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

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SHI Yuchang(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

浅议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浅议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一)大部制改革的涵义针对大部制涵义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学者们都试图加以说明,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是指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8有的学者提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组织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或相似、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地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存在,各部门权力范围较大,部门数量较少;其次,它是一个机构重组和合并的过程,同级别部门进行整合。

基于上述含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还有就是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政府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多为综合执法;四是“协”,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民众。

大部制的基本特征除了上述之外还应该有更为特定的涵义,大部制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即在经济转型时期将政府有“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向“分工明确,高效率”转变,大部制需要法律规范,需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力度。

大部制在综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能之后,其职权必须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不得逾越。

政府整体的职能是变小了,但部门权利变大了,“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监督则必生腐败,而且后果要比以前更严重。

因此要制定对大部制在纪委、审计、监察、舆论等方面更严格的监督制度。

(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1这是在大部制改革中的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大部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切忌照搬国外模式;再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服从大局;第四,要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改革不是革命,要抓住机遇,在时期最好的时候进行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此次改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政治制度和行政能力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体制越来越没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首先,传统的行政机构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的情况,导致政府职能失调,决策效率低下。

其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题严重。

此外,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过于繁琐,政府机构存在过多与不过精的现象。

改革大部制的背景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的现代化管理。

改革方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现行行政体制的束缚,推动政府效率的提升。

在改革中,《方案》提出,要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区划、机构设置,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等程序,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

可以预期,改革后的政府某些部门的运转更加灵活、高效,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 合理设置行政区划。

方案明确,要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减少重复的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镇行政区域等区域,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

同时,方案还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管理的分级体系,精简县级行政区划。

2. 改革机构设置。

方案要求各级机构精简,推进政府机构职能简化,通过对政府制度进行改革,减少行政部门的层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降低商业企业的担负,让企业更快的发展,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3.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财政制度改革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方案要求深化财政分权、金融自主和公共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改革,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监管会计工作,同时保障公共利益。

4.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群众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 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 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 部管理。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 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 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 承担。
3.作用 一是职能整合、运转协调。 二是结构优化资源共享 三是机构精简"裁汰冗员 四是统一领导"一致行动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协同性理念 公共服务理念 民主理念 生态环境理念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 深厚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 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 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指南! 备受学术界和政策 层面推崇强调市场竞争%效率导向%顾客导向! 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一度使僵化的政府科层制有所改观! 提高了政 府运作效率但与此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 的专业化% 结构化分工导致了严重的碎片化和 部门利己主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 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 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3年:主要调整政府内部组织机制 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新组建国资委、商务部、建立银监会、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 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意义
(一)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了大 部制体制
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解决了人 员分流难题 健全了权责分配体系,明确了各 部门的权利总结
• • • • • 一、确立“省直管区”模式 二、实行党政合署 三、实施扁平化管理 四、转变政府职能 五、推进政策配套改革方案
我 国 地 方 政 府 改 革 创 新 的 启 示
全国大部制 图解
地方大部制改革
全国大部制改革
• 谢谢观赏!
(一)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 (二) 抓住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三) 统筹兼顾,减少改革阻力 (四) 循序渐进,推进长效机制
全国大部制
• 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 改革思路,是在总结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 政管理经验,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 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 础上,并结合我国实 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一个新举措
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
背景
一、外因:中共十七大召开后,政府机构改革提到议事日程, 确实目前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二、直接原因: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没有分化导致了政府的运 行成本非常昂贵,运行效率却低下,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 化,部门利益争夺愈演愈烈。 三、根本原因:过去的政府架构在整体上存在的三大问题。一 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间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严重;第二, 在党政系统中,职能重叠,如中组部与人事部,中宣部和文 化部,广电总局等;第三,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和 社会组织没有分化。
主要内容
• 将现有41个党政群机构 整合为16个大部门,其 中政府部门由29个调整 为10个,机构精简近 2/3。调整后,设置党 委机构6个,全部与政 府机构合署办公;设置 政府机构10个。
主要措施
• (一)优化整合组织机构。 • (二)精简决策和管理层次。 • (三)创新运行机制。 • (四)理顺责权关系 • (五)推进配套改革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推进策略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推进策略
通过加强组织间的横向联系网络把不同的利益统一职能环保大卫生大工贸等大3
一2 O 年 第 3期 09
■现代 管理科 学
一博士论坛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验与推进策略
● 杜 治 洲
摘要 : 制改革是 当前 我 国行 政体 制改革 的热 点话题 。 大部 文章 认为 , 须认识 大部 制改革 的理论 基础 , 必 借鉴发 达 国家 的成 功经验 , 究策略 以进一 步推 动我 国政府 大部 制 改革 的进程 。 研 ・
论基 础之 一。无缝 隙政府 理论 的创 始 人拉 塞尔 . 林 登认 政府 的 一般 职 能 是 : 进市 场 健 康有 序 运行 : M. 促 提供 和保 障
项属 内部调 控职 能 由于市场 经济 的完善 和政企分 工的发
达 . 府 部 门主要 围绕 宏 观公 共 职能 组成 . 个部 门 的职 政 每 能范 围都 比较广 泛 . 府部 门 的职 能不涉 及对经 济和社 会 政
( ) 无缝 隙政府 ” 论是 大部 制改 革 的公共 管理 学理 1“ 理 为, 政府应 该建 立 “ 缝 隙组 织 ” 无 以为 公众 提 供 一体 化 的 、 便捷 和高效 的服务 。对于 那些 和它相 互 作用 、 互影 响 的 相 人 和事 物来说 , 缝 隙组 织 提供 了一 种流 畅 的 、 正 的不 无 真 费气力 的经验 。无缝 隙组 织 的顾 客 与 服务 提供 者 直 接接 触 ; 者之 间不 存在 繁 文缛 节 、 皮 球 。 者 是诸 多遁 词。 两 踢 或 无缝 隙组 织 以一种 整 体 的而 不是 各 自为 政 的方 式 提 供服 务 。并 且 , 无缝 隙组 织 的一切 都 是“ 整体 的 、 全盘 的 ” 它是 ,
“ 部 门体 制 ” 内 阁 机 构 设 置 一 般 在 2 大 . 0个 以下 , 中加 拿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

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SHI Yuchang(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大部制”的提出,成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词。

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次改革在考虑到机构和人员减少的同时,着重强调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职能。

这一重点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注重这一点,这一次尤为突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表现为,政府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干预得过于细致,多年前提到的“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但是还是管了”的现象依旧存在,致使市场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石玉昌(1985-),男,硕士生,从事专业: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置。

当然,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必不可少,只是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角色突出,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服务功能的缺失。

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最后一种政府形态日益被各国政府采纳,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口号,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理念的认同。

大部制改革正好迎合了这一点,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思路的提出,地方政府也出现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模式和经验。

本文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大部制改革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1 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理论事实上,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机构一直就是“大部”,三省六部制就是典型的大部制。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日渐成熟。

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结束,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省六部制的政府机构模式着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封建社会中,尽管出现了多次的战乱,致使朝代更迭,但是历次新政权上台之后,特别是一些贤明的君主,都力争使得这种制度日趋完善。

这种制度之所以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接受,是因为三省之间可以相互制衡,防止权力的滥用;六部之间分工明确,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今天看来,这种模式仍旧有其可取之处。

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合并,组成大的部门。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六部,就是“超级”大的部。

时至今日,虽然政府的职能相比封建社会,其涉及的范围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

但是仍然可以用传统的六部制来衡量。

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当于吏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卫生部、计生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当于户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相当于礼部;国防部相当于兵部;公安部、国家安全局、监察部、司法部、审计署相当于刑部;发改委、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商业部等相当于工部。

尽管我国当前的职能部门很多,但是如果按照古代六部的分类,仍旧可以划分得很详尽。

这是由于我国的传统和历史一脉相承所决定的。

因此,今天看来,也许大部制的理论基础有好多种,但是,传统的理论不能摒弃,因为,这是最现实也是最有成效的,是成功的经验。

因此,本文将三省六部制作为大部制改革的理论之首。

1.2 “无缝隙政府”理论拉塞尔・M・林登(Russell・M・Linden)在他的著作《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提出了无缝隙政府这一概念。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政府要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的便捷的服务。

不能使办事的公众感觉到有任何的困难和不畅。

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要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它是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为公众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适当的整合。

如何整合?大部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办法。

可以说,二者的理论是相通的。

之所以叫无缝隙政府,就是要让公众享受到连贯的服务,而不用为了办一件事跑多个部门,真正实现理论上的提供服务的无缝隙。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缝隙政府理论与大部制改革最为相近,前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后者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虽然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服务型政府理论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体通过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张。

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要求政府部门数量、人员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能打折扣,不然就违背了大部制改革的初衷。

我们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张,更多地是从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的,大部制改革追求的目标也在于此。

理想状态下,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构管理得更加规范,成本低,透明度高,效率高,服务质量高,这也是大部制所要达到的状态。

如果大部制改革之后,不能有效地为公众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很难说这次改革取得了实际效果。

所以,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1.4 民主理论民主是个好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的民63(总第112期)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主观念日益增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

我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在整个社会中培养一种民主的氛围,通过民主来弥补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公民的作用。

政府机构的设置、合并,要考虑到公民、专家、政府三方的意见,走一条尽量民主的路径。

改革的推进过程,也是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和民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使改革的进程减慢。

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听取公众的意见,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人民的利益考虑并落实下去,虽然步伐缓慢,但是能让公众满意。

1.5 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理论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行政学中,认为政府和周围的环境要相互适应,这样才有利于政府的发展和彼此间的良性互动。

不论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的角度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有助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一方面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关于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都是大部制——大而少。

另一方面就是要从中国古代的政府管理思想中汲取精华,比如前面所讲的三省六部制。

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传统的优秀的东西都是不能抛弃的。

如果一味地学习西方的东西而不顾自身的继承,势必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传统做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大部制改革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平衡大部制改革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系统处在一个良性的互动状态。

2 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模式其实,在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构想之前,地方政府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些试点的出现,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央关于大部制改革的提出。

地方政府关于大部制的改革,往往具有地方特色,但是不失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