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第一节 心病辨证
1心病的辨证分型

心病的辨证分型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注】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①心主血: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②心主脉: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推动血(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①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②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③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④心气—推动;心血—濡养;⑤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①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
②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
③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 如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治疗都从 心脏入手,为什么中医不可以从心脏辨证呢?
❖ 中医不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没认识这病之 前,中医就认为心肺为君相之官,认为肺对 于心脏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
❖ 我们可以把心悸少气、心慌气短、左胸痛不得息等 称之为中医心肺的二联证。
❖ 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
心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怔忡 心痛、心烦 失眠、多梦 健忘、神昏 神识错乱 脉结代或促
心
一.心血虚证
病
二、心血虚内热证 三、心气虚证
常
四、心阳虚证
见
五、心寒证 六、心火亢盛证
证
七、心脉痹阻证
候
八、热入心包证 九、水气凌心证
十、心气不畅证
心
❖ 心生血.主藏神.心主火,火即心阳,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凡血虚或阳气太亢、不 足.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均 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功能失常。
五、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
主要运用于内伤杂病。具体使用 时还应与所属学科特点相结合,与 辨病相结合,方谓全面。
下面的讲述内容不依靠课本,要做好 笔记。
第一节 心病辨证
❖ 心病的病变范围: ▪ 虚证——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
虑伤心等所引起,如心阴、心阳、 心气、心血虚证及心阳暴脱。
▪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 气郁、瘀血所致,如心火亢盛、心 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心。
如有脏腑实证中,有寒、热、
痰、瘀、水、湿等不同;在脏腑虚 证中,又有阴、阳、气、血亏虚之 别,只有明确病因(风、火、痰、 湿),病性病机(寒、热、虚、实), 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 依据,因而可以说,病因辨证、气 血津液辨证等,又是脏腑辨证的具 体落实。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病的辩证与护理

心病的辩证与护理(一)心病辩证心居胸中,外有心包护卫。
心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作用。
心又主神明,关系到精神思维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异常等方面。
1.心气虚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活动后加重,面色白,或有自汗,舌淡嫩,脉虚等。
护治原则:补气安神2.心阳虚与心阳爆脱临床表现:心悸,心胸憋闷或痛,自汗,畏冷肢凉,面色淡白,或嘴唇紫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或见肢体浮肿。
甚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或昏迷,为心阳爆脱的危象。
护治原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心阳爆脱者回阳救逆固脱。
3.心血虚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健忘,多梦,面色淡白或萎,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护原则:养血安神4.心阴虚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盗汗,午后潮热,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防治原则:滋阴养血安神5.心火亢盛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赤烂疼痛,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防治原则:清心泻火6.心脉痹阻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而止,舌暗或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甚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防治原则:活血通络化瘀7.痰迷心窍临床表现:神识痴呆,朦胧昏眛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防治原则:涤痰开窍8.痰火扰心临床表现:发热,口渴,面赤气粗,便秘尿赤,或喉间痰鸣,胸闷,心烦,不寐,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防治原则:清心豁痰泻火(二)心病护理1.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有无心悸和心胸憋闷疼痛,疼痛发作的时间,诱发因素,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的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尤其主要注意观察面色和手足有无青紫现象。
心病辨证-医学课件

十、瘀阻脑络证
【概 念】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所表现的证 候。
【病 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所致。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
不移,痛如锥刺,面晦不泽,或健忘、失眠、 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舌质紫暗, 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辨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血瘀证为要点。
十一、心脉痹阻证
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 脉细数。 【辨证要点】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为 审证要点。
五、心血虚证
【概 念】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表现的证候。
【病 因】因素体虚,或脾虚,或失血过多, 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 黄,或兼见头晕,健忘,唇、舌色淡,脉细 弱。
感湿热之邪等。
【临床表现】躁狂谵语,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见神昏谵语,或发热烦 躁,面红目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痰黄稠, 喉间痰鸣,胸闷,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的见症为要点
心火亢盛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证候 心火亢 盛证
痰火扰 神证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4/42021/4/42021/4/42021/4/44/4/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4月4日星期 日2021/4/42021/4/42021/4/4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4月2021/4/42021/4/42021/4/44/4/2021
心与小肠病辨证
网站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的病变、常见症状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 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 动的异常。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二、脏腑辨证
(四)肝病辨证 4.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头摇,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 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症状。 ②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两目上视,甚则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脾失健运和湿热内阻并见。
第一节 辨证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分析各种病证,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状况,是内 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指导着临床治疗与护理。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体倦乏 力,舌质淡,苔白,脉虚。
一、八纲辨证
(三)虚实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 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除此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 实热证的证候,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 证即里热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通常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的一
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通常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头痛,头昏
舌色晦暗,脉细涩
+
舌质紫黯
瘀血症(刺痛,固定不移; 或有斑点
舌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
斑点,脉细涩)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共同症状 常见特色症状
舌象
病因:
心悸怔忡 瘀阻心脉:
舌暗,有
瘀血、痰浊、 心胸憋闷 刺痛
青紫斑点
阴寒、气滞
痰阻心脉:
苔白腻
病机:
+瘀血症 闷痛+体胖痰多,
心阳不振,运 (疼痛, 身重困倦
血无力,而致气 舌色紫黯 寒凝心脉:
舌淡苔白
滞、瘀血、痰浊、 阴寒等邪气痹阻, 心脉瘀阻
有青紫斑 痛势剧烈,突然 点,脉细 发作,得温痛减, 涩或结代)+畏寒肢冷
实证
6、心火亢盛 7、心脉痹阻 8、痰蒙心神 9、痰火扰神
或
虚实夹杂 10、瘀阻脑络
病因病机
1 心 血虚
2 心 阴虚
病因:
耗血太过 生血不足
病机:
心与心神失于濡养
病因:
思虑劳神暗耗心阴 温热火邪灼伤心阴 肝肾阴虚累及心阴
病机:
心与心神失养 虚热内扰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心悸、失眠、多梦 舌色淡
+血虚症(头晕眼花、 健忘、面色淡白或萎 黄,唇舌色淡)
病因 头部外伤,瘀血停积 久痛入络,瘀血内停
病机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 乱,痴呆、昏迷)
+
痰浊症(面色晦滞,胸闷 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舌苔白腻
脉象 脉滑
神志异常(神志狂燥,神 昏谵语)
+
舌红苔黄 脉滑数 腻
痰火内盛症(吐痰黄稠, 喉间痰鸣;胸闷不舒;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肺脾病辨证课件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风
风热阳邪,灼津为痰
热
风热上扰,咽喉不利
鼻窍不利,热邪灼津
袭
肺卫受邪,卫气抗邪
肺
卫气郁遏,不温肌表
风热伤表
咳嗽
痰稠色黄 咽痛
鼻塞涕稠 发热重 恶寒轻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
三、燥邪犯肺证
含义: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
燥袭卫表 燥邪伤津
肺失滋润,清肃失职 燥伤肺络
心 血行不畅,瘀阻心脉
心胸绞痛 口唇青紫
阳
极
,
衰 阳 气 暴 脱
阳 气 亡 脱
机体失温,气不固津
冷汗肢厥
面色苍白
心阳衰,宗气泄
不能助肺行呼吸
呼吸微弱
脉道失充
脉微欲绝 神志模糊
心失温养,神散不收 甚则昏迷
辨证要点:心阳虚 + 突现亡阳症状
心气 虚证
心阳 虚证
心阳 暴脱
相同 病机 表现
心悸
心 脏
气短
机 能
心烦,失眠,多梦, 健忘,神昏,神乱
舌面变异
舌尖红,痛,痈,疮,疔面 色白\赤\青紫
起于心中 , 出行 后属心系 , 向下 穿过膈肌 , 络小 肠。 分支 : 从心系分 出 , 挟食道上 行 , 经颈、颜面 深部连目系。 直行者 : 从心系 分出 , 经过肺 , 再浅出腋下 ( 极 泉穴 ), 沿上肢 内侧后缘 , 经肘 过腕 ,进入掌后 锐骨端 , 自掌后 内侧直至小指桡 侧端 ( 少冲穴 ), 交于手太阳小肠 经。
神疲
衰 弱
活动
加甚
不同
病机
表现
心气不足 气 不能鼓血盈脉 虚
神脉失养 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