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腹部影像解剖

合集下载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目录
•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影像表现 • 腹部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01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腹部CT影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CT影像是指通过CT(计算机 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扫描, 获取的图像信息。
胰腺常见病变
胰腺炎、胰腺癌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胰腺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胰腺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 的性质。
肠道的CT影像
肠道CT影像特点
肠道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弯曲、管腔较大的器官,其内容物对密 度有一定影响。正常肠道的轮廓清晰,管壁光滑。
肠道常见病变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要性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 器的形态、位置及病变情况,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影像的扫描范围
01
02
03
上腹部
包括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等器官。
下腹部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
全腹部
包括整个腹部的所有器官。
腹部CT影像的成像原理
X射线
CT设备利用X射线对腹部进行多 层扫描,获取不同角度的图像。

(完整版)腹部淋巴结影像学解剖

(完整版)腹部淋巴结影像学解剖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胃癌
大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按检查方法分类 口服钡餐造影(oral barium opacification) :
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回盲部及阑尾)
钡剂灌肠造影(barium enema) :结肠
空气灌肠造影:肠套叠
引入对比剂的种类
传统钡剂造影法: 钡剂单对比造影 粘膜法、充盈法、加压法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 和基本病变
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腔、咽 食管 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消化腺:
肝脏、胆道系统、胰腺
其他:
脾脏
胃溃疡
胃窦癌
结肠癌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食管与胃肠道正常影像解剖 食管与胃肠道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掌握)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掌握) 了解消化系统的放射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炎性水肿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 膜 破 坏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平坦 黏膜和黏膜下炎
性水肿或肿瘤浸润 粘膜皱襞条纹状
影平坦、消失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纠集
多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瘢痕收缩引起,光滑、连续 少数由浸润型癌引起,僵 硬、不规则、连续性中断 粘膜皱襞呈放射状从四周 向病变区集中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气钡双重造影法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食道钡餐造影
食道钡餐造影-粘膜相 食道钡餐造影-充盈相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胃充盈相 口服钡餐造影-胃粘膜相
口服钡餐造影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加压法)清楚显示胃窦部小弯侧 胃溃疡:龛影及粘膜集中征象

腹部CT检查技术

腹部CT检查技术

讨论?
1.已经确诊后的病例,还否做延迟? 2.关于延迟:能否统一标准?
谢谢
3.增强扫描时,三期扫描,肾皮质期(22s)、肾实质期 (50s)、肾排泄期(240s).一般情况下无需做延迟,但 遇到肾功能代谢慢者,需要加长延迟时间。 4.肾上腺、肾动脉平扫+增强: 适应症: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或其他内分泌症 状不能确诊时 扫描范围:要包全肾上腺
盆腔扫描特点: 1.平扫时,需要求病人适度憋尿,以便于诊断医生更好 的观察膀胱。 2.平扫选择序列:Pelvis HCT 5mm 列: :Pelvis PS+CE 7mm 增强选择序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举起抱头。 2.扫描方式:螺旋扫描。 3.扫描定位基准线:胸骨柄与剑突连线中点。 4.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脏下缘。 5.扫描野(FOV):320.0(M)。 6.默认重建横断层厚:7mm。 7.螺距:53.0 8.扫描电压与电流:120KV,50MA 9.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10.默认窗位:75 HU,窗宽:250HU,外伤使用骨窗。 11.检查完:检查图像,避免漏扫、存在明显伪影、图 片模糊等现象,确认无误后,释放受检者。
3.扫描范围:髂骨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若有外伤时要 将整个骨盆包全。
4.盆腔增强时,若要观察肠子时,需要做肠道准备、打 气等
全腹部扫描特点: 1.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2.当为外伤患者时,要打开骨窗
胸腹连扫扫描特点: 1.此部分主要应用于急诊外伤病人 2.平扫扫描序列:Chest-Peivis HCT 5mm 3.扫描范围:包括胸上腹连扫、胸上中下腹连扫、胸全 腹连扫,即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下缘(平扫) 4. 增强扫描序列:Chest & Abdomen PS+CE 7mm 5. 增强扫描定位:平扫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 缘,增强第一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缘, 增强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未膈肌到趾骨联合。

人体形态学腹部影像解剖(1)

人体形态学腹部影像解剖(1)
肾脏:肾影长12~13cm,宽5~6cm, 上界约在T12上缘,下界约在L3下缘;一 般右肾略低于左肾。肾长轴与脊柱纵轴夹 角叫肾脊角,正常为15°~25°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16
腹部平片的正常X线表现
胃肠道:含气胃肠道可显示其内腔,成 人胃、十二指肠球部、结肠可含气体;婴 幼儿小肠可以积气。结肠或直肠内的粪块, 由于其周围气体的衬托,显示不均匀软组 织密度斑块或团块
人体形态科学
腹部影像解剖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线科 2009 wangy
影像检查方法
普通X线检查:腹部平片 造影检查: ❖ 胃肠道造影检查 ❖ PTC、ERCP、IVU、逆行肾盂造影等 ❖ DSA血管造影 CT MRI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2
一、普通检查:腹部平片
常用摄影位置:
正常肝脏CTA检查时,肝实质均匀增 强,肝动脉分支清楚显示,包括叶、段、 亚段及再细一级的分支,且形态自然, 无扭曲和粗细不均表现。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10
•CTAP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
•CTA、CTAP联合,提高了敏感性, 特异性
•二者均为有创检查,操作复杂。
2020/10/11
胰体、尾层面:见肝脏胆囊层面
胰头层面:胰头部、颈部;胆总管、肠系膜 上动、静脉等结构
胰钩突层面:胰腺钩突、肠系膜上动、静脉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56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57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58
2020/10/11
中國醫科大學影像係

腹部影像解剖

腹部影像解剖







乙 状 结 肠 尾 骨
.
15







精 囊
骨 颈

.
16
耻 骨 联 合







.
17
回 肠 子 宫
直 肠
骶 骨
.
18
膀 胱
子 宫 右 卵
左 卵 巢

直 肠
.
19







子 宫 颈
直 肠 尾 骨
.
20
耻 骨 联 合
膀 胱






.
21
END
•谢谢!
.
22
腹部影像解剖
天铁医院放射科 刘文远
.
1








右 叶
心 房
房左 心
降 主 动 脉
.
2
肝左叶
贲门
胃 壁




.
3
胃 窦
胃 脾
.
4
左 支
腹 主 动 脉
.

5
横结肠 十二指肠球
右 肾 上 腺
.
6
胰 颈
下 腔 静
腹 腔 干



胰尾
脾 脏 左 肾.7横结肠十 二 指 肠 降 段
降 结 肠 左 侧 肾


.
8

经典腹部CTppt课件

经典腹部CTppt课件
62
-
63
-
64
-
慢性胆囊炎
可由急性胆囊炎演变而成,也可以为原发 的慢性炎症
基本病理为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呈弥漫性 增厚,肌层萎缩,可伴有钙化,囊腔变小, 收缩机能减退
多为老年病人,症状为不典型消化功能减 退、间歇痛、腹胀
65
-
慢性胆囊炎CT表现
平扫:
①、胆囊缩小
②、胆囊壁增厚
③、胆囊壁钙化(形成所谓“瓷胆 囊” )
为海肝绵血状血管管瘤瘤,极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
瘤。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病理改变为肿瘤外可见结缔组织被膜,与周围肝
组织分界清楚,其内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腔构成, 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细胞。 肿瘤可发生纤维化、钙化及血栓形成。
42
-
平较扫大肝血为海管类瘤圆绵者形状中低心密血常度管伴区瘤有,低边C密界T度清表区楚现(,纤密维度化均、匀血。
- 环结”缔。组慢织性 包肝膜脓,肿脓由肿于壁脓呈肿边周界围清3形晰4成的血显管著丰环富形的强
35
-
36
-
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肝囊肿可单
发、肝多囊发;肿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其他脏器囊肿。
囊肿多数内衬立方上皮细胞,外被以纤维组织包 膜。囊肿可大可小,大小相差很大 临床一般无症状,多于体检B超时偶然发现。本 病具有女性多、高龄者多倾向

-
侧支循环形 29
30
-
31
-
32
-
肝脓肿
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前者主要继发于胆道、腹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 染,而后者常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
肝脓肿病理改变为三层结构,中心为组织液化坏 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胞及白细胞形成 的半液体残渣。坏死区域周围为中间层,由胶原 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 行区域,为伴有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可编辑全文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可编辑全文
(3)溃疡型 癌瘤常深达肌层,形成较大的盘状溃疡, 其边缘有一圈堤状隆起,称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又称恶性 溃疡。
2.胃癌的X线表现
(1)充盈缺损:在充钡的胃腔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充 盈缺损,多见蕈伞形胃癌 。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主要为浸润型胃癌引起, 也见于蕈伞形胃癌,病变区胃壁僵硬,没有蠕动。
2.蠕动的改变 蠕动包括蠕动波的多少,波幅的深浅,运动速度的 快慢及方向的改变。蠕动增强表现蠕动波增多,波幅增深,运动加速。 反之则运动减慢。与正常运动方向相反称逆蠕动。
3.运动力的改变 胃肠道输送食物的能力称为运动力。具体表 现为钡剂到达及离开某地的时间,如服钡后4小时胃尚未排空为胃 运动力减低;服钡后2小时达回盲部为小肠运动力增强等等。
2.憩室 胃肠道管壁薄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空腔,或 是管壁外邻近病变的粘连牵拉向外形成的袋状膨出称为 憩室,憩室内及附近粘膜正常,与溃疡龛影不同。
3.充盈缺损 肿物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肿物区不 能被钡剂充填,就造成局部充盈缺损。
食 管 异 物
枣 核

(二)粘膜及粘膜皱襞的改变
2.扩张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为扩 张。胃肠道扩张的原因常由远侧梗阻引起,梗阻近 端扩张,管腔内常有气体和液体积聚,形成气液平面。
(四)位置及移动性的改变
胃肠道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活动度, 当胃肠道周围有病变时可压迫和推移而改 变它的位置和正常移动度,胃肠道周围的 病变压迫常使胃或肠管出现弧形压迹。粘 连与牵拉除造成位置改变外,常引起移动性 受限,主要见于粘连性病变。
(1)十二指肠球部见钡斑影——龛影,周围有透亮带, 形似“月晕”。慢性溃疡可出现粘膜向龛影聚集现象。
(2)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
A:球部变形,球部由于痉挛.斑痕收缩.周围粘连 而发生变形,呈现为三叶形.山字形等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
第十二篇 腹部影像解剖
第一章 腹部解剖特征概述
第五部分
第十二篇 腹部影像解剖
第二章 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
几个概念
• 腹腔: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围成的腔 • 腹膜腔: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 腹膜后间隙:后腹膜 (壁层)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解剖间隙及解剖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总称
1. 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
• 结肠上区(膈下间隙) • 左、右肝上间隙 • 右肝下间隙(后部为肝肾隐窝, 即Morrison囊) • 左肝下间隙(后部为小网膜囊)
结肠下区 • 左、右肠系膜窦 • 左、右结肠旁沟
盆腔间隙 • 直肠膀胱窝(女性为直肠子宫窝, Douglas窝)
图5-2-4 腹膜腔间隙冠状面示意图
图5-2-3 腹膜腔间隙横断面示意图
图5-2-2 腹膜腔间隙矢状面示意图
腹膜腔间隙特点
• 仰卧位:盆腔和Morrison囊位置最低 • 立 位:盆腔最低 • 两侧肝上间隙负压较高 • 右结肠旁沟较左侧宽 • 左结肠旁沟上有脾结肠韧带
腹膜腔间隙交通
• 结肠上、下区之间: 右肝上、下间隙通过右三角韧带外 侧面相交通,并与右结肠旁沟相通
• 位置:肾前筋膜(Gerota)和肾后筋膜 (Zuekerkandle)之间
• 内容:肾脏和肾上腺
肾后间隙
• 位置: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 内容:仅含脂肪、血管和淋巴结
图5-2-14 腹膜后间隙横断面(胰腺水平)
图5-2-15 腹膜后间隙矢状面示意图(右肾水平)
第五部分
第十二篇 腹部影像解剖
左侧以倒Y形与人字形居多 • 密度:30~40HU • 大小:厚度<1cm,宽度<3cm,长度<4cm
图5-3-18 肾上腺形态和径线测量(Montagne法)
6.肾脏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周间隙内 • 形态:椭圆形 • 密度:肾实质30~50HU,肾窦0~10HU • 大小:宽5.5cm,厚3~4cm,长10~12cm
• 密度:0~20HU,均匀 • 形态:卵圆形 • 囊腔:长4~5cm,宽4cm • 囊壁:1~2mm,均匀,收缩时可达5mm
胆道 (bile duct)
• 肝内胆管:不显影 • 肝外胆管:肝门处直径3~5mm环形低密
度影 • 胆 总 管:直径10mm内, 胰后段4~6mm
肝门层面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及下腔静脉前方 胰头层面位于胰头的右后壁, 可包埋其中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之前 • 升 部:较短 • 空 肠:左上腹 • 回 肠:右下腹
大肠 (large intestine)
• 升 结 肠:右肾旁间隙内 • 降 结 肠:左肾旁间隙内 • 横 结 肠:腹膜内前中腹 • 乙状结肠:腹膜内 • 直 肠:骶尾骨前,膀胱后
第五部分
第十二篇 腹部影像解剖
第四章 腹部MRI解剖
思考题
• 腹膜后间隙的CT解剖 • 试述肝脏的CT解剖 • 试述胰腺的CT解剖及其重要标志 • 简述脾脏的CT解剖 • 肾上腺与肾脏的CT解剖
• 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右行进入下腔 静脉,此恰为胰头部水平
• 钩 突:呈楔形,左前为肠系膜上动静脉 右后方为下腔静脉
4.脾脏的CT解剖
• 位置:位于左膈下 • 毗邻:内邻胃、肾及胰腺 • 形态:弯月状 • 密度:平均42.2HU,均匀 • 大小:5个肋单元以内
5.肾上腺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脏上极内上方肾周间隙内 • 形态:右侧以人字形和线形多见
• 结肠下区与盆腔间隙: 左、右结肠旁沟及左右肠系膜窦
图5-2-5 腹膜腔分区及交通
图5-2-6 胃食管连接水平腹膜腔横断示意图
图5-2-8 肝门水平腹膜腔横断示意图
图5-2-10 胆囊窝水平腹膜腔横断示意图
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Meyers划分法
3.胰腺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前间隙内 • 形态:宽带状或弓形 • 大小:胰头最大3.0cm,体部2.5cm,
尾部2.0cm • 密度:40~50HU,均匀 • 胰管:2~4mm,主胰管可达5mm
CT图像上辨认胰腺的重要解剖标志
• 肠系膜上动脉:呈苹果柄状,其前方为 胰体部
• 脾 静 脉:位于胰体尾部背侧,脾动脉下 方,是胰体尾的重要解剖标志
• 左叶外下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下段、右叶后下段、尾叶
第二 肝门层面
肝门层面
胆囊层面
图5-3-8 肝脏各叶的正常比例 R1/L=1.2~1.9 R2/C=2~3
2.胆囊和胆道的CT解剖
胆囊 (gallbladder)
• 位置:肝右叶和左叶内侧段(方叶)之间, 肝门下的胆囊窝内
7.胃肠道的CT解剖
胃 (stomach)
• 位置:中上腹偏左 • 毗邻:右为肝,左是脾,后邻胰体部,
胃胰间隙称小网膜囊 • 胃壁:2~5mm • 胃粘膜皱襞:锯齿状
小肠 (small intestine)
• 球 部:胃窦右后外侧 • 降 部:胰头右外侧,肝胆内侧,
肾上腺及肾脏的前方 • 水平部: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
• 肾前间隙 (anterior pararenal space) •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肾后间隙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肾前间隙
• 位置:腹膜后壁和肾前筋膜之间 • 内容:胰腺,十二指肠,升、降结肠,
肠系膜血管、淋巴结和脂肪
肾周间隙
第三章 腹部CT解剖
1. 肝脏的CT解剖
• 位置:膈下右季肋部,左叶至左季肋部 • 肝实质密度:40~70HU,均匀 • 肝 血 管: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 • 肝内胆管:直径1~3mm,与肝动脉和门
静脉伴行 • 肝韧带和沟裂:低密度影
肝叶与肝段的划分( 依据肝门和肝裂 )
• 斜 裂(正 中 裂):肝左叶与右叶 • 纵 裂(圆 韧 带 裂):左叶内外侧段 • 横 裂(静脉韧带裂):左叶与尾状叶
图5-3-1a 横 裂
图5-3-1b 纵 裂
图5-3-1c 肝门和斜裂
肝叶段的划分( 依据肝静脉 )
• 肝中静脉:肝左叶与右叶
• 肝左静脉:左叶内外侧段 • 肝右静脉:右前叶与后叶
肝脏的8段划分
(Couinaud & Bismuth据肝内血管特点 )
• 左叶外上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上段、右叶后上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