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词(其一)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第六单元《秋词》(其一)课件(31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 柳宗元字子厚,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 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政治上,两人 一起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 贬,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 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读准字音
秋 词(其hāo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出节奏 秋 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 /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准诗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悲叹 寂寥:空旷无声空寂寥落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指春天。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嗾(sŎu):数,使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 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 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 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 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 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 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秋词》用最简约的手法表现最完整的意境。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 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 的精神财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举例: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4)诗词背景与文化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秋词(其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朗读与感悟:通过正确朗读《秋词(其一)》,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平仄和语气,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诗词意境的理解: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描写,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理解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意境。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诗词背景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突破方法: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分析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些手法。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我的讲解,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掌握不牢。我打算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强巩固。
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都进行得非常热烈。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口语训练和展示环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案新人教版

秋词(其一)教案诗歌阅读与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主要考查如下四个方面: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2.体昧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4.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古诗,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存在问题,再加上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很简单。
但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1.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某某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加深美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
2.研讨探究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诗意氛围,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
四、说学法: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拟定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搜集、整理、交流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整合资源,并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读出诗的韵味、情感、趣味。
2.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点拨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词语可以有助于理解诗意。
五、说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答喜欢哪一个季节,引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秋词
前两句:(议论)新颖别致,赞美秋天。
后两句: (抒情)乐观豪迈,奋发向。 议论→抒情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虚实结合,对 比,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 “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 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基调:爽朗明快、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 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 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1.答案:B 解析:B.有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 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 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鹤的形象是什么? 同时借“鹤”这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飞的鹤,排云直上云霄,矫健 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 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 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照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照,表现作者乐观豁达 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应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v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v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v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v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v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v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v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词(其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 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 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重 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 《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 常德市)后写的。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 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应作者的 豪迈的气势。
自古逢秋悲寂寥,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6)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
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 象。那排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到碧霄。一 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中。本诗给予读者更 多的是一种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中考在线
1.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 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天胜春天)的诗句是:
中考在线
1. 谭嗣同在《潼关》中写高云簇拥古城的诗句是:
_______终__古__高__云__簇__此__城__________。 2. 《潼关》中描写河流大野奔腾壮阔、山势桀骜不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河流大野犹嫌束
中考在线
1. 诗中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 报国壮志融合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首句夜中阑的卧“听僵风”吹字雨与“孤”字写铁出马了冰诗河人入怎梦样来的处境?在诗 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 其志向的坚定不移。
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 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 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 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 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 的美好。
秋 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日胜过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晴空万里黄鹤冲云直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发诗情飞向碧空云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 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 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 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 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 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 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 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 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秋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 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 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 《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 南常德市)后写的。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其 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 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 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 远爽朗的心情。诗中一个“排”字,蕴涵着深意。也许,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 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 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