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影像技巧总结-周康荣

合集下载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12 -102- 中华医学·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4.作者简介:黄远生(1981-),广东梅州人,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普通外科方面的研究。

陆峻逵(1964-),通讯作者,男,甘肃白银人,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普通外科方面的研究。

编辑:段苏婷编号:EB-18022703F(修回:2018-04-21)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The diagnosis of aggressive fibromatosis by CT and MRI汤培荣(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300)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2-0102-证型:ID【摘要】目的:总结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CT和MRI对病变征象的检出率,提高对其影像学征象的认识水平,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收集我医院在2011年8月-2017年8月行腹部CT及MR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患者52例,采用飞利浦 64排螺旋CT机行腹部CT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底。

对其进行系统性影像学分析。

结果:52例病例中病灶位于腹壁39例,腹腔8例,腹膜后9例,腹壁病例中5例位于左上腹壁,6例右上腹壁,11例左下腹壁,14例右下腹壁,脐周3例。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大部分(69.2%)直径大于5cm,大部分(57.7%)形态不规则,绝大多数单发(90.4%)。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为绝大多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93.1%),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为均匀中度-显著渐进性强化。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MRI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信号均匀(93.1%),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大部分模糊,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过程与CT一致,绝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包括B超CT MRI ERCP0B超\CT是诊断胰腺癌的有效方法9且安全简单可靠无损伤9能准确判断肿瘤的存在和部位及范围\有无转移9为术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0现将我院1994~2004年9术前经B超\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及影像随访证实的胰腺癌30例报告如下0(其中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9占37%9影像随访证实的19例9占63%)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男34例9女16例9年龄46~74岁9平均59岁O主要临床表现为:以腹痛和黄疸为主9少数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O胰头癌18例9其中影像诊断误诊3例(2例慢性炎症误诊为胰腺癌91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总胆管下端结石)9胰体癌8例9胰尾癌4例O1.2方法:应用EUB-420实时超声诊断仪9频率3.5MHZ9超声检查按常规空腹进行9阳性所见以Song UP-890CE 热敏黑白打印机记录O CT机型为西门子Somatom C RF9飞利浦螺旋CT AURA S O扫描范围上至膈顶上至胰腺钩突消失止9层距层厚7mm9在病变部位穿插3mm 薄层扫描9直至病变显示满意为止9全部病例先平扫后增强O2结果胰头癌18例9影像表现为:(1)肿块:本组胰头癌中影像检查直接发现肿块的9例9占50%9肿块最大直径42mm9最小24mm9肿块呈分叶状改变9超声显示较大的肿块多呈混合回声9肿块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9较小的肿块多呈低回声9少部分呈强回声O CT平扫肿块多呈等密度改变9增强后肿块多呈低密度改变9这是因为肿块为少血管癌所致O(2)胰头增大:本组胰头癌影像检查均发现胰头不规则增大9其中9例无肿块发现而仅表现为胰头增大9占50%O(3)梗阻性黄疸和C双管征$:本组病例中12例出现梗阻性黄疸93例出现C双管征$9分别占67%17%O梗阻性黄疸表现为肝内胆管呈C枯藤状$扩张9总胆管扩张至胰头处突然截断消失9胆囊多增大9胆汁郁积O C双管征$表现为总胆管主胰管均扩张9在CT同一层面上显示O胰头癌18例中9误诊3例9其中1例慢性胰腺炎仅表现为胰头明显增大91例总胆管下端炎性狭窄伴梗阻性黄疸的C双管征$9而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均被误诊为胰头癌9还有1例早期胰头癌伴梗阻9在胰头部位的钙化误诊为结石O胰腺体尾部的癌在影像上表现较典型9较易诊断9表现为胰腺体尾部分叶状肿块9胰腺外形改变9边缘僵硬O本组胰体癌8例胰尾癌4例无一例误诊O本组病例中淋巴结转移13例9占43%9肝脏转移8例9占27%9周围血管浸润25例占83%O本组病例中超声诊断26例9占87%9CT诊断28例占93%O3讨论近年来9胰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9在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中9胰腺癌已由第20位上升到第9位I1 O本组病例中9影像诊断术前误诊3例9影像诊断准确率是90%9说明胰腺癌的诊断应首选B超和CT9但相对而言9B超对肥胖肠气过多的病人无法仔细观察胰腺(本组中4例)9对血管的侵犯肝脏及淋巴结的转移显示不如CT清晰9但CT检查费用较昂贵9因此二者要结合起来9B超检查CT证实O胰腺癌的影像表现主要是肿块的发现胰头的增大梗阻性黄疸和C双管征$ 有无血管的侵犯和远处脏器淋巴结的转移O本组病例中胰头癌18例99例发现胰头肿块99例仅发现胰头不规则增大9而无明确肿块发现9可见胰头不规则增大是胰头癌的主要表现之一O在CT平扫中往往只发现胰头不规则增大9难以发现明确肿块9是因多数胰头肿块平扫中呈等密度改变9而CT增强扫描肿块呈低密度改变而被发现9这!下转第84页"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陈爱芳!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扬中212200"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O方法回顾分析经B超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及影像随访证实的胰腺癌30例O结果胰头癌18例9其中影像诊断误诊3例9胰体癌8例9胰尾癌4例O结论B超CT是显示胰腺癌的可靠方法O能准确判断肿块的部位及范围9为术前估价提供可靠的依据O肿块的发现9胰头不规则增大9梗阻性黄疸和C双管征$是诊断胰腺癌的可靠征象O关键词胰腺癌9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9误诊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陈爱芳(196807)9女9江苏省扬中市人9副主任医师9学士O文章编号!1003"6350#2005$12%166"02误诊误治!""!上接第l66页"是因为肿块为少血管癌所致9因此我们认为胰头不规则增大9不管有无肿块的发现9应首先考虑胰头癌诊断9CT的检查方法必须是平扫加增强9而薄层扫描是关键9我们的经验是在病变部位用薄层扫描9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9如早期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的病人9由于胰头仅轻度增大9无肿块发现9在梗阻部位用3mm薄层扫描9可发现扩张的总胆管在胰头部位呈截断状消失9常伴有G双管征39即总胆管\胰管均扩张9往往提示胰头癌诊断0如果钩突失去正常边界平直的三角形而变为隆凸9并延伸到肠系膜上静脉后方9则高度提示钩突存在肿瘤[2]0本组胰头癌l8例中l2例出现梗阻性黄疸93例出现G双管征30梗阻性黄疸的影像诊断是梗阻以上胆道系统的扩张9梗阻2WK以上影像诊断准确率是85~l00%0胰头癌导致的梗阻为总胆管下段的梗阻9表现为肝内胆管以肝门为中心9呈枯藤状向外扩张9扩张的胆管不是逐渐变细而是突然中断9扩张度重9肝外胆管重度扩张9常伴胆囊扩张<少数病人因胆囊慢性炎症已萎缩而不扩张>0肝总管正常值小于4mm9大于6mm为扩张9总胆管正常直径小于8mm9大于l0mm为扩张9胆囊正常横径小于35mm9大于45mm为扩张[3]0本组胰头癌中有6例未出现梗阻9这是因为肿块向外生长所致0胰体\胰尾癌表现为体尾部肿块平扫为等密度9增强呈低密度改变9胰腺外形局限性隆起9边缘僵直9诊断较易9本组病例中无一漏诊0胰腺癌的转移常表现为局部血管的侵犯\远处脏器及淋巴结的转移9胰头癌最常见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9晚期可累及门静脉\主动脉0影像表现为胰腺与血管间脂肪层消失9二者关系密切9肿块可将肠系膜上动\静脉包绕其中9这是诊断胰头癌的可靠征象0脏器的转移常见于肝脏9本组病例中8例发现肝转移9常表现为肝脏多发类园形结节灶9而淋巴结的转移9常见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旁淋巴结转移9其次以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9少见于肝和胃周围淋巴结9淋巴结直径大于l0mm诊断即成立9晚期可相互融合成团块状0本组影像误诊3例9其中2例胰腺炎由于仅表现为胰头明显增大9而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为胰头癌9l例总胆管下端炎性狭窄伴梗阻G双管征3误诊为胰头癌9l例胰头癌伴梗阻9由于胰头钙化误诊为结石0我们的体会是9以上误诊的3例情况少见9影像表现均较特殊9在今后的诊断中需引起注意0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包括 <l>囊腺癌9少见9属低度恶性9有分隔和钙化9囊壁强化明显0<2>功能性肿瘤9结合临床和内分泌检查不难定性0<3>转移癌9有原发癌病史不难鉴别0<4>慢性胰腺炎9尤其是胰头局限性增大与胰头癌不易鉴别9本组误诊2例9我们认为胰头增大无分叶\无肿块\无周围血管侵犯征象9则提示慢性胰腺炎可能9此类病人易误诊9应密切观察随访9结合临床9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0参考文献l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l994,464~468.2周康荣主编.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l993,ll3~ll5.3何晓,李莉,江浩.梗阻性黄疸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中华误诊学杂志,l999,3(l):4~5.浊0NF2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的比例不足l0%9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l500000由于大多数NF2患者缺乏眼部表现9故发生年龄较晚9常见于20-40岁[2]0但本组病例均为少年儿童9与文献报导有所差别0NF2<即双侧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覆盖第八对颅神经前庭部的雪旺氏细胞的良性纤维性肿瘤0雪旺氏细胞构成了神经包被的髓鞘0听神经瘤占所有颅神经瘤的l0%9占桥小脑区肿瘤的80%0不足l0%的听神经瘤患者为NF2型0恶性变少见0听神经瘤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和感觉性听力丧失0肿瘤较大时可推移和压迫小脑\脑干\四脑室9出现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等其它颅神经病变\小脑共济失调和脑积水等0本组三例均表现为眩晕\耳鸣和呕吐9听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0CT见双侧内听道呈喇叭口状扩张9直径5-l4mm不等9内听道及附近有软组织病灶9大小4-43mm之间9小脑半球\脑干\四脑室有不同程度的压迫\变形9<图3>92例伴梗阻性脑积水9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9边界清9较大病灶容易出现坏死囊变9未见钙化[3]0小的内听道肿瘤增强后较平扫能更清楚显示9表现为结节状强化灶<图3>0本组病例均有家族史9有2例患儿母亲均有精神异常<其母亲均拒绝做CT检查>9l例并NFl神经纤维瘤病9病人除双侧听神经瘤外<图l>9双侧颈部及腋窝均可触及多发丛状神经纤维瘤9其家族史可追朔到三代9该患者外公\大舅\母亲\姐姐均患G脑肿瘤3先后去世9其弟头颅CT示结节性硬化<图4>9背部见咖啡斑<图5>9本例充分说明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种遗传性疾病9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9累及多脏器的神经皮肤综合征0对于微细的听神经瘤9MR或CTM应更有优势9对于听力异常者9即使CT扫描未见病灶9也应常规进行头颅MR或CTM检查9以进一步明确有无听神经瘤[4]0参考文献l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l996,62.2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l,67~70.3杨景震,王成健,何凤丽等.神经纤维瘤病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4,l9(2):l52~l5404李军,杜龙庭,朱襄民等.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4(4):l83~l85.图4!图l患者弟弟"颅脑CT示结节性硬化#图5!与图4同一患者"背部见咖啡斑#!"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作者:陈爱芳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扬中,212200刊名:海南医学英文刊名:HAINAN MEDICAL JOURNAL年,卷(期):2005,16(12)被引用次数:3次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 19942.周康荣腹部CT 19933.何晓;李莉;江浩梗阻性黄疸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 1999(01)1.张树智.崔乃强胰腺癌误诊为慢性胰腺炎1例[期刊论文]-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5)2.许琳琳胰腺癌25例误诊分析[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 2007(6)3.陈树寰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七例超声诊断与误诊分析[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2(9)引用本文格式:陈爱芳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05(12)。

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

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

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正文:一、背景介绍急腹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文旨在总结和介绍急腹症影像学检查中的优选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

二、彩超检查1.定位:从腹壁各个方向进行检查,可以横向、纵向、斜向检查。

2.手法:常用的手法包括逐层扫描、平行扫描和旋转扫描。

3.结果解读:根据彩超图像特征和对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三、CT检查1.扫描范围:从膈肌到耻骨联合,覆盖全腹部。

2.造影剂应用:根据情况选择是否使用造影剂。

常见的使用方式有静脉注射和口服。

3.重建平面:常用的重建平面有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

4.结果解读:根据CT图像特征以及对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四、MRI检查1.扫描范围:与CT检查相似,通常选择全腹部扫描。

2.脂肪抑制:脂肪抑制序列可提高腹腔内脂肪与病灶的对比度。

3.结果解读:根据MRI图像特征以及对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除了常规的彩超、CT和MRI检查外,还可以考虑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核磁共振胃肠道造影(MRE)、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附件:1.彩超操作指南2.CT扫描操作指南3.MRI扫描操作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急腹症:指腹部突然发生的严重疼痛,可能是各种疾病的症状。

2.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的回声和血流信号来观察病灶的有无以及有无血流供应情况。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个角度的X射线扫描,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形成图像。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观察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影像学】腹部X线影像判读

【影像学】腹部X线影像判读

【影像学】腹部X线影像判读一、分区判读腹腔内的器官种类较多,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并且腹腔内器官大部分具有一定游离性,其位置不固定。

由于腹腔内天然对比度不足,分辨每个器官,将导致判读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为了便于开展临床检查,一般建议采用分区判读技术。

在侧位片,首先将腹部分为前腹部、中腹部和后腹部三个部分。

前腹部与中腹部,以正常胃的后边缘为界,即肋弓后缘。

中腹部与后腹部以膀胱前缘为界,即第四或第五腰椎后缘。

然后垂直于分界线进行平均分为背侧和腹侧。

这样共形成6个区域,如图1。

在腹背位片中,首先沿腹正中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然后分别沿肋弓后缘、第四或第五腰椎分为前腹部、中腹部和后腹部。

如此,也可将腹部分为6个区域,如图2。

无论在侧位,还是腹背位的分区中,通常需要标注下列器官的结构、形态和位置:横隔、肝脏、胃、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小肠(空场和回肠)、脾脏、肾脏、膀胱、前列腺、腰下肌群、体壁。

同时,在X线影像中还需要注意那些没有显示,但真实存在的结构,如:网膜、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胰腺、胆囊、卵巢、子宫、输尿管、肾上腺、腹部血管等结构。

二、病变分类腹部疾病类型也比较复杂,其X线征象也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内脏器官体积、位置、形态轮廓和影像密度的变化。

2.1体积的变化体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内脏器官的体积比正常时增大或缩小。

引起器官体积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器官肿胀、增生、肥大,器官内出现肿瘤、囊肿、血肿、脓肿、气肿或积液。

这会使病变的器官比正常增大,有时增大数倍,使病变器官邻近的组织或器官的位置或形态发生变化。

体积缩小可能由于器官先天发育不足或器官因病萎缩所致。

在所有内脏器官中,胃、膀胱和子宫的体积在生理状态下变化较大,因此当它们发生病理性增大后单纯从X线影像上鉴别仍有一定困难,需结合临床检查和实验室及其他影像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正确诊断。

其他内脏器官若表现出X线片上影像体积变化时则多为异常情况。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腹部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腹部摄影

11.盆腔前后位
【摄影目的】盆腔区正位影像。结合子宫输卵管造影, 显示子宫和输卵管的正位像。 【体位设计】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或探 测器正中线重合并垂直;探测器上缘平髂骨嵴,下缘超 过耻骨联合应包括坐骨支。 【中心线】经耻骨联合上方约5cm处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盆腔 正位影像,两侧髂骨、 耻骨、坐骨对称,无明 显伪影,层次丰富,对 比良好 。
13.腹部倒立位(正位)
【摄影目的】适用于先天性直肠肛管闭锁或畸形患者,一 般在婴儿出生20小时后进行X线摄影检查,可了解肠管闭 锁的部位并能测量闭锁部位与肛门处皮肤间的距离,对外 科手术有很大帮助。
【体位设计】摄影时严格控制照射野,探测器上缘超过正 常肛门位置3cm~4cm,在正常肛门位置贴一高密度金属物 作标记。摄影时探测器应包括两侧腹壁,患儿背部紧贴摄 影架面板,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探测器中线。
二、腹部常用摄影体位
1.腹部仰卧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泌尿系统结石、腹腔脏器的钙化、腹部 异物、肠腔气体等。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 垂直,并对准照射野中线;双下肢伸直;照射野上缘包括 剑突、下缘至耻骨联合下2cm。 【中心线】 经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腹部 侧位影像,照片上缘包 括膈肌、下缘包括耻骨 联合,两侧包括腹前壁 和背部;腰骶椎呈侧位, 两侧髂骨重叠,腹壁脂 肪线显示清楚。
4.腹部站立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全腹,着重观察消化道穿孔、肠梗阻 及肾下垂等情况。 【体位设计】面向X线管站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矢状 面与探测器中线垂直;两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前置于身 旁;探测器上缘包括第4前肋,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胸腹部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价值

胸腹部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价值

1 . 检查前准备 : .1 2 患者空腹 , 扫描前排除随身携带 的金属异 物及 确定体 内是否 有磁 性材料支架 等。对于 急症 腹背剧痛 、
现为主动脉 局限性扩张 , 呈梭形或囊 状突 出。MR 可测量病 I
变的长度和径线 , 确定其大小和范围 , 并可结合不同方位 的切 层 明确其形态学 分型 。假性 主动脉瘤属于主动脉壁破裂 , 形 成血肿 机化 , 血肿与动脉腔相通 , 血肿壁没有正常的动脉壁结 构而是纤维组织 , 以并非真正意义的动脉瘤 。 I 所 MR 表现 为主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


宋卫亚


道开放 )扫描开始时间可据患者年龄、 。 病情和体质估算 , 约在
1~ 5s采集 时间多在 4 。 8 2 , Os ④根据临床需要 , 如需 了解血管
壁及血管周围组织情 况可做增强前 r I 1 2平扫及增强后延迟 T 1 扫描 。
所 致的信号 缺失 ; 不需要心 电 门控 , 少 出现人 为所致 的伪 很
影; 采集 的是三维 图像 , 在后期处理 中可以任意平面重建 , 并 与横 断面图像结合起 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检查 时间也大大缩
短。
33 三维增 强磁共 振血管 造影 (D E A) . 3 C MR 的临床 应用 : 主
呼吸急促 、 四肢湿冷 疑为夹 层动脉 瘤 的患者 , 密切观察 血 应
压、 脉搏 , 检查室 内务必留医护人员 或家属陪护 , 以防病 情突 然加 重或无法耐受长 时间检查时可 以及 时处理 , 并严格 掌握 此类患者 欲行增强 扫描 的适应证 。训练患者每次扫描时均为 平静 呼气后憋气 , 且每次呼吸屏气幅度相近。 1 . 扫 描方法及序 列参数 :9例患者均 使用美 国 G .2 2 7 E公 司 生产 的 Sg aMR/ 1 T超导型磁共 振机检 查 。患者仰 卧 i _型 . n / 5 位 ,双手臂上举 置于头顶 ,O S T R O相控阵线 圈尽量包全 欲观

多排螺旋CT成像对结肠癌诊断分期临床价值论文

多排螺旋CT成像对结肠癌诊断分期临床价值论文

多排螺旋CT成像对结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结肠癌ct表现的特点,评估其ct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肠镜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ct表现。

结果:乙状结肠癌14例,升结肠癌8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癌2例。

1例仅局限于粘膜层,14例侵犯肠壁全层,8例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3例远处转移。

结论:多排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周围浸润和转移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结肠癌;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5-02结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钡剂灌肠、结肠镜、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为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中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肿瘤范围、侵犯邻近组织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情况最有价值。

本文收集我院近4年来行ct 检查并经手术或肠镜检查最终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28例,对其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ct诊断结肠及其分期认识,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结肠癌患者,其中男18 例,女10 例,年龄45岁-82岁,平均年龄62 岁。

临床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腹泻、腹胀,部分有便血、低热、消瘦,腹部包块、肠梗阻等。

1.2检查方法:本组中12例ct检查前进行了充分的常规肠道准备,包括检查前2 天少渣饮食,前1 天流质饮食;其余16例由于各种原因未经过肠道准备;做检查前禁食1餐、空腹。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

检查使用philips brilliance-16排螺旋ct 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对患者做屏气训练。

扫描范围从肝顶部到盆底肛门水平,扫描条件:层厚5mm,层距5mm,120 kv,200 ma,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 mgi/ml),用量为1.5~2.5ml/kg,使用高压注射泵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2.0 ml/s。

2015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攻略之消化系统影像总结

2015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攻略之消化系统影像总结

***2015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攻略之消化系统影像总结***001:胃肠细绳征胃肠细绳征又名胃肠线征、绳征、绞索现象等。

【影像表现】在小肠钡剂检查中,小肠形成类似于粗糙棉线一样的细钡线。

【征象解析】胃肠道严重狭窄,导致内腔呈线样改变,胃肠细绳征经常作为内腔狭窄的一个术语,但它最初用于描述克罗恩病的可逆性狭窄。

狭窄原因是由于严重溃疡引起易激和痉挛所致的不完全性梗阻,且可以发现狭窄与扩张交替口当狭窄主要由水肿和痉挛引起时,狭窄程度不是一致的;如果小肠壁因纤维化而增厚,肠腔的内径就一致变窄。

黏膜被纤维坏死组织所替代,偶尔黏膜岛仍可被发现。

【讨论】胃肠细绳征己被证实为克罗恩病的特征性表现,最常出现在末段回肠。

早期克罗恩病的肠道异常包括粗绒毛征、皱襞增厚和阿弗他溃疡。

这些征象不是特异性的,也能在其他疾病中发现,但它们的出现能提供克罗恩病的坚实的证据。

沿着肠系膜缘的线样溃疡成为小肠克罗恩病最重要的诊断特征之一,溃疡平行于短缩的、凹入的或者僵直的肠系膜缘。

相邻的肠系膜增厚和回缩,特别在与有受侵肠段的连接处。

坚硬的肠系膜缘是因为从线性溃疡扩散进人肠系膜形成透壁炎症。

随着溃疡的进展,痉挛和易激加重,皱襞变得更粗糙和增厚,胃肠细绳征可以出现。

根据病变的发展阶段不同,肠道近端可有或无扩张,痉挛经常是变化无常的,反复地观察照片证实在病变肠段有时会出现扩张。

然而,当痉挛持久不变时,可发生暂时的近端肠管扩张并伴有肠梗阻症状。

在狭窄期,继发于溃疡的痉挛导致持续的近端扩张,尽管狭窄和完全性肠梗阻罕见。

除克罗恩病外,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类似征象。

在幽门狭窄的病例中,窄的伸长的幽门管内部表现为单一的钡线口如果肠腔变窄和部分梗限出现,类癌也可导致胃肠道线样征的放射学表现。

总之,胃肠细绳征的出现高度提示克罗恩病,但它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

左图:克罗恩病X线小肠钡灌,病变肠腔不规则狭窄(箭头),段壁僵硬,呈节段性分布;右图:CT横断位示小肠肠壁节段性增厚,肠腔狭窄(细白箭)002:双管征【影像表现】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时,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称为双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CT诊断学(周康荣)
一肝脏
肝异常灌注(生理学、病理性)
高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三角形、类圆形、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清晰,脉管系统无移位,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

异常高灌注多出现在肝包膜下以及肝浅表部、肝病变组织周围。

低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多出现于镰状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附近以及肝浅表部位等。

1.肝脏生理性高灌注异常:血管解剖变异。

如亚段肝动脉变异、迷走引流静脉等。


理性肝脏高灌注异常多发生在胆囊窝、韧带附着处、肝门区、包膜下等。

一些迷走引流静脉,如副胆囊静脉,迷走胃右静脉,包膜静脉等,异位引流静脉不经过门静脉系统回流进入肝血窦,而直接经体静脉系统进入肝血窦。

动脉晚期这些引流静脉肝内含对比剂的血液进入肝血窦均较门静脉早。

(肝小叶解剖结构有助于理解)。

2.肝生理性低灌注异常:动脉早期,由于造影剂与经脾脏及胃肠道回流的门静脉血尚未
充分均匀混合,可能导致肝脏生理性异常低灌注。

3.肝病理性低灌注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是肝脏动脉受挤压或阻塞。

肝动脉与门静脉之
间血液动力学平衡发生改变,受累肝脏或肝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4.肝病理性高灌注异常:创伤及各种介入性操作、肿瘤、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肝硬化及不明原因等。

①各种损伤,如介入术后,引起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c-portal shunts,APS),低流量的APS在肝脏内门静脉分支显影的同时出现肝实质的一过性三角形强化。

②肿瘤:肿瘤侵蚀血管,造成动-静脉瘘,肝脏富血供肿瘤的“盗血”效应。

③炎症:致炎因子通过改变微循环的组织成份结构和通透性。

④肝脏内血管受挤压或阻塞。

⑤肝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而肝动脉血流灌注代偿增加。

此外,布-加氏综合征、右心衰竭、心包疾患及纵隔纤维化、肝外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及下腔静脉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后血流通过胸廓内静脉、腹壁上静脉引流沿肝周韧带入脐周静脉及肝门静脉左支等,也可引起肝脏灌注异常。

二、胰腺
三、脾脏
四、胆道

读书总结:
1.几乎所有部位均可发生转移瘤、炎性病灶、血管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在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时候,发现非典型表现的肿块,要想到将其入考虑范围。

2.卵巢、睾丸、肠道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均可以引起扭转,使诊断困难,尤其是卵巢病变,鉴别时候要列入排除范围。

3.遇疑难或不典型病例,还是应该从统计概率出发,常见病多发病还是应该作为重点考虑。

小肠影像诊断学(章士正)
骨与关节(江浩主编)
总结与体会: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MRI诊断,最重要的是掌握解剖结构,个人经验:先整体掌握关节及肌肉空间构成,有IPAD 的可参考Visible body 这款解剖软件,然后找正常的Dicom 图像动态观察、结合书本标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