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拓展训练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拓展训练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C.社会规律
B.自然规律
D.天的意志
拓展训练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 和谐的意识;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拓展训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 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C.程朱理学 B.老庄哲学 D.陆王心学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 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 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的思想历程。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危机;

程朱理学——精选推荐

程朱理学——精选推荐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看是⼀个⼈的,再看是两个⼈的,细看是三个⼈的,仔细看看是⼀群⼈的。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兄弟创建,⽽在朱熹⼿中集⼤成的宋代理学的主要派系。

在穷理的⽅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性论上,程⽒兄弟主张“去⼈欲,存天理”,并对这⼀观点进⾏了深⼊的阐释,使之成为体系化的学说。

程⽒兄弟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经过杨时、罗从彦和李侗的⼏代传承,到南宋时为朱熹发扬光⼤。

在本体论上,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包含了“理”与“⽓”,⽽“理”⼜⾼于“⽓”,太极之“理”是⼀切“理”的综合,“理”超越时空,⾄善⾄美,是“万善”的最⾼道德标准。

在⼈性论上,朱熹认为⼈有“天命之性”和“⽓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质的构成。

在认识论上,朱熹倡导“格物致知”,以此来提升修养的界,以臻⾄善的⼈⽣。

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既是官⽅的统治思想,也是⼈们⽇常⾔⾏的是⾮标准和学习实践的基本准则。

总结:程朱理学在促进学术、⽂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发挥了积极的作⽤。

但是科举制度的格局限制,程朱理学成了夺取功名和以理杀⼈的⼯具,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

望⽂⽣义,看“程朱”⼆字可能是⼀⼈或两⼈,稍微看看历史知其为三⼈或五⼈,再看那个时期的⼈的⾏为,却是⼀⼤波⼈。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学是儒宋明理学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目录[隐藏]• 1 发展• 2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4 注释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

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

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程朱理学对当代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当代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意义,程朱理学归根结底不过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变化都有自身的道理都遵循着一定的理。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和联系,所以理学把理上升到世界本原的哲学高度,认为人应该揭示每一种事物的理,认识这些理,遵循这些理。应该说理学是儒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明升华、理性高度发达后才能有的产物,是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结果。再说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内的观点,就拿一直以来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来说吧,揆情度理,发根究源,其并非是禁欲主义,而只是说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存天理,灭人欲”,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
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 无事也。”。
——《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二节 朱熹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 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 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 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
一、“唯理是实”
1、二程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范 畴。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 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 二上)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二程遗 书》卷十九)
2、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 “实理”: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 “无非理也,惟理为实。”(《粹言》 一)
一、理气关系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 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 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 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也。” ——《答刘叔文》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和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政治哲学,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程朱理学的影响 1进步性:1.程朱理学以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个人生命信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观念性、系统性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形成了理高于权、正统高于治的政治理念,为宋明时期抑制君权、使中国政治走向大众化、民众参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2、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消极性:1.保存正义,摧毁人的欲望,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成人的欲望,是封建原则和宗教禁欲主义的结合,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2.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后世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

朱提出理性高于权力,并要求皇帝要真诚。

它是一种高于皇权的理性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权力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重大突破。

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和否定。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八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当 代 评 价
第一章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简介
熹 集 为 大 成

到 南 宋 朱
罗 从 彦 ︐ 三 传 李 侗 的 传 承 ︐
始 创 立 ︐
其 间 经 过 弟 子 杨 时 ︐ 再 传
程 颢 ︑ 程 颐 开
︶ 兄 弟
由 北 宋 二 程 ︵
家 神 权 和 王 权 的 合 法 性 依 据
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 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
第七章当代研究
当代研究
①开创期: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虽 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 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当代研究
③挫折期: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 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 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④发展期: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与程 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 的论文及专著问世。
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
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 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第四章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世称朱文公。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 其
的 天 理 是 道 德 神 学 ︐ 同 时 成 为 儒
︒ 理 学
对 后 世 影 响 最 大 的 学 派 之 一
的 主 要 派 别 之 一
︐ 也 是 理 学 各 派 中
程 朱 理 学 也 称 程 朱 道 学 是 宋 明 理 学

程 朱 理 学 简 介
第二章 特点及作用
特点及作用
理学根本特点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
第七章当代评价
当代评价
积极: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正是建
构了一个高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 性。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大突破。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而 非退步和否定。褒扬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家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且将 之发扬。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②探索期: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 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 定态度,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 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六章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 唯心主义 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 维护封建 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 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 响。
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 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其实,他们的学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
第五章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
的根本则

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

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 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
理相对立。
当代评价
消极: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如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 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 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添 加 文 本 信 息 点 击 添 加 文 本 信 息

程 朱 理 学
目录
第 一 章
程 朱 理 学 简 介
第 二 章
程 朱 理 学 特 点 及 作 用
第 三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历 史 发 展
第 四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主 要 人 物
第 五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基 本 观 点
第 六 章
程 朱 理 学 与 陆 王 心 学 的 异 同
第 七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当 代 研 究
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第三章历史发展
程朱理学的历史发展 元朝鼎盛
元朝时期程朱理学正式被确立为官 方的意识形态,被官方所大力的弘 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
晚清复兴
在晚清时期的传统学术格局中,程 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 态,清政府制定学术政策时不断强 化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理学宗奉 者人数众多,出现了一些较为活跃 的学术群体,理学声势一度有所壮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
后从开封徙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
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 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点 击 添 加 文 本 信 息 点 击 添 加 文 本 信 息 点 击

感 谢 聆 听
唯 美 中 国 风
“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
价值
清朝歪曲

—————————————————————————————————— 明朝学变 宋代发源 明朝大儒王阳明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
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 张载,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 最终由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致:心学。明末,王学开始衰微。东林学派批判 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
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作用: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 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
特 点 及 作 用
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