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 .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2 形变与弹力5-鲁科版

第三章第二节弹力(导学案) 课题引入观看视频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弹性分类; 2、理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 3、知道几种常见的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重难点) 4、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重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4-56,回答如下问题: 视频中倒霉熊受到的弹力是形变产生的;越大,越大;若超过物体(跳板)的,撤去外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二、形变 1、形变的分类 2、如何观察微小形变? 三、弹力及常见弹力方向 探究一:支持力 静止在桌面上的球 (填写:垂直桌面向上或向下) 探究二:压力 静止在桌面上的球 (填写:垂直桌面向上或向下)

球形变方向 恢复形变趋势方向 对桌面的弹力方向 探究三:绳子拉力 悬挂静止的灯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填写:绳子拉伸方向或收缩方向) 绳子形变方向 恢复形变趋势方向 对灯的弹力方向 探究四:弹簧弹力 (填写:沿着弹簧向左或向右) 形变方向弹力方向 被拉伸 被压缩 对弹力方向小结: 练习:画出物体A受到的弹力(各表面光滑) A A A 四、弹力大小 1、实验:研究弹簧弹力F与形变量x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弹力F/N 0 1 2 3 4 5 弹簧原长l 0/cm 弹簧长度l/cm 形变量x/cm 数据处理:描点,画F-x 图像,得出它们的关系 2、胡克定律 (1)对k 的理解: (2)对形变量x 的理解: 计算测力计中弹簧的k 值: 五、课堂小结 1、弹力产生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垂直于平面或切面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方向相同 3、弹力大小:胡克定律F=kx 只适用弹簧弹力与其形变量的关系;k 值是弹簧本身属性,与F ,x 无关 F/N 0 1 2 3 4 5 6 4 3 2 1 x/cm

高中物理_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图片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和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形变与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学科素养要求 1、物理观念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2、科学思维 ①以“弹簧”为例来研究弹力,引导学生物理模型的建构; ②通过实例介绍放大法、假设推理法,巩固列表法、图像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和引导。 3、实验探究 ①通过实验探究研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及胡克定律;

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导学案-

< 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学会用图像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总结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弹力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学习重点】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用图像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分层精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预习】 1. 学生猜想:弹簧在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弹力大小随形变程度的不同而改变,那么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具体定量关系是怎样的呢? 2.解决问题:①. 如何测弹簧的形变量大小? ②. 如何知道弹簧的弹力大小? 3、给出如下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刻度尺、钩码若干 二、【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实验步骤: 1. 2. 3. 4. (二)、【交流展示】: (三)、【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小组做实验 数据记录 (四)、【实验总结】 问题:测出弹力F、弹簧的伸长量x后,如何确定它们的关系?

1. 让学生根据数据实验数据猜想弹力F与伸长量x的关系: 2. 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猜想:(1)计算法(计算F/x的比值) (2)图像法(作出F与x的图像) 3. 得出结论: 4.问题:如果压缩弹簧,结果会怎样? (五)、总结得出胡克定律 1、胡克定律: 2.数学表达式: 3.实验观察:不同的弹簧k不同,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如材料,粗细,匝数等) 三、【学习效果评价】基础练习(A层) 1.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弹簧所受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也就越大 B.与弹簧发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小 C.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拉力大小及形变程度无关 D.与弹簧本身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有关 2.将一根原长为50cm,劲度系数是200N/m的弹簧拉长到70cm,则弹簧的弹力大小是( ) A.100N B.40N C.140N D.240N 能力提升(B层) 1.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 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 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 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 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L2>L1; B.L4>L3; C.L1>L3; D.L2=L4.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用细线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附有一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线上一定点P对应的刻度线如图中的ab虚线所示,当挂三个钩码时,线上一定点P对应的刻度线如图中的cd虚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重力加速度g=9.8m/S2。则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四、【讨论与交流】 思考: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有何收获? F F F F F ○1 2 3 ○4

弹力教案及反思

第三章相互作用 2弹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形变.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常见的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理解胡克定律并会进行相关计算. 自主探究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对与它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5.胡克定律:弹簧发生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公式为,式中的k为,单位是. 合作探究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演示实验】把尺子掰弯;轻拉或压缩弹簧;将空的粉笔盒压扁;用力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问题:1.物体产生这些形变的原因是什么? 2.撤去手的作用力后,直尺、弹簧、粉笔盒、海绵,哪些能恢复原状,哪些不能? 3.如果用力使劲拉弹簧,使其形变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吗? 4.有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可以发生明显的形变,比如手拉弹簧,而有些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形变,比如手压桌面等,是不是这些硬的物体不发生形变呢? 说明:仔细阅读课本P54,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实验,体会物理学中放大微小形变的方法. 1.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物体的形变可分为和. 3.如果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了,撤去作用力后物体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所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存在一个. 4.弹力的产生条件:(1);(2). 5.下图中跳板对运动员的弹力(支持力)的作用过程:发生了形变,对产生了弹力的作用.运动员对跳板的弹力(压力)的作用过程:发生了形变,对产生了

《弹力》教学设计正式版

《弹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插图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中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树立创新的意识。尤其在研究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牛顿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第一节“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弹力和形变

深圳昊创培训中心高一学科教学模板 任课教师王老师授课时间 2012--7 学员姓名 教学目标:掌握形变、弹性和弹性性度、力的性质 教学内容:形变、弹性和弹性性度、力的性质 教学重点:研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通过综合讲述、举例、讨论法让学生掌握课堂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上次课知识点回顾以及后作业评讲 第二部分:课堂讲解: 一、弹力 .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一、形变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 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 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 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 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 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 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粤教版必修一3.1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WORD教案0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 迎下载支持.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要点导学】 1.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的改变叫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 种力叫做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2)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形变(相互挤压). 弹力是接触力.互相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有弹力,要看接触处是否发生形变.有些形变不容易看出,可用假设法判定. 4.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具体 地说: (1)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 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5.胡克定律F=kx (1)上式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时,弹簧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 生的弹力的大小计算. (2)式中的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是弹簧本身的一种物理性质,与外力无关, 其大小只与弹簧的长短、粗细及材料有关. (3)x为弹簧的形变量的大小。 【范例精析】 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压力, 这个压力的施力物是物体, 所以应该是因为物体的 形变产生了对地面的压力,故 B 是正确的选项。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 这个弹力的施力物是地面, 所以应该是地面的形变产生了 对物体的弹力,故 C 也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 BC 。 拓展: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弹力也是成对产生的。甲对乙挤压使乙产生形变,乙 就会对甲产生弹力; 同时乙对甲的弹力也使甲产生形变, 甲的形变就对乙产生了 弹力。一个物体的形变只能对别的物体产生弹力,不能对自己产生弹力。 正确解答 C 例 2.如图 3-2-1 所示,一个球形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并与竖直光滑墙壁接 触, A 、 B 两点是球跟墙和地面的接出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受重力、 解析: 本题要排除二个干扰,一是地面的弹力就是 B 点的支持力;二是 A 点有 没 有弹力,在 A 点球虽然与墙壁接触但相互间没有挤压, 所以在 A 点没有弹力。 那么怎么样判断 A 点没有相互挤压的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设想 A 处的墙壁 撤消,球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在 A 处没有弹力。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 B 。 拓展:在某些接触点处有无弹力难以确定时都可以用上述的假设法判断。 我们设 想 B 处的水平地面撤消,那么球就会下落,这就说明 B 处是有弹力的。例如图 3-2-2中要判断静止的球与光滑平面 AB 、BC 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 我们也可以用假设法:若将 AB 去掉,看受力物体球仍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故球 A 只受一个弹力N 作用. 例 3.画出下列物体(物块或球)受到的弹力。 解析:根据弹力产生的因素:物体相互接触;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可画出各 物体所受的弹力情况。 B 点的支持力、A 点的弹力作用 B. 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作用 C.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 D.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醉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旧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摘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醉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旧一定会产生弹力。物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旧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课讲解】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或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2.弹性形变:去掉作用力后物体的形变能够________. 3.弹力:发生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________,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4.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__________. 5.接触力 (1)定义:相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2)分类:按性质可分为____和______两类. 二、几种弹力 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____、______和____都是弹力.2.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______. (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____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____. 2.公式:F=kx,其中k称为弹簧的________,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3.弹力F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的关系如图3-2-1所示:

如何判断弹力的有无?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进行判断,如果具备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则接触面之间存在弹力. 2.运用“假设法”进行判断 (1)假设该处没有弹力.看该物体是否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确定该处有无弹力. 3.由二力平衡进行判断 若竖直墙壁再对球施一弹力,球将不再静止在该处,因此可判定竖直墙壁对球无弹力的作用. 【典例分析】一根轻质弹簧,当它受到10N 的拉力时长度为12cm ,当它受到25N 的拉力时长度为15cm ,问弹簧不受力时的自然长度为多少?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 解析:同一弹簧劲度系数k 是不变的,作用力不同,弹簧的形变量不同,但都遵从胡克定律. 解法一 设弹簧的自然长度为l 0,由胡克定律有: 当F 1=10N ,l 1=12cm 时,F 1=k(l 1-l 0)

《1 重力与弹力》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课时教案
第 三 单元
第2案
课题: §3.1.2 重力与弹力 (第 2 课时)
总第 案 年月日
物理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概念,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弹性形变、弹力定义及产生条件;掌握胡克定律。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理解影响重心的因素;
科学思维:会判定弹力的方向;能应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
1、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判定;
教学重点 2、胡克定律的应用
3、
1、弹力方向的判定
教学难点 2、
3、
高考考点
课型
新授
教 具 弹簧秤、装满水的玻璃瓶
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复习: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1.说说你是如何认识力的。 2.如何理解物体所受的重力。 3.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学生观察插图回
一、弹力
答:
1.物体在外作用
下,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2.当外力撤销之
后,物体会恢复
㈠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第 用6 下页发共生7的页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形变.
原状吗?
由实验让学生得出: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可分为弹性形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㈠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形变.
学生活动预设
由实验让学生得出: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可分为弹性形变、
范性形变(非弹性形变)(据能否恢复原状分类)但是弹性形
变是有范围的,比如一根弹簧,另要拉力不太大,形变后还能
恢复原状,但力太大时,弹簧就可能拉长后不能恢复原状了,
这就不是弹状形变了。一般情况下,弹性形变是在一定范围内
成立的。
②弹性限度: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则不能恢复原状,这
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③微小形变的观察方法:光学放大(桌子形变)、力学放大
(玻璃瓶的形变)

㈡弹力 ⑴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使它形变的 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弹力。 ⑵条件:形变、接触第 6 故页弹共力7属页于接触力。

《第七章 第2节 弹力》优质教案两篇(附同步练习)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目标】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

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在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问题拓展:当手用力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会发生形变吗?

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

重力与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5)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胡克定律,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和掌握胡克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些现象都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出示图片:苹果落地;滴水的衣服; 思考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向下? 出示动画:弹簧的拉伸和压缩。 思考讨论:弹簧为什么能被拉伸和压缩呢?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重力、弹力有关。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符号G。 2.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出示图片:画出重力方向 教师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4.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 (1)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2)g的单位:N/kg,m/s2 1N/kg=m/s2 (3)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由静止下落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g又叫作重力加速度。 出示图片:自由落体运动 5.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重心可以看作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出示图片: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的重心

弹力与形变说课稿

0引导语 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弹力与形变。首先 1说教材 《形变与弹力》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作为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之后的物理教学。依据教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如下: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2.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形变;2.弹力,胡可定律; 3.弹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形变来研究弹力的由来、大小、方向,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说目标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形变,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 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思考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学会利用微量放大法实验观察微小形变,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到日常某些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3.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养成“把生活中的物理实际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弹力的原因 2.(难点)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力学三要素。

弹簧形变和弹力

《弹簧形变和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弹力 力的测量(第3课时)》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北师大版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弹力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课件、实物投影。 水球(一个)、弹簧(好、坏各一只)、拉力器(一个)、弹簧测力计(三个、不同构造)、钩码(200g的两个)。 学生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铝导线、弹簧测力计、气球(以上各一个)、钩码一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请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学道理? (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开始! 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师: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师:还有不同实验吗? 生:气球用力压,扁了。(失去力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生:共同点是: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 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师: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是哪些器材? 生:弹簧、直尺、橡尺筋、气球。 师: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一样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师:(板书)一、弹性。 谁能给弹性下个定义呢? 生: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师:他说对了吗?(课件展示:“你说对了吗?”)弹性…… 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板书)塑性。 师:你能给塑性下个定义吗? 生: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师:他说对了吗?(课件展示:“你说对了吗?”)塑性:…… 师:弹性和塑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课件展示:

《形变与弹力》教案(3)(1)

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

弹性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弹性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