℃。把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装入纸袋中,放入烘箱内,100~105℃杀青10min,然后把烘箱的温度降到70~80℃左右,烘至恒重。取出纸袋和材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干重(DW)。 ⒊饱和鲜重测定将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浸入水中,数小时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重;再次将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次取出,吸干表面水分,称鲜重,直到两次称重的结果基本相等,最后的结果即为饱和鲜重(SFW)。若事先已知达到水分饱和所用的时间,则可一次取得饱和鲜重的测量定值。 ⒋取得以上数据后,按公式计算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 思考题: 测定饱和含水量时,植物材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出现什么问题?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 实验原理: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水势。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为溶液的渗透势(ψπ),即代表植物的水势(ψw)。 ψw=ψπ=-P=-iCRT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小白菜或其它作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带塞青霉素小瓶12个;2.带有橡皮管的注射针头;3.镊子;4.打孔器5.培养皿。 (三)试剂:1. 0.05、0.10、0.15、0.20、0.25、0.30mol/L蔗糖溶液;2.甲烯蓝粉末。 实验步骤: (一)取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6个为甲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约4ml(约为青霉素瓶的2/3处),另取6个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为乙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1ml 和微量甲烯蓝粉末着色,上述各瓶加标签注明浓度。 (二)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50片,放至培养皿中,混合均匀。用镊子分别夹入5~8个小圆片到盛有不同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的青霉素瓶中(乙组)。盖上瓶塞,并使叶圆片全部浸没于溶液中。放置约30~60min,为加速水分平衡,应经常摇动小瓶。 (三)经一定时间后,用注射针头吸取乙组各瓶蓝色糖液少许,将针头插入对应浓度甲组青霉素瓶溶液中部,小心地放出少量液流,观察蓝色液流的升降动向。(每次测定均要用待测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清洗几次注射针头)。如此方法检查各瓶中液流的升降动向。若液流上升,说明浸过小圆片的蔗糖溶液浓度变小(即植物组织失水);表明叶片组织的水势高于该浓度糖溶液的渗透势;如果蓝色液流下降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低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若蓝色液流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等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此糖溶液的浓度即为叶片组织的等渗浓度。 将求得的等渗浓度值代入如下公式: ψw=ψπ=-iCRT。 式中:ψw=植物组织的水势(单位:Mpa);ψπ=溶液的渗透势; C=等渗浓度(mol/L);R=气体常数(0.008314 MPa·L /mol/K);T=绝对温度;i=解离系数(蔗糖=1,CaCl2=2.60)。 思考题:在干旱地方生长的植物其水势较高还是较低?为什么?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8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植物生理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大周期 2.脱分化与再分化 3.光形态建成 4.光范型作用 5.根冠比与生长协调最适温 二、填空 1.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类成分组成。 2.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其优点在于可以研究__________(被培养部分)在不受植物体其它部分干扰的条件下的生长分化规律。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油料种子成熟时,脂肪是由_______转化而的,初期先合成_______脂肪酸,以后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转化为__________脂肪酸 5.促进莴苣种子萌发的光是()。 6.目前已知的三种光受体: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核果的生长曲线是____________。 8. 很多因素会影响根/冠(R/T), 如增加土壤水分R/T 会______,供 9.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正常生长的生殖器官的呼吸速率一般比营养器官要;植物组织受伤时呼吸速率一般要。 10 与植物胚轴伸长的抑制、气孔开放关系最密切的光受体是: A. UV-C受体 B. 隐花色素 C. 光敏色素 三、选择题 1.油料种子成熟时,脂肪的碘值()。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升高 C. 没有变化 2. 四、论述题 1.试述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直接:萌发,光形态建成,生长抑制,节律现象,小叶运动,开花过程等,低能反应。间接:能源,高能反应,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2.何谓光敏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形态建成与光敏素之间密切相关,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3.何谓根/冠比?影响根/冠比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控制根/冠比的措施及其原理。 4.以IAA和GA为例,论述植物激素在麦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目录

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植物生理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根据来源可划分为天然的植物材料(如植物幼苗、根、茎、叶、花等器官或组织等)和人工培养、选育的植物材料(如杂交种、诱导突变种、植物组织培养突变型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以选择。 植物材料的采集和处理,是植物生理研究测定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仪器测定上,而对于如何正确地采集和处理样品却不够注意,结果导致了较大的实验误差,甚至造成整个测定结果的失败。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原始样品及平均样品的采取、处理 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或准确性),首先取决于试材对总体的代表性,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那么测定所得数据再精确也没有意义。所以,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目前,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提高采样技术的水平。 在作物苗期的许多生理测定项目中都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在作物中后期的一些生理测定项目中,如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的研究,也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有时虽然是测定植株的部分器官,但为了维持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也需要进行整株采样。 除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外,对于作物生理过程的研究来说,许多生理指标测定中的整株采样,也只是对地上部分的采样,没有必要连根采样,当然对根系的研究测定例外。采样时间因研究目的而不同,如按生育时期或某一特殊需要的时间进行。除逆境生理研究等特殊需要外,所取植株应是能代表试验小区正常生育无损伤的健康植株。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指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类似于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4生物测定:指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 5燕麦试法: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测定法,为生长素的定量测定法。 6极性运输:指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一端向另一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的现象。 7三重反应:指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的三方面效应 8偏上生长:指植物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乙烯对茎和叶柄独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茎的横向生长和叶片下垂。 9类生长素:指生理活性类似生长素的一类物质。分为吲哚类、萘羧酸类、苯氧羧酸类。10生长延缓剂:指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 11生长抑制剂:指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调节剂,它能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停顿和破坏顶端优势,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 12激素受体:指能与激素特异结合的、并能引发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激素受体可能存在于细胞质膜上,也可能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激素受体亦称为受体蛋白。 13系统素:系统素是植物感受创伤的信号分子,在植物防御病虫侵染中期重要作用。 14植物多肽素:指具有调节生理过程或传递细胞信号功能的活性多肽。 IAA吲哚乙酸 NAA萘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物质,促进植物插枝生根、防止器官脱落、促进雄花发育、诱导单性结实 GA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代替长日照和低温的诱导、打破延存器官休眠 GA3赤霉酸 CTK细胞分裂素,腺嘌呤的衍生物,促进细胞分裂、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迟衰老、打破种子休眠等的生理作用 6-BA 6-苄基腺嘌呤,一种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 ABA脱落酸,有诱导芽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器官脱落、抑制生长和引起气孔关闭等生理作用ETH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植物器官的衰老和脱落等生理作用 JA茉莉酸,抑制植物生长、萌发、促进衰老、提高抗性等生理作用 JA-ME茉莉酸甲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衰老等作用 PA多胺,促进生长、延缓植物衰老、提高抗性等 SA水杨酸,有生热、诱导开花和作为抗病的化学信号等功能 BR油菜素内酯,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植物抗逆性等生理功能 PP333氯丁唑,一种生长延缓剂,使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化,茎干粗壮,增穗增粒,增强抗逆性。

植物生理学之 第八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知识讲解

植物生理学之第八章植物的成花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成花生理 一、名词解释 l.花熟状态 2.春化作用3.光周期 4.光周期现象 5.光周期反应类型 6.长日植物(LDP) 7.临界日长8.短日植物(SDP) 9.日中性植物(NDP )10.去春化作用 11.春化处理 12.春化素13.长--短日植物 14.短一长日植物15.临界夜长(临界暗期) 16.光周期诱导 17.光周期效应 18.暗期间断现象 19.花芽分化20.性别表现21.再春化作用 二、填空题 1. 在短日照的昼夜周期条件下,在暗期用闪光进行暗期间断,则会产生______效应,从而促进______开花,抑制______开花。 2. 春化作用感受部位是______,而光周期感受部位是______,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______。 3. 在温带地区,春末夏初开花的植物一般为______植物,秋季开花的植物一般为______植物。 4.当光期长暗期短,或暗期为红光中断,均使Pfr/Pr的比值______,有利于开花刺激物的合成,引起开花。长夜导致Pfr______而延迟开花。 5.SDP南种北引时生育期______,所以应引______熟品种,LDP南种北引时生育期______,所以应引______熟品种.

6.高比例的Pfr/Pr促进______植物成花,抑制______植物成花;低比例的Pfr /Pr是在______条件下形成的,因此______条件促进______植物开花,抑制 ______植物开花。 7.大多数植物春化作用最有效的温度是______℃,去春化作用的温度是 ______℃。 8.光周期对植物性别分化有影响,长日条件一般诱导LDP______花分化,而诱导SDP______花分化。 9.植物激素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以黄瓜为例,用生长素处理,则促进黄瓜______花增多,用GA处理则促进黄瓜______花增多。 10.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一般是先开______,后开______。 11.在果树栽培中,常常应用环状剥皮,绞缢枝干等方法,使上部枝条积累较多的糖分,提高______比值,从而促进开花。 12.诱导高等植物成花的外界条件是______。 13.雌雄异花植物来说,处于适宜光周期时多开______,处于不适宜光周期则多开______。 14.植物能否开花往往决定于最后一次光照是Pr形式还是Pfr形式,对短日植物而言,______光抑制开花,而______光促进开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