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编导基础_串讲重点(编导自习室整理,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文艺编导基础串讲重点

第一章电视文艺的初创与成型

记住各种节目的第一次(重点记住年份):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宣告了中国电视的诞生。(重点记住年份)

1958年6月15日,电视史上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演播室内直播。

1958年9月3日,胡旭和王扶林导演根据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的上海钢铁厂工人被严重烧伤,又被医院救活的消息,立刻召集人手,组织排演,第二天即“直播”了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重点记住年份、导演、剧名)1958年6月26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文艺实况转播,内容是残疾军人的文艺演出。

1961年4月20日直播的第一个大型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黄一鹤负责内容与镜头的总体设计。

1961年8月30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个专业晚会《笑的晚会》

“专场录像”即导演对镜头进行认真设计,演出者专门为电视录像而进行表演,是导演对作品进行精心的电视加工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第二章电视剧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电视剧的兴起

我国第一部外景制作的电视剧是在1978年5月22日播出的《三家亲》,这也是粉碎“四人帮”后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

长篇电视连续剧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产生。需要了解几部代表性电视剧。比如《新星》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的主题,贴近生活,以至于被当作学习教材,还有观众写信要求主要演员去当县委书记……

1981年的“飞天奖”(1983年才正式命名,专门针对电视剧创作),1983年“金鹰奖”的设立,又为电视剧的繁荣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第二节电视剧的成熟

内地在1998年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打出了“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旗号。

第三节新世纪电视剧的多样化与类型化

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是以当代主旋律话题或事件为题材,藉以弘扬主流文化、塑造社会集体价值观,鼓励积极健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电视剧。主要包括有:近代革命题材电视剧,反映当代改革生活的电视剧,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视剧,军旅题材电视剧,重点革命题材电视剧等等。

言情剧:言情剧可以有都市和乡村的划分,是以男女主人公家庭生活、爱情纠葛为主线的电视剧,同时也必然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展示

现代社会的生存理念。长期以来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都市言情剧。

青春偶像剧、武侠剧、戏说历史剧(记住:1991年,《戏说乾隆》首先让“戏说”之风席卷了大江南北)、涉案剧(这几种类型略看)

情景喜剧:情景喜剧概念是个舶来品,英文名为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是一种以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系列喜剧,是英美等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都是固定的几个演员在特定情景中的喜剧表演,在播出时伴有现场观众或后期加入的笑声;长度一般为30分钟,与栏目化的播出方式非常协调。

1992年11月5日,英达与王朔、已故剧作家梁左共同策划的《我爱我家》在北京有线台播出。(还要知道其他的情景喜剧,比如《家有儿女》、《武林外传》)

第三章电视文艺的栏目化

“栏目化”:“栏目化”是将电视上呈现的文艺进行“电视化”的重要手段,对电视文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节目日常运作、播出中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它的实行标志着一个电视台在节目制作、管理与播出的一系列运作上的成熟与规范。可以说,正是“栏目化”使电视创作整体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今天的“栏目化”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层指运作和管理机制,第二层是“栏目”成为一种节目结构框架。(自己总结的概念,重点在最后一句,可能是填空题。)制片人制是目前电视节目制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机制。

制片人应该是电视节目制作集体的负责人,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素质:……(此处需要了解制片人的素质有哪些内容,大概知道。)

日常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样式的“栏目化”是指将主题相似或形式相关的、时间相对短的内容划入同一板块或段落使之串联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在固定的时间以系列的形式播出。

一般而言,栏目分为“日播”、“周播”两种,但针对一些特别节目,电视屏幕上也见“月播”、“节播”甚至“年播”等节目。

第二节综艺栏目的逐步兴起

1981年1月1日,广东电视台开播的《万紫千红》是中国电视文艺史上第一个综艺样式的栏目。

到了1992年,中央电视台已有相当一批著名的文艺栏目:《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戏曲欣赏》、《旋转舞台》、《人间万象》、《曲苑杂坛》、《艺苑风景线》、《外国文艺》、《文化生活》、《百花园》等。

第四节电视文艺栏目的“大众化”与“市场化”(这一节是重点)

“大众化”与“市场化”是电视整体娱乐化的根本动因,这不仅体现在观念上,更落实到节目的内容形式上。(主要记住前两个名词,是原因)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快乐大转盘》是全国第一个游戏娱乐节目,它开播于1993年1月24日。

1998年,湖南卫视的娱乐游戏节目《快乐大本营》地37期获得第16届金鹰奖评选综艺类大奖,娱乐游戏类节目才真正有了生存空间。

1999年初,由北京广播学院、湖南卫视牵头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研讨会”,当时收集到的娱乐节目被分为竞智型(如上海的《智力大冲浪》)、博彩型(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竞力型(如中央电视台的《城市之间》)、综艺型(如湖南卫视的《快了大本营》)和情感直销型——又称谈话类或婚恋类(内地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代表)。

娱乐高潮的形成是对电视特性的回归,从发展的角度上看,诸多走向“大众化”的变化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更加开放

二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三是电视运作机制的变革

四是发展中国家受众的娱乐需求

五是节目自身发展的必然

近来表现突出的娱乐频道还有默多克新闻集团下的星空卫视,整体节目编排成熟,而且开播时就推出的《星空不夜城》、《星空热舞俱乐部》、《美人关》、《人小鬼大》等节目都很有个性。

第四章电视文艺晚会的成熟

第一节1983——1999年的电视文艺晚会

“文革”后的第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是1978年制作并播出的,目前公认的春节联欢晚会乃至综艺晚会,是从1983年的春节晚会算起的,它标志着我国电视文艺“综艺时代”的开始。编导黄一鹤、邓在军带领创作班子采取的几项具体做法,突破了以往晚会的模式,并影响至今(启发):

○1实况播出

○2设立节目主持人

○3在现场设热线电话

○4邀请国家高层领导出席晚会现场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导演是黄一鹤、张淑芬

(失败)198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渴望不断突破的黄一鹤导演打破“茶座式”的演播方式,讲晚会场景搭建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希望时空的拓展能够给晚会带来新的兴奋点。

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邓在军执导,整台节目显示出女导演细腻、感性的风格,节目衔接得流畅、自然、顺乎情理。

1990年张子扬执导的“元旦晚会”拉开了新年的序幕。这台晚会的直播现场在中国大饭店,晚会上有小品《换大米》、《超生游击队》,演员宋丹丹与黄宏的表演使“小品演员”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本次晚会的总导演张子扬是在由台长主持的招标会上胜出的。而在此之前每年的春节晚会导演都是由台领导和相关专家根据日常工作考察而指派。

1994年,随着整个电视文艺行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晚会的总体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特点,首次开始实行在三个频道同时分别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戏曲晚会”、“春节音乐歌舞晚会”,三台晚会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