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课程教学大纲_课程标准_课程教学_精品课程



《泥塑》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和价值)
本课程是职业学校宝玉石鉴定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传授工艺雕塑专业中所必备的立体造型基本技艺,为学生专业继续学习和适应专业市场需要奠定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具备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美术造型基础知识和工艺雕塑的基本技能,掌握其制作方法。使学生具备工艺美术立体造型专业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学分及学时分配建176学时7学分) 分三学期修完
模块
类别教 学 内 容学 时 数
合计(课时)讲授实践机动
专业基础

块泥塑造型训练 雕塑的概念 (第一学期)22715
立体造型概念的形成 (第一学期)461531
分类造型训练—动物 (第二学期)18612
分类造型训练--花鸟 (第二学期)21714
分类造型训练—器皿 (第二学期)15510
分类造型训练—人物 (第三学期)19712
吉祥题材学习 (第三学期)15510
综合造型设计 (第三学期)20614
机 动
总 计17658118


二、课程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泥塑课程学习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原理。
3. 掌握传统工艺雕塑的发展历史。
(二) 技能教学目标
1. 具备制作泥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能熟练制作泥塑造型。
3. 能根据玉雕专业造型目标的需求运用泥塑制作各种模型。
(三) 素质教学目标
1. 热爱科学,热爱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和应用专业技术。
2. 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3. 树立勤学苦练技艺、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内容标准

(一)必修内容和要求
一、模块(项目)一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内容一:中国古代雕塑理论串讲(共18周,每周1学时))
内容二: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共18周, 每周1学时)
内容三:分析、学习雕塑语言,临摹优秀作品。(共18周,每周2学时)
通过讲解、比较、示范的方法,侧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背景,分析其造型特征,开拓思路,学习多角度、多视点的立体雕塑思考和剖析方式,拓展泥塑造型语言。通过理论、图象、示范操作并置的教学方法鉴赏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特点和语言意趣,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要时期的工艺雕塑艺术特点和价值所在。从造型语言出发,尝试性地将东方艺术特点、审美精髓和经典之作反映在对传统雕塑作品的泥塑临摹作业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泥塑造型技能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泥塑造型概念、技法、制作过程、雕塑工具的运用。理解泥塑造型训练在工艺雕塑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适合玉雕工艺的泥塑制作的特点和基本制作方法。
要求:
(1)、掌握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文化背景与造型变化规律,并尝试性地应用于雕塑构图中
(2)、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提高
(3)、实践操作和理论能力相结合
(五)学分:
3学分
二、模块(项目)二
(一)必修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内容一:中国古代动物雕塑理论;搜集相关资料,讨论,
(共18周,每周1学时)
内容二:分析、学习雕塑语言,临摹(实物或画稿)优秀作品。(共18周,每周2学时)
通过讲解、分析、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能力,分析动物造型特征,并以立体雕塑思考的方式,拓展泥塑造型语言。通过图象并置的教学方法赏鉴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造型特点和语言意趣,了解中国古代动物题材雕塑艺术特点和价值所在。进行相关题材动物泥塑作品临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泥塑造型技能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动物题材造型概念、技法、表现形式。
要求:
(1)、掌握中国传统动物题材雕塑发展的文化背景与造型变化规律,并尝试性地应用于玉雕造型构图中。

(2)、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提高
(3)、实践操作和理论能力相结合
(三)课时安排:54课时
(四)实践作业:
(1)课堂传统雕塑临摹8个;
(2)课外传统雕塑临摹6个
(五)学分:
3学分2
三、模块(项目)三
(一)必修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内容一: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理论;搜集相关资料,讨论,
(共18周,每周1学时)
内容二:分析、学习雕塑语言,临摹(实物或画稿)优秀作品。(共18周,每周2学时)
通过讲解、分析、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能力,分析传统人物造型特征,以立体雕塑思考的方式,拓展泥塑造型语言。通过理论讲解、图象分析、示范分析并置的教学方法赏鉴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的造型特点和语言意趣,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题材雕塑艺术特点和价值所在。进行相关题材人物雕塑作品临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泥塑造型技能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传统人物题材造型概念、技法、表现形式。
要求:
(1)、掌握中国传统人物题材雕塑发展的文化背景与造型变化规律,并尝试性地应用于玉雕造型构图中。
(2)、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提高
(3)、实践操作和理论能力相结合
(三)课时安排:54课时
(四)实践作业:
(1)课堂传统雕塑临摹8个;
(2)课外传统雕塑临摹6个
(五)学分:
3学分2
四、模块(项目)四
(一)必修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内容一:中国传统雕塑吉祥题材语言、寓意;搜集相关资料,讨论,
(共13周,每周1学时)
内容二:临摹(实物或画稿)。(共13周,每周2学时)
内容三:结合玉雕造型的综合设计。(共5周,每周3学时)
通过讲解、分析、示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题材的理论和在雕塑造型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立体雕塑三位空间的思考方式,拓展泥塑造型语言。通过理论讲解、图象分析、示范分析并置

的教学方法赏鉴中国传统吉祥题材的丰富内涵,以及在玉雕领域中的雕塑造型特点和语言意趣,了解吉祥题的雕塑艺术特点和价值所在。进行相关作品的临摹。在此基础上掌握传吉祥题材内涵、运用、表现形式、直至创新设计。
要求:
(1)、掌握中国传统吉祥题材的文化背景与造型变化规律,在玉雕领域的运用规律和特点,并尝试性地应用于玉雕造型设计中。
(2)、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提高
(3)、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创作设计
(三)课时安排:54课时
(四)实践作业:
(1)课堂传统雕塑临摹6个;
(2)课外传统雕塑临摹3个
(五)学分:
3学分3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现场示范、集体讲评、个别辅导、优秀雕塑图片分析。
考核和评分方法:
1、由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作业根据学生对课程要求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定,给出具体分数;
2、集中全体任课教师到各班汇看,交换意见,任课教师多听取其他教师意见,合理地调整成绩分数。
3、评分标准:
基本规律 20%
造型能力 30%
艺术表现 50%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侧重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应当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形成于科学的探究过程,还要回到技术、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
(二)教学建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模块化、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三)评价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标准,进行科学的课程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和多元化。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广泛运用传统造型多方面的资料图片以及网络提供的多样性科学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科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从被

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选择适合集体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教与学、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并提供典型案例,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教材编写建议:从教科书编写原则及教学内容编写安排、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教学建议: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三)评价建议: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建议,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产学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仿真软件、网络资源等方面。
五、其他说明
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宝玉石鉴定加工加工专业(5年制)。
2. 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为实践模块必修内容。
3. 本课程教学的建议课时数为234学时,其课时分配详见学时分配建议。
4、该课程开设四学期(第一学期72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各54学时,共10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