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必修四文言练习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 5 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代敬慕,让后代仰募,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德,亦将永久后代。
你用豪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活路程中的崎岖劫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你用激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豪梦” 。
美诗酒文章,峨眉山前高山仰止;书字体画辞赋,赤壁矶下景行行止。
赏美文喜爱苏东坡 ( 节选 )方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看重史的文人数以万计,被后代分外喜爱的诗人亦数不胜数。
但常常诗文作得好的,人其实不行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可是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满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百里挑一。
所以,我总感觉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掉李白以外的其余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照下显得相形见拙。
喜爱苏东坡自然最初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关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感觉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览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提到苏东坡,忧如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存心味的是苏东坡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 ;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烂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余便都“余词尽废” 。
不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不论他自品孤单,或自作潇洒,不论他心情痛快,或心情愁闷,总而言之,凡是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天读之不愿松手,其妻难以忍耐,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干到了这类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钦佩敬慕,再无言以对。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代崇拜和独爱,除了他的才干出众,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风趣、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感情的本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
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
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4.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遥想/杳渺B.樯橹/蔷薇吟啸/萧瑟华发/白桦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波涛/韬略D.蓑衣/绳索竹杖/依仗酹酒/醴酪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苏轼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时间:30分钟分值:40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1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解析:选D。
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常以身翼.蔽沛公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3.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解析:选A。
A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选B。
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拍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练案10苏轼词两首(2)+Word含解析

练案10苏轼词两首(2)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4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导学号41594108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注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
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期间。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5分)答: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
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
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5分)答: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
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4题。
导学号41594109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注,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3.词的上片用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6分)答:(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4.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答:“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5~6题。
导学号41594365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题

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ěi)公瑾.(jǐn)浪淘.尽(tāo) 跻.身(jī)B.凝噎.(yē) 纶.巾(lún)千堆.雪(duī) 浣.衣(huàn)C.何妨.(fáng) 蓑.衣(suō)酹.江月(lèi) 粗糙.(cāo)D.吟啸.(xiào) 料峭.(qiào)生华发(fā) 糟粕.(pò)解析A项,“淘”应读“táo”;B项,“纶”应读“guān”;D项,“发”应读“fà”。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霖元霄樯橹怀瑾握瑜B.湛蓝故垒酒樽故国神游C.萧瑟横溢芒鞋巧然无声酹酒娇情竹杖芒鞋解析A项,“霄”应为“宵”;C项,“巧”应为“悄”;D项,“娇”应为“矫”。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时..多少豪杰一时:当时,那个时候。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微寒。
C.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的样子。
解析D项,“萧瑟”在此处的意思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D4.导学号506800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云.树绕堤沙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C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苏轼词两首必修四文言练习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填空:《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期间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
词人有政治志向,因作诗嘲讽新法,被贬为 _______ 。
贬居 _______ 期间,曾两游 _______邻近的 _______,写出了这首有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选择:(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l ún)巾酹(l èi )酒樵(qi áo)悴崩摧(cuī)B.纶(l ǔn)巾酹(l ēi )酒樵(qi 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 ēi )酒樵(qi 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 èi )酒憔(qi áo)悴崩摧(cuī)(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
以下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同样的是()A. 故作不良计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 池鱼思故渊D. 故国神游(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以下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看作盘石(4)“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穿着儒雅,仪态冷静,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穿着儒雅,仪态冷静,辅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穿着儒雅,仪态冷静,在诸葛亮辅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穿着儒雅,仪态冷静,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当笑我(苏轼)仰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当笑我仰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检测题(附答案详解)

苏轼词两首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惊涛.拍岸/文韬.武略B.歼.灭/纤.维樯.橹/蔷.薇吟啸.徐行/风雨萧.瑟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羽扇纶.巾/冠.冕堂皇D.蓑.衣/绳索.阻挠./妖娆.竹杖.芒鞋/重峦叠嶂.思路解析:A项,lěi/léi,jǐn,tāo。
B项,jiān/xiān,qiáng,xiào/xiāo。
C项,bèi,qiào,guān。
D 项,suō/suǒ,náo/ráo,zhàng。
答案: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
思路解析:D项,任:听任、任凭。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A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6·江苏高考)(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3)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周瑜“。
,,”。
(4)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自己坦然面对人生的沉浮变换、喜乐哀愁的句子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达标测试+【KS5U+高考】.doc

《苏轼词两首》达标测试一、基础考查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一蓑烟雨..遂晴(过一会儿)..任平生(沙湖道中雨)已而D.回首向来萧瑟..神游(古战场)..处(风吹雨落的声音)故国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 填空:《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
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
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A. 故作不良计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 池鱼思故渊D. 故国神游(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A. 终岁不闻丝竹声B. 举酒欲饮无管弦C. 足下蹑丝履D. 君当作磐石(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
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问答:(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模拟试题】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 一片神鸦社鼓D. 大江东去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
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A. 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B. 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C. 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D. 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7. 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A. 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 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 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 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一、课文阅读训练(一)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三)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作者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字词,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
阅读时须处处留意,字字咀嚼,才能有所得。
1.《雨霖铃》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
试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送别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
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①写视觉形象的:②写听觉形象的:③直抒胸意的:(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
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
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
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单调死板的 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惊诧的 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二、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李煜②柳永③苏轼④秦观⑤李清照⑥辛弃疾⑦姜夔A.①③⑥⑦/②④⑤ B.③④⑥⑦/①②⑤C.③⑥⑦/①②④⑤ D.③⑥/①②④⑤⑦2.名句衔接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A.《淮海集》B.《白石道人歌集》C.《稼轩长短句》 D.《白氏长庆集》4.姜夔《扬州慢》的开头①“淮左名都”,②“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 ,③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的一项()A.①指扬州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③泛指一般的城市B.①和②均指扬州③泛指一般的城市C.①②③都指扬州D.①指南京②指瓜州③指扬州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⑤⑦⑨C.③④⑦⑨⑩D.③④⑤⑨⑩(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A B CD古诗①④①⑤①⑦①⑦绝句⑨⑩②⑨⑩⑨⑩⑨⑩词②③⑥⑧③⑥⑧②③⑥⑧②⑥⑧律诗⑤⑦④⑦④⑥③④⑤6.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烟波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B.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