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4_中庸6

合集下载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庸》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作者、背景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通过学习《中庸》第一章,使学生掌握中庸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第一章的词句解析、中庸之道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庸之道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第一章的词句,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中庸之道进行思考,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中庸的定义b. 中庸的意义c. 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评估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和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中庸》的教学内容应确保对经典原文的准确解读,同时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五年级 《国学 中庸》素隐形怪 教学设计

五年级 《国学 中庸》素隐形怪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庸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庸》的含义和内涵。

2.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中庸》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中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的相关资料和解读。

2. 制作教学PPT,包括《中庸》的概述和重点内容。

3. 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文献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中庸》1. 利用PPT介绍《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等基本情况。

2. 向学生解释《中庸》的意义和地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3. 引导学生讨论《中庸》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中庸》的核心思想1. 阐述《中庸》的核心概念,如“中道”、“中和”等。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3. 组织学生讨论《中庸》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欣赏《中庸》的经典句子1. 教师选取《中庸》中的经典句子,并解读其含义和用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讨论,体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 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对所选句子进行理解和赏析。

第四课时:展示《中庸》的影响1. 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庸》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中庸》对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启示。

3. 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总结《中庸》的核心观点和意义。

五、教学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中庸》的读后感,总结对《中庸》的理解和体会。

2.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选择一篇《中庸》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出个人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3. 教师需关注学生对《中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中关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中关于“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中和”思想的领悟。

教学重点:第一章的核心观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庸》。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庸》第一章的文言文,分析“性、道、教”三者关系,阐述“中和”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天命之谓性”为例,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性、道、教三者关系2. 中和思想3. 第一章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中庸》第一章,并解释关键词。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和思想。

2. 答案:(2)根据个人理解,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学会运用中和思想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中庸》中“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

2. “中和”思想的领悟与实践。

传统文化教材《中庸》教学规划

传统文化教材《中庸》教学规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中庸之道”,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能更好的打好人生的底色,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学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秦汉时儒家的作品,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一,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南宋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我们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即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所以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2.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 掌握有关《中庸》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及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

3.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培养学而致用的精神,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五、教学内容《中庸》全文六、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注重诵读积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

2.巧用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 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中庸》第14课时教案

《中庸》第14课时教案

《中庸》第14课时教案第一篇:《中庸》第14课时教案《中庸》第十四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中庸》P1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诵读文句,理解基本意思。

2.让学生知道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并能诵读文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材准备】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中庸》上一课“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老师范读。

3.正音:夷、狄、焉、怨、俟、侥、诸、鹄。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自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齐读。

三、理解含义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四、整体感知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2.汇报分享。

3.举例子加深理解。

如:(1)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2)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就叫做不守本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 2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2、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

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两面讨好;因他善能取悦于人,并能博得周围人们的认同。

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

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对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隐瞒不报,而对老师的盘问巧于周旋应付,装作一付尽责尽职的模样,既不开罪同学,又给老师留得好印象。

简直是圆滑之极!
师:说得好,你对好好先生可谓知之甚深。

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之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17.13章)?
生1:我认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是由于周围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实则无德。

生2:乡原者的“好”,是不讲原则的好,是圆滑的好,有时简直是不讲道德!若以这些人为道德的楷模,确有乱德“之嫌”!……
师(总结):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我们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据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1: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

同样道理,一乡的人都厌恶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

所以,不能仅凭此来评判是否为好人、恶人。

生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首先,“乡人皆好(恶)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个恶人,应该是善者恶之,不善者好之。

惟有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

师:说得好。

朱熹曾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

”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

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

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

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

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

”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

学生齐读17.24章,一起来体味有是非原则的君子之所恶。

师: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正如我们在第八课 4.3章所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板书:好人、恶人[是非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16章,4.10章:
师: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

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请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1:我觉得“不及”胜“过”一筹。

譬如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

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

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

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

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

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

生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
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

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

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

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4.10章,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
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板书: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四、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2、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