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初探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地理学习现状的分析,探讨构建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提出实施策略并探究促进师生发展的途径,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措施,以期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进一步促进师生在地理学习领域的合作与共享。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和实施措施,为构建具有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也旨在提升师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度,促进地理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旨在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地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为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1.3 研究意义地理学习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世界。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地理学科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研水平;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对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当前地理学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研究意义】2. 正文2.1 高中地理学习现状高中地理学习在当前教育体制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200字(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200字篇一尼莫处于慌乱之中,但他在浴缸里也有了许多朋友:小桃、虾虾、豚豚、漂漂阿姨、彼尔和吉哥。
吉哥决定带领大家想方设法逃出鱼缸,回到大海。
小丑鱼爸爸四处寻找尼莫,在途中,他遇到一只蓝纹突吻鱼多莉。
多莉善良而乐观,她愿意和小丑鱼爸爸一起寻找尼莫。
他俩成功战胜了三只鲨鱼和一大群水母,还根据潜水员遗下的一副蛙镜知道了尼莫所处的位置。
在海龟、鲸鱼的帮助下,他俩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雪梨42号的东澳洋流……结果当然是好的,父子相见,美妙的生活重新开始。
这就是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心之余发人深思。
感悟一:如果小丑鱼尼莫不贪玩任性……如果尼莫听从爸爸的劝告,不贪玩,不任性,就不会有后来的危险遭遇。
这正也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不能鲁莽。
感悟二:乐观是成功的加油站……做人一定要乐观,不能一遇挫折就悲观、沮丧。
记住:笑对生活,生活就会微笑着面对你。
感悟三:要学会坚持不懈……在生活中,某些失败常常看似不可挽回,不过,一定要在内心里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知道,坚持的背后往往是胜利和成功!海底总动员观后感200字篇二《海底总动员》主要演的是在澳洲大堡礁的深海中,大海里有一对小丑鱼父子,在孩子尼莫还是鱼卵时,妈妈就被鲨鱼吃掉了,爸爸玛林很是难过!渐渐尼莫长大了,可是爸爸做事常常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十足的胆小鬼,尼莫觉得爸爸很不勇敢,甚至有点瞧不起爸爸。
尼莫对大海充满好奇,天不怕地不怕,不听爸爸忠告,跟同伴去玩耍的时候,竟然被渔网逮到了,辗转被卖到一家牙医诊所。
玛林对儿子的生死未卜十分担忧,即使平时胆子很小,为了儿子也要勇敢豁出去了。
很快,爸爸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找尼莫已经找到悉尼的事传开了,也传进了尼莫耳里,而尼莫不相信,说爸爸怕大海。
中学地理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一
活动” 。合作学习是 以“ 不求人人成功 , 但求人人进步” 为 宗 旨, 通过合作 、 争 的形式 , 竞 不仅 强调学生获得认 知方 面 的发展 ,而且 力求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得 到乐趣 , 同 时兼顾三维教学 目标 的达成 。 在地理教学 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 , 教学可以看成由 学生来构筑知识 、 发现知识 、 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 , 教师则
4个 体 尝 试 . 验课 堂探 究 的 乐趣 . 体
合作学 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 没有个体独立学习 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 阁、 无源之水 。在教学实践 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 马上就 让学生合作讨论 , 结果部分学生未形成 自己的观点 , 过分 依赖他人 , 相互 间的交流和讨论缺 乏深度 , 也就不可能有 真正的互动 , 使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应为学生 留出独立学 习的时间, 允许学生根据 自己的能力水平 、 个性特点 , 自主 能动地 、 自由有 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 , 自主尝试解 决问题 , 突出个 陛化学 习,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揭示地 理因果关系的教学 中, 对教 学内容 “ 北美洲地形空间结 构 对天气与气候 的影响” 可做 如下工作 : 一是给 出北美洲略 图, 每位学生对照地形 图作三大纵裂带的模型 ; 让 二是用 箭头表示气 流( 也可 包含更 多的探究) 。这样 , 每个学生有 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 , 共同解决 问题。
对小组 长轮流培训 , 使其 能组织大家共 同进行有序 的讨 论 。小组长可 以采取 自主承担 、 流负责 的形式 , 轮 使更 多 的同学参与进来 , 获得学习 、 指挥 、 管理 的机会。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地理学习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较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共同体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探讨如何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共同体理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构建共同体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为高中地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建设共同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共同体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研究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共同体理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共同体理论是指由Jean Lave和Etienne Wenger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共同体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理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地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和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探讨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参与和合作是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地理社团、地理竞赛等活动,拓宽地理学习的视野和深度。
学生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相互讨论和解答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学生可以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整理学习资料,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
资源共享是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学校可以建设地理学习平台,提供地理学习的相关资源和资料。
学校可以邀请地理学者和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途径,共享学习经验和资料,相互促进学习。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策略也可以帮助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
注重考试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扩展研究和创新实践。
将地理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影响。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一、理论基础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多样,需要学生思维的开放和创新,因此共同体建设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需要遵循社会性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学习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
共同体建设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注重知识建构理论,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认知,提高其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建设策略1. 创设合作学习机制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在于合作学习,因此需要创设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机制,包括小组探究、合作授课、案例讨论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探究和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2. 拓展资源共享平台为了促进共同体建设,需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
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学习资料、案例分析、教学视频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资源共享平台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共同体建设的深入发展。
3. 强化问题导向学习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问题导向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促进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初探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初探》随着课堂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改革的主流。
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与“学会”,促使学生真正的去看书、看图,去自学、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
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1、小组的划分:一般每个小组四人为佳,至多六人,根据班级人数,每班以不超过6个小组为佳。
2、小组内部组织①每个小组要确定一名学习成绩好、负责任、学习能力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
②小组成员可按学科成绩,学习能力编号(也可实行隐形编号)以便依次实施帮扶指导。
③小组成员也可进行职能分工,比如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联络员等。
④为增加情趣性,也可给小组成员进行个性化命名。
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①明确要求,加以引导,培养兴趣。
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②要坚持不懈的重视和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培养,让小组长成为合作学习的有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③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内部的学习状态,特别对基础差、能力弱、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促进其参与合作学习,一方面要根据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实施有效帮助和指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1、小组合作学习一般课堂流程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问题交流—拓展、深化以上流程可贯彻整堂课,也可以分段循环。
2、环节要旨①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展示本课“学习提纲”或提出问题,然后讲学习任务分到小组内,学生阅读完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完成“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中设定的相关问题。
各组可共同承担相同的学习任务,也可分担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

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方向,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并倡导通过共同体建设来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创新和发展。
一、构建共同体理念,明确共同体目标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应当以构建共同体理念为前提,明确共同体目标。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地理识别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共同体目标还应当包括优化地理教学资源,促进地理学科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地理学科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地理学科教学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等。
二、构建多元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需要构建多元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地方和国家级的联盟机构,促进各级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在教师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地理教师教学团队,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成果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地理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在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地理学习小组和研究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创新评价体系,激发教学活力四、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教学国际化建设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需要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教学国际化。
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地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国内地理教学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可以开展国际学生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学生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地理知识和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地理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初探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
下面谈谈我在地理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尝试:
一.团队合作,自主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欧洲西部的农业”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请学生介绍当地的美食,然后佐以图片(如牛排、奶酪、牛奶等)。
问:在当地这种饮食结构与什么农业生产部门有关呢?
学生:畜牧业。
师:作为地理老师对当地畜牧业为什么发达挺感兴趣的,一起来探究下。
请看任务单:小组准备3分钟。
探究活动一:气候
1.读欧洲气候分布图说出欧洲西部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2.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3.分析本区气候对畜牧业的影响
根据气温、降水图分析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全年温暖湿润。
问:温暖湿润的气候是怎么形成呢?
小结: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盛行偏西风,风从海洋吹来,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展示多汁牧草生长的环境资料。
小结: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师: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成熟,种植业不发达。
问:为什么是湿润温暖的气候呢?得从该区域所处位置谈起。
过渡:面对温暖湿润的西风,欧洲西部是敞开怀抱,笑脸相迎,而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起來看当地的地形。
探究活动二:地形
1.读图说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地形类型
2.归纳出的地形特点
3.分析本区地形对畜牧业的影响
学生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分析出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形有利于牧草的大面积生长。
师:英国、法国的草场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1/2,1/4。
拓展延伸:地形特点对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影响?
师生对照地图、动画,分析出地势平坦、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大西洋暖湿气流长驱直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生总结饮食结构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师:在当地劳动力短缺,怎么完成从牧草耕种到挤奶工作呢?
学生:机械化。
师: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了现代畜牧业,在欧洲西部,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
师共同归纳总结:
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
在小组合作这个共同体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任务,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亲身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即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景,启发思考
在学习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有关黄土高坡的视频,问学生:你对黄土的高原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荒凉、贫瘠、黄土飞扬……提出问题:黄土高原为什么会这样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很容易得出结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视频观察得出结论,能不能有科学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推测?请同学们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看谁提的最多?”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派出代表发言。
有的小组通过阅读土壤资料,发现黄土的性质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加以论证,得出在相同条件下,植被越好,水土保持越好,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而黄土高原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因此地表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情景。
我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应该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为原因呢?”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还有……”
这一连串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表及里,拓展延伸,抓住了实质,为突破教学的关键属性做了铺垫。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自己放在主导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
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角色扮演,激发共情
当某章节的教学内容适合角色扮演时,我一般课前设计好各个角色和情节,努力把地理课堂中的理论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
如在上“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时,一进教室,我便郑重宣布:“今天,我要请同学们模拟电视台气象员,来播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平时你所看到的气象员是怎样给我们预报天气的,马上请同学们上台来表演一番。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像被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上台大展身手。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感之下,学生怎能不喜欢上地理课呢。
新课程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学生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由课堂的执行者转变为引领者,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课堂,才是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灵感,才是教师课堂中所需捕捉的动态生成资源,才是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