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曲线F2 的使用

合集下载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是一个在药物制剂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药物在溶液中的释放行为。

溶出曲线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从制剂中释放到溶液中的量,从而绘制出的曲线。

F2因子是用于评估溶出曲线相似性的一个指标,其值介于0到100之间。

F2因子的计算方法是将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f1)和重现性因子(f2)结合在一起,以获得一个综合的相似性评价。

F2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F2 = 50 - (10× |ln(R) - ln(S)|)
其中,R是参比制剂的累计释放率,S是试验制剂的累计释放率。

F2因子的值越高,表示两种制剂的溶出行为越相似。

通常认为,当F2因子大于50时,两种制剂的溶出行为被认为是相似的。

溶出曲线F2的测定通常采用旋转法或桨法进行。

在旋转法中,将药物制剂置于旋转搅拌的溶液中,通过定时取样并测定药物释放量,绘制溶出曲线。

而在桨法中,将药物制剂置于固定搅拌的溶液中,同样通过定时取样并测定药物释放量,绘制溶出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溶出曲线F2的测定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制剂的组成、粒径、表面性质、溶解度等。

因此,在药物制剂研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具有良好溶出性能的药物制剂。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摘要:1.溶出曲线的概念与意义2.溶出曲线的应用领域3.溶出曲线的绘制与解析4.溶出曲线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溶出曲线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6.提高溶出曲线可读性的方法7.实际案例分享8.总结与展望正文:一、溶出曲线的概念与意义溶出曲线是一种描述固体物料在溶液中溶解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它能够反映物料的溶解度、溶解速率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对于研究固体物料的溶解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溶出曲线的应用领域溶出曲线在药物研发、化工、食品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药物研发中,溶出曲线对于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溶出曲线的绘制与解析溶出曲线的绘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测定溶液中固体物料的浓度,进而计算出溶出速率并绘制出溶出曲线。

溶出曲线的解析主要包括曲线形状的判断、溶出参数的计算以及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等。

四、溶出曲线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药物研发中,溶出曲线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制剂在体内的溶解过程,为药物制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溶出曲线还可以用于评价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药物制剂的质量,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五、溶出曲线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在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工业生产中,溶出曲线可以用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

通过研究溶出曲线,可以找到合适的物料投料速率、反应条件等,从而实现绿色、高效的生产。

六、提高溶出曲线可读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溶出曲线的可读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选择合适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设备;2.优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策略;3.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曲线拟合;4.采用多种可视化手段展示溶出曲线,如折线图、曲线图等。

七、实际案例分享本案例分享一个药物制剂的溶出曲线研究。

通过溶出曲线实验,发现某种药物制剂的溶出速率较慢,导致生物利用度较低。

为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人员对制剂处方进行了优化,使药物的溶出速率加快,最终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采用f2因子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需注意的问题

采用f2因子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需注意的问题

发布日20070806期栏目化药药物评价标题采用f2因子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需注意的问题正文审评四部审评八室马玉楠在制剂的开发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处方之间的溶出曲线,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处方、工艺、生产场地及规模等因素变化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

近年来,国外针对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评价方法报道很多,其中f2因子方法因为计算简单、判定结果可靠,作为评价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已经被美国FDA的CDER和欧盟EMEA收载并推荐使用。

F2因子的计算公式为:Rt与Tt分别代表参比和受试制剂第t时间点的平均累积释放度,n为测试点数。

其中如果两条溶出曲线完全一致,则:f2=50×lg(100)=100;如果一批样品释药完全,而另一批尚未开始释药,则有:。

因此,f2的值的范围在0~100,而且f2越大,两条曲线的相似性越高。

事实上即使是相同处方的产品,其批次不同,在溶出曲线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受试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差异不大于参比制剂间溶出曲线的差异,那么就可以认为受试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具有相似性。

通常认为,同一处方不同批次的样品,在任一取样点释放度的平均差异不超过10%,是可以接受的。

将10%代入式中计算:。

因此,FDA与EMEA规定:若受试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间的f2值不小于50,则认为两者相似。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对于任一取样点释放度的平均差异的限定不是10%,则可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f2值(临界值)。

表1提供了一些释放度平均差异与相应的f2临界值。

表1 释放度平均差异与f2临界值表Table 1 Average difference of drug release percent and f2Limit平均偏差(Average difference) 2% 5% 10% 15% 20%F2临界值(f2 Limit) 83 65 50 41 36f2因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1.在进行参比与受试制剂的溶出曲线比较的过程中,时间点间隔无需相等,但两者所取各时间点必须一致,一般除0时外,选择3点以上,即n≥3。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摘要:一、溶出曲线f2的背景与概念1.溶出曲线f2的定义2.溶出曲线f2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二、溶出曲线f2的实验方法与过程1.实验样品的准备2.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3.溶出曲线f2的测量与记录三、溶出曲线f2的分析与应用1.溶出曲线f2的基本特征与分析方法2.溶出曲线f2与材料性质的关系3.溶出曲线f2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四、溶出曲线f2的优缺点与展望1.溶出曲线f2的优点2.溶出曲线f2的局限性与不足3.溶出曲线f2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正文:溶出曲线f2是材料科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反映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溶解行为。

溶出曲线f2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材料的溶解机理,优化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实验样品,然后将样品置于特定的实验装置中,通过一定温度与浓度的溶液进行浸泡。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并记录样品的质量变化,以此来绘制出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的分析与应用是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观察溶出曲线f2的基本特征,可以推测材料的溶解行为与机理。

同时,溶出曲线f2与材料的许多性质存在关联,例如溶解速率、溶解度等。

因此,溶出曲线f2在材料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新型材料的开发、材料性能的优化等。

虽然溶出曲线f2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与不足。

例如,溶出曲线f2的测量过程可能会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偏差。

此外,溶出曲线f2并不能直接反映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溶解行为。

因此,如何改进溶出曲线f2的实验方法与分析手段,提高其预测材料的实际溶解行为,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溶出曲线f2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科学分析工具,在实验方法、分析手段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摘要:
1.溶出曲线f2 的概述
2.溶出曲线f2 的特性和应用
3.溶出曲线f2 的重要性和影响
正文:
溶出曲线f2 是一种描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曲线。

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溶出曲线f2 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控制物质的溶解过程。

溶出曲线f2 的特性和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溶出曲线f2 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通过溶出曲线f2,科学家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下的溶解情况,从而为物质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溶出曲线f2 对于物质的提取和分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物质从固体或液体中提取出来。

这时,通过分析溶出曲线f2,可以找到最适宜的提取条件,提高提取效率和纯度。

此外,溶出曲线f2 还可以用于分析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对于许多环境污染物,了解其在不同环境中的溶解度和迁移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溶出曲线f2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对于物质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

溶出曲线f21. 什么是溶出曲线?溶出曲线是一种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释放的方法。

它描述了在一定时间内溶出介质中活性成分的释放速率。

通过绘制溶出曲线,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给定时间内的释放行为,从而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和药物的释放速率。

2. 溶出曲线的重要性溶出曲线的测定对于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药物的溶出速率、溶解度和药物的释放机制。

通过分析溶出曲线,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行为,从而优化药物的制剂工艺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溶出曲线的测定方法3.1 准备工作在进行溶出曲线测定之前,需要准备以下实验条件和试剂:•溶出仪:常见的溶出仪有旋转桨溶出仪和流动式溶出仪。

•溶出介质:通常使用模拟胃肠液作为溶出介质。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pH值和离子强度。

•温度:控制溶出介质的温度,通常为37℃。

•试剂:根据需要添加溶出介质中的试剂,如表面活性剂、缓冲剂等。

3.2 测定方法溶出曲线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溶出仪: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准备好溶出仪,包括安装旋转桨或设置流速等。

2.准备样品:根据需要,将药物样品装入溶出仪的样品室中。

3.加入溶出介质:根据实验要求,加入预先准备好的溶出介质,使样品完全浸没在介质中。

4.开始测定:根据仪器的操作说明,启动溶出仪开始测定。

在测定过程中,记录样品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量。

5.绘制溶出曲线: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溶出曲线图。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溶出量。

4. 溶出曲线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溶出曲线,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初始溶出速率:曲线的初始斜率表示药物在最初的释放速率,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快速释放性能。

•溶出平台:曲线的平台部分表示药物的持续释放速率,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缓释性能。

•溶出度:溶出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药物在给定时间内的溶出度,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

•药物的释放机制:根据溶出曲线的形状,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释放机制,如零级释放、一级释放或二级释放等。

f2值计算溶出相似要求

f2值计算溶出相似要求

F2值计算溶出相似要求概述在药物开发和质量控制中,溶出测试是评价药物释放性能和质量一致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为了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药物溶出曲线需要满足一定的相似性要求。

本文将介绍如何计算F2值来评估药物溶出曲线之间的相似性。

溶出曲线相似性衡量药物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指标主要有Q值和F2值。

其中,Q值是基于相似因子(SF)计算的,而F2值是基于相对预测误差(RPE)计算的。

相似因子(S F)相似因子(S F)是衡量两个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常用指标。

S F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S F=50*lo g[(1+(1/n)*Σ(t1-t2)^2)^(-0.5)*100]```其中,n为取样时间点数,t1和t2为各时间点的溶出百分比。

相对预测误差(R P E)相对预测误差(R PE)是评价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另一种方法。

RP E的计算公式如下:```R P E=[(Σ(t1-t2)^2)/(Σt1^2)]*100```其中,t1和t2为各时间点的溶出百分比。

F2值的计算F2值是基于相对预测误差(RP E)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F2=50*lo g[(1+(RPE)^0.5*100)^(-1)]```F2值的解释F2值的范围通常在0到100之间,数值越高表示溶出曲线相似性越好。

根据美国药典(U SP)的要求,F2值在50到100之间被认为是合格的,表示溶出曲线具有良好的相似性。

F2值的应用F2值的计算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评估药物溶出性能和质量一致性。

通过比较不同批次、不同具体剂型、不同工艺条件或不同包装材料的溶出曲线的F2值,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论F2值作为衡量溶出曲线相似性的重要指标,在药物开发和质量控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溶出曲线进行F2值的计算和比较,可以有效评估药物溶出性能和质量一致性,为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F2值计算溶出相似要求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与原研的偏差溶出曲线f2

与原研的偏差溶出曲线f2

与原研的偏差溶出曲线f2对于药物的溶解性和溶出性能的评价是新药研发和制剂工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步,而偏差差分时制备的相似度指标f2是衡量两个药物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与原研的偏差溶出曲线f2。

1. 理论基础药物溶出曲线反映了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常使用UV/Vis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而偏差溶出曲线f2是基于曲线面积的统计方法,用于衡量两个溶出曲线的相似性。

2. f2的计算方法偏差溶出曲线f2的计算方法如下:f2 = 50 * log〔1+{1/RT}{∑(R-Ti)2}〕^(-1/2)其中,R为参考曲线的药物释放度,T为测试曲线的药物释放度,Ti为测试曲线的每个时间点的释放度。

3. f2的解释f2的取值范围为0到100,值越大表示两个曲线越相似。

一般认为,当f2≥50时,两个曲线被认为是相似的;当30≤f2<50时,两个曲线被认为是可比较的;而当f2<30时,则认为两个曲线是不相似的。

4. 实践应用在实际药物研发中,对于与原研的偏差溶出曲线f2的评价常常结合评估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1) 马丁斯模型比较:将实验所获得的溶出曲线值与确定的马丁斯模型参数进行对比,以评价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机制的一致性。

(2) 结构相似性比较:对于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药物制剂,可以通过比较其分子结构的相似性来判断其溶出曲线是否相似。

(3) 溶解介质的选择:不同溶解介质对药物溶解性能有不同影响,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溶解介质来尽量减小曲线的差异。

5. 注意事项f2作为衡量曲线相似性的指标,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曲线的测定:药物溶出曲线的测定应当符合药典标准,并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溶解介质的选择:溶解介质的选择应当与药物的性质相匹配,并在实验中保持一致。

(3) 曲线的平滑处理:药物溶解曲线有时会出现波动或噪声,需要进行平滑处理,以减小误差对f2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 相似程度与 F2 值的关系曲线 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取点。谢沐风老师的溶出系列里面已经分列多种情况,但 我思考的是究竟不同选点意味着什么?请见表二。
鸿林小鸟@DXY
时间点 参比制剂 样品 1 样品 2 样品 3 样品 4
1 40 28 36 43 78
2 67 51 69 78 89
表二 4 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 F2 值 3 4 5 6 前 4 个点 前 5 个点 80 87 89 91 100 100 71 88 92 94 48 50 84 89 93 95 74 73 86 93 94 96 57 58 91 93 95 98 32 3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 6 个点 100 52 72 59 36
此处不用在意选点是否符合要求,列举这些并计算旨在揭示选点的奥妙。参 比制剂在第四个时间点溶出 85%,计算时随着超过 85%的点的增加,F2 值有增 加的趋势。 样品 2 的 F2 之所以减少, 是因为 74 与 72 两者之间代表的偏差极小, 而且样品 2 的曲线与参比制剂的曲线近似平行,可视为正常波动。而 48 到 52、 32 与 36 那却是个质的不一样。也因此才有超过 85%只取一个点。 表三中,样品 1 与参比制剂各点差值均不超过 8%,F2 计得 60.03;样品 2 在第 1 个点有 15%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 8%,F2 计得 51.09;样品 3 在第 3 个 点有超过 12%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 10%,F2 计得 51.20;样品 4 在第 1 个点有 超过 19%的差异,其他点完全一致,F2 计得 50.06;样品 5 在第 2 个点有超过 17%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 10%,F2 计得 48.05。由此可看出,F2 因子其实是有 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其计算原理是平均了所有选取点的偏差。 时间点 参比制剂 样品 1 样品 2 样品 3 样品 4 样品 5 表三 5 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 F2 值 1 2 3 4 34.92 59.50 79.27 95.08 40.34 67.15 87.01 97.73 49.33 65.33 86.75 102.83 25.80 50.64 67.00 88.60 15.08 59.50 79.27 95.08 43.39 77.96 86.33 98.58 F2 100.00 60.03 51.09 51.20 50.06 48.05
鸿林小鸟@DXY
活性剂模拟的是食物或类似胆汁等其他分泌物。我国偏向学习美国,通过提高转 速放宽,而日本是通过添加或增加表面活性剂放宽。笔者更赞同日本的做法,因 为病患可能蠕动减慢了,但是胆汁还是会分泌的,通过增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与 体内情况更相似。但如何抉择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前文提到的 20 分钟点涉及的放宽条件,是另一种情况。日本曾经把 15 至 30 分钟溶出量达 85%的情况建议取点 15、30、45 分钟,这样会导致有两个超过 85%,谢老师多次提到这是因为日本有意放宽了仿制的门槛。同样的,选用 30 分钟而放弃 20 分钟,前文说过对 F2 影响不大(对于不相似的曲线的影响,可能 是从不相似变成相似) ,但总的影响还是趋向偏大居多。同样的放宽情况也见于 转速,一般采用 50、75、100 转,最高不高于 150 转。相信精益求精的战友会有 疑惑如果是 60 转、65 转就满足要求,是放宽到 75 转还是采用 60 或 65 转?笔 者认为,这其实比较教科书化的思维了,过于强调精确了,是不是还要试一下 59、61 转更加精细呢?如果换了一批参比制剂这转速又不适合了呢?搞研究就 是玩可接受范围内的误差。所谓可接受,就是一个度的范围。相信放宽到 75 转 也仅是一个经过衡量的度的放宽,目的是减低门槛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研究。 3.关于参比制剂的曲线 3.1 应明确进行对参比制剂剖析的方法与质量标准的方法不是一回事。进口 标准、原研标准很有可能是原研厂家的烟雾弹,跟专利烟雾弹如出一辙;FDA 的溶出度数据库推荐方法系厂家申报递交资料里面的信息,而时过境迁,由上市 商品的数据支撑,不断优化处方工艺,可能已经不适用了;厚生省的橙皮书,也 是不少战友的参考资料之一,但出于原辅料的差异,厂家的不断优化等原因,也 只是仅供参考。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参比制剂剂型选取桨法、篮法或沉降篮,50 转起步,不添加表面活性剂,至少选择符合原研国家适用药典规定的 4 个 pH 对 参比制剂进行剖析解读,不符合要求再逐步放宽条件。此方为正道。 3.2 所谓的符合要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最终溶出度在 85%以上;二是要 有区分力;三是精密度。 3.2.1 最终溶出度在 85%以上不是绝对的要求,在极限状态下无法满足也可 终止试验。 3.2.2 什么是区分力,笔者的解释是通过溶出曲线展示了足够的细节。注意 是足够, 而不是所有。 一般来说溶出时间越长细节越多, 但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溶出完全,一样可以可取,且事半功倍。 3.2.3 什么是精密度, 是指每一个时间点 6 片或 12 片的 RSD。 这是最容易被 忽视,而且常常理解错误。常见有人问需要测定多少片?统计学上,RSD 的计 算需满足 n≥5,也就是说做 6 片得出的数据是符合统计学 RSD 要求的。而对于 6 片或 12 片是否满足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可通过 Bootstrap 统计学方法验证,鉴 于个人水平且没有在此验证的必要,略去不说。 坛上也常见有人用一到两片原研做参比制剂。 正确与否笔者认为不可一概而 论,应看参比制剂在此溶出方法的精密度。一般来说,各点的 RSD 应小于 10% (内控至少应该到 8%) 。 如若精密度满足不了要求, 视情况而定可提高转速或适 量添加表面活性剂。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研究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 做仿制 的,你总该把你要仿制的东西是什么看清楚,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很 清楚知道不是参比制剂的问题,进而再分析是处方问题还是分析方法问题。有 人说做参比制剂成本高,难道做小试的成本就不高?参比制剂贵的,原料药肯定 也贵,做一次小试的成本都够做一个 pH 的曲线了。笔者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
溶出曲线 F2 的使用
一致性评价的气息让不少公司不少战友憋足了气, 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我不想 做任何预测或评论。但对于固体仿制药,如需做体外溶出曲线考察评价,则首推 采用 F2 因子,这点已经无疑。近来与同事讨论 F2 相关方法,各有秉持,虽不 是什么大分歧,终归还是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有意翻阅谢沐风老师撰写 的溶出系列,读后虽觉已多方考虑,但难免无法涵盖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情况,故 又查找相关的国外文献进行解疑。 自己稍稍总结之后又将谢老师几十页的溶出贴 从头学习一遍,且做为“实战”丰富经验。在此将我的一点心得贴出,希望能为 大家的工作稍作一些补充 (不仅限于一致性评价, 对于 3 类 6 类药的开发也适用) 。 同时也恳请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心得经验。 一、基础原理 1.F2 因子是一个评价两条相同溶出条件下溶出曲线的相似程度的参考值。 不 妨先看其中的计算原理, Rt 为参比制剂的溶出量, Tt 为自研样品的溶出量, (Rt-Tt)2 是同一时间点,参比制剂与自研样品的 溶出量的差值的平方。 此刻应该注意到接下来是直 100 接除以 n(即样本数) ,故所谓的 F2=50 时所代表 f 50log n 2 的 10%的偏差是指,所取样品点平均相差 10 个百 ( R t Tt ) 2 1 i 1 分点的标示溶出量, 即平均偏差, 而不是平均相对 n 偏差。以下将列举一组数据作为解释(见表一) 。 平均偏差 F2 2% 83 表一 相似程度与 F2 值的关系 5% 10% 15% 20% 30% 65 50 41 35 26 50% 15 70% 8 100% 0
一般来说,在接近溶出平台后,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差值相对前面会比较 小,这也从本质上说明高溶出点选择越多,F2 将越趋向增大。不同的内在品质 体现在整个过程而非终点,因此选点必须有品质的代表性。 (注意,此处是说代 表性,而非谢沐风老师提及的尽量以等分原则选点)何谓品质的代表性?比如说 延迟释放(有 5 至 15 分钟溶出缓慢,一般低于 10%,而后开始较大幅度溶出) 、 拐点、溶出平台等。笔者有一比较“直观”的想法,就是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 可重现曲线的大致趋势。一般来说,速释片是一条平躺的抛物线(如图二) ,所 以可选取 5、20、30 分钟;又如一些“S”型的(如图二) ,则可选取 10、20、 30、45 分钟。 (以上仅针对图中具体情况所选)依据这种“直观”的取点,往往 跟谢沐风老师的推荐取点是一致的。 2.按照“直观”的取点,还是有几点需要说的: 2.1 尽量选取能体现“细节”的点,即有代表性,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 重现参比制剂曲线的大致趋势。而“最少”也限制了取点的数量。 2.2 溶出平台选取靠近 85%的点,必要时可低于 85%。因为溶出建立的是体内— 体外相关性,原则上一致性就是要同时起效,而后是缓慢的平台期,故选取已处 平台期的点意义不大。亦可选平台期的点,另外规定某时间点的溶出限度(此点
鸿林小鸟@DXY
利其器。有多少人是做了大量工作之后出现问题又回去补做。只要研究后确定参 比制剂在此方法下是稳定表现的,以后即使仅使用 1 片也是可认为是有代表性 的。这样做当然有风险,但是做研究不就是玩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那些同一点 参比制剂相差极大依旧进行自研样品研究的战友,你的风险笔者接受不了。 另外,F2 的要求的第一个点 RSD 不大于 20%,其他点不大于 10%。应与曲 线本身各点的 RSD 要求区分开来。 4.溶出曲线是为了建立体内—体外相关性, 因为做 BE 的成本和风险比较大, 体外溶出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药品内在品质。 但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需要 做 BE,对于 BCS I 类及某些情况下的 III 类,其溶出度在 0.1N HCl 中 15min 时 为 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限制(但仍需进行溶出曲线的研究), 此时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为胃排空时间,部分 I 类甚至可以申请豁免 BE。因此 III 类只有当通透性为吸收速率限制步骤时才可能存在有限的体内-体外相关性。 II 类的溶出度可能是药物吸收的限制步骤,才有可能存在较好的体内-体外相关 性。IV 类应用于口服制剂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当然,有些也可以做成缓控释。 所以溶出相似,BE 不一定成功,而 BE 失败,则可以在溶出曲线上得到反映。 即使溶出曲线做到相似, 最终还是要做 BE。 笔者认为不妨结合 API 的理化性质, 药动药代等方面深入研究,或者查找文献支持,做出体内-体外相关性(即溶出 曲线)的分析评价。 5. 剂量倾泻(dose-dumping) 目前尚无要求,所以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对于速释制剂,从以上各溶出介质 中确定一最具区分力的介质(通常为溶出最慢的介质) ,采用 100 转测定原研品 溶出曲线(或添加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 ,仿制品在该条件下的溶出曲线应与 原研品一致。对于缓控释制剂,分别在 100 转和 200 转条件下测定 pH6.8 释放曲 线,仿制品在该两条件下的溶出曲线应与原研品一致。 一些为了达到溶出一致,在处方中添加了一些表面活性剂,或者通过其他工 艺仿了个七八成相似,一般溶出看不出,只需要在剂量倾斜试验中一试,毕露无 疑。精益求精,不妨把精力放在这边。笔者愚见,见笑了。 6.说点题外话,谢沐风老师的溶出系列里面有计算 F2 因子的 EXCEL 模板。 算是小巧精美,笔者认为可以用,但不推荐。好的模板还比利刃,可以很好弥补 功力不足,但若惯了依赖这类巧器,休想在数据处理上再有寸进。处理一次试验 的 F2 不难,几十条几百条曲线又如何?笔者一向喜欢对公式进行理解,计算单 个 F2 时直接在 excel 里面输入公式(F2 的计算公式远不用那个模板里面那么复 杂,只要设计得当,一个单元格足以计算) ,处理起几十 F2 只需稍稍设计,一拉 便可算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好的利器就是自己。想来这不也与“仿品 种不是仿标准”如出一辙?不依赖既有标准及工具,独立思考并剖析问题,沿着 前人的路走着实难有超越的时候。 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在与同事交流时,通 常不是一上来就看曲线看条件看选点。我会比较倾向于花个一两分钟的时间,查 查 API 各个官能团的 pKa、BCS 分类、logP、logD 等等化学参数,大致可了解 一下 API 的情况,再去看溶出方法是否筛选合适,再去分析讨论溶出曲线的选 点与计算。个人偏好,仅供参考。 憋了好久终于写完,如有不足和错漏,烦请指出,搞研究不能闭门造车, 战友们多多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