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
杨玉环生平与结局

杨玉环生平与结局杨玉环生平与结局杨贵妃,四大美人之一,是寿王妃,也是唐玄宗的贵妃。
杨玉环(719年-756年),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
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杨贵妃天生丽质,为唐代第一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乃杨贵妃。
杨玉环为隋朝宗室后裔,唐初被杀的杨汪之五世孙。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著名一笑唐代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
“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羞花典故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
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
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杨贵妃简介

杨贵妃简介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贵妃(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环,号太真。
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
杨贵妃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另有同名电视剧和电影。
杨贵妃,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
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杨玉环简介资料

杨玉环简介资料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宠爱有加,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杨玉环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杨玉环简介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别名杨太真、杨玉、杨贵妃、玉奴,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貌。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宠爱有加。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玉环虽唐玄宗流亡蜀中,后被缢死于马跪坡,时年三十八岁,但尸体未寻回,故后人猜测其未死流落民间。
杨玉环的生平经历贵妃得宠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
古代美女杨贵妃生平简介

古代美女杨贵妃生平简介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号太真,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杨贵妃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杨贵妃生平简介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原名杨玉环,号太真,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歌善舞,音乐才华颇高,是唐代宫廷音乐家和舞蹈家。
杨玉环出生于公元719年,十岁左右父亲便去世了,被寄养在叔叔杨玄珪家中。
公元734年,咸宜公主大婚,杨玉环也在受邀参加,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倾心,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杨玉环与李瑁婚后生活甜美异常。
公元737年,备受恩宠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李隆基因此抑郁寡欢,有人进言说杨玉环貌美无双,于是李隆基便将杨玉环召进宫中。
公元740年,李隆基以为窦太后祈福为名,令杨玉环出家,道号“太真”,公元745年,李隆基为李瑁另立寿王妃,以此慰藉李瑁,而后立杨玉环为贵妃。
彼时宫中无后,杨贵妃虽无皇后名号,但事实上已的皇后待遇,李隆基更是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对杨贵妃宠爱无比。
这样得宠的杨贵妃在宫中却有两次被送回娘家。
第一次是因为杨贵妃恃宠骄纵,惹了李隆基不开心,而被送回了娘家,但很快又被接回了宫中。
杨贵妃得宠,杨家得势,杨贵妃第二次被送回娘家很有可能是因为李隆基杀鸡儆猴,做给杨家看的,但《旧唐书》中记载的是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这次送杨贵妃回家,李隆基没有马上将她接回,后来才派人去看她,杨贵妃于是赶紧认错,并剪下了一缕头发献上,李隆基这才派人将她接回。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蜀中,途径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逼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曾派人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都没有找到。
杨贵妃究竟有多胖关于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这个问题,真实的想必没有人知道,只是从传说和史书上的只字片语上了解,杨贵妃是个体态丰腴的胖美人。
自杨贵妃得唐玄宗宠爱以来,这天底下的女人们变都以胖为美,没办法,人家皇帝喜欢呗。
杨玉环简介资料

杨玉环简介资料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别名杨太真、杨玉、杨贵妃、玉奴,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貌。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宠爱有加。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玉环虽唐玄宗流亡蜀中,后被缢死于马跪坡,时年三十八岁,但尸体未寻回,故后人猜测其未死流落民间。
贵妃得宠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
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
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
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
古代美女杨玉环资料简介

古代美女杨玉环资料简介唐代蒲州永乐人(山西永济人)。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
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
于是,百官竟相仿效。
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
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杨玉环简介

【诗人大全】杨玉环简介一杨玉环的资料介绍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
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
开元二十三年(735) , 17岁的杨玉环彼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
天宝四载(745) , 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杨贵妃夭生丽质,回眸一笑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
其与西施、昭君、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是体态丰腆之美。
4平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
杨贵妃口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
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其叔父杨玄?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家。
后來乂迁往山西永乐(山西永济)°在她17岁时,武惠妃洛阳选寿王妃,挑中了她。
她夭生丽质,有倾城倾国之美(唐朝以胖为美),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婚后本來生活幸福甜蜜。
然而皇帝唐玄宗见她有国色,竞悖常伦,欲占为己有。
(这是在一次皇家温泉里发生的事)于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夭宝四年(公元745)封为贵妃(此等手法与当年高宗朝武则夭削发为尼后入宫如出一辙),并为她修建了专门沐浴用的海棠汤(宫中三千佳丽只有她一人有),(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夭下(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口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白人,更有争献珍玩者。
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
于是,百官竞相仿效。
古代美女杨贵妃生平简介

古代美女杨贵妃生平简介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号太真,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杨贵妃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原名杨玉环,号太真,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歌善舞,音乐才华颇高,是唐代宫廷音乐家和舞蹈家。
杨玉环出生于公元719年,十岁左右父亲便去世了,被寄养在叔叔杨玄珪家中。
公元734年,咸宜公主大婚,杨玉环也在受邀参加,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倾心,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杨玉环与李瑁婚后生活甜美异常。
公元737年,备受恩宠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李隆基因此抑郁寡欢,有人进言说杨玉环貌美无双,于是李隆基便将杨玉环召进宫中。
公元740年,李隆基以为窦太后祈福为名,令杨玉环出家,道号“太真”,公元745年,李隆基为李瑁另立寿王妃,以此慰藉李瑁,而后立杨玉环为贵妃。
彼时宫中无后,杨贵妃虽无皇后名号,但事实上已的皇后待遇,李隆基更是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对杨贵妃宠爱无比。
这样得宠的杨贵妃在宫中却有两次被送回娘家。
第一次是因为杨贵妃恃宠骄纵,惹了李隆基不开心,而被送回了娘家,但很快又被接回了宫中。
杨贵妃得宠,杨家得势,杨贵妃第二次被送回娘家很有可能是因为李隆基杀鸡儆猴,做给杨家看的,但《旧唐书》中记载的是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这次送杨贵妃回家,李隆基没有马上将她接回,后来才派人去看她,杨贵妃于是赶紧认错,并剪下了一缕头发献上,李隆基这才派人将她接回。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蜀中,途径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逼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曾派人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都没有找到。
杨贵妃究竟有多胖关于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这个问题,真实的想必没有人知道,只是从传说和史书上的只字片语上了解,杨贵妃是个体态丰腴的胖美人。
自杨贵妃得唐玄宗宠爱以来,这天底下的女人们变都以胖为美,没办法,人家皇帝喜欢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贵妃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爱绝不仅仅是容貌长得美丽,关键是有效地揣摩了玄宗的心理,而这也是后宫许多姿色艳丽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
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看。
唐玄宗眼看就要输棋了,杨贵妃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以乱其输赢,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
华清宫中除了供奉专门的温泉用以供玄宗和贵妃沐浴以外,还有温泉十六处供其它嫔妃沐浴。
玄宗与贵妃沐浴的那个浴池铺着文瑶密石,池中央有玉莲温泉涌出来。
杨贵妃用锦绣缝成鸳鸯浮在水中。
玄宗与贵妃驾着小舟戏玩于其间。
宫中沐浴完毕以后退水顺金沟流出宫外,其中漂浮的珠缨宝络流出街渠,守候在那里的贫民每天都有所收获。
唐玄宗爱好音乐,杨贵妃恰恰对音律十分在行。
对此曾有这样两个玄乎的故事。
其一是玄宗曾梦见十位仙子驾着云从天上下来,她们手中各执乐器悬空而奏。
曲度清越不是人间的凡音,其中有一个仙人说:“这是神仙《紫云回》,现在传授给陛下,可为正始之音。
”玄宗醒来后余响仿佛还在。
第二天命杨贵妃用玉笛演奏,一丝也不差。
还有一次玄宗在东都白天梦见一个容貌艳异的女子,梳着交心髻,大袖宽衣拜倒在床前。
玄宗问:“你是谁?”那个女子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龙女,卫宫护驾妾也有功,玄宗陛下洞晓钧天之音,请赐给小女子一支曲。
”于是玄宗在梦中为龙女鼓胡琴,名字叫做《凌波曲》。
等到玄宗醒来后还记得曲子,于是在凌波宫临池弹奏这首《凌波曲》,一瞬间池中的波涛涌起,接着有神女出现在池水中,正是梦中所见的龙女。
开元年间宦官白秀贞从蜀地回来,献给玄宗一把琵琶。
琵琶槽是些逻檀木制成,温润如玉,光亮可鉴,有金丝红纹形成的两只凤凰,弦是未呵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进贡的渌水蚕丝制成,光莹如串起来的珠子瑟瑟作响。
杨贵妃抱着这柄琵琶在梨园弹奏,凄清的音韵飘向云外。
而诸王公主自虢国夫人以下都自称为贵妃琵琶弟子,每次听完曲子便进献给杨贵妃许多珍奇的礼物。
妃子是日问阿蛮曰:“你贫穷没有可以献给师长的东西,还是我给你礼物吧。
”说着命侍儿红桃娘取红粟玉臂环赐给谢阿蛮。
杨贵妃擅长曲艺,曲艺中最善于击磬,泠泠然多有新声。
太常梨园的乐师也不能做到。
玄宗命人采蓝田美玉雕琢为磬,上面装饰着流苏之类,以金钿珠翠珍怪的东西杂饰。
又铸了两座金狮子,各重二百余斤。
其它彩绘绮丽,制作精妙的东西一时无比。
等到安史之乱平息后回到长安,只有玉磬还在。
玄宗看着玉磬心里十分凄然,不忍放置在床前,令载送到大常寺收藏。
传说: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
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
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
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
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
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
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
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
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
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合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贵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
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漂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
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
日本古称倭国。
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
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
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
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