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目录

1. 教学内容分析 (1)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

1.2 知识价值 (1)

2. 学情分析 (2)

2.1 知识经验层面 (2)

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2)

2.3 个体差异层面 (2)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

3.1 三维教学目标 (2)

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3.2 教学重难点 (3)

4. 教学理念 (3)

5. 教法学法 (3)

6. 教学准备 (3)

6.1实验准备 (3)

6.2设备准备 (4)

7. 教学过程 (4)

7.1 教学总体思路设计 (4)

7.2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5)

8. 教学反思 (13)

附:板书设计 (14)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山东省正在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对于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它是继前一节《碳的多样性》后又一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硫的转化》及《海水中的元素》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知识价值

研究表明:“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与飞跃,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亓英丽、毕华林,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2)。鉴于此,我将借鉴够体现以“信息价值—应用价值—认识价值”社会线、“信息价值—探究价值—情意价值”学生线、“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文化线的知识价值模型图(图1),对本节内容的价值分析如表1所示。

图1 知识价值模型

表1. 《氨与铵盐》知识价值分析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经验层面

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2.3 个体差异层面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上、中、下三类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1 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氨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以及碱性,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释氮肥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氨的还原性、与酸反应等的探究,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氨的性质的学习中进一步树立微粒观和转化观;

(2)通过合成氨领域三次诺奖的介绍,体会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

(3)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3.2 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本课题三维目标和具体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与酸的反应;(2)铵盐易分解、与碱反应。

教学的难点为:(1)氨与水反应的微观实质;(2)氨的还原性的自主探究。

4.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活动之中,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因此,本节教学要着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他们在协作与会话中达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因此,本课设计着力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改革理念。

5. 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组织教学。相应的,学生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和自主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

6. 教学准备

6.1实验准备

(1)实验药品:水、氨气、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铵、氨水(由瘪掉的瓶子实验产生)、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浓盐酸、浓氨水、酚酞

(2)实验仪器:试管、导管、玻璃棒、圆底烧瓶、胶头滴管、烧杯、硬质双口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夹、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pH试纸

(3)辅助教具:棉棒、火柴、矿泉水瓶(带瓶盖)

6.2设备准备

课件,电脑,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7. 教学过程

7.1 教学总体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不能为了教知识而教,而是以铵态氮肥的发展演变为主线,巧妙地安排知识线索,对每个知识线索,都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创设真实的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再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将知识的学习镶嵌到真实背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实现情境、问题、活动的有效统一。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其中,各部分的问题线索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氨与铵盐》教学的问题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