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史记选读—— 秦始皇本纪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秦始皇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2)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才华;(3)通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失;(2)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秦始皇本纪》与其他史记的异同;(3)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 《秦始皇本纪》的文学特色;3. 秦始皇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帝王制度的理解;2. 史记文学性的把握;3. 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本纪》;2. 阅读指导: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翻译重要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 内容分析:梳理秦始皇的一生,讨论其历史功绩和过失;4.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史记关于秦始皇的记载,让学生分析比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秦始皇的评价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6. 总结提升:强调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秦始皇本纪》,理解课文内容;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秦始皇的家族背景和历史环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2.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秦始皇本纪》与其他史记的异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秦始皇时代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史记》原著,方便学生查阅;2. 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3. 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6 秦始皇本纪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6 秦始皇本纪

动词,代理 发卒受地韩南阳假 守腾 . 人多以书假 余 动词,借 .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假 动词,凭借,借助 (4)假 大兵权 动词,给予 汉人未可假 . 大臣犯法,无可宽假 动词,宽容 . 之有人而欲南连词,假设 假 . ,胜友如云 jià,名词,假期 十旬休假 .
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以相救_______________
(5)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状语后置句)
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邺 (yâ ) . 眇 眇( miǎo ) . 暨 ( jì ) . 黔 首(qián ) . 颍 川(yǐnɡ ) . 谥 号(shì ) . 蓍 草( shī ) . 辟 禁 ( bì ) . 井陉 ( xínɡ ) . 仇雠 (chóu ) . 卜筮 ( shì ) . 强 起之( qiǎnɡ ) .
“臧”同“藏” ) (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5)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羡”同“埏”,墓道 ()
“轶”同“迭” (6)虽万世世不轶毁( )
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率领 (1)王翦将 上地(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______ . 称王 (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 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______ .
(3)博士七十人前 为寿(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走上前 ______ .
驻扎 (4)东与燕合兵,军 上谷(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______ .
朝拜 (5)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 或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______ . 坑埋 (6)皆坑 之 (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 ______ . 当面 (7)今青臣又面 谀以重陛下之过(名词作状语) ______ .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通过阅读《秦始皇本纪》,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特点和文学价值。

2. 分析秦始皇的性格特点,理解他成为一代帝王的因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 学习史记中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表述方法,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秦始皇本纪》(苏教版选修教材)。

2. 秦始皇生平事迹及成就: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法治、修建长城等。

3.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果断、狠辣、好大喜功、求名逐利等。

4. 史记的叙事特点:实录、公正、严谨、生动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秦始皇本纪》,了解课文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以及史记的叙事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

4.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秦始皇的一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强调史记的史料价值。

1. 讲授法:教师讲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和史记的叙事特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始皇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期考试:设置有关《秦始皇本纪》和史记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史记的叙事风格和文学特色,特别是在《秦始皇本纪》中的体现。

秦始皇的性格特征及其与统治策略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史记中的史料如何被筛选和表述,以及这种表述方式的历史价值。

对秦始皇复杂性格的深入分析,以及这种分析对学生历史观念的启发。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并探讨其历史形象的形成过程。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通过阅读《秦始皇本纪》,使学生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掌握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文献的阅读能力,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功过,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本纪》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特点等。

2. 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包括出生、登基、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3. 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4.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包括对统一中国的贡献、暴政统治等方面的讨论。

三、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和其主要政治改革。

2. 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秦始皇历史地位和影响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秦始皇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秦始皇本纪》,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对秦始皇的生平事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其政治改革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 文本解读:分析《秦始皇本纪》中的关键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2.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3. 写一篇短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

3. 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资料,制作手抄报或PPT。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秦始皇本纪》,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掌握史记的基本写作特点。

2. 分析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评价其功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秦始皇本纪》全文。

2. 教学重点:掌握史记的写作特点,分析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3. 教学难点: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秦始皇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秦始皇本纪》,了解其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4. 主题发言:每组选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评价与反思: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检查学生对《秦始皇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评价秦始皇时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3.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 案例分析:以秦始皇为例,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历史规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秦始皇的学术论文、传记等。

3. 网络资源: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让学生独立阅读《秦始皇本纪》,了解其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主题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第四课时: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秦始皇。

5. 第五课时:课后作业布置与反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秦始皇本纪本文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秦始皇的事迹。

学习本文,首先要认识其人,了解他在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政策,正确评价其功过。

本文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是详略分明。

要记住作者详写始皇什么,略写其什么,认识这样安排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对始皇的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本文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一、人物名片秦始皇(前259~前210),是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他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朝政。

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等人,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秦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二、背景资料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山东六国相比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三、知识链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庞大规模的描述。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更大规模的宫殿——朝宫,朝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

语文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6章秦始皇本纪

语文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6章秦始皇本纪
(3)发 ③使人发.书至赵王 ___动__词__,__送__________ ④又有剪发.杜门 ___名__词__,__头__发________
⑤秦王发.图 ___动__词___,__展__开_______
①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 ___副__词__,__有__的________
(4)或
4.作者司马迁对待秦始皇的态度如何? [名师指津] 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的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确实是 前无古人的,不虚美,不隐恶。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 观,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封建帝 王的一生。秦始皇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同时,他的暴政和凶残也是其在历史上难以清洗的污点。
第六章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裁,尺幅间描述了丰富复杂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字 里行间倾诉了作者个人浓烈的情感——洋溢着对信陵君 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淮阴侯列传》叙事生动、 对比互见、人物形象丰满,刻画了一位智慧超群、指挥若 定,而又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 的将才形象,在叙事中蕴含对人物的评价,充满了同情和 激愤。可见,本专题学习重在把握司马迁婉转多变的叙事 方法,感悟其传达出的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体味其刻画 的人物形象、性格品质以及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六章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以编年记事的 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 重大事件,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 幻的历史场面。
一、字音 扈.(hù) 贲.(bēn) 绾.(wǎn) 黔.(qián) 暨.(jì) 黥.(qínɡ)
⑤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____名__词__,__使__者_______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PPT课件适用于白板]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秦始皇本纪[PPT课件适用于白板]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3-
*秦始皇本纪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课 题 学习目标
8
《秦始 皇本 纪》
1.掌握“军”“从”“是”“称”“并”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体会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 3.理解本文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 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的叙事手法。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
-8-
*秦始皇本纪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K课前学习 EQIAN XUEXI
K课堂深入 ETANG SHENRU
1.注字音 桓慙.yǐ 王翦.jiǎn 酺.pú 旜.jù 中羡.yán 胡亥.hài
扈.辄.hù zhé 邺.yè
颍.川 yǐng
井陉.xíng
王贲.bēn 眇.眇 miǎo
谥.号 shì
仇雠.chóu 羌瘣.huì
《赵世 子。
9 家》
2.了解并体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赵氏孤儿的故事所寄予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魏公 子列 传》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 子。 2.了解作者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或借助周围人物的 对比烘托,以及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 《淮阴 子。
暨.jì
蓍.草 shī 卜筮.shì
轶.毁 dié
王绾.wǎn 异取.qū
强.起之 qiǎng 黔.首 qián 辟.禁 bì
-9-
*秦始皇本纪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K课前学习 EQIAN XUEXI
K课堂深入 ETANG SHENRU
2.识通假 (1)寡人以眇.眇.之身(眇眇,同“渺渺”,渺小) (2)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同“镇”,镇压,安定) (3)异取.以为高(取,同“趣”,趋向) (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同“藏”) (5)闭中羡.(羡,同“埏”,墓道) (6)虽万世世不轶.毁(轶,同“迭”) (7)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取,同“趣”,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
(前259~前210),是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姓嬴,名政,秦庄 襄王之子。他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由太后和相国吕不 韦及嫪毐掌管朝政。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 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等人,灭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
乃益发卒诣王翦军(诣,送)
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将,带兵)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辜,罪)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便,适宜)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法,取法)
以古非今者族(族,灭族)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属,亲属)
(三)说明以下几个特殊句式的句子
是以诸侯并作
宾语前置。是以——以是:因此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被动句。天下人被长期战争害苦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秦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
县西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 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一代帝王的
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 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 过程。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 列举了诸如议帝号、封立诸子、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
(二)实词
诸侯或朝或否(朝,朝拜)
一法度衡石丈尺(一,统一) 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前,走上前) 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坑,坑埋) 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军,驻军)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降,使……投降)
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假,代理)
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徇,示众)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统治)
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
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 资大兴土木建造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9段):简要地叙述秦始皇在前代打下的基础
上,逐个吞并六国的经过。 第二部分(10~15段):叙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 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 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本纪
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 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 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
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
判断句。非忠臣——这不是个忠臣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省略句。又复立国——(若)又复立国
(四)翻译句子 1、廷尉李斯议曰:“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
便。”
(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 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2、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 之过,非忠臣。
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 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 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
术特色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
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个忠臣。)
3、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始皇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 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 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
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陵墓及死后的一些情况。
汇报交流 (一)找出下列短语中的通假字
寡人以眇之身,兴兵诛暴乱。(“渺”,微小。)
毋以填之。(“镇”,镇压。)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猝”,突 然。) 异取以为高(取同“趣”,趋向。)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同“藏”,收藏。)
彗星见东方。(见同“现”,出现。)
自然现象,如彗星出现、地动、民大饥、大雨雪等,为这幅
波澜壮阔的图画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
秦 朝 疆 域
长城一带
东 海
陇 西
南海
统治疆域如此广大的国家,应该如何治理才好呢?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师生共同明确: 1.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
2.经济上: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军事上: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5.思想上:焚书坑儒
1.整理1-9节文言现象 。 2.分析秦始皇人物形象,总结刻画人物的手法。
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了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
司马迁采用逐年叙写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战国末期波谲
云诡的社会图景。一方面,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东征西伐, 旌旗挥出,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六国残余势力苟延残喘, 虽想尽千方百计,竭力避免覆亡的命运,但节节败退,被蚕 食鲸吞,终至覆亡。另外,中间还穿插了一系列似有预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