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公司1880年代-1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合集下载

北洋水师舰船简介

北洋水师舰船简介

北洋水师舰船简介定远、镇远铁甲舰(steel battleships)其中“定远”舰于1880年12月2日由驻德公使李凤苞按照德国海军部标准与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签订订造合同,次年的5月23日仍由李凤苞与伏尔铿船厂签订了“镇远”舰的订造合同。

2艘军舰为同级,主要由伏尔铿船厂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Rudolph Haack)设计,母型为德国的“萨克森”(Sachsen)级铁甲舰,炮台布置参考了英国的“英弗莱息白”(Inflexible)号铁甲舰。

“定远”舰于1881年12月18日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2舰与后期订造的“济远”号巡洋舰一起驶抵大沽口,“镇远”于10月28日,“定远”于10月29日分别换挂中国龙旗,加入北洋水师。

舰船资料:“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

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1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

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长度43.5迷,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主炮露炮台装甲厚304mm,炮罩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总兵衔。

主要武器: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水压动力,每门炮管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管重4.77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机关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需项下拨款,产品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企业经营旨在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为了利润;经营管理腐败,封建衙门 习气严重,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的现象成风;技术、设备和 原料方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这表明洋务派举办的近 代军事工业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办工业。官办军事工
业仰赖于外国,而外国侵略者又决不允许中国制造精良的武
的洋务活动,大体上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 代初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 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
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
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清政府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各式舰艇多艘,形成了虚有其表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理,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并由李鸿章“专司其事”。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有大小舰艇27艘,丁汝 昌任海军提督。
洋务派创建的新式海军
(19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
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两个海军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
一个衙门---海军衙门
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水师

一级战舰
铁甲舰

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 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 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 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 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人马格里。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局搬 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

西班牙航母发展史

西班牙航母发展史

西班牙航母发展史◎曾经的强国与梦想在率军完成了对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据点格拉纳达的“再征服”之后,伊莎贝拉女王支持哥伦布寻找东方航线的海上冒险。

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美洲。

依托来自美洲的巨额财富,西班牙成为西方最早的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其海上力量也一度被誉为睥睨天下的“无敌舰队”。

月满则亏,“无敌舰队”在1588年腓力二世征英之役中的崩溃,西班牙也开始国势倾颓,江河日下。

19世纪初南美爆发的解放战争则彻底摧毁了西班牙的根基,至1898年美西战争时,面对呼啸而来的杜威的新型装甲蒸汽战舰,孤军据守马尼拉湾的西班牙舰队竞只能以老旧不堪的木壳战舰相抗!在随后到来的无畏舰时代,西班牙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设计力量和制造材料支持下,倾举国之力才勉强完成了3艘“西班牙”级无畏舰。

首舰“西班牙”号在服役仅仅10年之后便于1923年触礁沉没,而继承了其舰名的2号舰“阿方索三世”和3号舰“贾西米一世”又在1936~1939年的内战中各为其主,双双战沉。

至此,西班牙海军和它的祖国一起沦为了彻彻底底的欧洲三流。

至1960年时,西班牙的钢产量仅有178.6万吨,工业总产值仅占西欧各国工业总产值的2.8%,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40%,工业仅占30%,此时已经沦为了一个对外贸易持续多年逆差的准农业国。

◎◎租借美国卡伯特号航母★租借的背景1953年,佛朗哥与美国签订了《美西协定》。

根据这个协定,西班牙向美国提供萨拉戈萨等四个军事基地,以此为代价从美国换取经济、技术上的援助。

西班牙在1960年开始实行“经济稳定计划”第一次实现了贸易顺差,但即便已经获利若此,西班牙却仍不加入北约,佛朗哥在获利的同时仍不忘预留余地。

1963年签署美西延期协议,通过这个协定,西班牙共接受4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就包括西班牙海军的第一艘航母——1967年,美国海军将轻型航母“卡伯特”号租借给西班牙海军。

★在美国的历史“卡伯特”号系由“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建而来的“独立”级轻型航母的7号舰。

无畏时代的英国舰船工业橄榄

无畏时代的英国舰船工业橄榄

大舰队是如何炼成的----无畏舰时代的英国造舰工业概览作为人类海战史上最强大的舰队之一,英国海军在1914年组建的大舰队(Grand Fleet)是日不落帝国掌控世界海洋的顶峰,它在1916年5月与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域展开的终极对决业已成为火舰巨炮时代的不朽史涛。

这支舰队和那场胜负至今尚无定论的大海战是后世海战史研究者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各路学者为此撰写的文章、专著已经足以填满一个图书馆了,但是从工业背景探讨一战前夕英国战列舰建造体系的研究相对鲜见。

毋庸置疑,参与日德兰海战的37艘英国无畏舰代表着当时世界军事工业的最高水平。

为了建造这些巨舰,需要动用天文数字般的工业原料和金钱,还要数以万计的工人耗费数年乃至十余年时间方能完成,而英国在1906年建成跨时代的“无畏”号之后,在短短十年间就建造了多达51艘无畏舰,堪称工业时代的奇迹。

这项庞大工程对于大口径舰炮、动力系统、高强度装甲钢等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对英国造舰工业的急剧扩张和资源重组,同时也需要对造船设施和港口设施进行大规模扩建,以确保战列舰批量建造和停泊的需求。

本文将从20世纪初无畏舰建造的各个方面对英国造舰体系的扩大和建构做简明扼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造舰工业和海军武器制造业的盛况,以及新技术、新战争环境对造船工业造成的巨大影响,从更深的层次理解英国大舰队背后的实力因素。

(1914年7月18日,英国海军大舰队举行盛大阅舰式,接受英王的检阅,这堂皇浩荡的阵容是日不落帝国掌控世界海权的最佳证明)私营船厂的崛起在19世纪中叶之前,英国海军的所有大型舰艇均在设立于朴茨茅斯(Portsmouth)、德文波特(Devonport)、查塔姆( Chatham)以及彭布罗克(Pembroke)的几家皇家海军船厂内建造。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皇家海军逐渐将造船合同下发给一些民间私营船厂,以减轻皇家船厂面临的沉重压力,但是,私营船厂承接的造船合同数量相对较少,只能被看作例外之事。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简介制造方为埃尔斯维克军械公司( Elswick Ordnance Company)和皇家军备局(Royal Arsenal)的伍尔韦奇工厂( Woolwich )。

阿姆斯特朗炮是英国陆海军使用的早期后装炮。

在后来的英国海军的铁甲舰上也有搭载。

阿姆斯特朗乃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有着盛名的武器家族。

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 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Sir William Armstrong 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

该炮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利用阿姆斯特朗炮迅速攻破了大沽炮台。

起源1854 年,阿姆斯特朗爵士与英国战争部接触,得知战争部需要一种新的火炮设计。

为此,他开始设计阿姆斯特朗炮,最开始的设计是一种3 磅的后膛装填线膛炮。

后来,他将设计改为5 磅炮。

设计提交后制造方迅速就制成了样品。

英国战争部最终于1858 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

期待着该炮作为最新锐武器能有优秀的表现。

为此英国政府购买了火炮专利权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此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 。

最开始完成三种是6 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 64 毫米)。

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 磅炮( 76 毫米)和12 磅野战炮( 76 毫米)阿姆斯特朗最开始并未考虑要设计更强劲的火炮。

但是他的设计在测试中表现很好,所以战争部要求他拿出更强力的设计。

于是阿姆斯特朗拿出来几个新设计。

主要的设计有三种。

第一种设计是20 磅(95 毫米)野战炮,第二种则是40磅(121 毫米)的攻城炮,第三种是110磅(180 毫米)重炮。

这三种设计完成后,1859 年英军使用装甲靶舰“特鲁西”(Trusty)号来实弹射击测试各型阿姆斯特朗炮。

受测火炮为40-100 磅之间的诸版本(120-152mm ),测试中发现均无法穿透特鲁西号的102 毫米锻铁铁甲。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排水量标准:4,216t全长109.73m全幅14.17m吃水 5.18m动力往复式蒸气2台15,900hp最大速23.0节航续距离10节/4,000浬兵员360名兵装15.2cm单装炮4门12cm单装炮8门47mm单装炮22门35.6cm水上鱼雷发射管5门装甲甲板水平部:45mm甲板倾斜部:115mm防盾:115mm吉野(よしの)于1890年代于英国阿姆斯壮造船厂出产,英国造舰专家菲利浦·瓦茨爵士的力作之一,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防护巡洋舰。

坊间经常流传本舰原为李鸿章所订,不过因资金不足,最终由日本人购得,但事实并不如此。

实际上那艘清廷订购失败的战舰,是在日本海军购得吉野号后,阿姆斯壮公司原本欲推荐予清廷的吉野号同型舰:由智利海军订购,建造中的布兰科‧恩卡拉达(Blance Encalada)号。

该舰配有八英吋炮两门、六英吋速射炮十门、47mm速射炮12门、鱼雷发射管五门,除航速慢半节以外,火力和装甲都在吉野号之上。

智利方原本已同意转让,但由于当时清廷已停止购舰一年,加上要为慈禧太后祝寿作准备,该舰最终在1895年竣工后由智利领去。

在大东沟海战后,清廷原打算向智利商讨购舰,但智利要价由之前的35万镑升至约50万镑,加上多方原因,最终没有成功购入。

丰岛海战中,日本吉野号被一枚济远舰150毫米口径火炮击中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

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

大东沟海战中,吉野作为日军游击编队领舰,率巡洋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冲击北洋水师舰列横队之右翼,重创超勇、杨威二舰。

稍后,吉野为夹击北洋水师而带队从致远舰正面通过,遭致远舰以冲角战术突击(据《东乡平八郎と秋山真之》记载为浪速看来更可信,因为第一游击队的首舰不会马虎到让对方足以接近自己而浪速因为闪避西京丸曾停船掉队)。

但是由于大火有可能引爆了自带的鱼雷,致远爆炸沉没。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1854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军队装备的传统熟铁铸造前装滑膛炮已经在近现代战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对现有火炮设计进行改进。

1854年年底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始进行新型野战炮的研发工作,采用后装线膛炮设计,并创新性的采用了缠绕法工艺,即区别于之前的整体生铁铸造式火炮,而使用熟铁的外套包裹钢制的内筒,极大的增加了炮身的强度和韧性,可在承受相同膛压的条件下减小炮身的重量。

1855年中期,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第一门火炮终于成功问世,这门火炮口径为1.75英寸(45毫米),弹头重5磅(最初设计是3磅)。

它的尾闩非常独特,采用一个立式闭气结构,并用被称为“ 阿姆斯特朗螺丝” 的螺栓顶紧。

这门火炮能够被2到3名士兵轻易抬起,并且在1500码(1371米)的距离上获得极高的命中率立式闭气结构的炮闩、阿姆斯特朗螺丝的螺栓第一门阿姆斯特朗炮的复制品,陈列于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185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又在5磅炮的基础上研制了18磅野战炮,次年1月该炮在靶场测试,结果显示其大大优于陆军装备的32磅、18磅或12磅前装滑膛炮。

8月战争部成立一个委员会,对7种新发明的火炮进行评估,结果阿姆斯特朗炮以绝对优势胜出。

1858年年底,阿姆斯特朗炮击败另一个强劲的对手约瑟夫-惠特沃斯发明的六角膛火炮,最终被英国军队所接受。

阿姆斯特朗随即把火炮专利无偿献给英国政府,英国战争部决定同时在埃尔斯威克和伦敦伍尔威治的皇家兵工厂生产阿姆斯特朗炮,将其作为英军制式火炮,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阿姆斯特朗本人也被任命为新式火炮总工程师,任期7年,不久后被任命为伍尔威治兵工厂总监,1859年他被英国王室册封为骑士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阿姆斯特朗的火炮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

最先完成的三种火炮是:6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2.5英寸/ 64毫米)、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磅炮野战炮(3英寸/ 76毫米)和12磅野战炮(3英寸/ 76毫米)。

阿姆斯特朗公司 代 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 代 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1880年代-1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 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姆斯特朗公司1880年代-1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超勇”舰于1880.1.15开工1880年10月14日下水(一说11.4)1881.7.15完工“扬威”于1880.1.15开工 1881年1月29日下水 1881.7.14完工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两舰于1894.9.17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战沉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 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筑紫”舰原为智利海军订购,后来委托英国代为转售。

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准备向中国政府兜售,李鸿章在对“扬威”、“超勇”二舰进行考察后,认为这种军舰防护薄弱;首尾火炮过大,遇到大风浪便无法射击;军舰的航速也过于缓慢,无法与新式的穹甲巡洋舰相比,而予以回绝。

随后这艘军舰被曰本买去,命名为“筑紫”。

“筑紫”在甲午战时隶属于常备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

1906年成为靶舰,1906年5月25日除籍成为废舰,1910年解体。

埃斯米拉达(二世)(智利)—和泉级防护巡洋舰曰本在甲午战争中从智利紧急购入的巡洋舰,同级共1艘,即和泉号(Izumi)。

该级舰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致远级和曰本的浪速级的原型舰。

该舰于1881年4月5日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建造,1883年6月6日下水,1884年7月15日建成,加入智利海军,命名为埃斯米拉达(二世)号(Esmera lda)。

中日甲午战争中,两国为购买此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在1894年11月15日由曰本委托厄瓜多尔代为购买。

1895年2月5日回到曰本。

1898年3月21日舰级变更为三等巡洋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3舰队第6战队参战。

在对马海战中,该舰首先发现了信浓丸的信号,而后通报给了联合舰队,从而使曰本海军在海战中大获全胜。

1912年4月1日除籍。

1913年1月在长崎解体。

排水量2950吨主尺度(长/宽/吃水)82.30m/12.80m/5.64m舰炮254mm*2/120mm*6/47mm速射炮*8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输出马力5500匹,最大载煤600吨航速18节鱼雷380mm*3装甲甲板12-25mm舰员(人)300乔万尼·鲍桑(意大利)防护巡洋舰乔治·伦道尔设计,阿姆斯特朗下沃克船厂建造,1882年8月21日动工,83年12月15日下水,85年5月9日竣工。

排水量正常3082吨主尺度(长/宽/吃水)85.3m/12.80m/5.64m舰炮254mm30倍径*2/149mm*6/6磅速射炮*4 1磅速射炮*2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4台水管锅炉,输出马力6470匹,最大载煤400吨航速17.4节鱼雷356mm*3装甲甲板19-38mm舰员(人)13+254浪速、高千穗防护巡洋舰英国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Sir William White)设计,阿姆斯特朗船厂(Armstrong,Walker)建造,“浪速”于1884年3月27日开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

“高千穗”开工于1884年4月10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舰船资料:二舰同级,正常排水量3709吨,舰长91.4米,宽14.1米,吃水5.8米,装备2座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正常载煤量350吨,最大载煤量800吨,双轴推进,功率7604马力,航速18节。

装甲甲板厚50-75mm,轮机部外侧装甲厚76mm,炮塔顶及舰桥装甲厚37mm,编制357人,“浪速”识别线为黑色,“高千穗”为红色。

主要武器:260mm35倍口径克虏伯主炮2门,150mm35倍口径克虏伯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25mm四联装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0门,11mm10管格林炮4门,360mm 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浪速”级二舰由曰本向英国定购,舰型设计上与中国的巡洋舰“扬威”、“超勇”颇有渊源。

“浪速”舰在丰岛海战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二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

“浪速”舰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的抚岛海面坐礁沉没,191 2年8月5日除籍,“高千穗”则在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于10月17日被德国S90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10月29日除籍。

豹(panther)级防护巡洋舰奥匈同级舰两艘Leopard号1885.1开工,9.10下水,86.3.31完工Panther号1884.10.29开工,85.6.13下水,85.12.31完工排水量:1557吨主尺度(长/宽/吃水)73.2m/10.39m/4.28m舰炮120mm克虏伯炮*2 47mm速射炮*4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2台锅炉Leopard号输出马力6380匹,航速18.7节Panther号输出马力5940匹,航速18.4节鱼雷350mm*4装甲甲板12mm舰员(人)186萨拉米尼亚(希腊)—道加里(原名安吉洛·埃莫)防护巡洋舰威廉·怀特设计,埃尔斯威克船厂建造85.2.13动工,86.1.28下水,86.5竣工排水量正常2050吨主尺度(长/宽/吃水)76.3m/12.80m/4.3m舰炮152mm后膛炮*6/6磅速射炮*9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输出马力5000匹(正常)/7500匹(强压),最大载煤160吨航速17.75-19.5节鱼雷356mm*4装甲甲板25-50mm舰员(人)12+232“古巴岛”“吕宋岛”号二级防护巡洋舰西班牙“古巴岛”1886年2月25日开工建造,1886年12月11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

“吕宋岛”1886年2月25日开工建造,11月13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

4门35倍口径120毫米Hontoria后膛炮,4门43倍口径57毫米诺登飞炮,3门20倍口径37毫米回旋炮,3门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长56.11米,宽8.87米,吃水3.84米;排水量1030吨,定员164名,舰长J. Sidrach。

马力2600匹,航速15.9节;载煤160吨,续航力2000海里;甲板装甲25—64毫米,炮罩51毫米;造价240万西班牙银币。

这种小型巡洋舰最早是以西班牙本土为基地的,它们参加了1893—1894年镇压摩洛哥人起义的战争,用来炮击沿海目标。

在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古巴岛”号和同级舰“吕宋岛”号被派遣到菲律宾参加镇压活动。

在马尼拉海战中,当舰队司令Montojo的期间被击沉后,司令旗转移到“古巴岛”号上。

在整个战斗中,舰体只是受了轻微的损伤,船员有2人负伤。

战斗结束后,美国“海燕”号炮舰上的一批船员被派到船上将其接收,并将其开到新加坡修理。

1900年4月4日,修理完毕的“古巴岛”号被正式编入美国海军,继续在菲律宾服役。

1912年2月2日,它被卖给委内瑞拉,改名为MARISCAL SUCRE,服役到1940年。

“吕宋岛”在海战中被美国战舰击中三次,共有6名船员负伤。

然后也被“海燕”号派出的船员开往新加坡修理,1900年1月31日正式编入美国海军。

1919年2月15日退役,1920年3月10日被卖给纽约的巴哈马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改名为REVIVER。

致远、靖远防护巡洋舰驻英公使曾纪泽经手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Sir William White)设计,造价共计1697453两银。

最初根据李鸿章的计划,该级舰是“济远”级的同型后续舰,后经曾纪泽坚持更改为英式穹甲巡洋舰设计。

“致远”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远”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舰与在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左一”一起在总教习琅威理(Lang William M)率领下抵达天津大沽。

舰船资料:“致远”、“靖远”属同级舰,2舰为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卧式3胀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5500马力,(航试时测得6892马力,采用强压通风时可以达到7500马力),航速18.5节,正常载煤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甲板厚3吋(倾斜处)/2吋(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吋,火炮炮盾厚2吋,全舰编制204-260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该级舰管带为副将衔。

主要武器:克虏伯210mm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35倍口径,克虏伯炮管、阿姆斯特朗炮架,每门炮备弹50发,射速1发/2.5分钟),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两门(每门炮管重4.065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 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其中1门现存曰本长崎“三笠”纪念舰公园),18吋鱼雷发射管4具(军舰艏艉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侧水线附近各1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