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书法 精品视频公开课 第一讲
北大书法公开课十五讲笔法

北大书法公开课十五讲笔法北大书法公开课十五讲笔法,是北大书法团队推出的一门笔法讲座。
该讲座以十五种常用的笔法为教学重点,通过详细的解读及多次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笔法。
一、白描、线描白描又称素描,是一种没有呈现光影的绘画方式。
线描是一种轮廓线和细节线条的表现方式。
两种描法的基础笔画都是细、匀、有力的直线条。
二、点画点画是一种用点点构成线条的绘画方式。
点的大小和间隔直接关系到作品整体效果的优劣。
三、钩画、勾画钩画和勾画都是用化妆刷在纸上划出特定形状和线条,如钩形、勾形等。
两种方法在笔画的追求上均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四、泼墨泼墨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一种,可以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形态。
泼墨的关键在于墨的质量和墨的分布。
五、宣纸的运用宣纸作为书画必备的材料,其选材、加工、保存都有一大堆技巧。
了解这些技巧能够更好地发挥宣纸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作品的质感和韵味。
六、毛笔毛笔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了解其选材、制作、使用和保养都是掌握书画技能的关键。
七、颜料的调制和运用选好颜料可以令作品更有质感。
掌握颜料的调和和使用方法也是书法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八、用笔方法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线条粗细、不同的速度,都会影响书法作品的效果。
了解用笔方法,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具备更为优美的线条和更为饱满的手感。
九、墨色的呈现墨色的呈现因材质、配比和运笔抑扬有致等因素不同,会成就不同的墨色效果。
书法学习者能够驾驭墨色的呈现,才能更好地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书法作品。
十、粘水粘水是为了控制墨色稠度的一种方法。
无论是写飞白、段落还是硬笔书法,都要掌握好这一技巧。
十一、提笔书法的起笔和收笔非常重要。
提笔操作不仅仅能够起到跳跃的作用,还可以控制书法笔画的宽度和变化。
十二、用纸掌握不同类型的书法纸的质感和表现效果,让自己的书法作品更显高质感、高水准。
十三、写出字所表达的意境书法既是一种绘画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在写书法的同时,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北大书法公开课第1讲

楷书的成熟
楷书的鼎盛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欧阳 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他 们的作品代表了楷书的最高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出 现了钟繇、王羲之等代表性书家。
2024/1/26
9
结构严谨,端庄秀丽
结构特点
《颜勤礼碑》的结构严谨,字形 端庄秀丽,以平正见长。笔画之 间的穿插避让、粗细变化都恰到 好处,展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
2024/1/26
30
圆润流畅,婉约柔美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时所刻,为小篆代表作品之一。 其字体圆润流畅,笔画粗细变化自然,结构匀称,给人以和 谐美感。
《峄山刻石》的内容主要歌颂秦始皇的功德和秦朝的统一大 业,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观念。其婉约柔美的 风格,给人以温馨、宁静的审美感受。
其他类似作品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杨凝式的《 韭花帖》等作品,都以变化丰富、节 奏感强而著称,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 力。
2024/1/26
16
行草相间,意境深远:其他代表性行书作品
行草相间的特点
行草相间的行书作品既有行书的流畅自然,又有草书的狂放不羁。这种风格的作品往往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 想象空间。
代表性作品
如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等作品都是行草相间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在保持行书基本特 点的同时,融入了草书的笔法,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4
草书特点及代表作品欣赏
Chapter
2024/1/26
18
草书形成与发展历程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
• 捺的写法: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 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 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北师大版五年级书法上册《第1课双耳刀(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书法上册《第1课双耳刀(左)》教学设计第1课双耳刀(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教学生学会写双耳旁,指导学生写好含有这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要求写得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喜欢练字。
教学重点:按笔顺正确书写双耳旁字,写得漂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喜欢练字。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发一张黄金格纸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齐读《写字姿势歌》。
二、欣赏书法作品,导入新课同学们,学校重视写字与做人的结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好方方正正的汉字,做好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懂得感恩。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几幅书法作品。
(出示课件)同学们,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要写出漂亮的字,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每一次的书写做起,认真写好每个字。
今天我们练习偏旁是:双耳旁(师指板书,生齐读)三、介绍耳刀旁(指生读课件,让学生了解双耳旁起源和来历)四、指导双耳旁的笔顺。
(横撇弯钩,竖,左耳垂露,右耳悬针)五、练习双耳旁的字1.练习部首。
⑴投影出示双耳旁的字除、都,观察它们在黄金格的位置。
除字左窄右宽,左低右高;“都”左右两部分的高低,左宽右窄。
教师讲解:左耳旁和右耳旁占位置,写法上右耳旁的弯钩要突出一点。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⑵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大字。
然后展示。
生生之间指出问题(3)学生在小黑板反面写小粉笔字。
展示,师生指正问题。
2.观看纸上指导视频。
3.学生在黄金格纸上练习。
之后同桌交流。
评价要求:(1)字有没有写正确?(2)字写得是否整洁?(3)笔画写得好不好?(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5)整体感觉怎么样?投影展示优秀作品,集体评价。
六、书法练习的小故事欣赏。
七、小结同学们,练出一笔好字,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坚持不懈。
只有长期坚持下来,不但字写得漂亮,还能养成做事细心、耐心、专心的良好习惯,实现写字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北大书法公开课元明行书

北大书法公开课元明行书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自然也积极推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书法艺术,北大开设了一门名为“元明行书”的公开课,通过该课程,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元明时期行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北大元明行书公开课进行全面介绍。
北大元明行书公开课的课程设置精心设计,旨在传承和弘扬元明时期行书的艺术风格。
课程内容包括行书的基本知识、技法和演变历程等方面。
首先,课程将详细讲解元明时期行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通过介绍元明时期的书法大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使学生们对行书的历史渊源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课程还将重点介绍行书的基本构造和笔画特点,通过学习行书的基本知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书体的核心要素。
此外,课程还将讲解行书的技法和创作思路,引导学生们在练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北大元明行书公开课的教学团队由一批资历深厚的书法名家组成,他们在书法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声誉。
这些名家将通过授课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向学生们传授行书的技法和艺术修养。
学生们有机会亲眼见证大师们的书法风采,并能亲自向大师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这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是难得的宝贵机会,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明行书的艺术精髓。
此外,北大元明行书公开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
在课堂上,教师们会通过幻灯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们呈现丰富的资料和经典的作品,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元明行书的风采。
此外,课程还设置了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也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北大元明行书公开课的举办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行书,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书法技能,更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
书法第一节课讲课流程

书法第一节课讲课流程
书法第一节课讲课流程
一、引言 (5分钟)
欢迎学生们来到书法课堂,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背景,让学生们互相介绍自己。
二、课程目标 (5分钟)
解释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给学生树立学习书法的动机,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生活中。
三、书法起源和发展简介 (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书法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书法材料和工具 (10分钟)
介绍不同种类的毛笔、纸张和墨汁,并示范如何正确地蘸墨和控制笔触。
五、基本笔画 (15分钟)
讲解基本的八种笔画,如横、竖、撇、捺等,并示范每种笔画的正确书写方法。
六、书法基本规则 (10分钟)
解释书法的基本规则,如字形平衡、笔画连贯等,并提醒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这些规则。
七、练习字的构造 (15分钟)
具体讲解一种常见字的构造,如“人”字,并示范如何正确书写。
八、习字练习 (20分钟)
让学生用毛笔练习书写不同的字,老师巡视并纠正学生的书
写姿势和字形。
九、展示和反馈 (10分钟)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十、总结和展望 (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十一、结束语 (5分钟)
感谢学生们的参与和配合,并鼓励他们在家里继续练习书法。
以上是一节书法课的讲课流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书法的基本材料和工具,教授基本的笔画和书法规则,并通过练习和展示让学生亲自动手书写字,最后进行反馈和总结。
这样的讲课流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书法的基础认知,培养兴趣,并掌握基本的书法技能。
北大书法公开课第一讲读后感

北大书法公开课第一讲读后感
很多同学都会对自己写字不满意,所以要坚持练习。
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放弃和抱怨,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呢?是的,也许就差那么几步,可能成功离你只有一个台阶之遥。
看了北大书法老师张荣东的《一笔一画写好字》,他说:“作为小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汉字写得端正工整”;中学生写规范、美观、有内涵、表达丰
富更高级别的任务,便是练好毛笔字。
如果孩子们没有真正体验过毛笔,甚至根本就未曾触碰过它,那么他们对于执笔、运笔的方式,书写时候的心态等,都无从知晓,怎样才算正确地握笔、如何用笔则需要长期训练来积累经验。
另外,很多人拿起毛笔并非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将其视为日常必备品,又谈何喜爱?
听完北大书法的这节公开课,首先我想到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少儿钢琴比赛,当钢琴家李云迪走下舞台时面带微笑着和粉丝挥手致意的时候,脑海里闪出来的却是韩寒的电影镜头——他双目炯炯发光,精神抖擞,随口哼唱着:“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让岁月
鉴证我们的骄傲……”所以今天看了这篇文章的感觉,便是以前我自己一直忽略的问题,我居然也做了韩寒的忠实粉丝!所以书法教育可以引导孩子们去热爱艺术,培养气质。
书法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已被列入中考的选项。
但近年来,也有部分学校或机构认识到硬笔书写与学业压力冲突的问题,让部分原本应该在书法班度过的学生改学硬笔。
- 1 -。
书法公开课第一讲教案(精选10篇)

书法公开课第一讲教案书法公开课第一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公开课第一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书法公开课第一讲教案篇1一、诵读欣赏1、同学们,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经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回到这个完整的句子再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你可能感触更深,齐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读一遍,读出感觉,不错,这整句的话的意思是:合抱粗的大树是从毫末大的种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土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千里长途的路要从脚下开始一步步走,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估计你听完老师的见解你肯定有什么想说的?2、小结:这句话揭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一点点地,细心地,认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解决!希望同学们能在我们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好学生,好吗?那把你们的坚定的信念读出来吧,再读二、书法学习刚才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精神,接下来让我继续走进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去感受书法带给我们的乐趣吧!1、复习横和竖的笔画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还记得哪些书法知识呢?2学习撇的写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笔画,板:撇的写法(1)我将老子的这句话轻轻的写了下来,也深深的刻在脑里,你们从里面找到了撇画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了?撇画像什么?(2)学习长撇和短撇我将长撇和短撇放大了,你们再观察有什么想说的?拿出手来在空中描一描,师边讲解长撇和短撇的写法边描。
(3)看来光描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想不想看看老师写一写。
那就请目光聚焦,师边写边讲解。
(4)为了你们更好的理解长撇和短撇的写法,我将口诀写了下来,来读一读。
(5)有没有信心来试试。
六年级书法上册教案《第1课横与竖》北师大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横与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书写中保持横画的平稳和竖画的垂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书写练习。这个操作将演示横与竖的基本写法和组合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横与竖的基本概念、写法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横与竖在书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书法练习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名家作品欣赏:欣赏一些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横竖之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横与竖的基本写法,并能在实际书写中灵活运用,为后续学习其他笔画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1课横与竖》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艺术审美: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2.文化传承:了解汉字书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横竖组合的运用:学生在书写组合汉字时,难以把握横竖的比例和结构,导致汉字不协调。
难点突破方法:
-稳定性: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横画与竖画的书写要领,加强手腕和手臂的稳定性。
-横竖组合:通过分析典型汉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横竖在汉字中的搭配规律,如“十”字中横竖的比例和位置关系。
举例:
-稳定性:让学生练习书写“一”字和“丨”字,关注横画与竖画的直度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 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书谱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 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 笔笔 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 很高评价。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 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 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 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 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 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 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 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
第一讲
绪
论
朱利 教授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怎样学好书法
第三节 书写用具
第四节 正确执笔
第一讲 绪 论
教学目的: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学习书法的兴趣。
汉字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至今已 走过了六千多年的历程。关于汉字的起源 ,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说。 流传最广的传说要数仓颉造字说。史 书上把仓颉描绘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淮南子 · 本经训》上记载:“昔者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三、汉代书法
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 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 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 《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 《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 《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 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 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 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 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王珣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 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 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 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 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 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 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 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 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 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 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 襄阳漫仕,襄阳人。在书法方面,他 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 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 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 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 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 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 蜀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 》、《多景楼诗》、《虹县诗》、《 研山铭》、《论书帖》、《元日帖》 等。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
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 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
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
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 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 赵文渊等。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 一笔不茍, 其草书则各字分立, 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 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 《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 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书法 二、秦代书法 三、汉代书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五、随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六、宋元时期的书法 七、明清时期的书法
8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
磁山、斐李岗文化和 6000 多 年前的仰韶、大汶口文化, 其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已具汉字雏形。只是这种艺 术还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 中。
二、秦代书法
秦代的标准字体——篆书,也称小篆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 青川木牍》、《侯马盟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 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 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 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 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 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 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 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 (称《长安本》),该篆书圆 转遒正,与《碣石颂》、《会 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 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经由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 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 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 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 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 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 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 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 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 活跃。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 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 、《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 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 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 》、《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 》(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 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 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六、宋元时期的书法
鲜明的时代特点: 1.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代表宋代 书法成就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 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 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 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2.西周时期的钟鼎文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 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 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 字,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 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 《宰甫鼎》、《司母戊方鼎》。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 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 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 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 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 自若,容与徘徊。
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 合称“初唐四杰”。初唐楷书范本,碑 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 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 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 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 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 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 揣摩笔法。
《毛公鼎》又名《音鼎》、《毛 公音鼎》,周宣王时代的青铜器, 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 原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 有32 行497 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字 数最多的青铜器。 其铭文笔划匀实劲健,结体疏 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 的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通,它 以其结体方整稳固了文字造型的基 本形式,以偏旁错落有致形成巧妙 的变化,于此之中,又以圆转流畅 的线条成为造型的枢纽。这种突出 的特点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 金文中堪称佳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礼器碑
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 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 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 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 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 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 典之作。
石门颂 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 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
元代书法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2.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 3.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赵松雪”。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 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 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 道。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 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书法
1.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 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 ”龙骨 ”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 “龙骨”就是龟壳,上面的刻画符 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 就是“甲骨文”。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 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 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 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 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 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 事件。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王羲之 丧乱帖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 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 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 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 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 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 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 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 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张旭 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 厘米。凡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 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