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并购与控制权争夺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

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

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

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

企业海外并购分析——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为例

企业海外并购分析——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为例

企业海外并购分析——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为例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境并购在我国实现了飞速发展,虽然近年受国内外政策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以及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跨境并购仍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如何通过合理的融资安排来实现并购资金的顺利筹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跨境并购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问题。

本文通过我国目前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这一典型的“蛇吞象”式海外并购,通过对此次并购融资的分析,为国内其他科技型企业的海外并购融资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海外并购并购融资一、引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为此出台了许多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扶助科技型企业的政策。

国家对新兴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产业之一,半导体行业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发展市场。

但是目前,同众多科技型企业一样,由于很多的核心技术资源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企业如果想进行科研创新、突破行业壁垒,最快的方式就是选择通过与先进大公司的海外并购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的目标定为那些拥有较强技术储备或者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公司。

在目标公司的规模和实力远大于自身的情况下,国内公司通过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完成了对目标公司的收购。

这种以弱并强,以小吞大的“蛇吞象”式的跨境并购已经在我国多次上演。

在本文选取的案例中,闻泰科技属于通信行业,其主营业务为通讯设备制造。

闻泰科技作为国内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厂商的龙头,其手机 ODM 出货量一直居于首位。

而其所并购的安世半导体是安世集团在境外经营的实体公司,是全球半导体龙头厂商。

并购整合后,闻泰科技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完整的企业。

二、文献综述1.海外并购研究首先是并购动因,杨威等(2019)对我国2008 年-2014年期间的277个资产重组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并购会引起溢价收购,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通过购买或兼并其他企业的资产、股权或业务来实现的行为。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综述。

1.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是企业并购决策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并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壁垒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

2.战略目标理论战略目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源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

企业在制定并购策略时,通常会考虑到自身现有资源能力与目标市场的差距,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进程。

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包括国际化、多元化、垂直一体化等。

3.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行为受到企业经验积累的影响。

企业通过一系列并购行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并购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在并购决策中会参考过去的并购经验,评估风险和机会,并选择最合适的并购战略和实施方式。

4.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谈判成本、合同监管成本、交易执行成本等。

通过并购可以消除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5.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主要受到市场势力的影响。

市场势力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地位,改变市场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6.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避免错失市场机会。

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时会考虑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进行并购,可能会错失的机会。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

并购理论国外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企业扩张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然而,并购成功率并不高,许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为了提高并购成功率,国内外学者对并购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以国外并购理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国外并购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其次,通过对国外并购理论的梳理,有助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最后,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并购理论的发展,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国外并购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这些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如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假设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研究范围与限制方面,本报告主要关注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不涉及国内并购理论的探讨。

报告将从并购动机、并购估值、并购整合等方面对国外并购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本报告的简要概述如下:首先,介绍国外并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其次,分析国外并购理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针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国外并购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形成多个理论框架。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理论主要包括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管理主义理论和战略匹配理论等。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协同效应;市场势力理论强调并购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的手段;管理主义理论关注管理层利益在并购中的作用;战略匹配理论则强调并购双方在战略上的互补性。

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并购动机、估值方法、整合策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并购阶段概况的文献综述

并购阶段概况的文献综述

并购阶段概况的文献综述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的行为。

并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并购活动在当今经济环境中呈现出愈发活跃的态势,对企业和整个市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并购阶段的概况对于企业和整个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并购阶段概况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全面了解目前并购活动的动态和趋势。

一、并购阶段的概念与分类对于并购阶段的概况,首先需要了解并购的概念与分类。

幸运的是,已有不少文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振华(2017)在其文章中指出,从时间跨度上看,可以将并购分为前期准备、实施和整合三个阶段。

而从目的和动机上看,可以将并购分为战略性并购、财务性并购和控股类型并购。

还有学者根据并购活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并购分为宏观经济周期下并购、宏观经济周期上并购和宏观经济周期拐点下并购。

这些分类对于我们理解并购阶段的概况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并购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并购阶段的概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宏观政策、企业自身情况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购阶段的情况,需要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

关于这一点,孙丽萍(2016)在其研究中指出,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因素对并购阶段的影响较为明显,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对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分析也至关重要。

还有学者提出了SWOT分析、PEST分析、五力分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并购阶段的概况。

三、并购阶段的趋势与展望对于并购阶段的概况,未来的趋势和展望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梁鑫(2018)在其文章中指出,当前全球并购市场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尤其是在科技、金融、医药等行业,大型并购案例频频出现。

与此一些新兴产业也成为了并购的热点。

未来的并购活动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还有学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和行业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并购整合文献综述

并购整合文献综述

并购整合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浅谈并购整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公司并购进行得如火如荼,并购浪潮席卷全球,涉及电信、钢铁、金融等许多领域。

进入21世纪,亚洲市场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购作为公司强大的快捷之路,越来越受到公司和政府的重视。

因此如何有效并购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后的整合(PMI)越来越变成一个流行的管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并购容易整合难。

在此,我们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对并购整合的概念,意义及措施述,以得出有效并购整合的结论。

一、并购整合的概念及原因王化成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书中提到企业整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公司合为一体,由共同所有者拥有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

具体讲就是指在完成产权结构调整以后,企业通过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关系的整合,维护和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并进一步增强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黄乘政硕士也在2022年第12期经济研究导刊《企业并购整合及风险剖析》中指出企业并购整合是一个过程,他认为:企业并购整合包括“整”和“合”两个过程,“整”即整顿、整理,“合”即组合、合成。

无论是“整”还是“合”,都是一个动态的对原有现状的“修复”过程。

经济学视角下的整合,即对已有经营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保证资源得到最理想的利用。

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对通过兼并或收购活动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公司组成要素进行重新调整,使其融为一体的系统过程。

另外,美国企业变革资源创始人弗格森在其《并购整合绩效分析》中也提到:现代企业的并购买并不是两个经济实体的简单组合,而涉及文化的融合等诸多无形因素,是各种资源和内部关系的重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并购整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国内,翰威特大中华区企业转型和并购咨询首席顾问王宪亮《公司并购方面的研究问题及探讨》中曾指出: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很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下降,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力降低,对不同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不仅如此,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

《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原因研究》范文

《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原因研究》范文

《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原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扩张、获取资源、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遭遇了失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文化差异、法律风险、财务问题等。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并购策略的调整,新的失败因素逐渐浮现。

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案例,进行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分析。

三、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原因分析1. 缺乏前期调研与尽职调查许多企业在决定并购前,未能对目标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尽职调查,导致对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

这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了解不全面,从而增加了并购失败的风险。

2. 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文化差异是海外并购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在并购后往往面临员工抵制、沟通障碍、管理混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还可能导致并购的最终失败。

3. 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海外并购涉及复杂的法律环境,企业需要遵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

然而,一些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忽视了法律风险,导致出现合规问题,如反垄断审查、知识产权侵权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并购被终止或受到处罚。

4. 财务问题与资金链断裂财务问题是导致海外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过度借贷,导致资金链紧张。

此外,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估不准确,也可能导致并购后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计划完成并购,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四、案例分析以某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为例,该企业在并购前未能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导致并购后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整合问题。

此外,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忽视了法律风险和财务问题,导致并购进程受阻,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际并购与控制权争夺的文献综述——金审学院08财管5班鲍宇晴 js0843501【摘要】最近15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企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国际并购作为国际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尤其引人注目。

而并购的风险不仅来自于各种信息风险和交易程序风险,目标公司的控制权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国际并购;公司控制权【Abstract】Facing the wave tide of economic world turns,global business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n recent 15 years.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s the most spectacular,which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also the most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 & A risk not only from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risk and transaction procedures risk,control of the target company is also an important risk can not be ignored.【Key words】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Corporate control一、前言国际并购是如今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

国际并购通过产权交易重新分配国际资本的这一过程,是一种价值转移,而不是价值创造。

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看,通过企业所有权的扩大来扩大经营权是企业并购的核心,国际并购是跨国公司实现企业外部经济内部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

(吴伟央,贺亮,邸智源)(一)国际并购的概述国际并购(international M&A),也称跨国并购(cross-board M&A),即兼并和收购在不同国籍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

国际权威组织对国际并购的界定包括: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国际并购的定义为:通过兼并或收购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以上获得企业控制权,从而获得这个企业持久的生产和经营利益;2.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定义,国际并购具有两层含义:(1)外国企业与境内企业合并;(2)外国企业收购境内企业的股权达10%以上,将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在这个基础上,国内的学者也分别解释过国际并购的概念:如史建三先生在《跨国并购论》中解释道: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并购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目标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

而曹永刚先生在他主编的《并购策略》一书中则有如下的论述:所谓跨国并购是指企业、公司、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法取得东道国某企业的所有权,从而完成并购行为的一种国际性投资活动。

其并购的最终标的就是东道国的企业,一般结果都形成企业的跨国经营(除并购后又炒卖掉的)。

(二)控制权的概念和发展对于控制权的概念,胡凯(2006)总结了以下几位中外学者的各家之词: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

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此作出了解释。

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

自从格罗斯曼、奥利弗·哈特和约翰·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

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

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

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国外融资结构与控制权理论研究综述(一) 全球国际并购的发展1.全球五次并购浪潮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企业并购以来,全球已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是由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引起,又密切的联系着当时的科技、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

(1)追求规模经济引发第一次并购浪潮这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峰时期在1898—1903年。

它是随着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企业发展,由于众多中小企业的存在,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从而加剧了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横向并购,即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

(2)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稳定经营环境的需要引起第二次并购浪潮此次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销售渠道的改变,产品的销售成本被大大节省。

此外,美国出台了《克莱顿法》来限制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得垄断利润,迫使企业转向供货领域和销售领域,通过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联合,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由此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纵向并购,即在生产和经营方面互为上下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其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

(3)多样化经营动机促进第三次并购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

多样化经营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企业在若干不同的领域内经营,当其中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企业仍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经营得到补偿,以保证整个企业的收益率。

“风险分散”理论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把经营领域拓展到与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实现多样化经营,同时将风险降低。

(4)金融创新与第四次并购浪潮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于1975-1992年间,1985年达到高峰。

美国经济大萧条,企业面临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和外国产品的渗透,许多公司主营业务不突出现象开始显现,为此,许多企业开始并购重组。

同时,这次并购浪潮又是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新的杠杆并购形式(“小鱼吃大鱼,弱者打败强者”),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

(5)全球化、技术革命等外部冲击引起第五次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主要起因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及产业结构的变迁等外部力量。

主要特点是全球性企业并购,跨国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

2. 五次浪潮的特点马杰在《国际金融报》中指出,以上五次国际并购浪潮具有以下八大特点:(1)国际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由国际并购而不是由新建投资推动的;(2)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当前国际并购中的亮点,并购交易金额巨大、范围广泛,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行业;(3)并购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并购中横向并购的比重稳步上升,主要分布在制药、汽车、电信和银行业中,垂直收购略有增加,混合收购则大幅度下降;(4)股本互换已成为并购特别是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

从80年代以大量发行垃圾债券为特征、以追求短期内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杠杆收购,到90年代,以换股方式作为并购的交易方式,融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5)目标市场发生了变化。

跨国公司如今更偏好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而不偏好于向欠发达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和国家国际直接投资。

(6)产业投资方向发生转移。

国际并购在产业方面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倾向日益增强。

此外,全球跨国并购在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电信设备和服务、公用事业、制药等行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近几年都超过了50%以上;(7)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逐步增加。

这不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跨国并购,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并购;(8)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近年来,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的专业顾问和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的国际并购中国,作为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其并购市场与全球并购市场的走势并不一致,正当世界各地市场受经济萧条和股市疲软影响而不断下跌时,中国并购市场却经历了成倍增长(肖沪卫)。

由此可见,中国在今后必将发生一场国际并购的高潮。

同时,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博鳌二十一世纪经济论坛上也称,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也是企业并购重组大规模发生的时期,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将掀起一场包括外资在内的企业间并购的高潮。

他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并购将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企业并购活动将更趋于国际化,跨国并购将成为主流。

二是企业并购将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联,工业企业并购比例将下降,高科技和第三产业比例将不断增加。

三是并购规模急剧扩大,不仅涉及金额不断上升,并购方式也将按从横向到纵向再到混合的步骤发展。

四是并购相关的立法环境将得到不断改善,并呈现出愈加宽松的态势。

五是资产剥离手段将成为主要手段,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大。

再者,从政府收益来看,并购后,我国政府拿出了大量政策、资金支持如华为、中兴公司这样的内资企业,使它们获得了快速成长,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优秀国际企业。

从控制权来看,虽然企业由法国阿尔卡特控股,但主管单位仍是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高管人员几乎完全是对等的,控制权并没有旁落到外商手里。

由此可看出外资并购,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王晓红)(三)国际并购中的控制权争夺国际并购对公司控制权的竞争导致了国际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同时国际并购及非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跨国公司对公司治理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