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的案例分析共22页文档
自然辨证法—科学史 人物 事件 文档

《自然辩证法》——科学史、人物、事件总结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得出“宇宙热寂说”华莱士: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最终走向“唯灵论”。
德国生物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却把思想和存在混为一谈;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康德(1775年)和拉普拉斯(1776年):提出星云假说”莱伊尔(1831年):关于地貌均变假说。
焦耳(1843年)和迈尔(1845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维勒(1824年):从无机化合物氰酸氨合成尿素实验。
施旺(1839年)和施莱登(1838年):细胞学说。
达尔文(1859年):关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
波尔:应用中国“太极图”的阴阳表征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
英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两种文化”分裂在中国十分普遍。
牛顿: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说明最初的运动。
瑞典】林耐:用上帝安排来解释动植物物种起源。
黑格尔(19世纪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1905年创建狭义相对论,1906年创建广义相对论。
关于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量子假说。
1913年波尔原子结构模型。
1923年德布尔物质波的概念。
1925年海森堡矩阵力学。
1926年薛定谔波动力学。
1926年沃森(美)克里克(英)和威尔金斯(英):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分子学诞生。
贝塔朗:创立系统论。
美】申农:创立信息论。
普里高津:创立结构耗散理论。
德】哈肯:创立协同学。
法】托姆:建立突变论。
德】艾根:提出超循环论。
美】洛伦兹,生物学家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创立混沌理论。
美】拉兹洛:“现代系统论赋予人们一种透视的眼光来考察自然界、世界、宇宙,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模型。
”贝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与环境发生相互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钱学森:“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
邦戈:“所有具体事物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所有系统的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小案例科研选题(瞄准前沿,知难而上)1、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立根时,密立根给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关于光学干涉仪的测量,一起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取得学位,但是赵忠尧本人却主动要求换成难度大的处于学术前沿的“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这一课题。
2、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曾经为康普顿散射实验作了不少关键性工作,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一边教学,一边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始国内的χ射线研究。
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χ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简单枚举法:科学家施布瓦在长期对太阳的观察中,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并且在所考察的期间未遇到反例,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机遇: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用α粒子轰击铍,射线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他们认为该射线是γ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
1932年8月2日,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研究宇宙射线对铅版冲击时,发现正电子获1936年诺贝尔奖。
其实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经在云室中清楚地看见正电子的轨迹,但没有认真研究这一奇特现象。
1936年底,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射线轰击铝,发现了人工放射性,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巴斯德将抽出空气密封的肉汤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发现不同高度的肉汤变质程度不同,得出结论:变质与空气稀薄成都有关。
(共变法)应用共变法至少注意两点:只能有一个情况变化而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其他情况应保持不变;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得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增产,但是超过限度,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
种植马铃薯是选用大个的薯块作种好,还是选用小的好。
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_以徐州园林景观为例.docx

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第5期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徐州园林景观为例张健(徐州世纪华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 2 01 0 8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辩证法的思想自然地运用到园林景观中去,不仅增加园林小品的美感和层次性,同时也使园林景观有了正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引导。
文章以徐州园林景观设计个案为例,从规划层面和设计手法层面上论述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供当代造园借鉴。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徐州“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来考察中国景观,当代园林景观处处彰显着辩证法的思想,将辩证法的思想自然地运用到园林景观中去,不仅增加了园林小品的美感和层次性,同时也为园林小品注入新的活力,使园林景观有了正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引导。
1关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岀哲学概括[1]。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的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的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的楷模;它既蕴涵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的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的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它还是我们当前反对形形色色现代蒙昧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的思想武器[2]。
自然辩证法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依据。
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充分的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但人类作为最进化的生物,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改造自然,同时谋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蕴含着一种理性而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表达了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等重大创新理论的重要理论源泉。
辩证法的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

辩证法的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旨在通过对事物的全面、系统性思考,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辩证法的应用已经成为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辩证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启示和价值。
一、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中,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以某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需求不旺,利润下滑。
传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选择单一方向的发展,比如加大广告投入、推出新产品等。
但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可以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找出矛盾所在。
或许是产品质量需要提升,又或者是市场定位不准确。
只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企业才可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二、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方式和需求,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
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全面发展。
三、社会问题领域在社会问题领域,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某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居民健康问题。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加大环保投入,但问题是否能够根本解决呢?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可以看到环境污染的根源是工业排放和生活垃圾等,只有综合治理,改变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辩证法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事物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然辨证法案例

自然辩证法案例案例一、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尔的叙述中产生了某种困难的观念:“当他(阿拉哥)和菲涅尔已经共同取得了他们关于相反的偏振光线的非干涉性实验结果时,并且当菲涅尔指出,只有横向振动才可能把这个事实纳入波动时,他自己表示,他没有胆量发表这样一种观点;因此,《论文》的第二部分仅仅是以菲涅尔的名字发表的。
”菲涅尔推进了偏振光的整个课题。
通过某种晶体的偏振光所产生的多种颜色是阿拉哥在1811年发现的。
两个对立的光学学说的坚决拥护者促进了发现这种消偏振现象的解释。
杨根据波动说第一个作出了解释,而后阿拉哥和菲涅尔更充分地解释了它。
毕奥根据微粒说在复杂的非常优美的数学研究中对这些事实作了解释。
这受到拉普拉斯和其他数学家的赞赏,他们发现毕奥的思辨比菲涅尔的那些解释更符合他们的习惯。
阿拉哥参加了反对毕奥的行列,这两个物理学家进行了如此激烈的争论,以致一度亲密合作的两个人完全变得疏远了。
约1816年,毕奥发现了显示双折射的电石片,但它吸收寻常光线。
这就导致了他制造了闻名遐迩的电气石钳以便研究偏振现象。
他还提出了重要的旋光偏振定律并把它应用于各种物质的分析。
布鲁斯特很成功地对晶体的偏振光现象进行了考验。
虽然他受过牧师训练,但他从未束缚于他充当牧师的职业上。
1799年,他受到他同学布鲁姆的鼓动,重复并研究了牛顿的衍射实验。
从那时起,布鲁斯特几乎是连续地从事创造性研究。
他成为圣•安德鲁斯的物理学教授,后来又当上了爱丁堡大学校长。
在1819年,他跟詹姆森合作创办了《爱丁堡哲学期刊》。
他是英国科学发展协会的主要组织者,这个协会在1831年于约克郡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他由于发明万花筒而变得很有名。
在英国和美国这两地方,万花筒的销售量非常大,以致有一个时期供不应求。
像毕奥一样,布鲁斯特从没有对波动论有过好感,“这位光学矿物学的二轴晶体的偏振定律的和被压缩的双折射定律的发现者”是在一种精神框架中作断言的,甚至于在杨、菲涅尔和阿拉哥已经给世界作出了成熟的研究后还断言:“他对于光的波动说的主要异议是,他不能设想造物主竟如此笨拙的错误,为了产生光竟将以太充满空间”。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 案例一: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生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以人类进化为例,可以看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生物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案例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矛盾现象,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
3. 案例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等矛盾现象,导致了生态系统
的不平衡和稳定性的破坏,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规律。
总结: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体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
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