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尿的形成过程,知道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 制作尿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 分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3. 课堂讲解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
4. 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尿的形成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健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
7. 板书设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3. 考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能正确描述尿的形成过程。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绘制泌尿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名称及功能。
2. 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小短文。
3.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泌尿科,实地了解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案标题: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目标: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
2. 理解尿液的排出方式和作用。
3. 掌握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相关专业术语。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展示一个尿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尿液的认知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曾经想过尿液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吗?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教学板书,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尿液中的水、废物和溶质。
2. 解释尿液的排出方式,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玻璃漏斗、滤纸、砂糖溶液和水。
3. 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将砂糖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代表血液进入肾小球。
b. 观察滤液通过滤纸的过程,代表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c. 将滤液倒回玻璃漏斗中,加入一些水,代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观察滤液的变化,代表肾小管的分泌作用。
e. 最后,将实验液倒入容器中,代表尿液的排出。
实验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比较实验前后液体的变化。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实验中的滤液和尿液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知识总结: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 学生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术语。
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思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对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有什么重要作用?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小论文,包括相关知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2.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和实验数据支持他们的论点。
评估方法: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估他们对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理解程度。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机制1.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肾脏的解剖结构能够解释尿液的形成过程能够描述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泌尿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外观解释肾脏的功能和重要性2.2 尿液的形成过程解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解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3 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描述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解释尿液排出的机制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使用PPT或黑板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泌尿系统的理解和观点3.3 案例分析法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4.3 作业和测试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五章:教学资源5.1 PPT或黑板使用PPT或黑板展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5.2 相关案例提供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5.3 作业和测试准备相关的作业和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泌尿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6.2 讲授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使用PPT或黑板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肾脏的位置和外观,解释肾脏的功能和重要性6.3 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使用动画或模型演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6.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互动讨论6.5 讲授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使用PPT或黑板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解释尿液排出的机制6.6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巩固对尿液排出途径和机制的理解6.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第七章:作业布置7.1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对泌尿系统的理解,包括绘制肾脏结构图、解释尿液形成过程等7.2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泌尿系统的理解,包括阅读相关资料、完成练习题等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机制的理解程度8.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8.3 教学资源优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效果,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九章:拓展活动9.1 实验活动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9.2 小组项目安排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深入探究泌尿系统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9.3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泌尿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确定本节课的课时安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0.2 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10.3 教学反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教学设计教案,涵盖了一至十章的内容。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等。
2、模型:肾单位模型。
3、实验材料:新鲜的猪肾、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奥秘。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讲解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同时,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单位的结构教师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讲解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画,讲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讲解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赵慧慧4月13日77班第一节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排泄?(二)导入我们刚刚复习了人体的代谢废物的种类,在人体内,少部分的代谢废物形成汗液通过皮肤排出,而大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同学们对泌尿系统了解么,在泌尿系统中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三)讲解新课1.学生观察图片P60图11-2,尝试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教师总结(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结合各器官的作用,讲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3.学生阅读观察课本62页,思考下列问题(1)肾脏由什么构成(2)每个部位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讲解总结并板书肾脏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2.由肾单位构成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过度:我们了解了肾脏的具体构成,那么在肾脏中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各组成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呢?4.教师画图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并讲解肾单位中的组成部分在尿液形成中分别起到的作用A.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B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思考:(1)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的原因(2)某同学去尿检,医生发现他的尿液中有红色物质,请问该同学发生的病变位置在哪?若尿中有糖,说明哪个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要时刻进行新陈代谢,血液要循环流动,由此可知尿液也是时刻在形成,而我们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才想去厕所呢?5.学生议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6.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明确重难点以及下节课检查内容7出示小黑板,课堂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肾脏:形成尿液泌尿系统输尿管:运输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二、肾脏 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2.由肾单位构成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尿液的形成1.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不含血细胞和蛋白质)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不含葡萄糖)教学反思:。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组成。
3. 展示动画:播放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第二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肾脏的结构。
2.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难点:1.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肾脏的结构。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肾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
3. 展示动画:播放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第三章: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肾模型,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排尿的意义,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情境创设: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简要解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和尿液成分等。同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予以关注。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最后,我会布置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排尿的意义,掌握排尿的基本过程,包括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此外,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变化和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因此,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增强健康意识。
同时,初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优质课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胶南市藏南镇中学逄焕香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材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侧重于从尿液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编者编写了这些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尿的排出,还有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通过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感悟健康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1、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习基础一般,但他们学习生物已快一年了,已掌握了一般的基础知识,并且探究学习中容易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敢于质疑,并且做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好习惯。
2、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不很大,但对各种能力的培养上有所差异,在分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许会有欠缺。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推测能力以及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讲究卫生,注重健康,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描述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突破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构成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分析尿液形成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种多媒体课件和泌尿系统的模型,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尿液的资料。
(六)教法和学法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来自于生活中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
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
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
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
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肾脏的结构和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4、列举泌尿系统的卫生常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2、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观点。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教学策略:
要突破这节内容的重难点,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将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与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过程内容密切联系。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设计,谈谈突破措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流程是: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生思考,然后大胆猜想。
展示多媒体课件:以故事
形式引入本节的学习主题。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二、新课学习(一)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二)、尿液的形成
(1)形成尿液的器官——肾
(2)尿的形成过程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和模型,
思考:
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
成?
学生展示、归纳:
对照课本插图和课件展示,
仔细辨认肾的内部结构。
请
1~2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的
学生作为老师,根据投影出示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讨
论题。
学生展示、归纳。
探究合作,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结合课本上第63页“尿
的形成示意图”及“血浆、原
尿、尿液主要成分”的表格,
通过观察比较和小组讨论,思
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模
式图,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并
讨论:
重点强调指出肾脏的结
构和功能。
观察时注意引导:
A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
以及肾的颜色,想象肾脏里血
管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
B血液是通过什么血管、怎样
进出肾脏的?
教师强调:
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的原因
老师,投影出示肾的内部结构
示意图并出示讨论题。
教师强调:肾单位是肾的结
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和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
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第一步活动: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投影出示尿液化验
(三)、尿液的排出
(四)、泌尿系统的卫生考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交流答案,说错了没关
系。
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结合动画
叙述尿的形成过程。
学以致用,解读数据。
学生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并
用语言文字表达。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巩固自
己的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答。
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阅读教
材总结出尿液排出途径和生
理意义。
学生阅读老师展示的课件和
教材,了解人的泌尿系统卫生
知识和尿液处理问题。
单)
第二步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
问题,使学生明确目标,思考
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第三步活动用FLash制作的
尿的形成和排出动画,要求学
生仔细观察。
老师引导,学生
结合动画叙述尿的形成过程。
第四步活动:解读数据:通
过设问,提出有关新发现,挖
掘教材内涵内容让学生充分
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
力。
第五步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
读教材和自学解难有关内容,
最后归纳出结论。
第六步活动:再次展示flash
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
程“滤过与重吸收”,由此将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进一步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
识.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
一。
第七步活动:学生归纳出结
论。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学
生表达交流。
第八步活动:巩固练习,出示
问题,巩固知识。
第九步活动:生活连接,展示
生活中常见病,让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
老师评价,学生所学
知识技能,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习。
《尿液排出》内容学习
第一步活动:教师设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
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引导
学生总结,尿的排出途径?排
尿的生理意义?
第二步活动:学生交流展
示,并回答思考题。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和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展示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