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螺杆菌属
螺杆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 1.G-菌体细长,弯曲呈 螺形、S形或海鸥形陈旧 培养物可呈球形。 • 2.菌体一端或两端可有 多根带鞘的鞭毛。运动活 泼。
(二)培养特点
1.微需氧,在在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均不长。 2.最适生长温度37℃,25℃不长,42℃少数生长。此为 和弯曲菌属区别点之一。 3.对湿度要求高,相对湿度98%以上为宜。 4.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不生长,须加入血液或血 清才能生长。 5.生长缓慢。分离培养72h,传代48h才可见到菌落。 6.显现两种形态菌落: (1)圆形、0.5~1.0mm,无色半透明弧立的小菌落。 在血平板上有轻度溶血。 (2)扁平、无色、半透明,沿接种线扩散生长,融合成 片。
(五)分离培养
活体组织 进行鉴定 磨碎 接种于鉴别培养基
2~7d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疫苗正 在制中。 治疗:抗菌疗法。幽门螺杆菌在血平板上菌落
(三)生化反应
• 不活泼与弯曲菌属相似。但其突出特点 为脲酶迅速强阳性(鉴定的要点和快速 诊断的依据)。硝酸盐还原阴性。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一)HP与疾病的关系 1 .现已证实, HP 是非自身免疫性慢性浅 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的致病菌。 2.有活动性炎症的十二指肠粘膜HP阳性率 可达 100% ,表明 HP 感染与十二指肠炎密 切相关。 3.胃癌发病率在一些HP感染率高的人群中 较高。
(二)传染源与传播方式
1.传染源 • (1)人类是HP的主要传染源 • (2)动物源性传染学说 2.传播途径 • 推测经口感染。
• (三)发病机制
• 尚不明了。很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 HP 具有特殊的螺旋状菌形和端鞭毛推进式的运动 方式有助于HP穿过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与胃粘膜上 皮细胞接触。 • 2.HP具有高活性胞外酶—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 (1)中和胃酸,有助于细菌定植。 (2)氨的产生使粘液层离子发生变化,最后导致粘膜 中的氢离子反向扩散。 • 3 . HP 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agA )和空泡毒素 (VaeA)。 • 4 . HP 细胞壁中的 LPS 为内毒素成分,但其毒性作用 明显低于肠道菌的LPS。
幽门螺杆菌课件

致病性
3 no HP, no ulcer
HP感染引起消化性溃疡主要证据为: 消化性溃疡中HP检出率可达60%-100% 杀灭HP的药物如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可加速溃疡愈合;一些HP阳性的顽 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杀灭HP和抗溃疡治疗后痊愈 具有杀灭HP作用的抗溃疡药治愈的溃疡复发率低于H2受体拮抗剂治愈的 溃疡
动动脑袋
❖ 1.可引起腹泻的病原菌不包括:( ) A.幽门螺旋杆菌 B.空肠弯曲菌 C.霍乱弧菌 D.副溶血弧菌 E.艰难梭菌
❖ 2.脲酶强阳性的细菌是( ) A.幽门螺杆菌 B.空肠弯曲菌 C.霍乱弧菌 D.副溶血弧菌 E.气单胞菌
❖ 3.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关的细菌是( ) A.空肠弯曲菌 B.幽门螺杆菌 C. 霍乱弧菌 D. 副溶血弧菌 E.气单胞菌
生物学性状
生化反应
菌体内富含脲酶 快速脲酶分解试验作快速诊断 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 病因
生物学性状
生化反应
基因组 抵抗力
较小,具有基因高度多态性,致病岛编码致病物质。 弱 对酸敏感 对抗生素敏感 尿素对HP起保护作用 1%胆盐可抑制HP生长
致病性
感染普遍 ➢ 全世界50%的人群被感染 ➢ 在胃炎和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上,HP检出率达80%-100% ➢ 感染的清除可使溃疡治愈,溃疡的复发是感染复发的结果 ➢ HP可使胃上皮细胞肠腺增生和异型增生,可使胃内亚硝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Adhe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mucosa of stamoch
致病性
2 所致疾病
人是唯一肯定的传染源 可能传播途径:口-口、粪-口、胃-口及胃镜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 胃癌及胃淋巴癌 胃肠道外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皮肤病 儿童、接触细菌的医护人员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医学微生物学 螺杆菌属

螺杆菌属螺杆菌属是一个新的菌属,其成员之间有很多类似的特征。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1989年又根据此菌的RNA序列、细胞脂肪酸谱、生长特征及其他分类上的特征,认为此菌不应属于现有的任何菌属,而正式划分出一个新的菌属——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共有23个种。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成为胃肠疾病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并由此激发20多年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除幽门螺杆菌外,从雪貂胃内分离到的螺旋形细菌被正式命名为H.mustelae,是该菌属的第二位成员,后又从平顶猴胃内分离到H.nemi strinae,从猫胃内分离到H.felis。
现在已从人和其他动物的胃内鉴定出10余种螺杆菌。
除胃内有螺杆菌外,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肠肝内也有螺杆菌存在,目前已报道达20种,这些肝肠螺杆菌(Enterohepatic Helicobacter species,EHS)具有与胃内螺杆菌相类似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
肝肠螺杆菌与人类及某些动物的胃肠炎、肝炎及肝癌的发生相关,已引起国际学者的极大关注。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螺杆菌属的代表菌种。
它与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MALT)的发生关系密切。
感染胃黏膜的其他种类螺杆菌少见。
1979年,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42岁的研究人员Warren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无数细菌紧黏着胃上皮。
1981年该院消化科的年轻医生Marshall加人该菌的相关试验,一年后他成功地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从而引起全球极大的轰动。
各国科研人员从此对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可喜的结果。
为表彰Marshall和Warren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
第12章螺讲义杆菌属

弯曲菌属
(Campylobacter)
空肠弯曲形态细长,呈 弧形、螺旋形、S形或 海鸥状
• 单鞭毛,运动活泼 • 无芽胞,无荚膜 • 微需氧,42℃能生长,
营养要求高 • 抵抗力较弱
致病性
• 产生细胞毒素和一种不耐热肠毒素 • 散发性细菌性肠炎 • 病程5~8d,自愈
也是鉴别依据之一 • 幽门螺杆菌对胃酸敏感,但能在胃中生长,原因:
– 定居在胃粘液层中 – 分解尿素释放氨-----------抵抗胃酸,缓冲PH – 运动活泼 – 机体胃酸低下
幽门螺杆菌与疾病
• 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胃癌 • 胃粘膜相关
淋巴样组织 (MALT)淋 巴瘤
诊断与防治
• 诊断:直接涂片镜检 快速脲酶分解试验 血清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
Thank you
第12章螺杆菌属
生物学特性
• 在胃粘膜粘液层中常呈鱼群样排列,传 代培养可变为杆状或球型。
• 微需氧菌,营养要求高,需血液或血清 • 菌落:细小、针尖、半透明 • 脲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丰富
幽门螺杆菌
• 与人类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密切关系 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呈弧形、S形 • 微需氧 • 尿素酶丰富,分解尿素释放氨-----------抵抗胃酸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的检验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的检验•螺杆菌属(Hilicobacter)是一群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微需氧、37℃生长、25℃和42℃均生长不良的革兰阴性弯曲菌。
幽门螺杆菌(一)形态与染色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呈螺旋状弯曲,杆状,尤其在胃粘膜环境中,幽门螺杆菌具典型螺旋形或弯曲形,但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圆球状;多数细菌具有位于菌体一端的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
(二)培养特性•微需氧,有氧及无氧环境均不生长,潮湿,37℃,5-10%O2、5-12%CO2生长良好,5-10%H2可刺激其生长;最适温度35-37℃,30和42℃均生长不良,此点可与其他弯曲菌区别,生长pH5.5-8.5。
•普通培养基不生长,需补充血、血清、淀粉、活性炭等。
常用心脑浸出液琼脂、布氏琼脂、哥伦比亚琼脂等。
选择性培养基:改良的Skirrow琼脂培养基加入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和头孢磺啶。
血平板:经3-5d形成小的半透明灰色菌落,有微弱的溶血环,革兰氏染色浅。
(三)生化反应•生化反应不活泼,氧化酶和触酶阳性,不分解任何糖类,脲酶强阳性,可与本属其他细菌区别,也是检测HP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四)抵抗力对酸敏感,尿素可保护该菌,1%胆盐可抑制其生长。
耐药性:对多粘菌素、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万古霉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在体外药敏试验中,该菌对不少抗生素敏感,但体内用药效果不佳,主要因为该菌寄生在粘液层下的胃上皮细胞表面,抗生素不能渗入胃粘膜深层。
临床上治疗该菌的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等。
(五)致病因子与致病性•该菌有较强的鞭毛动力,对胃粘膜有较强粘附力,在接近中性的粘膜层定植,产生强活性尿素酶以分解尿素,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性氨环境,以抵抗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胃酸;该菌产生的蛋白酶能有效分解粘液蛋白,提供营养。
•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后,粘附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通过胃肠激素刺激和细胞壁脂多糖中脂质A的致炎作用、产生多种酶(尿素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脂酶和磷脂酶等)以及细胞毒素,共同作用导致临床疾病的发生。
弯曲菌与螺杆菌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先用微需氧技 术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粘膜 分离出弯曲状的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 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一、分类
• 最初因形态、分离培养方法与弯曲菌属细菌相似, 又仅从胃标本中分离到,被称作胃弯曲菌样细菌
• 目前已有补体结合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及ELISA 等,而以ELISA应用最为广泛,现有商品化的 ELISA、胶乳凝集试验试剂盒
• 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HP的菌体抗体或脲酶抗体
(六) 13C或14C标记尿素呼吸试 验
• 基本方法是患者禁食一夜,进食用13C或 14C标记的尿素, HP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 释放带有同位素的CO2 ,因此可测定患者 呼气中释放带有同位素的CO2量,如CO2 含量超过标准,提示有HP存在。
• 该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很好, 只是需要 特殊的同位素测定仪。
小结
微氧环境, 营养要求较高。
弯曲菌:动物与人类的腹泻、胃肠炎和肠道外感染 等疾病。 对人致病有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 菌等。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炎的病原体,可以产生大量脲 酶。通过快速测定脲酶的活性或代谢产物可以临 床诊断
• 由于此菌在胃窦部多见,且形态、培养及某些生化 特性与弯曲菌属相似, DNA G+Gmol%也在弯曲菌 属范围内,故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
• 1989年Goodwin等根据该菌的超微结构、形态、菌 体脂肪酸组成、生长特征和酶的活力、 16S rRNA 序列等,提出该菌不应归于弯曲菌属,后称为幽门 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第11章 螺杆菌属

②外毒素—空泡毒素A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自人消化性溃疡分离的菌株几乎都产生 细胞毒素,患者血清中几乎都存在细胞毒素 的抗体。
Helicobacter pylori
③胞外酶和蛋白—触酶 磷脂酶 蛋白酶 趋化蛋白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一) 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细长螺旋形或弧形弯曲,
4、免疫学方法检测抗体或 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 5、分子生物学--幽门螺杆菌DNA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检验程序
Helicobacter pylori
(四)防治原则
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治疗多采用以胶体铋剂或抑酸剂为基础,再 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传代培养及用抗生素治疗后可呈杆状或球形
(休眠),一端或两端(分裂时)有2-6根鞭
毛,运动活泼。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革兰染色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鞭毛
2、培养
可见针尖状、无色透明菌落。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pylori
感染普遍,在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
致病菌检验6——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和厌氧菌

空肠弯曲菌通常对红霉素敏感,耐药率小于5%;而80 %以上的大肠弯曲菌对红霉素耐药。胎儿弯曲菌引起 的全身感染可用红霉素、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和氯 霉素治疗。
第2节 螺杆菌属 Helicobacter
螺杆菌属(Hilicobacter)是一群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微 需氧、37℃生长、25℃和42℃均生长不良的革兰阴性弯 曲菌。
三 生化特性
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可还原硝酸盐,不分解、不发酵各种糖类,不分解尿素。
四 抵抗力
本属细菌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耐寒, 在4℃冰箱或水中可存活4周。
五 毒力
本菌具有粘附定居和入侵上皮细胞的能力,通过产生 的肠毒素、细胞毒素和内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致病, 病变部位通常在空肠和回肠,也可蔓延至结肠。
复习思考题
1. 弯曲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子和微生物学检查
幽门螺杆菌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呈螺旋 状弯曲,杆状,尤其在胃粘膜 环境中,幽门螺杆菌具典型螺 旋形或弯曲形,但在陈旧培养 物中菌体可呈圆球状;多数细 菌具有位于菌体一端的多根带 鞘鞭毛,运动活泼。
二 培养特性
微需氧,有氧及无氧环境均不生长,潮湿,37℃,5-10 %O2、5-12%CO2生长良好,5-10%H2可刺激其生长; 最适温度35-37℃,30和42℃均生长不良,此点可与其 他弯曲菌区别,生长pH5.5-8.5。 普通培养基不生长,需补充血、血清、淀粉、活性炭等。 常用心脑浸出液琼脂、布氏琼脂、哥伦比亚琼脂等。 选择性培养基:改良的Skirrow琼脂培养基加入万古霉 素、两性霉素和头孢磺啶。 血平板:经3-5d形成小的半透明灰色菌落,有微弱的溶 血环,革兰氏染色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licobacter)
最适温度:37℃ 不能生长:42 ℃,25 ℃
幽门螺杆菌
(H.pylori)
传 代培养可变为杆状或球型。
• 微需氧菌,营养要求高,需血液或血清 • 菌落:细小、针尖、半透明 • 脲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丰富
幽门螺杆菌与疾病
• 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胃癌 • 胃粘膜相关
淋巴样组织 (MALT)淋 巴瘤
诊断与防治
• 诊断:直接涂片镜检 快速脲酶分解试验 血清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
• 防治:重组脲酶幽门螺杆菌疫苗
弯曲菌属
(Campylobacter)
空肠弯曲菌(C.jejuni)
生物学特性
• 革兰阴性形态细长,呈 弧形、螺旋形、S形或 海鸥状
• 单鞭毛,运动活泼 • 无芽胞,无荚膜 • 微需氧,42℃能生长,
营养要求高 • 抵抗力较弱
致病性
• 产生细胞毒素和一种不耐热肠毒素 • 散发性细菌性肠炎 • 病程5~8d,自愈
诊断与防治
• 粪便标本涂片、镜检 • 主要是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
幽门螺杆菌
• 与人类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密切关系 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呈弧形、S形 • 微需氧 • 尿素酶丰富,分解尿素释放氨-----------抵抗胃酸
也是鉴别依据之一 • 幽门螺杆菌对胃酸敏感,但能在胃中生长,原因:
– 定居在胃粘液层中 – 分解尿素释放氨-----------抵抗胃酸,缓冲PH – 运动活泼 – 机体胃酸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