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共44页文档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_格物致知_的异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_格物致知_的异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_格物致知_的异同NO.06,2010青年科学2010-0632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格物致知”的异同□袁曦(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如何理解"格物致知",是伊川朱子和象山阳明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理解理学与心学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于"格物致知"的目的、次第、方法的阐述,并从本体论上解释了两者存在分歧的源头。

关键词:理学心学格物致知为学大要伊川朱子对大学推崇备至,讲到如何"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章的重点落到"格物致知",这是儒家"修齐治平"的起点和终点。

那么从格物到致知的次第,理学与心学理论有何不同?又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一、关于"格物"伊川曰:"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

不穷,则不能致也。

"(《二程遗书》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

)格物即是与物接,至于物,来到物处。

"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

"(《二程遗书》第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格"本为祭祀时降神之义,故训为"至"。

同样,明道、朱子、象山皆训"格"为"至"。

朱子进一步发展伊川之义,曰:"格物,格犹至也。

""格物二字最好。

物,谓事物也。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格训至,物谓事物。

"眼前凡所应接底都是物",心性亦是物,格物是至于物而穷究其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21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 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反映的是人际 关系,B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 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11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Biblioteka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2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13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17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8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中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之后,进入隋唐大一统时代,逐步建立起以儒家经典为标准开科取仕的科举制度,但当时的儒学已经丧失了过去在孟子、荀子、董仲舒时代的活力,加上道家思想的复兴与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性命之学”(本性与命运),儒家很少探讨这些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注解和探讨。

直到唐朝中期韩愈等人才通过对《大学》和《中庸》做出新的解释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也就是说“道”经过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传到孔子,直到孟子这里就中断了,现在又接上了。

唐宋时期的儒学其实有三个思想来源:儒家本身的思想来源、佛家思想(禅宗为主)、道教(不是道家,这里主要指阴阳学家的宇宙论)。

这三种思想混杂在一起,需要思想家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到宋代,人们首先发展了儒家的宇宙论,为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比如周敦颐、邵雍、张载发展出的一系列根据《易传》等儒家经典解释宇宙万物产生以及事物运行的规律,尤其是张载强调的“气”的概念,在后来儒家们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里,越来越重要。

进入北宋到十一世纪下半叶,儒家分为两个学派,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陆王心学)和程颐(程朱理学)分别是两个学派的创始人。

我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据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

弟弟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

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归。

第二天,弟弟程颐到哥哥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哥哥不应该同流合污。

老大程颢却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

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

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

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

“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

“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

“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