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人性论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de)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de)时代.政治、经济(de)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de)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de)实学思潮.他们以批判(de)、求实(de)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de)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de)具有进步意义(de)教育观点,对于传统(de)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de)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de)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de)代表性人物,从他们(de)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de)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de)、具有初步民主思想(de)新教育(de)要求.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阻止清兵南下.失败后,投身于桂王(de)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着述为业.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着作.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de)着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de)一位伟大(de)唯物主义思想家.在他(de)着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de)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de)卓越见解.他(de)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de)观点,有其特点.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de)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de),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de).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de)潜在(de)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de).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de).王夫之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失之习,而欲求之性,虽见性且不能救其习,况不能见乎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代毛,必不能胜.”这一段话不但说明“习”对于人性(de)重要,而且说明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就注意教育.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de)观点.他认为人(de)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de)接触,是通过后天(de)实际活动取得(de),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de)重要区别.那种所谓不待学而能(de)生知之说,只不过是“释氏夸诞之淫词而已”.二、理与欲统一(de)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de)“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de),“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王夫之这个观点(de)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de)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着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de),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de).在这种主张之下(de)教育,就要重视人性(de)发展,满足人们(de)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他说:“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de)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de),有着要求解脱束缚(de)意义.三、知行观和教育过程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de)“知行合一”之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他认为在人们(de)认识中知和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de)一条定理.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de)主张,是教育上(de)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de)一般规律.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de)效果功用.他曾以下棋为例,说明下棋知识,必须通过对奕才能获得,只是终日看棋谱,是不成(de).四、学思结合(de)教学思想王夫之认为,学与思(de)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de)关系.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惟先觉之是效,思则不拘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de)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de)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de)框子所构牵.学习(de)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愈可贯通.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de)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可使学习有进步.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de)结合.王夫之(de)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de)论述,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de)思想.五、学习法和教学法王夫之在着作中,除谈及以上教育理论(de)见解外,还从自己研读、着作体会出发,谈到许多教与学(de)原则和方法.(-)立志王夫之和其他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他认为,意与志不同,“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之,君子持其志而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盖志一而已,意则无定而不可纪.因此,“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则意虽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人之立志,必须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他这样强调立志(de)重要性,在为学、力行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二)“有序”和“不息”相结合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习”,还要注重“时”,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时”是学者(de)通病.他所说(de)“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之义.他把学记这样标点:“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解释说:“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而“有序”和“不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de).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减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这样就可以使学习较易,“因其序则可使之易”.那种一旦豁然贯通之说是靠不住(de).(三)因材施教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de)特点进行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de),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de)个性去施教,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他说:“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教者要引导发展学者(de)长处,使他能够进步;矫正学者(de)偏处,使他能够走上正确(de)道路.他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他还认为教者教学要根据学者(de)接受能力、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de)程度等等,总之,要根据学者(de)具体条件去施教.他说:“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教人(de)道理是一个,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王夫之所述因材施教(de)原则,是对儒家传统教学思想(de)继承和发展.(四)自勉与自得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de)要求必须严格,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苟且偷安(de)心理;学生对自己也应该坚持高标准,不能要求教师降低要求来迁就“俯从”自己(de)“易为”与“无知”,否则将使学生陷于“不知不能”(de)悲境.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他所指(de)高标准,是指“圣功”而言,但他所讲(de)原则是具有积极意义(de).王夫之在强调“自勉”(de)同时,还指出注重“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则虽教亡益.”这里他强调学生学习要用“求通之志”,即要有学习心理上(de)准备性和努力钻研(de)继续性,然后再有教师(de)启发式教学,就会获得好(de)效果.这就是“教在我而自得在彼”(de)道理.六、论教师(de)作用和条件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de)作用.他认为“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de)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de)重要任务,绝非可有可无者.正因为教师如此重要,选择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de)人心道德.因此,王夫之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指出,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de)榜样.“躬行”是陶冶学生(de)根本.躬行即是“身教”,即是“不言而教”.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只有以不言之化,而行感化之教,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达到真正(de)自得.教师(de)“躬行”在道德教育上具有极重要(de)意义.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de)、正确(de)知识.能够“温故知新”.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王夫之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着于心目,然后垂之为教,随人之深浅而使之率喻于道,所以遵其教,听其言,皆去所疑,而可以见于行……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王夫之提出(de)对教师(de)要求,都是教师所应必备(de)条件,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有借鉴意义.。

人性本善还是恶:中国古代的各种人性论

人性本善还是恶:中国古代的各种人性论

人性本善还是恶:中国古代的各种人性论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西方是伦理学的问题,在东方,是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人性论的问题。

从古至今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乐此不疲。

而无知青年也非常容易被独断的人性论所蛊惑,最后干出一些很荒诞的事情来。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除了重视你活着的时候的善恶,还非常重视人性的原始的和本来的面貌。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无论人性本来是什么样的,是善也好,是恶也罢,真的认为人性不能改变的自暴自弃的人性论,从来不是主流,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就算是完全相反的人性论,最后还是要弘扬一个善,性善的要保持善,而性恶的可以修炼成善,而性没有善恶的要努力学到善。

所以无论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善,成就善,才是人性论的主题。

而人性论在揭示人性善恶的表面下,其实主要是教化人丛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独断的人性论所谓独断的人性论,就是把人性规定成一个不能改变的东西的,就是这个,不是,也不可能是别的,也就是独断论。

其实绝大部分人性论都是独断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元独断人性论,虽然在现在,独断论往往被认为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人性独断论由于并不妨碍人成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孟子性善论孟子是谁?谁都知道,阿狗阿猫都知道。

不过把孟子称为亚圣,那是唐宋时代的事情了,孟子一开始不被人重视。

所以他的人性论在先秦很有市场,其后被埋没了1000年,才又有了市场。

孟子的人性论是一个独断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是天生的。

他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世间还有恶,这也就是对人性论的解释,这点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对人性善恶之有描述,没有解释,没有根据,是没有研究价值,也是站不住脚的。

就好象孟子说,人性善,别人要问,人性为什么善?他得答得出。

孟子性善论的依据是心善,孟子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人的基本的四心,是人本来就有的,性善来源于心善,而心本来的四个品质是善的,那么性就是善的。

所以,孟子的人性论除了是一元独断论以外,还是一种先验论,这是一个哲学术语,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先于你存在的东西或者理论。

王夫之的气质人性论

王夫之的气质人性论


太 虚 皆气 , 离气 之理 无
在 王夫 之 的哲 学体 系 中 , 是 一 个最 重要 的概 念 , 不 仅 是 构 成 世 界 的最基 本 的 物质 实 体 , 是 气 气 也
理、 性等存在的依据 。王夫之认为 , 宇宙是 由气构成的, 气是宇宙间唯一的物质存在 , 他说 : 阴阳二气 “ 充 满太 虚 , 外更无 他 物 , 无 间隙 , 之象 , 之 形 , 此 亦 天 地 皆其所 范 围也 。 _ 太 虚就 是 宇 宙 空 间 , 不 是 虚 ”l 它 空无物 , 而是被气所充满 , 除了气 , 再没有其他物质 , 天象 、 地形都在太虚之中, 是气的实存的物质形态 。 王 夫之 明显 继承 了张 载“ 太虚 即气 ” 的思 想 , 他 比张 载更 彻 底 。在 张载 的理论 中 , 为 气 之本 体 的太 但 作 虚, 和气 的关 系是 无形 和客形 , 无感 和 客感 , 至静 和聚散 , 因而给 人一 种 太虚 和 气是 相对 待 的两 种 事 物 , 容易使人把太虚理解为气之上的超然存在 , 而不是气 的本然状态 , 甚至被理解为气的本原或者气所存 在 的原 因 , 张载 的太 虚在朱 子那 里就成 了“ ” 理 。而王 夫之 则 直 接将 太 虚称 为气 :人 之 所 见为 太 虚 者 , “ 气也 , 非虚 也 。虚涵气 , 气充 虚 , 有所 谓无 者 。 人们所 见 的太虚 , 无 ” 是气 存在 的一 种形 式 , 不是 虚 空 而 无物 , 看似 虚无 一物 的太 虚 , 际充满 了气 , 实 并非 真 的是绝 对 的虚 空 。 作为气 的一 种状 态 , 虚非 无 , 是实 有 ,太 虚 , 太 而 “ 一实 者也 ”_ , 虚 是实 有 , 3太 j 构成 一 切事 物 的气 也 是 实有 , 实有是 气 的最本 质 的特征 , 一切 有 形 的 和无 形 的事 物 , 是 实有 的。天 下 没 有 绝对 的无 , 都 即使 是无 形 , 非真无 , 是实有 , 无 形 者 , 无 也 。静 而 求 之 , 眇而 观 之 , 宙 之 间 , 有 无 形 者 ” , 也 而 “ 非 旷 宇 无 “ 无形 者 , 无形 也 , 己之 不见 也 ” , 以 , 非 特 所 太虚并 不是 空无 一 物 ,虚 空者 , 之 量 。气 弥纶无 涯 而 “ 气 希微 不形 , 则人 见虚 空而 不见气 。凡虚 空 皆气 也 , 则 显 , 聚 显则 人 谓 之有 ; 则 隐 , 散 隐则 人 谓 之无 ” , 虚空皆气 , 显则谓之有 , 隐则谓之无 , 有是实有 , 无则非无 , 太虚之中 , 乃是实存之气 , 除此再无他物。王 夫之在这里将气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根源 , 这就在根本上否定 了气之上还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 , 没 有给“ 、心” 理” “ 等超然存在 留下任何 的位置, 呈现了彻底的气一元论思想 。 由于确立 了气的本体地位 , 王夫之在理气论上提出了与程朱理本论相反 的理气关系。朱子在理气

王夫之天道观与人性论法哲学研究

王夫之天道观与人性论法哲学研究

摘要王夫之天道观与人性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法哲学思想。

天道的形而上学来源在于阴阳气化的规则条理。

天道规定着人的产生及其本质,也规范着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

天道的现实表达在于伦理道德规范与礼乐政刑制度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现天道之诚就是人以自身为天道目的并实现之,天道的价值目标转化成人的道德理想,人定法通过人性的中介也能上达天道。

天道理想的实质在于一个真性情的社会生活,不违人情即是天道,不违民之典、民之礼、民之所欲所畏而立法执法也是天道,天道是传统法律的本源以及最高权威性所据。

所有法律,无论是习惯法、制定法、道德法、伦理法等,都是天道而已,同时也是天道其诚的表现。

实现天道之诚,继之者善,继之而有其善,所以道无不善,它是正义的;道的道德批判性排除了无道之理,因而它又是秩序与正义的道德理想追求。

治乱之际、公私之分、政刑之设、宽严之究等等,皆以天道为最终的建构与评判标准,那么来自天道的法就具有了三种功能:理想法、实在法以及标准论。

道的范畴也比较适合作为王夫之法哲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它是传统社会法律的本质所在,其次它是传统社会法律理论的出发点。

王夫之认为性与道在气化的意义上是同一的,天人能够合一在于人性即天道。

天命授性,日生日成,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类社会秩序是天道理论的现实依据,而人性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规定性又通过人心的认识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最终来源,因此人性就成了王夫之法哲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向上发展为天道的理论基础,往下发展则成为礼乐政刑的现实依据。

按照王夫之天道人性的说法,法来源于天道,但天道以人情为据,所以法最终还是来自于现实人情。

从主体视度来看,人性来自于客观的天道(本质上却是主体性的天道),也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在规范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客观对象化为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秩序以及法律制度,这本身也就是主体的实现。

天道、人性与法具有同一性:法因人情制定;人情之所来,又是人性的发动;人性源于天命授性、日生日成。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王夫之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性论体系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王夫之的人性观出发,探讨其理论贡献。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道家学说中的根本概念,人性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神圣性质。

他主张人性具有积极的天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因此应该通过道的实践和修炼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同时,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与自然相通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在人性的发展方面,王夫之提出了“积蕴”和“转化”两个概念。

他认为,人性的发展需要通过积累经验和修炼,不断积蕴生命力和智慧,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人性还需要通过转化来适应环境和变化,从而发挥出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此外,王夫之在人性发展的实践中还提出了“内圣外王”理念,认为人应该内心修身,外在治国;内圣是对自身的修炼和完善,外王则是指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贡献。

这一理念不仅在其时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思想上,王夫之的人性观融汇了伦理、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的思想,他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人性的发展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他的人性论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也是世界哲学中至今仍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在现实意义上,王夫之的人性观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人性的正面作用,如何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王夫之的人性观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夫之的人性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贡献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首先,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于人性的论断总是在善恶这两方面纠缠,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是在争论之中。

王夫之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这些器官,而后天之性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观念。

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们未能为力,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就是在学与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转型,王夫之指出人“生而知之”这种阐释就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人能够天生就晓得所有。

同时在学和思上他也存有自己的看法,指出自学并不影响思索,人自学得越多,思索的疆界就可以越广为;而思能确保自学的态度和自学的深度,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学和思就是相互促进的,想思量深渊就要博学。

还有就是,理与欲的教育论断。

王夫之是非常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教育论断的。

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扼杀人性,因为天理在于人性之中的,没有人性就没有天理,所以传统理学教育中的灭人欲是非常错误的,在教育中应该更加充分的重视人性,而不是对人性采取压制的态度。

王夫之就是明清交错时期的知名思想家,对于后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存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后世之人受王夫之思想影响的人很多,王夫之思想影响就是非常广为的。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七点: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要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和人性变化论。

可以说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都是非常新颖的,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这些观点中有的是对当时社会中存有的思想展开抨击,有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思索,除了对人性的变化展开具体内容阐释,他的思想涵盖极广。

其中的气一元论就是论述原理和物之间的关系,传统思想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先有理而后有物。

但是王夫之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事实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为理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

这个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让人们对于理和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旧刊选萃高觉敷:王夫之论人性

旧刊选萃高觉敷:王夫之论人性

旧刊选萃⾼觉敷:王夫之论⼈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王夫之论⼈性⽂ | ⾼觉敷本⽂原载于《学术⽉刊》1962年第9期⼀、⼈性是什么王夫之在讨论什么是⼈性时,⾸先区别了⼈与动物的界限。

他批评宋儒蔡元定的存⼼之说,写道:“西⼭(即元定)云,⼈物均有⼀⼼,⼈能存,物不能存。

此语卤莽害道不⼩......孟⼦明⽩决断说⼀个“异”字,西⼭却将⼀“均”字换了。

⽝之性犹⽜之性,⽜之性犹⼈之性,告⼦犹能知其不然,⽽西⼭却灭裂此⼼,教同⽜⽝蛇蝎去,悲哉!......禽兽只⼀向蒙蒙昧昧,其或有精明处,则⽢⾷悦⾊⽽已。

此⼼存之⼜将何⽤?”⽢⾷悦⾊是⼈与动物所同有的⽣物性。

王夫之并没有忽视这个特性;他只是要我们注意确⽴⼈与禽兽的界限,确定⼈性的本质特征。

关于⼈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它“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切关系的总和”。

⽽在这些关系之中,⽣产关系尤其是对⼈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们当然不能希望⼗七世纪的王夫之能够从这种关系来考察⼈性或⼈的本质。

他和从孟⼦以后的历代哲学家⼀样,把⼈当作离开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存在的抽象的伦理的⼈。

他分析⼈性,⼀⽅⾯是要在⼈性内求所谓仁义礼智等德性的基础,另⼀⽅⾯企图通过这种内省分析以达到个⼈的存⼼养性的⽬的。

他说:“此⼼存之,由将何⽤?”正是这个思想的表现。

他以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性有仁义礼智的四端。

他说,“恻隐、羞恶、恭敬、是⾮、唯有⼈有之⽽禽兽所⽆也。

⼈之形⾊⾜以率其仁义礼智之性亦唯⼈则然⽽禽兽不然也”。

但何以知道⼈性有此四端呢?他以仁义为例回答来这个问题。

他说,“⼈之所不学⽽能,不虑⽽知者即性之谓也。

学、虑、习也。

学者学此,虑者虑此,⽽未尝则已能,未虑则已知......此未学则已能,未虑则已知者则既⾮不良之知,不良之能也,抑⾮或良或不良,能良能不良之知能也。

皆良也,良即善也。

良者何也?仁也,义也。

能仁⽽不能不仁,能义⽽不能不义。

知仁⽽不知不仁,知义⽽不知不义。

论王夫之的“成人之道”——以人性论为造就理想人格之途的考察

论王夫之的“成人之道”——以人性论为造就理想人格之途的考察

念3举利2019年第4期论王夫之的“成人之道”——以人性论为造就理想人格之途的考察朱义禄摘要: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

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

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

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去。

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

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

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关键词:成人之道;日新之命;继善成性;性日生日成;身成与性成;理想人格一、缘起:从孔、荀到柳宗元孔子首提“成人”说,这是从多才多艺的角度去探讨个人如何造就理想人格。

请看子路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0[1]'49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有着多种范型的,如君子、圣人、贤人等。

“成人”为其中之一而极具特色。

“成人”之提出,是针对子路提问所作的回答。

臧武仲,春秋鲁大夫。

后至齐,因料知齐桓公将被杀而推却齐庄公的赐田。

这是一个能预先知晓事态发展的人。

孟公绰,春秋鲁大夫,为孔子所尊敬之人:“孔子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

”[2⑵86“公绰之不欲”,是说公绰是欲望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

卞庄子,春秋鲁大夫,以勇力驰名。

冉求,鲁国人,长于政事且多才多艺。

孔子以为,一个人的智慧像臧武仲,寡欲像孟公绰,勇敢似卞庄子,多才多艺似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们的文采,就是完美的人格了。

孔子心目中的“成人”,是指全人,包含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意思。

孔子觉察到,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格是难以达到的,便降格以求,对子路又说了一段话:“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o,,[,]149看见利益便会想起应该得不应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历经长久的穷日子不忘平日的诺言,可以说是“成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很丰富,其主要的特点是坚持从唯物的立场来讨论人性,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即是“生理”,人性是一元的,人性的本质是善的;王夫之还尤其突出了人性的运动性,主张“习与性成”。

王夫之人性论的主要贡献一是深刻地提示了人性的本质,二是突破了静止和僵化的人性观。

关键词:王夫之;人性论;理论贡献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性学说,而且各家观点分歧很大,这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言性者,户异其说。

”作为一代思想大师,王夫之对人性问题也非常重视,他在批判和汲取前人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性主张,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拟就此试加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人性是什么1.言性必从气上说。

王夫之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之产,皆精微茂美之气所成。

”言性也必须从此着眼,他说:“盖言心、言性、言天,俱必在气上说。

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气为万物之母,人性也是气化流行的产物,因此王夫之又说:“气之化而人生焉,人生而性成焉。

由气化而后理之实著,则道之名亦因以立。

是理惟可以言性,而不可加诸天也审矣。

就气化之流行于天壤各有其当然者曰道,就气化之成于人身实有其当然者曰性。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性”为“气化”所然。

王夫之有时又把气化为性的过程说成“受命”:“命之自天,受之为性。

终身之永,终食之顷,何非受命之时。

皆命也,则皆性也。

”在王夫之的思想中,“性”与“命”是同一的,“自天之与人者言之则曰命,自人之受于天者言之则曰性。

命者,命之为性;性者,以所命为性,本一致之词也。

”王夫之这儿的“命”、“天命”,所指的都是气的运行与变化,“圣人说命,皆就在天之气化。

……天无一日而息其命,人无一日而不命于天。

”“命”为“在天之气化”,则受命为性,实仍说的是气化为性。

王夫之从气上论性的立场,近接张载,远则承续了王充以来以气禀说性的观点。

从学术创新上来说,王夫之此论与传统见解相较,固无根本性的突破,但它仍然保持了古代人性学说中的实证倾向和唯物的态度。

2.性者生理。

人性既为气化所致,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呢?王夫之以为“性”是一物之为一物而区别于他物的一种特质,如他说:“凡物皆太和絪蕴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

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

”所谓“质与人殊”,实即人性即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确定性。

故王夫之又说:“人则有天道(命--自注),而抑有人道(性--自注);去天道远而人道始持权也。

”王夫之以为,人因其有“人道”,故殊别于万物,也优越于万物,“若人之异于禽兽,则自性而形,自道而器,极乎精微,莫非异者。

”人性是人特有的规定性,那么这一规定性又是什么呢?直观上说,王夫之以为即是人的生命,“且夫所云生者,犹言性之谓也。

未死以前,均谓之生。

”文中以“生”等“性”,就显示了在王夫之看来人性首先是人的生命存在。

王夫之又概之为“生理”:“命日降,性日受,性者生之理,未死以前皆生也,皆降命受性之日也。

”又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13]有论者将此“生理”视为生理运动,恐不贴切,因为王夫之所谓“生理”,固也有人的生命活动之意,但更主要的是指人之为人的特有禀赋。

他说:“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皆寓焉而凝之为性。

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

声色臭味,顺其道则与仁义礼智不相悖害,两合者而互为体也。

”可见王夫之所谓的“生理”,即指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有时王夫之就径直说:“仁义自是性,天事也;思则是心官,人事也。

”综观王夫之所论,其所谓“生理”,是指人的生命中所包含的社会道德属性。

王夫之所说的“生理”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人的智慧特征。

他他所说的“生者为性”,也指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与效能,“自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神,自其化之各成而有其条理,以定志趣而效功能者,则谓之性。

”[17]这儿的“效功能”,具言之就是:“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智,入天下之声色而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这显然是说人之性也指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的思维能力。

由上可见,王夫之的“生理”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人的智慧和理性,其二指人的社会道德属性。

这两点与孟子的“四端之心”很相近,只不过王夫之是以更思辨的语言作了更为深入的论述。

孟子之后的人性论,或以气释性,如王充“禀气也厚泊,故性有善恶也。

”;或以“理”与气杂而言性,如朱熹就主张“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王夫之的“生理”说,既秉承了王充所开启的气禀说,又吸取了宋儒引“理”入性的思想,王夫之所谓“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皆寓焉而凝之为性”的说法,就表明了这一点;其“生理”之说本身,也是引理解性的例证。

可以说,王夫之“生理”说,显然沿袭了宋儒的思路,是力图超越传统的从形而下的“气”来谈性的局限,而深入到形而上的“理”的高度来剖析人性的内涵;不过,由于对理、气关系理解的不同,其人性论与理学家的仍有很大的出入。

程朱理学中的“理”固然也有规律之意,但又是先于气而存在、并主宰气的先验本体,因而其所谓“性即理”的性,就不是“人身实有其当然者”,而带有一种神秘的超验性;而且,因其“理”是外在于气的,故而其理、气是二元的,于是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论。

这一点王夫之是坚决反对的,他所主张的是性一元论。

3.性者一本。

王夫之既主张从气上言性,又指出“性者生理”,他是否也从理、气出发,持二元人性论呢?从王夫之思想实际看,并无此倾向。

在理、气关系上,王夫之是坚决反对理、气二元而主张理统一于气的,亦即为气一元论。

他说:“夫性即理也。

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这里王夫之肯定“性即理”,但他又指出此理即在气之中,非气外别有一理。

这样王夫之虽然认可性中有理、有气,但并不认为有理之性、有气之性。

王夫之下面这段话就明确表达了其性一元论的立场:“所谓…气质之性‟者,犹言气质中之性也。

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者生理在内;形质之内,则气充之。

而盈天地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

理,行乎气之中,而与气为主持分剂者也。

故质以函气,而气以函理。

质以函气,故一人有一人之生;气以函理,一人有一人之性也。

......自人言之,则一人之生,一人之性,而其为天之流行者,初不以人故阻隔,而非复天之有。

是气质中之性,依然一本然之性也。

”气为人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王夫之说“函气以生”,而“理”则是人性的本质,是人现实存在的形而上根据;气化生人时,固然“命”之以理与气,但它们在人身上是统一的,“质函气,气函理”,理在气中,故人性即“气质中之性”,此即为人的“一本然之性”。

由此性一元论观点,王夫之不同意程、朱分性为气质、天命之性。

他说:“离理于气而二之,则以生归气而性归理,因以谓初生有命,既生而命息;初生受性,既生则但受气而不复受性,其亦胶固而不达于天人之际矣。

”又说:“志于仁而无恶,安有恶之所从生而别为一本哉。

”夫之这里不仅揭露了人性二元说的“不达天人之际”,而且也坚决反对“别理为一本”的把“恶”全推给气质之性。

王夫之人性论的贡献从上面的叙述可见,王夫之人性论最具创新精神的见解有二点:一是“性者生理”,二是发展的人性观。

先说“性者生理”人性观点的创新意义。

前人为突出人性之善,往往从人固有“四端之心”,或者从强调人心中固有“天理”来论证人性之善。

前者如孟子从人心具“仁、义、礼、智”之心出发,推论“人性本善”;后者如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性则心所具之理。

”由此朱子认为人具有善的“天命之性”。

这类见解的实质是意指人性中含有社会道德属性(“四端”、理),但因其置“理”(“四端”)于心中,故使其性善的判断,显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先验的神秘性。

而王夫之的“性者生理”说,则把“理”从心中移出,而使之成为生命存在和运动的一种规律,它显然是不能先于、或外在于生命(生)而存在的。

这样,所谓“性者生之理”之说,就突破了对人性的唯心和神秘的界说,而使人性的研究具体落实到对生命存在本质和规律性的探求。

其实,人性论思想一萌芽,人性的思考就是为了确证人之为人以及人异于万物的所在,不论是性善还是性恶,不论是无善无恶还是善恶混,也不论是天命之性还是气质之性,其旨意所在均是为了揭示人性之所以然。

尽管先前的思想家们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但却未能做出如王夫之“性者生理”那样深刻的概括。

另外,先贤论人性,往往倾向于从具体现象的比附中来推论人性的善恶,王夫之则由现象深入到本质,触及了人性的类本质与伦理本性,这也是王夫之人性论的高明处。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王夫之动态人性论的思想价值。

从思想渊源上说,王夫之“性日生”与“习与性成”思想,远绍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近接先哲“化性起伪”的人性变化学说。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见解虽各不相同,但无不承认后天人为因素对人性的重铸作用。

孟子虽认为人有“四端之心”而人性善,但他又强调此“四端”尚有待于“扩充”,而且孟子也认为人性就如“牛山之木”一样,不加保护,很容易丧失和毁坏,故孟子在指出人性善的同时,又反复宣扬“修身”与“养性”,“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2]与此同时,孟子又提醒人们小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居移气,养移体”论就揭示了这一点。

荀子虽然持“性恶”论,但他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为善的,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化性起伪”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43]后世的学者禀承了先贤的“化性起伪”论,尽管他们对人性的善恶认知不一致,但都主张后天的人为是可以促进或改变人性状态的,如朱子就倡言“存理去欲”以改造“气质之性”与“人心”,“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

”王夫之“习与性成”论,显然继承了先人的“习相远”和“化性起伪”的思想。

就强调人性的可变性而言,王夫之以前的哲人早已有揭示了,这并非王夫之的发明;但王夫之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否认有一个超验、呈静止态存在的人性。

先贤固然重后天人为的道德修养,但在理解人性时,总倾向于“悬一性于初生之倾,为一成不易之型”,故有性善、性恶以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之类的主张,其人性论的思路是从一个静止状态的人性开始的。

王夫之与此根本不同的是,他认为从不存在这一静止状态的人性,人性总是在不断演化的,人的生命不停息,人性变化就不会停止。

王夫之也承认人性有善恶的不同,但那只是“习行”的结果的差异,而并非人性自身的先天品质。

应该说,在中国古代人性论史上,王夫之的人性论真正突破了前人超验存在的人性论,而把人性的研究引入了“习行”的范畴,从而也就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而不是仅在概念的层面上,确定了人性的社会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