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原历史的发展 四、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战争
• 2、类型
•父死子继,自行任命官吏,
不向中央上报户籍,不纳贡 赋。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 (一)财政经济改革 • (二)政治困扰
1、削藩行动 2、南衙北司之争 3、牛李党争
1、
(1) (2)
(一)财政经济改革
(3)
2、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扩大了财政 收入。
(二)政治困挠 1、“削藩”行动——(1)经过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四、短促的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一)爆发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一)爆发的原因
• 1、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宠爱 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 吏治黑暗。
杜甫《丽人行》 白居易《长恨歌》
虢国夫人游春图
• (2)募兵制的推行 招募民间强壮入伍,不
问出身来历,皆官给资粮,长 期服役,甚至还可携带家属随 军居住,往往父子兄弟相代为 兵,成为职业雇佣兵。(招内 地人--边地人)
与府兵制下,将兵分离不 同,募兵制下兵将联系紧密, 边将得以专兵。
• (3)以蕃将为节度使
开元后期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 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擢用没有家世背景 的蕃将镇边,称其质朴勇敢,且无党羽,用 之有利无弊。
唐前期,异族人才所
如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仆固怀恩、 李光弼、李怀仙、安禄山等。
(二)过程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课件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节度使势力日益增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
年 安 禄 山 范 阳 叛 乱
叛 军 攻 占 洛 阳 长 安
唐 军 收 复 洛 阳 长 安
史 思 明 再 次 叛 乱
763
唐 军 平 定 叛 乱
思考: 思考:
为什么力量如此强 大的叛乱被唐政府 平定了呢? 平定了呢?
另一方面军事举措不当: 另一方面军事举措不当: 一,外重内轻,导致节度使 外重内轻, 权利过大。 权利过大。 二,军备废弛。 军备废弛。
唐玄宗前、 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
前 期 励精图治 任用贤相 改革吏治 实行募兵制 大力发展生产、 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 教、大兴文治 后 期 不理朝政 任用奸相 朝政腐败 外重内轻、 外重内轻、军备废弛
3.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北方经济的破坏 ②中央集权 大大削弱 ③边防空虚 ④客观 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一定 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唐朝由盛而衰。 唐朝由盛而衰。
思考: 思考: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
藩镇实际上就是割据势力, 藩镇实际上就是割据势力, 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2.藩镇割据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危害
“户版不籍于天府, 户版不籍于天府, 税赋不入于朝廷” 税赋不入于朝廷” ①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 控制地方, 控制地方,严重削弱统治 力量 ②战争频繁
下一页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出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大纲版中国古代史课件 4.3 唐朝后期的政局(共32张PPT)

……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剑 南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 四 青 辽 北 山 宁 甘 新 新 东 川 海 宁 京 西 夏 肃 疆 疆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唐 明 皇 调 马 图
太 真 上 马 图
华 清 宫 石 砌 汤 池 遗 址
莲花汤与海棠汤遗址
长 恨 歌
白居易
……
天生丽质难自去,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安史之乱 前户数达九百万户,人口达五千万;公元759年 统计:全国只剩一百九十三万户,人口只有一 千六百九十九万。不少人死于战乱,大批人户 被迫流亡。
黑水靺鞨 葛逻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渤 海
唐朝后期 疆域及周 边形势
南 诏
藩镇割据
藩镇林立原因 :
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
藩镇的特点: 政治上有自主权 经济上有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 藩镇割据的危害 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 列天下。……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大盗既灭, 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 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 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 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 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 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 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 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 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 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新唐书· 兵志 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其 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 此。可不戒哉! 新唐书· 方镇表序
第三讲 唐后期政治

河北地区
三 类 藩 镇
与中央对立,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东南地区 中原、西南、 中原、西南、 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 割据的程度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新唐书》卷二一○ 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 安 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 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 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 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 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 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招还散亡, 招还散亡 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十 六 卫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 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 来越严重。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 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 ),取京兆 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蒲、同、 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 长从宿卫” 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 明年,更号曰“彍骑” 明年,更号曰“彍骑”。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原因2.安史之乱的经过3.安史之乱的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2.藩镇的特点3.藩镇割据的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朋党之争四、唐末农民战争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五、唐朝灭亡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唐朝后期的政局1.2.3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军备废驰⎧⎨⎩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更加推崇道教。
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
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
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
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
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3.安史之乱的影响
首先,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 削弱;第三,边防空虚;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 到唐朝,使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而且还影 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 我国北方的经济,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地区的经 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出现停滞,而南方经济却 逐渐发展,赶上北方。
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 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 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 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 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 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厂中央的统治, 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 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 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 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身上 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 盛转衰的影响。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出现了开 元盛世。统治后期的年号为天宝,出现了 叛乱动荡的局面。那么,一个繁荣的盛世 局面,怎么会发生叛乱呢? 1.政治腐败。他不理朝政,宠信奸臣。 2.唐玄宗的军事举措也不适当,表现在一 是外轻内重,二是军备废弛。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 盾很多。除了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 突出外,中央内部也出现了严 重的矛盾。
1.宦官专权
高力士: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逐步参 政。一般政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
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三)、军事布局的改变 723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府兵和白丁
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的府 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 由国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 宅,士兵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兵役制度的改革在军事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导致朝廷 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 集中大部分府兵,足以压制四方的关中仅剩 下十几万彍骑护卫,其军事训练不足;而不 断和少数族打仗的边疆军队却集中了精兵强 将达五十余万。
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 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平衡,而再无解决藩镇势 力的可能。
2、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
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原富庶繁荣的关中、 中原地区几经浩劫,户口急剧下降,黄河流域从此 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 掌禁军,左右政治。地方上安史虽灭,其降将旧部 仍控制河北,其它地区也藩镇纷起,北方割据形势 已无法改变。
德宗削藩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唐王朝险些灭亡,经 过这些事变,对藩镇也是一味姑息。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三、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二)、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三)、牛李党争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763年十月,吐蕃攻破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 门峡),十二月,代宗回长安。不久,仆固怀恩和 回纥联军攻唐,765年,仆固怀恩病死,退兵。
另外开元天宝年间,唐廷陆续在沿边设置了九 处节度使和一处经略使。节度使长期统帅招 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成为一种 隐患。
内重外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史之乱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 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 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 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元和中兴
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年——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西川是关中的大后方,又是防御吐蕃的 前线;浙西是重要的财政供应地,这两 处的平定,加强了中央对这些重要地区 的控制,为更大规模的削藩准备了力量。
岑仲勉:乱因无非是 边兵失调,玄宗过于 信任安禄山,同时安 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 繁荣富庶所引诱。
《剑桥中国隋唐史》 认为导致安史叛乱 的主要原因是玄宗 时期兵制的调整和 中央政权(杨国忠) 与安禄山关系的恶 化。其中关于兵制 调整的问题尤其被 认为是主要原 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 评 : “已故陈寅恪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点:八世 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胡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充分了解这 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羯胡(安禄山)作为保持控制河 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恪所看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 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除了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胡化’观念外,陈寅恪这一引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 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 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叛乱后的材料——这是他论证的大部 分依据——则错误地把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 变化,而不是归因于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的政治自治。”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 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 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 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 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 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十 六 卫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 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 来越严重。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 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蒲、同、 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 明年,更号曰“彍骑”。
藩镇的三种类型
河北地区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 立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 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西北地区
藩镇割据 的 社会基础
藩镇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
民,一旦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 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继,世袭 从军,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
●建中二年至次年十一月,“四镇之乱”。
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 ●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 “二帝四王之乱”。 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 李希烈、朱泚 泾卒之乱,李怀光之乱 ●兴元元年正月,《奉天改元大赦制》 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削藩战争平息,削藩意图受挫,德宗对河北藩
镇仍采取姑息政策。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
15万,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初七日 哥舒翰大败于灵宝 六月初九日 六月十二日 叛军占领潼关 玄宗放弃长安西逃
六月十四日
七月十二日
马嵬兵变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七月二十八日 玄宗抵达成都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 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 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 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
哀帝 ← 昭宗 ← 僖宗
宦官专权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高力士 李辅国
程元振、鱼朝恩
李辅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去程得鱼,所谓去虺(hui)得虎也”。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新唐书》 卷九《本纪九》
宪宗
→
穆宗
→
敬宗
→
文宗 ↓
僖宗
↓ 昭宗
元和中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平淮西。
元和十四(819)年,平淄青。
平 淮 西 的 关 键 一 战 李 愬 雪 夜 入 蔡 州
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 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 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 卒及烽子。……复夜引兵出门……时大风雪,旌旗裂,人 马冻死者相望。……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官军 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 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tuo)者,使 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吴〕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 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 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 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 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 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资 治通鉴》卷二四○
←
→
懿宗
←
宣宗
←
武宗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 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
三、南衙北司之争
唐 代 宦 官
《旧唐书》卷一八四 《宦官传序》: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 内官,但在阁门守御, 黄衣廪食而已。‛
宦官专权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 宗,极于昭宗。‛
宦官与党争 玄宗 →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敬宗 ↓ 文宗 → 武宗 → 宣宗 → 懿宗 ← 穆宗 ← 宪宗 ← 顺宗
——
元和中兴
元和末年,河北强藩纷纷表示归附朝廷、放 弃割据,申报管内户籍,请朝廷置官吏,并 纳租税。
《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籓镇跋扈河南、 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 尽遵朝廷约束‛。
穆宗长庆元年(821),“河朔再叛”,河北藩镇的割据状 态依旧,“中兴”完结。 “中兴”虽然短暂,但唐朝中央的实际控制区域还是有所 扩大。
《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 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 ‚光明之神‛的化身,利 用宗教力量团聚粟特胡众、 号召民众。
荣新江 教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天宝十载(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
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
天宝十载、十三载,唐军二次大败于南诏, 士卒战死者前后多达20万,内地骚动。
二、藩镇割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 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 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 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 被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
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 输贡赋。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开 五代十国之局面。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 国文化,尚想造出一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 像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 故家大族,相与合作。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 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并不懂 如何创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 雄。……因其辖地之小,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材, 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 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抑文化病。 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 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 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 —— 钱穆《国史大纲》第28章
——《新唐书》卷五○《兵志》
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 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
征兵制——募兵制
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在募 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 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 节度使, 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 其次,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 布局变成了外重内轻之势。 再次,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 就是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 史之乱结束。
陈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 升降》中,他作了以下的阐说: “唐代中国疆土之内,自安史乱后,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 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 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 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 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 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之所在 也。 今试检新唐书之藩镇传,并取其他有关诸传之人其活动范 围在河朔或河朔以外者以相参考,则发见两点:一为其人之氏族 本是胡类,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 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 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 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