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

合集下载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精选课件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论翻译的转换》Translation Shifts 转换是:在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了 形式上的对等。 转换分为层次转换(level shift) 和类型转换 (category shift)。
约翰· 卡特福德 John C. Cartford
层次转换(level shift)指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 的成分,在目的语种的对等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 的层次上。例如原文中用语法层次表现的意义, 由于在译文中缺乏确切的对应语法形式,就必须 转向词汇层次,用词汇手段来表现应该表达的意 义。 类型转换(category shift)是翻译对形式对等的偏离。 可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类别转换 (class shift)、单元转换(unit shift)和系统内转 换(intra-system shift)。 (谢天振,2008:25)
罗曼· 雅科布逊 Roman Jakobson
二、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的对等信息。
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等 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 翻译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三、探讨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这一翻译理 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他认为,各种语言都有同等的表达能 力;另一方面,如果语言形式也表达意义,如诗 歌和双关语等,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
196小节斯奈尔霍恩比立足于翻译学派和翻译文化学派的基本立场批评语言学派将翻译研究划归为应用语言学同时也批评操纵学派将它归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认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独立学科并以格式塔整体译研究是门学科理论和原型学为基础借用相关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比较文学的有益成分提出对翻译研究采用一种集各家所长的综合型研究途径
(董广才,孙海燕,2005:57)
罗曼· 雅科布逊 Roman Jakobson 不足之处:

英语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

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

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吕叔湘的翻译观

吕叔湘的翻译观

吕叔湘的翻译观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系统总结了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经验,涉及学术、文学翻译和译文改写,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观。

一、传递性_传递性是吕叔湘翻译观中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递。

”翻译的目的是“不失原意”地完成从原文到译文的思想、文字和情感的传递,其精神就是信、达、雅的结合。

二、正确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正确”。

翻译应确保原文的准确译出,而不是简单的把一种语言内容随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这会导致思维内容的偏差和歧义。

三、语言精致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精致”。

他强调,译作必须精致,完美,才能保证译作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他肯定了译者尽力在母语中去“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既要表达原文意义,也要传递原文艺术效果”,“翻译不是简单的英译中,而是通过艺术,传递思想”。

四、实践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实践”。

他强调,翻译必须根据特定文体和特定语系的实际情况,结合原文和译文的特点,根据母语习惯、词义要求等方面,运用准确、恰当、简洁的译法,从而实现精准的传递和完美的表达。

五、文本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本”,即尊重原文的文本结构和文本语义。

他认为“一切翻译,最终都必须活生生地凸现在文本上,它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价值感”。

六、艺术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艺术”。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要求精确准确,也要充满“文学色彩”,并要在“流畅”上“追求造诣”,以达到完美的文学效果。

综上所述,吕叔湘提出的翻译观涵盖了传递性、正确性、语言精致性、实践性、文本性和艺术性六大本质,都是由精准、完美、传递的思想贯穿的理念,他的观点指导了今后的翻译实践,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的翻译观有强烈的实践精神,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他的观点对今后的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翻译技能,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指导途径,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从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独特性。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

第19卷第4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No.4 2001年10月 Jo urnal of Fo 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1文章编号:1008-018X(2001)04-0041-05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巩湘红(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标准便是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而提出的。

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动态对等”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动态对等;语域分析;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

比如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翻译理论当中,结合信息论和符号学的知识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

在他的定义中,“所谓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语把原语中的信息复制过来,首先是在含义方面,其次是文体风格”(周仪、罗平,1998)。

他的“动态对等”论用一句话就是“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奈达提出了四个原则:(1)忠实于原文的内容;(2)译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3)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4)译文将用于什么样的环境(周仪、罗平,1998)。

奈达的这四个原则使人们很容易想起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语域的划分,语域分析自然也是探讨奈达的这一“动态对等”论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将从这一角度结合实例来证明语域分析是实现等效翻译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何谓语域(Reg ister)关于语域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并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域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文学翻译》是英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文学文体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其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区别,具备各种文学体裁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并对文学翻译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并分别介绍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语体及英译所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翻译目的意识。

从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其中任一学期选修该课程。

建议学生在学习完《翻译基础》课后学习该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该课程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对比,展现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英汉互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名家名译的英汉对比分析以及同一作品的几种译文的对比分析,运用有关翻译理论进行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翻译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比较及翻译策略。

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各主要文学体裁的特点及翻译实践中所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翻译基础》课的有机补充和深化,与翻译专业其它有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密切相关。

五、学时与学分:学时:18学时。

学分:1学分。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学翻译理论概述本章主要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使用一些具体鲜明的翻译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学说和学派的研究成果。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活动过程,翻译标准是检验或衡量译作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

从有翻译以来,中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间断,人们试图从总找到一个唯一的准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客观依据,以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说明固定的翻译标准是没有的,它是多元发展的,且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标签:翻译;翻译标准;多元性;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是用来检验或衡量译品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具有模糊性,多元性,社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翻译标准极其重要,无处不在。

它是反映人们对翻译本质及翻译工作认识的一面镜子,是制约翻译工作,衡量优劣的准则;是评论译作的依据,给学译者、初译者指出了进行翻译工作,提高水平的努力方向;也是预防死译滥译的”良药”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根本基础。

一翻译标准概述1、中国的翻译标准概述在翻译理论界,人们提出的翻译标准复杂多样,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分歧与争论。

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标准,影响极为重大,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国内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

然而这一曾经被认为是翻译界”金科玉律”的标准,也有其缺陷。

例如,三字标准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楚,且之下缺乏具体标准。

其后又有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认识深了一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在现代的一场著名的翻译标准大论战中,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宁信不顺”的观点,主张尽量忠实于原文。

后来鲁迅又提出了”既力求易解,又保存原作丰姿”的标准作为补充,瞿秋白也提出了”信顺统一”的标准观,认为”信”和”顺”不应对立起来。

建国后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高境界;与此观点类似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说。

另外还有张今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即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公认为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孙德玉3 杨玉林一、引言翻译与语体研究均有悠久的历史。

但从翻译角度系统研究语体,历史并不久远。

翻译教学中的语体研究是近年之事。

在已有的翻译教学语体研究中,零星片断多,专门论述少;著书立说者廖廖无几;编写翻译教材者不少,但对语体内容仅仅为论述严密而提及,并未章句之学以教世人。

基于这一点,我们想结合教学实践就翻译课中的语体观问题略陈管见。

本文所论之“翻译教学语体观”与“翻译语体观”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前者源于后者。

后者侧重翻译过程中的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与处理;前者侧重翻译教学过程中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处理,如对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翻译教学语体观”是由“系统的翻译教学语体论”铸成的,主要应该包括:语体风格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语体风格的语际转变;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等内容。

二、语体风格意义及其表现形式翻译课的语体风格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性”的认识能力。

只有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才能可译,风格的语际转换才有保证。

教学中,须努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原语的全部语体风格意义。

一般说来,语体风格意义可见诸于“形”,即可被人们认识的语体风格的语言形式或标记。

11语体风格意义传统的文体学或狭义的文体学(即文学文体)的时代特征、作家个性、作品内容和艺术效果,体裁样式、情感色彩和文学风采等赋予语体风格意义。

现代文体学重点通过语言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s)赋其意义,通过分析言语的不同层面、各体类别(varieties)、不同学派的语言变异及作品的艺术效果来描述语体风格意义。

如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根据言语的正式程度,在其名著The Five Clocks(1962)中把语言分为五个层面:①演说(oratorical)体或冷冻(frozen)体;②严谨(deliberat)体或正式(formal)体;③商谈(consultative)体;④熟稔(casual)体;⑤亲昵(intimate)体。

后来,语言学家把这五种体归纳为三层:冷冻体和正式体归为正式体(formal style)、商谈体为中性体(neutral style)、熟稔体和亲昵体合为非正式体(in formal style)。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

”(Style is devitation of the 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

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

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

“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

“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

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

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

如,美国现代诗人E.E.Cum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 ou pays y our m oney and y ou doesn’t take y our choice”(1950)。

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2s和2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花了钱而买不到中意的东西,真是黑白颠倒!”21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分表层结构的或语言的(linguistic markers)和深层结构的或非语言的(non2linguistic markers)。

表层结构形式又分语音形式(phonological markers)———指语音系统通过音色、音长、重读、停顿、语速、节奏、韵律、语调等在不同语境和情景中所形成的不同语音特性的总和;词汇形式(lexical markers)———主要指作者的用词习惯;句法形式(syntactic markers)———多半指不同语境中通过句式结构调整所形成的某种特性的综合模式及因句子成分排列具有某种特性的句式结构;语篇形式(textual markers)———指篇章的组织方式,也指思维、概念的表现形式;使用域形式(registerial markers)———指词语的使用范围,某些词语在某一特定的使用范围中频繁使用所形成的语域特色;修辞形式(rhetorical markers)———指各种修辞格。

深层结构形式又分:“潜隐”式(latent mar2 ers)———指以言外之意的象征性动作或情节代替直接叙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联想;“格调”式(tone markers)———指作品整体格调,包括其思想感情的内在文质;“文如其人”式(style2is2 the2man markers)———指作者或作家的精神风貌、气质或各方面的素养。

三、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是翻译教学的重点之一,没有对原语语体风格的分析与辨认,语体风格的转换就无法进行,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就会落空,翻译教学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D.Crystal和D.Davy在其Investigating Eng2 lish Style一书中提出了对话语进行辨认与分析涉及到的十三个问题。

这十三个问题涉及到了语体风格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涉及到了第二部分的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的各个方面: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因此,对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主要指对其结构的辨认与分析。

其程序和方式是:以上述十三个问题为工具,以语体风格意义的结构形式为作业面,由浅入深,从表层到深层,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进行全方位地挖掘,语体风格尽可获之。

如,《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著)里有一句“It is g ood for him to do that”作者说,“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意思:①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②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这说明,该句是个孤立句,没有语境和情景。

它属于书内十三个问题中最后一个的肯定答语,“C omm on2core”,其语体特征是中性。

从语体风格意义的结构形式来分析,此句用词全部是基本词汇、本族语词;是普通常见的句式结构,也没有语域标记。

它可用于各种文体中。

其深层结构形式具体体现在使用它的语境和情景之中。

因此,如从语体角度分析,该句应有三种选择:1)正式体语体意义:做此事利于他。

/他那样做是件有益之事。

2)非正式体语体意义:他干那事有光沾。

/他那么干很棒。

3)中性体语体意义:那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那样做是件好事。

四、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十七八世纪以前的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特别是机械语言学派认为,人类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语言与思维是一致的;人类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因此各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各种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及词的搭配关系不会有什么差异;各词汇系统的唯一区别是发音与书写。

因此,在教学上,他们主张逐词逐句地直译。

直到今天,这一观点并非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起码,人类语言在功能方面应该是一致的,都具有表意或感情的功能;表示感情过程中所产生的语体风格感应力也大体差不多,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手段大同小异。

因此,这给语体风格的语际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

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方式,若按语体风格的表现形式分,可有语言转换和非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以“模仿”为主,非语言的以“再创作”为主。

如按语体风格意义层次来分,可有基层转换和高层转换。

基层转换以“对应”为主,高层转换以“构新”和“省略”为主,适当运用“对应转换”。

11“模仿与对应转换”:二者基本一致,针对语体风格意义的标记体系,以模仿和对应的手段在目的语(T L)里再现原语(S L)的语体风格。

这种转换方式多用于语体风格的语言表现形式(语音系统除外),包括词汇、句法、篇章、修辞、语域等;多用于语体风格意义的基础层,包括言语等级(正式、非正式、中性等)及各类文体(文学、政治、法律、科技、公文、外交等)。

如: Charles Dicken的A Tale o f Two Cities的开头语,作者反复使用对偶结构,在转换这一语体风格时,译入语采取模仿和对应方式:Is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 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2 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 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 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2 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 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 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最美好的时期”———“最恶劣的时期”;“智慧的年代”———“愚蠢的年代”;“有信仰的时代”———“抱怀疑的时代”;“光明的季节”———“黑暗的季节”;“富有希望的春天”———“充满绝望的寒冬”;“拥有一切”———“一无所有”;“走向天堂”———“走向地狱”;21“再创作与构新(+省略+模仿/对应)转换”:二者也基本一致,均指因目的语空缺原语体风格意义表现形式而需要再创作或构建新的、或省略(如语音系统、民族语言色彩)。

这一转换方式多用于语体风格意义的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最高层次。

如,1986年3月号的The At2 lantic上刊登了一篇题为The Living Seas的文章介绍海洋的作用及最新研究成果。

此文本来应该是科技文体的风格特征。

但作者在文内使用大量的文学文体的词语和句法修辞手段,抒发对大海的赞叹和情趣。

此类情况,在汉语里并不多见。

因此,我们在翻译课教学中使用该文时,就采用了“再创作和构新”方式对原作的语体风格意义进行转换。

以此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S o vast and s o pervasive is the sea that if the earth’s crust were made level,ocean water w ould form a blanket cover8,000feet deep.这是作者运用的文学文体的段落,此段仅有一句,但结构十分严谨,富有真实、想象和美之品质。

有强烈的感染力。

试译:那海洋如此浩瀚无垠,若地壳夷为平地,其海水将会形成深8000英尺的一半汪洋,覆盖地球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