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综合症
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

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1 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因便秘10余年,加重伴大便带血1月就诊。
患者平素每4~6日大便一次,每次量约15~20 g,成形,质干,色黑,时感腹胀,无腹痛,曾于1999年因“肠梗阻”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具体不详),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血压110/75 mmHg,心率75次/min,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口唇(下唇明显)、颊黏膜、双手掌、足底可见多发性棕黑色色素斑沉着,直径约0.2~0.3cm,呈圆形或椭圆形,不高出皮肤表面,无疼痛及发痒感,自诉此色素斑已存在20余年,并逐年稍有增多。
我院全消化道钡餐示:空肠第二、三段可见大小约 2.0cm×2.0cm~2.5cm×3.5cm的类圆形充盈缺损区多个,壁光滑;余回肠、回盲部通过顺利;结肠肝曲、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可见多个大小约3.0cm×3.0cm~4.0cm×4.5cm的类圆形充盈缺损区,壁光滑,余肠段无异常发现。
胃镜检查示:贲门口、胃底、胃体、十二指肠可见多颗散在分布的颗粒状突起,直径约0.1~0.5cm不等,无蒂,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取材病检示:错构瘤。
结肠镜结肠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肝曲可见数十颗散在分布的息肉样增生物,多为圆形、类圆形,大小差异明显,直径约0.1~3.5cm不等,小息肉表面光滑,多无蒂及亚蒂,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较大息肉表面糜烂,呈颗粒状、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隙,多有长蒂及亚蒂,取材病检示:错构瘤。
后到上级医院手术行小肠及大肠部分切开息肉摘除术。
最后诊断:黑斑—息肉综合征。
2 讨论黑斑—息肉综合征,又名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低,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隔代遗传,据报道,家族中发病率36%,多为双亲与子女同胞间同时发病,且大多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发病,有又在老年时才发病。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二.临床特点
1、色素沉着
①部位 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 ②色泽 黑色、棕色或黑褐色。 ③出现时间 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 逐渐减退或消失。 ④与息肉关系 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 的数目无相关性。 ⑤色素斑的特征 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色素斑常紧密相 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⑥危害 不危害健康,仅影响美观
六 病例分享
典型病例一:黎某某家系
家系图
STK11 gDNA标准序列 先证者 Ⅲ17 表妹 Ⅲ21 表弟 Ⅲ19 舅舅 Ⅱ13
该家系中所发现的致病突变及分析记录
部分家系系谱图
10家系致病突变汇总 ——两个家系未发现致病变异
其余8个家系致病突变Sanger图
典型病例二:唐某某家系 2008年肠镜结果(2008-8-27)
三. 临床诊断
常用的PJS诊断标准:
Giardiello提出的诊断标准:组织病理学确定的错构瘤样息肉病例,只需满足以下三
点中的两点即可: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一致的家族史、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或小肠息
肉。 Tomlinson和Houlston提出的PJS修正诊断标准:适用于无家族史散发性病例(占PJS患
四. 基因诊断
1998年PJS的疾病基因被认定为LKB1(又名STK11),该基因定位于人19p13.3, 整个基因跨 度23kb,cDNA 全长2158bp,编码区 1302bp,有9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该基因编码的 LKB1/STK1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及调亡等过程,具有抑制肿 瘤生长的特性。80%-94%临床诊断为PJS的患者能发现STK11基因的变异PJ。迄今为止,已鉴定 出的STK11突变有368种,以点突变和缺失突变为主。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黑斑息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黑斑息肉综合征都不太陌生,我们可能都见过一些黑斑息肉综合征病的患者,这种疾病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很多黑斑息肉
相信大家对于黑斑息肉综合征都不太陌生,我们可能都见过一些黑斑息肉综合征病的患者,这种疾病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很多黑斑息肉患者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从而引起恶化,引起一系列炎症,更有甚者,恶化严重者的胃息肉患者使很多人更多问题,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苦恼,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种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黑斑息肉综合征最佳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其治疗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药。
如果外用药选择或使用不当,往往无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肤病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霜剂、洗剂、软膏、酊剂和乳剂等。
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应证,故应根据不同病期的临床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
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散热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
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可发挥消炎、止痒、收敛、保护作用。
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目前以牛皮癣复发型专用药为主,防止牛皮癣、足癣、手癣等再次复发,牛皮癣复发型专用药主要外喷加涂抹,降低了对身体的副作用,它们穿透力强,作用持久,且有润滑及护肤作用。
2.目前对于解决肌肤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激光美容治疗。
祛斑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CT特点总结及文献复习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CT特点总结及文献复习叶飞;续晋铭;张兰花【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皮肤及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是一种以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家族遗传性为主要特点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临床上对其认知不足,容易误诊,CT对PJS胃肠道内息肉的显示较清楚,结合病史有助于PJS的确诊。
我们遇到一例PJS,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黑斑息肉肠套叠 CT【作者】叶飞;续晋铭;张兰花【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皮肤及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是一种以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家族遗传性为主要特点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临床上对其认知不足,容易误诊,CT对PJS胃肠道内息肉的显示较清楚,结合病史有助于PJS的确诊。
我们遇到一例PJS,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患者,男,28岁,反复腹痛多年;专科检查:口腔粘膜、双手见黑斑,腹部对称平坦,未及明显包块,左中上腹部压痛阳性;胃镜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见多发大小不等息肉,表面光滑,肠镜见回肠、结肠及直肠内见散布成百枚息肉,较大者直径3~4cm。
CT表现:部分小肠、结肠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向管腔内突起,以小肠明显,较大者直径约3cm,边界光整,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43Hu,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62Hu,左半小肠部分肠壁明显增厚,呈同心圆状改变,肠腔内见环形致密影,近段小肠未见明显积液扩张(图1ac)。
CT诊断:小肠及结肠多发息肉伴左半小肠局部套叠,结合病史考虑黑斑息肉综合征。
黑斑息肉综合征汇报ppt课件

PJS由STK11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编码一种丝氨酸/苏氨酸 蛋白激酶。STK11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从而引发息肉形成和色 素沉着。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PJS发病率较低,约为1/200,000 。但由于遗传特性,家族聚集现
象明显。
发病年龄
多数患者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 症状,也有成年后发病的报道。
心紧张状态。
社会支持
03
鼓励患者加入相关支持团体或社区组织,与病友交流经验,互
相鼓励和支持。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环境优化
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家庭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因 素的干扰。
饮食调整
建议家属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偏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保证营养均衡。
症状观察与处理
教育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时及时 就医。同时,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止血、包扎等。
挑战性问题探讨
1 2
发病机制研究不足
目前对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尽管有新型治疗策略的探索,但目前仍缺乏有效 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
3
遗传咨询与心理辅导不足
黑斑息肉综合征具有遗传性,对患者及其家庭的 心理辅导和遗传咨询工作亟待加强。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黑斑息肉综合征
汇报人:XXX
2024-01-18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主要特点。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概述】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 Syndrome)系一遗传性关病,其特征是在口唇及其周围发生黑色素斑,同时伴有消化道的多发性息肉病。
【治疗措施】
因系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故无特殊根治疗法。
轻度肠出血保守治疗、严重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剖腹探查,发现出血部位并作适当外科治疗,一般不宜作息切除术,但当发生梗阻、息肉数量较多或息肉较大时,可行手术或经内镜息肉切除。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及口唇有明显的黑色素斑,可为单一或多个,呈褐色或黑色,直径为1~5mm不等,形状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于青春期前后颜色最深,幼年、老年色较淡,个别患者颜面和手也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斑。
息肉多发于小肠,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发生肠套叠和肠出血者。
较大量的消化道出血,多提示胃、十二指肠息肉。
息肉可直接或间接诱发肠套叠,此时出现腹部绞痛和一系列肠梗阻症状,与小儿肠套叠或老年人因肿瘤所致肠套叠相比,本征所致者较轻,腹痛多历时10~15分钟而自行缓解。
【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在2cm以内,大部分带蒂,分布密集且广泛,病变明显者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胃和
小肠,肠管充盈时其边缘呈花边状,加压时可见无数密集的小充盈缺损影。
2.X线双重造影可见有蜂窝状花纹影。
3.纤维内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直肠、结肠的息肉,可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黑斑息肉综合征PPT课件

胃肠道多发息肉
内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发现 肠道多发息肉,可伴有腹 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家族遗传史
家族中有黑斑息肉综合征 患者,或患者的一级亲属 中有患病史。
鉴别诊断
雀斑
雀斑通常出现在面部,呈 浅褐色或深褐色,形状较 小,分布较广,无肠道息 肉表现。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通常表现为黑色 或深褐色结节,质地较硬, 可伴有溃疡和卫星结节, 无肠道息肉表现。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增加肠 道息肉的风险,戒烟限酒有利
于降低风险。
日常护理与注意事项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
肠道健康。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 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
肠道疾病。
注意排便情况
定期复查
如出现便秘、腹泻、便 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
查。
即使已经切除息肉,仍 需定期进行内镜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新的息肉。
手术方式
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如肠切除、息肉摘除
等。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严格的护理和观察, 确保患者恢复顺利。
其他治疗方式
内镜治疗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切除或电凝治疗。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可用于消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
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症状和预防疾病进展。
腹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通常是由于 肠道息肉引起的。腹痛可能出现在腹 部任何部位,但通常位于下腹部。
腹部肿块
部分患者可以在腹部触摸到肿块,这 通常是肠道息肉引起的。肿块的大小 和位置因个体差异而异。
03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黑斑息肉综合征研究进展

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5病人有明显家族史。
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粘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
1、pjs并发症与合并症pjs随着息肉的增长,可引起肠套叠和肠梗阻,严重的还可引起肠坏死。
由于十二指肠的巨大息肉或十二指肠空肠套叠,还可引起胆道梗阻。
由于息肉的大量出血,可造成病人贫血,有时还可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也可出现腹泻或便秘。
pjs病人患多发肿瘤(甲状腺、乳腺、卵巢、睾丸)和恶性肿瘤的机会较一般人大得多,尤其女性病人易乳腺癌和妇科恶性肿瘤。
pjs还易合并消化道外其他肿瘤,如直肠类癌、子宫颈腺瘤、子宫颈腺癌和腹膜的假粘液瘤。
2、pjs的有关基因引起pjs的基因目前比较公认的有lkb1,它是形成胃肠道错构瘤和多种肿瘤的基础,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
这个基因位于19p13.3,最近已被系谱化。
它是由10个宽度为23*1000的碱基对组成。
在发病过程中,这个基因发生了2个支架移位,1个氨基酸缺失,2个氨基酸置换和2个表达错误的突变。
研究还表明,在19p13.3位置上可能存该基因的等位基因。
pten基因与lkb1基因一样,也是突变的候选基因,应对pjs负责。
最近,一个新的stk11基因因不正常的编码引起突变被认为是pjs的遗传因素。
stk11基因可以在错构瘤息肉显微解剖中离析dna内发现,这为在受累的同族中进行特异性筛选提供了可能。
目前认为stk11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与lkb1一样行使着肿瘤抑制因子的功能,也位于19p,在所有受累家族的dna序列中都可识别出,大约705病人中发现19p靠近srk11处发生突变。
stk11基因决定着错构瘤的发展,因此也说明错构瘤是腺癌发病的前身,在大肠癌中stk11的含量稀少,因此stk11的变化在大肠癌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stk11与lkb1也有很强的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是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s syndrome,下简称为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
本征有3大特征:①黏膜、皮肤特定部位色素斑;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遗传性。
以往认为本病罕见,近年来临床报道病例较多。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
1896年Hutchinson首先报道了1对孪生女孩的上唇有黑色素斑点,1919年其同事Weber报道了两姊妹中的1个在20岁时死于肠套叠。
1921年Peutz报道了一家三代人中曾有7人患小肠息肉病,口唇和颊黏膜有黑色素斑点。
描述了本病的家族遗传性。
1949年Jeghers会同Mckusick和Katz 等收集了世界文献22例,并报告了自己的10例,强调了本病的家族遗传性及皮肤、黏膜色素斑的特点,引起了广泛注意。
1954年Bruwer等首次使用Peutz-Jeghers综合征这一名称。
Vilchis等报道,此综合征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0例。
但1977年Mcallister等收集欧美文献共320例,1987年后藤明彦收集Japanese文献共355例,孟荣贵等收集1985-1989年国内文献44篇共173例,说明PJS在我国并不少见。
一.病因PJS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所传递。
患者的染色体分纯合子和杂合子2种,由于基因的突变,二者都能发病。
纯合子的出现率很低,而往往易致死胎或夭亡。
在临床上所见的患者中以杂合子居多。
在双亲中的一方正常,另一方为杂合子,其子女中约有1/2可能发病。
患者的健康子女如果不是近亲婚配,不会有致病基因传给后代而发病。
郭敏等报道了3个家族8例患者中,一家为父女遗传;一家为母子遗传;另一例共生4子,第3、4子则患本病,其长子仅唇部、口腔黏膜有黑色素斑,并无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可称为不完全的显性遗传。
PJS患者约有50%无明显家族史,可能是由于新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但其后代仍有发病的可能。
目前还不能通过遗传标志预测本病患者子女中谁可能发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病理PJS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皮肤色素斑和胃肠道息肉。
黏膜、皮肤色素斑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黑色素沉着所形成。
本征的息肉为错构瘤性,非肿瘤性息肉。
息肉的表面是正常肠或胃上皮细胞所构成的腺管。
螘国铮通过对6例PJS患者病理检查认为,本征息肉的最大特征是间质内有平滑肌束,呈树枝状分布,穿插至腺体间,腺体可错位于肠壁肌层及浆膜内,腺上皮杯状细胞往往增多,分泌亢进,腺体增多可呈增生腺体或簇状,也可呈乳头状生长。
在该组6例中,有4例伴存腺瘤样结构,大多数腺瘤样结构与息肉同存一体,有的位于息肉顶部或体部,个别腺瘤单独存在。
关于本征的癌变问题,文献讨论颇多。
大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癌变机会少,即便有恶变,也须严格区分是息肉恶变还是合并与息肉无关的肠管原发性癌症。
有人发现癌变多发生于有错构瘤及腺瘤同时存在的病例,因此认为癌变很可能是由腺瘤演变而来,不一定来自本征的息肉。
有些在癌性溃疡的边缘也密布着息肉,但究竟是伴发还是癌变尚难定论。
一般认为本征息肉即使发生癌变,其恶性程度也较低,病变局限,转移也不多见。
关于癌变多发部位,学者们的报道不一致。
小西等综合***及欧美文献提出本征息肉恶变的部位主要在大肠、十二指肠、空肠和胃。
有的则认为在胃及小肠。
Dozois等收集321例,其中有11例恶变,占3.4%;宇都宫等报告为8.6%;刘汝报告为3.6%。
须田等对409例本征的胃肠道息肉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直径在1.Ocm以下者恶变中为0;1.0~3.0cm者为1.6%;3.Ocm以上者为15%。
息肉越大,其恶变率越高。
在螘国铮报告的6例PJS患者中,有2例伴发肠癌,从形态学观察,2例均呈隆起型高分化腺癌,其中1例伴淋巴结转移,1例侵及肠壁全层。
三.临床表现本征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很大。
病情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便血、便秘、呕血等消化道症状。
除以上症状外,本征尚有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2大特征性表现。
1、色素沉着:①部位:色素斑主要发生于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②色泽:多数患者发生在上下唇和颊黏膜的色素斑为黑色,其余部位多为棕色或黑褐色;③出现时间: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逐渐减退或消失;④与息肉关系: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的数目无相关性;⑤色素斑的特征: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以口唇及颊黏膜最明显,下唇尤为突出。
色素斑常紧密相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2.胃肠道息肉:常呈多发性,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10.0cm,多为0.2~0.5cm,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
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餐,有时还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
四.检查1.视诊:应检查口唇、口腔黏膜、手掌、足底、指和趾、肛门周围等部位,观察有无色素斑。
2.直肠指诊:在手指可触及的直肠范围内检查无息肉。
3.X线检查:因为本征的息肉可散在地分布整个消化道,所以,对发现皮肤黏膜有色素斑的可疑患者,必须做胃肠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以了解是否有息肉存在。
但应说明,如未发现息肉并不能排除本征的存在,其理由是:①息肉的出现多晚于色素斑点;②—些较小的息肉或基底宽且低平的息肉不易直接观察到。
所以还须应用内窥镜检查加以证实。
4.内窥镜检查:包括胃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和可疑组织应取活组织检查。
5.超声波检查:怀疑并发肠套叠和肠梗阻者可做腹部超声波检查。
6.组织学检查:本征所发生的肠息肉在镜下多数显示为正常细胞的排列畸形或错构瘤的结构。
黏膜肌有带有上皮成分的树枝样畸形,在息肉内有平滑肌纤维,上皮细胞虽然有异常排列,但亦为分化正常的杯状细胞而无增生。
五.诊断如发现口唇、口腔黏膜等部位的色素斑,结合X线及内窥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存在并经组织学证实为错构瘤,即可确诊。
然而,近年来因不典型患者报道有所增加,故在直肠中发现腺瘤性息肉或绒毛状息肉亦不能排除本征。
大多数患者都有家族史,但必须强调指出,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家族史,故有人将具有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家族遗传这3大特征者称为完全性PJS;仅有黑斑及家族史或仅有黑斑及息肉而无家族史者称为不完全性PJS。
本征须和其他胃肠道息肉病相鉴别。
六.治疗本征的治疗,主要是对胃肠道息肉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若患者感到黑斑有碍美容,且要求治疗时,也可对黑斑治疗。
1.胃肠道息肉的治疗:①对息肉较小无症状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并定期随访,每隔1~2年做纤维结肠镜检查1次,但应告知患者,胃肠息肉随时有并发出血、肠套叠及肠梗阻的可能,一旦发作,应及时诊治;②有蒂息肉在1.Ocm左右者,可经内窥镜行电凝切除,1次可摘除多个息肉;③息肉较大(2.0cm以上)且有症状者应尽早手术,可行肠切开单纯息肉摘除术,以免发生肠套叠、肠梗阻;④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者,应行急诊手术,具体术式应根据当时情况而定;⑤结肠、直肠内息肉较大且密集丛生无法逐个摘除者,可行全结肠切除术,保留部分直肠,行回肠直肠吻合,保存良好的肛门功能。
直肠残留息肉,可经内窥镜做电凝或冷冻切除。
华积德报告治疗17例,认为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缓急和息肉大小及位置,可手术治疗以除去病因。
他们认为本征的手术适应症是:①并发肠套叠者;②癌变或梗阻者;③有腹痛、贫血者;④息肉大于2.Ocm者;⑤位于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等易发生癌变的部位者。
孟荣贵等认为本征的治疗主要是摘除息肉,以防止腹痛、腹泻、出血和肠套叠的发生。
他们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清除肠道息肉。
(1)择期剖腹术加小肠切开,纤维结肠镜经小肠切口插入用PSD(电疗套扎术)清除息肉。
肠道准备同一般大肠手术前的肠道准备法。
内窥镜可用CF—IBW或(OES)CF—P101型镜,全镜可浸泡于1:1000的洗必泰溶液中消毒30min。
不是防水镜子,只浸泡镜身,操作部及导光束段用酒精擦拭即可。
手术方法如下:患者麻醉后仰卧位。
进入腹腔后探查,在小肠最大的息肉处(最好在小肠的中段)切开,切除息肉后,肠壁切口不缝合,在切口边缘用4号丝线做荷包缝合后牵出腹壁切口外,在切口周围加盖无菌治疗巾防止污染。
内窥镜医师及插镜者将内窥镜从小肠切口插入后,适当收紧荷包缝合线,打结。
由1名操作者固定保护切口处肠管。
内窥镜先向小肠近端插入,动作要轻柔,边进镜边仔细观察,边抽吸肠内容物,一直插到十二指肠降部,然后退镜。
息肉蒂<1.0~1.5cm时,当即用PSD或微波通过内窥镜摘除。
大肠息肉不经内窥镜摘除时,用4号丝线在肠壁缝1针作标记,待镜退出后再行息肉摘除。
然后将内窥镜转向小肠切口的远端。
镜向远端插入前在距回盲瓣10.0cm的回肠上夹1把肠钳,防止气体进入结肠,寻找和处理息肉的方法同近端小肠息肉处理法。
(2)剖腹术结合纤维结肠镜清除回肠及结肠息肉。
肠道及内窥镜准备同前。
曾用此法摘除1例回肠末端直径约1.0cm大的息肉6枚,结肠息肉9枚。
手术方法如下:患者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内窥镜从肛门插入。
该法的优点是,进镜速度较快,不污染手术野,对回肠息肉的清除较彻底、安全。
缺点是内窥镜进入空肠较困难,故空肠息肉不宜用此法。
(3)经纤维结肠镜圈套摘除大肠息肉。
此法勿须在术中进行,是对大肠息肉治疗的一大改进。
但应注意摘除息肉前应抽换肠腔内气体3~4次,吸尽粪水。
有蒂大息肉行分叶切除,注意每次圈套不宜超过2.0cm,以防圈套丝陷入切割的组织内进退不能。
无蒂息肉>2.0cm者多主张手术切除。
门诊患者经纤维结肠镜摘除息肉后留观3~7天。
一般认为,1次圈套摘除息肉不应超过8枚,但对于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摘除息肉的枚数。
2.黑斑的治疗:对皮肤、黏膜黑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也不需治疗,如年轻患者觉得有碍美容,可外用“立得”消斑灵,每日早晚各1次外涂,涂后轻轻按摩,有一定效果;或行整容治疗。
七.预后宇都宫等随诊102例,在死亡病例中,30岁前有42.9%,死于肠套叠及消化道出血;30岁后约60%,死于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