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3.2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3.2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课本图中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3.2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3.2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岸而去。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划船、滑雪、游泳、 撑杆跳高……
游泳时那些地方体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母为什么会向前运动?
小结
物体与物体 形变

相互的
作用效果
改变 运动 状态
改变速度大小
改变方向
讨论1
(1)是不是只有人或动物才能
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请举例说明?
推土机推土
归纳:
一个力的作用必定有两个物体存在!
(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讨论2 (2)、力的作用是否
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 互接触而产生?请举例说 明 不一定 1.磁铁对磁铁的磁力
2.重力(因地球对物体 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1、两个相同的挂钩受到拉力都发生形变, 试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拉法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猜测: 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_____ A、左挂钩不动,右挂钩拉向右边。
2、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思考?
人用力推墙,
1、站在滑板上推墙,会 怎样?这是为什么?
对墙施加力的作
用。由于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所 以人也受到墙施 加的力的作用, 因此人会离墙而
去。
2、人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离岸而去, 为什么?
人用力推岸,对岸
施加力的作用。由于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 人和船也受到岸施加的 力的作用,因此船会离
探究
B、右挂钩不动,左挂钩拉向左边。
C、两挂钩同时向两边拉。 2、用2个挂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 能产生图示效果的方法是____ 3、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 的认识?___________
1、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 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 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年级浙教版(新)3.2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导学案

7年级浙教版(新)3.2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初一科学导学案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 )学 使用日期:§ 3.2力的存在(1)【学习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 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下面是四幅表现力存在的图片,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物体1 物体2 在科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都叫做力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力的现象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1,另一个是物体2 ,物体1对物体2有力的作用,叫施力物体,物体2受到物体1的作用力叫做受力物体。

(a )图中运动员对杠铃向上举。

所以,运动员是用了力,是施力物体,杠铃受到了力,所以杠铃是受力物体。

(b )图中 对 向下压,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c )图中 对 向上拉,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d )图中 对 向前推,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总结:科学当中的力是 对 的作用。

2、 用手挤压气球时,可以看到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时,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也发生了改变。

在上述两个动作当中,手对气球和矿泉水瓶用了力,同时使两者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以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吧。

我的例子是: 3、 体育课上,老师将篮球放在球场上,小星把球从地上捡起来后捧在手里。

在这个过程中,小星对篮球施加了力,使篮球从静止到运动,又静止在了手中。

即篮球的速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小星将篮球传给小华,小华用双拳又将篮球给顶了回去,此时小华对篮球也施加了力,使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也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力的存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力的存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认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力的种类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产生及存在方式,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分析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推箱子、踢足球等)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1)力的定义及产生:讲解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3)力的单位及测量: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单介绍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

3. 实验探究(15分钟)(1)实验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重物等。

(2)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弹簧拉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力的特点及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及种类,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力种类及测量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力的应用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3.2 力的存在 讲义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3.2  力的存在 讲义设计

七年级科学辅导讲义课题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新知学习】新知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现象举例(如图)1.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A、B两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新知二:力的作用效果现象举例(如图)1.力能改变物体的。

2.力能改变物体的。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②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③物体运动由慢变为快;④物体运动由快变为慢;⑤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若物体的运动情况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则它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从而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重要提示:1.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概念揭示了力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是判断力存在的依据,物体受力时可能发生形变,也可能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果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新知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举例(如图)1.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也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课堂小结】【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C.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2019.乐山改编]如图所示,小红穿上旱冰鞋向右用力推墙,会被墙向左推开。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先对墙施加了推力,然后墙再对人施加推力B.墙对人的推力与人对墙的推力不是同时的C.人对墙的推力与墙对人的推力不是相互作用力D.人对墙的推力与墙对人的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3.力的作用效果是( )A.一定改变物体的形状B.一定改变物体的状态C.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有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有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2019.眉山改编]踢足球是初中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足球离开运动员后还能在空中飞行,表明足球一直受到了水平向前的力B.运动员踢足球时脚有疼痛的感觉,表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守门员抱住了飞向门框的足球,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只要运动员对足球施加力的方向相同,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5.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一、学情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新课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可能有:①什么是力?②力是怎样产生的?③力有哪些种类?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

力的存在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下)

力的存在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下)

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根据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存在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对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弹簧、直尺、小汽车、塑料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分小组体验:1组——用两个手指夹住小车,并尽可能抬高手臂2组——用手提凳子,使凳子离地3组——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用力挤压4组——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同学们的感受是?(痛、酸)人类的祖先就是在推、压、提、拉等过程中感受到了肌肉的酸痛,同时也知道了力的存在。

那什么是力呢?一、力是什么分析书本95页图3-17、18、19所示现象中涉及的力,指出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怎样的作用?手推轮椅压路机压路面磁铁吸螺钉物体作用物体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都不存在力的作用。

(1、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例 1、在产生力的作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没有物体,既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受力物体B、只要有受力物体就行,可以没有施力物体C、只要有施力物体就行,有没有受力物体是没有关系的D、一定既有受力物体,又有施力物体,离开物体也就没有力了教师挨近某位同学,提问:老师与这位同学之间是否有力的存在?2、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一定存在力的作用;提问:那么,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学生思考讨论,并用简单实验证明)3、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演示)做一做:让一张纸置于正前方,用力吹一口气。

我们看不见风,但我们可以通过看到纸飘动知道风力的存在。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
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
(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
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交流并记录)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

(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
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

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
①手拉橡皮筋
②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
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 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 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
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速度由大到小 物体运动速度由小到大
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汇报交流。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

(如划船、游泳等)(四)小结
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评价与反馈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五、拓展资料

从力产生的本质上讲,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如果从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讲,力的概念可进一步推广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反映了力的基本属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了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这是力的本质所在。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体现了力的矢量性。

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特点,并总结了这种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规律性。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发生相互作用。

另一种是通过某种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等)传递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通常把以前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接触力,以后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场力。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性质的不同将力被划分为许多种。

其中有的即以力的性质来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核力等。

也有的则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如压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张力、向心力、引力、斥力、动力、阻力等。

从本质上讲,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重力的本质就是万有引力,分子力、摩擦力、弹力等在本质上起源于物质内部带电的或具有磁矩的微粒间的电磁力,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则联系着本质上不同的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