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

合集下载

绿氨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绿氨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绿氨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绿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氮素肥料生产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绿氨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优势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了该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绿氨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氮素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传统的氮肥生产技术存在很多问题,如能耗高、污染环境等。

绿氨技术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材料生产氮肥的新技术,具有能耗低、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优点。

因此,绿氨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氨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流程绿氨技术是利用生物质或废弃物作为原料,通过催化剂、高温和高压等条件,合成氨氮肥。

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氨气合成、产物分离等环节。

具体来说,绿氨技术包括氨合成反应、气体分离和制备过程。

该技术的原理是将气相N2和H2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合成氨气。

其合成反应为:N2 + 3H2 → 2NH3通过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可以高效、低能耗地合成氨氮肥。

三、绿氨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绿氨技术相比传统氮肥生产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耗低,由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材料,绿氨技术的生产成本比传统氮肥低;二是环保,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是绿氨技术的原料,有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然而,绿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研发难度大、成本较高、原料来源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技术研究和政策支持方面做出努力,加快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消费和生产国家,氮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

绿氨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减少氮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建议和展望为推动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绿氨技术的科研投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绿氨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和示范,促进绿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肥效的“四种”新技术

提高肥效的“四种”新技术

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同时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善土壤微生物
环境,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03
合理耕作措施
合理的耕作措施也是改良土壤、提高肥效的重要手段。如深松耕作能够
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根系生长空间;旋耕则能够将作物残茬
和肥料均匀混入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技术的实践成果与未来展望
缓释肥料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缓释肥料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适用于各类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等。其能够提 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环境污染。
城市绿化和园艺领域的应用
缓释肥料也适用于城市绿化和园艺领域。其能够延长花卉、草坪等的观赏期,减少频繁施 肥的麻烦。
创新发展方向
未来,缓释肥料技术可朝着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实现肥料的精准投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肥效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研发更环保、可 降解的控释材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土壤改良技术还能够防治土壤退化,避免土壤盐碱化、酸化、板结等 问题,保持土壤的良好生态功能。
通过土壤改良提高肥效的具体方法
01
施用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透性,同时提供充足的养分供作物吸收
利用。
02
种植绿肥作物
种植绿肥作物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土壤改良方法。绿肥作物能够固定大气
污染。
节约成本
通过精确施肥和肥料优化,智能 施肥技术可以降低肥料成本,提
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
减少肥料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有 助于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农
业可持续发展。
智能施肥技术实践案例

无烘干流程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生产工艺

无烘干流程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生产工艺

无烘干流程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生产工艺一、技术内容技术原理:运用熔融尿素和磷酸一铵、氯化钾可以形成低共熔点化合物旳特点,将通过预热后旳粉状磷酸一铵、氯化钾、填充剂与熔融尿素充足混合,通过反应生成流动性良好旳NPK熔体料浆,该料浆通过专用喷头喷入复合肥造粒塔后,在空气中冷却固化成颗粒,从而获得养分分布均匀、颗粒性状良好旳复合肥料。

关键技术:该项目旳关键技术在于制备流动性良好旳熔融料浆,混合槽旳温度、停留时间及料浆液固比是该工艺过程旳重要控制参数,参数控制得好有助于减少料浆旳粘度,保证其流动性,减少副反应,减少氨损。

工艺流程:固体尿素人工拆包后经尿素提高机提至尿素振动筛,清除机械杂质及垃圾后旳尿素进入尿素贮斗,来自尿素贮斗旳尿素经尿素计量秤计量后进入尿素熔融槽,熔融后旳尿液进入缓冲槽,再经输送泵送到混合槽。

粉状氯化钾、磷酸一铵和填充剂经人工拆包后进入立式搅拌机混合,混合后旳物料经混料皮带机送至混料链磨机,消除原料中旳结块现象后旳混料,通过斗提机进入振动筛,筛除机械杂质及垃圾后进入混料斗提机提至混料贮斗,来自混料贮斗旳物混料经混料计量秤计量后送入加热器预热。

预热后旳物料进入混合槽,在此与尿液充足混合。

从混合槽出来旳氮磷钾熔融料浆进入造粒机将NPK熔融料浆喷洒造粒。

从塔顶喷洒下来旳NPK料浆通过空气冷却在塔底成型后进入输送带输送到冷却机,在此NPK颗粒肥得到深入旳冷却处理后,由提高机提至成品筛将成品分级后分别包装。

冷却尾气经箱式除尘器及尾气风机排空。

技术创新点:1、在该项目旳生产过程中无水分引入,无烘干过程。

老式旳复合肥生产采用料浆法或增湿团粒法,大量旳水分引入方能造粒,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旳能源将其水份烘干,并有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污染环境。

该项目充足运用低含水量旳尿素溶液,释放出旳结晶热和物料混合后旳反应热,减少了造粒机旳蒸汽加入量和干燥负荷,用熔液喷淋造粒既有团聚成粒旳特点,又有涂布作用,当喷淋滴珠在塔中下落通过上升旳空气流时,使其产生冷却和固化,产品搜集在塔旳底部,这样省去了一般造粒装置中最大旳并且是最昂贵旳干燥机,并能使干燥用旳燃料和干燥机及配套设备旳电耗得到节省。

掺混肥生产

掺混肥生产

掺混肥生产掺混肥是一种常见的肥料生产技术,它是将两种或以上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的一种复合肥。

在实际应用中,掺混肥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优点。

掺混肥在农业生产和肥料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掺混肥生产技术的原理是将各种营养成分不同、用途各异的肥料混合,形成一种复合肥。

这种肥料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多种营养需求,具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肥料浪费。

掺混肥的制备,一般需要确定肥料混合比例,同时还需进行机械研磨、筛分和包装等工艺过程。

在肥料选材上,应该根据土壤条件、作物要求和肥料供应情况,选择不同成分的肥料进行掺混。

生产掺混肥的设备一般包括破碎机、混合机和包装机。

通过破碎机粉碎原料肥料,然后将不同种类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配料,再通过混合机混合均匀。

将混合好的肥料装入袋子或其他容器中,进行包装封装。

在掺混肥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时间和混合强度。

混合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混合强度需要均匀、适量,同时防止过度混合带来的肥料颗粒磨损和热量增加。

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特别是在肥料破碎机和包装机的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

在破碎机操作中,需要进行设备保护和操作员的安全保护,同时避免肥料粉尘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防止包装机卡珠和袋子漏粉,避免肥料外泄和污染环境。

掺混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肥料制备技术,它可以为农业生产和肥料工业带来多种优势。

通过选择不同的原料和科学的混合比例,可以生产出多种适合不同作物和土壤的掺混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除了混合比例的确定和工艺操作的安全保障,掺混肥生产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肥料品质的保障。

混合后的复合肥品质应该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并具备肥效稳定、肥料释放均匀、肥效延续时间长等特点。

厂家在生产掺混肥时,应该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

常见的掺混肥检测指标包括:1. 总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的含量,掺混肥的总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新型肥料——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生产工艺及效益分析

新型肥料——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生产工艺及效益分析

新型肥料——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生产工艺及效益分析汪敬恒;马新荣;刘蕊;朱函静【摘要】系统介绍了以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尿素和铵离子复合稳定剂、防结块剂等,在常温下,采用干法(无需添加黏结剂,无需烘干过程)造粒工艺制备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工艺方法,并进行了性能实验和效益分析以及推广应用的前景预测.%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way how to make ammonium bicarbonate as main raw materialsinto multi-element long-acting granular ammonium bicarbonate at room temperature,together with right amounturea, ammonium composite stabilizers, and anticaking agents. The granulating process preparation is dry (withoutadding binder,no need drying process). The performance test and benefit analysis,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done.【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1(029)007【总页数】4页(P799-802)【关键词】长效碳铵;造粒;稳定剂;缓释;农业应用【作者】汪敬恒;马新荣;刘蕊;朱函静【作者单位】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 450052;河南省高新技术实业总公司,郑州450002;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 450052;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49+.3碳酸氢铵是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现状逐步发展起来的独有氮肥品种[1],几十年来,对支援农业生产、夺取粮食丰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碳铵自身存在着养分单一[2-3]、氮含量低(17%)、游离水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等缺点,易引起分解、结块、氮素利用率低施用不当还会造成有效养分的淋溶流失和分解损失等缺点.作者经过长期试验研究,以碳铵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少量尿素和铵离子复合稳定剂、防结块剂等,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肥料—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并很快投入了工业化生产.该工艺的优点是:①可有效利用现有设施;②原料立足厂内,不需增加流资;③一次成型挤压造粒工艺简单,能耗低,既有利于碳铵厂的产品结构调整,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缓释、长效、价廉的肥料.1.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碳酸氢铵(氮质量分数17.1%,水质量分数3.5%,河南中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尿素(氮体积分数46.0%,水体积分数1.5%,中原大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辅料为自制稳定剂Ⅰ、稳定剂Ⅱ、防结块剂等.1.2 实验方法及步骤将各物料分别粉碎,待用.称取碳酸氢铵85%(按质量份计,以下同)、尿素6%、自制稳定剂Ⅰ6%、稳定剂Ⅱ2%、防结块剂1%.将上述计量好的物料分别以碳酸氢铵、自制稳定剂Ⅰ、稳定剂Ⅱ、防结块剂等按顺序依次加入搅拌机,边加边搅拌,待最后一种物料加完后,继续搅拌5 min(以搅拌均匀为原则);将搅拌好的物料送入对辊式成型机造粒,继而送入筛分机进行筛分,将未成粒的物料(约5%)筛出,作为返料继续使用,筛上物即为产品.1.3 养分测定该产品的主要养分(营养成分)主要是氮,其次由于加入的稳定剂、防结块剂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可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这里养分的测定主要是其总氮含量的测定,测定方法采用消解蒸馏滴定法,产品经试样制备、试料处理与蒸馏,滴定以及空白实验等步骤,测得该产品的平均含氮为17.1%,与理论值17.2%基本一致.按上述的实验方法与步骤,进行重复实验10次,具有非常理想的重现性.1.4 颗粒抗压碎力测定粒状肥料颗粒抗压碎力的大小是直接反映产品在储存、搬运、施用过程中是否被破碎的主要指标之一,若颗粒的抗压碎力低,在储运过程中就易破碎,就失去了其造粒成型的意义.尤其对以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粒状肥料更是如此.对所做的10个批次的样品进行颗粒抗压碎力的测定,分别为:10.2,10.5,11,10.7,10.5,10.7,10.6,10.5,10.2,10.6 N,其强度远大于国家对无机粒状肥料颗粒抗压碎力≥8 N标准的要求.2.1 加工工艺的选择由于碳铵属热敏性物质,在对其进行加工改性制粒过程中,不宜加热烘干,只能采用无烘干挤压造粒生产工艺.该工艺具有简单、设备少易于设计、投产加工成本低、成型效果好等特点[4].其流程如图1所示.事实上,该工艺与稀土碳铵复合肥的生产工艺[5-6]是相通的,对已建有稀土碳铵复合肥生产装置的生产企业,无需增加任何投资,即可在原装置上生产长效碳铵颗粒肥.2.2 稳定剂的选择若以碳铵直接加工成粒状肥料,则不会改变碳铵的吸湿性,且成型效果不好,为此必须选择一种或多种物质作为添加剂,以改变碳铵的物性,同时考虑后续加工成型的需要,根据碳铵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防结块原理,在选择稳定剂的工作中,要考虑以下几点:①稳定剂应与碳铵具有化学相容性,即使有部分化学反应亦不会导致有效成份的降低,且能起化学干燥作用;②稳定剂不应使物料的临界湿度降低,以免引起吸潮加剧;③稳定剂应价廉易得,具有粘合作用;④稳定剂的加入比例不宜过大,以免导致有效氮素大幅度降低.根据上述观点,选择的复合稳定剂,通过吸收碳铵中的水分,降低了物料中的水分含量,产品成型后,大大降低了碳铵的比表面积,隔绝了碳铵与空气的接触,达到了减少碳铵分解挥发,使之趋于稳定的目的.2.3 提高碳铵稳定性的原理鉴于碳铵含游离水较高、晶粒比表面积大、易吸湿、常温下易分解的特性,经研究发现,干碳铵比湿碳铵稳定得多,且含游离水愈少愈稳定.因此,无论对碳铵进行怎样改进或改造,其最主要的关键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铵的游离水含量,克服碳铵自身存在的缺点,以达到提高稳定性、延长肥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之目的,这是进行碳铵改性或改造的最主要的宗旨.所选择的稳定剂同时满足了以下3点:一是对碳铵起稳定作用;二是溶入了农作物生产所必需的多种中、微量元素,增加了养分品种,提高了产品养分;三是有利于后续工序的粒化成型.3.1 产品指标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产品呈Φ2.36~5.60 mm、厚度3.5 mm的扁球状,外观为灰白色(可根据用户需要,调整其颜色),颗粒均匀、干燥、不结块,与碳铵相比其稳定性有明显提高,技术指标见表1.产品中除含有主成分氮元素、中量元素外,还不同程度地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及营养元素,如铁、锌、锰、硅等.按照GB2440-2001要求,产品的粒度除制成Φ2.36~5.60 mm大小外,还可根据不同作物需求及碳铵养分低的特点,制成更大的颗粒肥料.3.2 与碳铵性能比较3.2.1 稳定性试验将碳铵、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同时置于32℃气温下放置10 d,碳铵的分解挥发为90%,而配料产品的挥发量仅为15%,其稳定性提高了6倍.热稳定性试验:在43℃条件下,物料全部挥发的平均时间为:碳铵12 d,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20 d(产品中非挥发分解性物质除外),热稳定性比碳铵提高30%以上.3.2.2 溶解(缓释)效果试验将试验样品置于28℃水中,碳铵全部溶解消失的时间为3 min,而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在5 d后仍有颗粒雏形存在,且呈蜂窝状.3.2.3 肥效期(氮肥利用率)试验将普通碳铵与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分别埋置于正常偏干的土壤下,碳铵在30 d后就基本全部分解挥发;而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在100 d仍有存在,即肥效期由原来的30 d延长到100 d.由于碳铵分解的速度远大于植物吸收的速度,使得碳铵的分解物之一的氨气或随雨水渗入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逸出地面污染空气,而多元长效碳铵颗粒是缓慢释放、作物缓慢吸收,减少了氮流失或损失.3.2.4 抗结块试验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和重结晶的形成,普通碳铵装袋后,一般1~2 d即结块(尽管使用了防结块的添加剂),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块越大,其硬度亦愈来愈高,粉碎机也不能使其彻底破碎,给施用带来极大麻烦,而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存放1~2年仍不结块,即使局部少有结块,经搬动即可松散,形状如初.根据稳定剂的选择原理,遴选了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复合稳定剂,该稳定剂除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外,还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可分散至全部物料中,吸收碳铵中的游离水,使其变为结晶水,因而物料变得干燥,解决了碳铵因含水高而易分解的致命弱点.添加方法是将粉状的复合稳定剂与碳铵一起送入混合机进行均匀混合,而后造粒、过筛、包装即为成品.5.1 经济效益该产品属新型农用肥料,养分利用率高,肥效期长,施用方便,对农业增产效果明显,因而市场潜力巨大,以年产10万t,销售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人民币以上.5.2 社会效益该肥料产品经农科部门进行的大田肥效试验表明,其适用于多种土壤和作物,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小麦为例,增产率为8%以上,年产10万t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可应用于农业16.6万hm2,扣除投入成本,每亩增收65元,则可使农业获得效益16 250万元.5.3 生态效益由于在该肥料中加入了对碳铵起稳定作用的复合稳定剂,且是以颗粒状存在,降低了其与土壤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具有缓释、长效等特点,减少了因淋溶流失和碳铵快速分解逸出的氨气对大气和地下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因而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对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克服了碳铵自身存在的缺点,对农业增产效果明显,且其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生产定员少、加工费用低、易于工业化.碳铵厂生产该产品,无需增加流动资金,对已采用挤压造粒工艺生产复混肥的企业来说,无需增加任何费用,即可在原生产线上生产,且对原料适应性强,若以长期积压已严重结块、不易出售的碳铵为原料,亦能达到同样的质量效果.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还具有总有效养分比碳铵高、外形美观、肥效长、高利用率等特点,由于该产品是以颗粒状存在,大大降低了碳铵的比表面积和溶解速率,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延长了肥效,降低了由于氮素流失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同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不用燃料和水,没有“三废”产生,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7].1)以碳铵为基础原料,适量配入碳铵复合稳定剂和防结块剂,并将其加工成颗粒产品,克服了碳铵自身存在的缺点,提高了碳铵的稳定性,是改进碳铵使用效果的最有效途径,该技术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2)针对碳铵受热和增加湿含量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对辊冷挤压成型的工艺路线制成粒状肥料,不仅流程简单,设备投资省,还可大大节约能耗,降低加工费用,因而该技术成果具有经济性.3)产品贮藏、运输、施用方便,穴施便于计量,撒施无风阻损失,且可大大节省劳动力,因而该技术具有实用性.4)采用本制造方法加工的多元长效碳铵颗粒肥,由于产品以颗粒状存在,减少了其与土壤或空气接触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缓释、长效、抗御淋溶等优点,对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目前多元素长效碳酸氢铵颗粒肥的肥效评价还过于简单,农业效果评价目前仅限于肥效和作物产量方面的工作,对养分在田间的去向、作物利用效率和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等还缺少系统定量评价.另外,关于产品应用而减少养分损失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缺乏定量的评价,产品施用在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作用也有待研究.【相关文献】[1]王文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调整氮肥行业的结构促进氮肥工业的健康发展[J].化肥工业,2004(6):3-6.[2]王丽华.碳酸氢铵肥料研究与开发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521-522. [3]奚振邦,施秀珠,刘明英,等.试论碳酸氢铵的农业化学性质[J].土壤学报,1985,22(3):223-231.[4]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肥料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595-596.[5]张锦源,吴向阳.稀土碳铵复混肥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J].小氮肥,1997(4):3-8. [6]林明德.长效碳酸氢铵和稀土(碳酸氢铵)复混肥推广应用综述[J].福建化工,1995(4):10-13.[7]汪敬恒.农用碳酸氢铵的市场前景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复合肥的制作方法

复合肥的制作方法

复合肥的制作方法复合肥是一种综合性肥料,由多种营养元素组成,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它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复合肥的制作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复合肥的基本原理复合肥的制作方法基于营养元素的需要和作物的生长需求。

在农业生产中,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需要来配置合适的复合肥。

复合肥的制作主要包括配方、混合和粉碎三个步骤。

二、复合肥的配方复合肥的配方是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的。

通常,复合肥的配方可以根据作物需求的主要养分来确定。

玉米对氮的需求较高,而大豆对磷的需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氮和磷的比例来配置合适的复合肥。

还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来调整复合肥的配方,以满足土壤的养分需求。

三、复合肥的混合在配方确定后,需要将各种养分按照配方比例进行混合。

混合的过程可以通过机械方式进行,通过搅拌机或者混合机等设备进行混合。

在混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混合的时间和强度,以确保各种养分能够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复合肥的质量。

四、复合肥的粉碎混合完毕的复合肥还需要进行粉碎,使其成为适合施用的颗粒状。

通常可以通过粉碎机或者颗粒机等设备进行粉碎。

在粉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粉碎的粒度,以适应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

五、复合肥的包装和贮存制作完毕的复合肥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以便于运输和使用。

通常可以使用塑料袋或者编织袋等进行包装,并将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在贮存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复合肥的质量。

六、复合肥的优势和应用复合肥具有多个养分元素的特点,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综合需求。

相比于单一肥料,复合肥在提供养分的还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复合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生产。

氮同位素肥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氮同位素肥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氮同位素肥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氮同位素肥料是一种新型的肥料,它利用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不同同位素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同位素比例,能够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氮同位素肥料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传统的氮肥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氮素的利用率低、土壤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等。

而氮同位素肥料的应用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氮同位素肥料利用了氮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和不同同位素在植物吸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通过调整氮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氮同位素肥料的应用与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验证。

许多研究表明,与传统氮肥相比,氮同位素肥料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它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氮同位素肥料的使用还能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氮同位素肥料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氮同位素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技术相对较新,其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其次,不同作物对氮同位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调控。

最后,氮同位素肥料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农田的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的确定,操作较为复杂。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氮同位素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应用的推广,相信氮同位素肥料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合理组织和展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路。

在本篇文章中,为了介绍氮同位素肥料,文章结构的设计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 本节将细致梳理本文的结构,以便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掺混肥生产技术

掺混肥生产技术

掺混肥生产技术掺混肥生产技术是一种将多种肥料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肥的工艺过程。

通过合理的掺混比例,可以实现多种肥料的协同作用,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掺混肥的生产原理掺混肥的生产原理是将不同种类的肥料原料进行机械混合,通过粉碎、筛分、称重等工艺步骤,将肥料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混合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调整掺混比例,使得掺混肥的营养成分更加适合作物的需求。

二、掺混肥的生产工艺1. 肥料原料的选用: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用适合的肥料原料。

常用的肥料原料有尿素、磷酸二铵、钾肥等。

2. 肥料原料的处理:将选用的肥料原料进行粉碎、筛分等处理,使其颗粒大小均匀,便于混合。

3. 掺混比例的确定: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确定掺混比例。

通常情况下,氮、磷、钾的比例为4:2:1,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混合设备的选择:根据生产规模和混合效果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合设备。

常用的混合设备有旋转式混合机、双锥式混合机等。

5. 混合过程的控制:在混合过程中,要控制混合时间、混合速度等参数,确保肥料原料能够充分混合均匀。

6. 掺混肥的包装和储存:混合完成后,将掺混肥进行包装,常见的包装形式有袋装、散装等。

同时,要将包装好的掺混肥储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防止湿气和阳光的影响。

三、掺混肥的优势1. 营养均衡:通过掺混不同种类的肥料原料,可以实现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满足作物的各项营养需求。

2. 提高利用效率:掺混肥中的各种肥料原料经过混合后,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营养浪费,降低施肥成本。

3. 作物适应性强:掺混肥中的多种肥料原料可以满足不同作物的需求,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4. 生产工艺简单:掺混肥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农田和农户使用。

五、掺混肥的应用范围掺混肥广泛应用于农田、果园、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姓名:晏娟学号:1109010304 班级: 农资11c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型肥料的种类,重点介绍了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的概念、生产技术。

指出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新型肥料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料物资之一。

纵观当今肥料市场,除了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等常规化肥外,出现了许多琳琅满目的新型肥料。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型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维护肥料市场的新型肥料正常秩序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问题。

什么是新型肥料?当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新型肥料应该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我国科技部和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中有关新型肥料目录就包括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剂;秸秆、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控、缓释新型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植物稳态营养肥料等。

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也就成为常规肥料了。

而现在的常规肥料也是由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而稳定下来的。

1 新型肥料的定义和特点无论是新型肥料还是常规肥料,其本质必须还是肥料,离开肥料则无从谈起所谓的“新”与“旧”。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学名词,所谓肥料,是指“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我国的国家标准《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GB/T6274-1997)中把肥料定义为“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根据以上术语,植物激素类(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和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肥料之列,声、光、电、磁等物理因素更不是肥料,如磁肥的名称是不正确的。

因此将诸如此类的物料称之为新型肥料是站不住脚的。

新型肥料有别于常规肥料,必须突出一个“新”字。

对“新”字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个方面。

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如肥料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杀虫、防病等其他功能。

所谓的保水肥料、药肥等均属于此类,此外,采用包衣技术、添加抑制剂等方式生产的肥料,使其养分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增加施肥效益的一类肥料也可归于此类;形态更新,是指肥料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除了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的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通过形态的变化,改善肥料的使用效能;新型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使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效能稳定化、易用化、高效化;运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尽管从肥料形态上、品种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其侧重于解决某些生产中急需克服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如冲施肥、叶面肥等;间接提供植物养分,某些物质本身并非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但可以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间接提供植物养分,如某些微生物接种剂、V A菌根真菌等。

2,新型肥料种类及其生产应用新型肥料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那些肥料。

按照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六类: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A,微量元素肥料的概念及其分类含有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的肥料。

这类肥料中含有一种或几种对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需求量很少的营养元素,包括锰、硼、锌、钼、铁、铜等。

市场上主要品种有:硫酸锰、硼砂(硼酸)、硫酸锌、钼酸铵、硫酸亚铁、硫酸铜及各种微量元素混合的肥料。

分类: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很多,可以按元素区分,也可以按化合物的类型区分。

1、按元素区分有钼肥、硼肥、锰肥、锌肥、铜肥、铁肥等。

硼和钼常为阴离子,即硼酸盐或钼酸盐;其它元素为阳离子,常用的是硫酸盐(如硫酸锌、硫酸锰等)。

微量元素肥料——氯化铵①硼肥:硼砂、硼酸、硼泥(硼渣)、硼镁肥,硼镁磷肥、含硼过磷酸钙、含硼硝酸钙、含硼碳酸钙、含硼石膏、含硼玻璃肥料、含硼矿物、含硼粘土②钼肥:钼酸铵、钼酸钠、含钼矿渣、三氧化钼、含钼过磷酸钙③锌肥:七水硫酸锌、氯化锌、氧化锌、螯合态锌、碳酸锌、硫化锌、磷酸铵锌④锰肥:硫酸锰、氯化锰、碳酸锰、含锰玻璃、氧化锰、含锰过磷酸钙、磷酸铵盐,锰渣⑤铜肥: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铜、螯合态铜、含铜矿渣、碳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磷酸铵铜⑥铁肥: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螯合态铁、硫酸铁、磷酸铵铁⑦氯肥: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钾2、按化合物的类型区分①易溶的无机盐:属于速溶性微肥,例如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

钼肥则为钼酸盐、硼肥为硼酸或硼酸盐。

②溶解度较小的无机盐:属于缓效性微肥,例如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

③玻璃肥料:是含有微量元素的硅酸盐型粉末,是高温熔融或烧结的玻璃状物质,溶解度很低。

④螯合物肥料:是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螯合作用的化合物,与微量元素螯合的产物。

⑤混合肥料:是在氮磷钾肥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制成的混合肥。

⑥复合肥料:是氮磷钾肥与一种微量元素或者几种微量元素制成的化合物。

⑦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弃物:其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微量元素,也可做为微量元素肥料使用,一般都是缓效性肥料。

B,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与技术微量元素肥料的主要生产过程为:有机废弃物→粉碎→发酵→除臭→脱水→测试评价,关键程序是发酵和除臭。

发酵方式有堆肥、通入沼气、塔式发酵、槽式发酵等。

一般认为。

堆肥是发酵的首选方法,堆肥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过程中,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氮、磷、钾等化合物,并且合成活性物质腐殖质。

根据堆肥过程中氧气的供应情况,可以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厌氧堆肥是在通气条件差,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由厌氧微生物发酵堆肥,温度低,周期长(3~4个月),异味浓烈,有机物质分解不彻底;好氧堆肥是在通气条件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降解有机质。

通常好氧堆肥堆体温度高,一般在50~65℃,故亦称为高温堆肥,周期为1个月左右,有机物质分解彻底。

由于高温堆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同时将有机质快速地降解为稳定的腐殖质,转化为有机肥[4]。

目前,多采用高温好氧堆肥发酵。

除臭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物理除臭指加入10% ~15%的风化煤或沸石粉;化学除臭药液选用亚硫酸氢钠和甘油混合水溶液等化学氧化剂作除臭剂,喷淋除臭。

其原因为亚硫酸氢钠可与醛类臭味物质生成结合体,但亚硫酸氢钠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性差,易分解,加入少量甘油(亚硫酸钠用量的3%左右)可提高其热稳定性,除臭效率较好;生物除臭指在有机物料中加入1%的马粪、5%的5406菌剂、硫化细菌菌剂等,其中马粪主要作用是发酵,5406菌剂起到除臭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方法除臭效果极显著。

在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中,发酵和除臭过程同时进行,大多数厂家生产复合有机肥。

具体过程为:粪便、垃圾或污泥中加入破碎的有机物料(如秸秆)、除臭剂、功能性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菌剂等)等,进行高温堆肥发酵,在发酵起始,调节堆肥物料的含水量、C/N比。

含水量一般为55% ~65%,水分含量过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水分含量过高,则易堵塞料堆中的空隙,影响通气,导致厌氧发酵,并且堆体温度提升慢。

起始C/N应为25~30∶1,过低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使发酵过程缓慢,以致降解不完全;过高,成品肥利用价值低,施用时发生氮饥饿现象,争夺土壤中的氮素。

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影响堆肥质量的主要参数为含水量、pH值、温度和含氧量。

堆肥过程中的含水量控制在50% ~60%为最佳,pH值的适宜范围为6.5~7.5,因为这是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生长最合适的酸碱度,常见畜禽粪便的pH值都在6~8的范围内,因而在堆肥前一般不需要调节pH值。

如果发酵过程中pH过高或者过低,可加入人粪尿、石灰或者采取通风措施调节。

在堆肥过程中,随着微生物活动的加剧,当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热量大于堆肥的热耗时,堆肥的温度就上升,若不加控制,温度可达75~80℃,因此温度上升是反映微生物活动剧烈程度的最好参数,而最佳温度为55~60℃。

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为:开始堆肥时温度和自然温度一样,在中温微生物的作用下,经1d达到40~50℃,高温微生物开始活动,经5d左右,温度达到60℃,当温度超过60℃时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调节的办法是增加通风量。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在50~55℃以上要维持1周左右,以达到杀灭病原菌、杂草种子的目的。

堆肥内空气的含氧量为8%~15%,当低于8%时,好氧微生物活动降低形成厌氧状态易产生恶臭,并降低堆肥的品质,通过翻推通风调节。

微生物肥料的概念及其分类: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剂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常也叫菌剂或菌肥,包括固氮菌类、磷细菌、钾细菌、抗生菌类,还有具有加速有机肥堆腐速度、除臭等功能的微生物菌剂。

其中固氮菌类包括共生固氮菌,如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菌,自生固氮菌和联合固氮菌。

微生物肥料除含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以外,还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多种调节剂、氨基酸等。

市场上主要肥料品种有:硅酸盐菌剂、复合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及其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原种→平板培养→摇床培养→提纯→鉴定→复壮→发酵)和肥料的生产(机肥物料→烘干灭菌→投放微生物→搅拌→产品→评价)2个过程。

影响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步骤是微生物的提纯、鉴定、复壮、发酵。

生物肥料产品的质量关键是菌种,菌种必须认真鉴定和提纯,防止动植物检疫对象、传染病病原体的混入,还要经过严格的性能鉴定,如固氮菌的固氮能力的鉴定,根瘤菌的侵染能力、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的鉴定等,只有提纯选育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菌株生产的菌肥,在生产上才能发挥出增产的效果。

一个优良的菌株在长期传代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固氮菌的固氮能力下降,糖化菌的糖化能力下降,解磷菌的解磷能力下降等等,因此生产上必须经常检查菌株的活性,对衰退菌株及时处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另外,菌株必须隔一定时间检查性能并进行复壮,最合适的复壮方法是回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培养,因为生产菌肥的菌株无论是固氮菌、根瘤菌还是磷细菌、钾细菌都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土壤中更能强壮旺盛地生长和繁殖,也可以用土壤浸提液进行复壮,而人工培养容易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