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
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
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
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
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
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21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 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反映的是人际 关系,B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 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11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Biblioteka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2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13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17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8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朱子语类》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学说
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
评价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补: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共同经历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共同进步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之人。”
抨击“孤秦”“陋宋”(三个方面)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共同经济思想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实 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 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生活背景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本 体 论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体验方法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哲学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
代 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 容
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