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知识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梳理

(客观唯心主义)
人物
时期
思想观点
名言
地位
周敦颐
邵雍
北宋
五子
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辩,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
张载
1、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学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程颐
程颢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先生)
明代
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2、“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致良知”
3、强调“知行合一”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梳理
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朱熹
南宋
1、理气关系方面:理先于气,理比
气根本,理不能离开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万物之理归为一
2、理学修养论:①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②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理学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1、理学的集大成者,建了严密的3、他的思想被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南宋
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用自己的体验引证命题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_格物致知_的异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_格物致知_的异同NO.06,2010青年科学2010-0632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格物致知”的异同□袁曦(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如何理解"格物致知",是伊川朱子和象山阳明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理解理学与心学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于"格物致知"的目的、次第、方法的阐述,并从本体论上解释了两者存在分歧的源头。
关键词:理学心学格物致知为学大要伊川朱子对大学推崇备至,讲到如何"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章的重点落到"格物致知",这是儒家"修齐治平"的起点和终点。
那么从格物到致知的次第,理学与心学理论有何不同?又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一、关于"格物"伊川曰:"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
不穷,则不能致也。
"(《二程遗书》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
)格物即是与物接,至于物,来到物处。
"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
"(《二程遗书》第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格"本为祭祀时降神之义,故训为"至"。
同样,明道、朱子、象山皆训"格"为"至"。
朱子进一步发展伊川之义,曰:"格物,格犹至也。
""格物二字最好。
物,谓事物也。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格训至,物谓事物。
"眼前凡所应接底都是物",心性亦是物,格物是至于物而穷究其理。
心学和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朱熹)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理”,“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得到“理”的方法上: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到原本存在的“理”;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致良知”(陆九渊)“发明本心”(王守仁)得到“理”。
二者同属宋明理学,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对中华名族的性格塑造起了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儒学改造陆王心学代表人物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观点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寻找圣人的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材料4. 在朱熹之前,朱熹的先师二程兄弟即出入 佛老,程颐对佛教的礼度就十分欣赏,称“三代威 仪,尽在是(佛教)矣,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 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和佛教有 什么关系?朱熹的老师胡原仲、刘彦冲好佛,对佛 教和禅宗很有研究。朱熹受这两个老师的影响,早 年就出入佛、15岁习禅,觉得禅是个好东西。他 自己说,从此便“留心于此”。
观点4: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程朱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北宋)观点
朱熹(南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格物致知”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程
朱 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 学
道德观: 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材料7. 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
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
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
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8.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
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
“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含义是天地 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是心 学理论,王阳明思想是心学。 【答案】C
(2013· 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 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 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 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 万物明白天理)
程朱理学的影响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 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
(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甚 至连书都不必多读。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 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有 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为封建统治提供了 理论根据,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 者进行斗争。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程朱理学与陆王⼼学的交锋2019-07-27儒学⾃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并未在思想学术界取得真正的垄断地位。
直到进⼊宋代,由于理学的逐渐兴盛,到了朱熹以后,⼏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楔⼊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出现的,它的主要特⾊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开先声。
⼊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孙复、胡瑗、⽯介以继承儒家道统⾃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程兄弟(颢、颐)。
其中⼆程兄弟尤为突出。
⼆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观点——“存天理,去⼈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程的学说主旨⽽⾔,兄弟俩并⽆⼆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性情⽅⾯,他俩却有着较⼤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程德⾏宽宏,规模阔⼴,以光风霁⽉为怀。
⼩程⽓质刚⽅,⽂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造德各有所殊。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那⾥,最终形成⼀个⽐较完备的学术体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其⼀⽣著述繁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编纂的《晦庵先⽣朱⽂公⽂集》和《朱⼦语类》等多种。
他还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述作了许多注解和编纂的⼯作,如《太极图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以及《谢上蔡语录》《延平(李侗)问答》《近思录》《程⽒遗书》等;⼜作《伊洛渊源录》,说明程学渊源。
朱熹的讲学地在福建路的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
朱熹号为集理学之⼤成,在哲学上发展了⼆程关于理⽓关系的学说。
他所建⽴的理学体系,被当代学者视为客观唯⼼主义的思想体系。
请分别解释: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请分别解释: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孔孟儒学就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学说,应该不用我多说什么。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
“理”指心中之理则。
程伊川曰:“性即理也." 陆象山曰:”心即理也。
“此理则乃通体达用,宋明理学即研究此一学问。
程朱理学是宋朝的儒学家遥契先秦儒家,对先秦儒家内圣之学,重新予以分解与肯定,而建立道德行为之内在与超越之根据,并开拓其功夫之义理途径。
代表人物是宋朝的程明道、程伊川和朱熹等人,所以称为程朱理学。
明朝的陆象山开心学一系之学问。
主心之内容全幅是理,肯定心体为宇宙之本源、为性命之本源。
并进而申明其主宰性、绝对性、普遍性、涵盖性与虚灵性。
心学的代表人物还有王阳明,提出"良知"以代本心,”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所以称之为陆王心学。
以上是我看了朱维焕先生《国学入门》一书后所作的回答,若嫌解释得不清楚,可以直接看这本书。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设计:
师:多媒体展示江西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图
片,简单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引出朱熹与陆九渊于宋淳熙二年(1175)在鹅
湖书院旁边的鹅湖寺进行的学术辩论——“鹅湖之会”,接下来请学生模拟当时
现场辩论的场景。
生:历史短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及现场辩论,重现“鹅湖之会”的学术交流与
辩论。
师:表演结束后,由学生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讨论,选择各自支持的对象,并
结合刚刚讲过的理学与心学的内容,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现场讨论略。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并说出二者的异同点。
材料一 何以识“理”?二程认为,“进学在致知”。致知之功,在于格物。按程颐和朱熹的
解释,“格物”就是剖析事物;王守仁认为,“格物”就是“匡正事物”。
陆王学派把程朱的做法比作烧火做饭,但锅内却无米。程朱学派对此的回答是:若不从“格
物”做起,怎能知道要“立”的是什么呢?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史》269-270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
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宋元学案·象山学
案》
生:讨论思考,进行回答。
学生甲:
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把握“理”的途径不
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学生乙:
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通过表格展示。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对宇宙的构成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气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
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道德主张及方法 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格物致知。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
良知,从而为善;反省内心,致良知。
设计意图:
教学方法
:教
学设计通过历史短剧与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
师给以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既教授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本课的难点,而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
战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
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因此通过
对二者的比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而最后使用表格总结这个问题,也使抽象
的知识具体化和条理化,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因此学生学完之后,必须能够熟悉有
关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能够明白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及差别。通过比较二者思
想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儒学新发展的认识,也能更好的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具体内容。
并能培养学生全面的看待分析历史问题。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比较类型的问
题、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提升,有一定的逻辑归
纳能力,因此能够很好的探究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现象,比较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