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所作的《满江红》。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2. 通过分析《满江红》的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满江红》中汲取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满江红》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重点:分析《满江红》的词句,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激昂情绪,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秋瑾的背景和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句,解释其中的历史和革命意义。

4. 讨论:分组讨论《满江红》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6. 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革命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学生找出其他有关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秋瑾纪念馆或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秋瑾和她的革命事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革命历史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岳飞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1)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诗词中用典、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2、讲解法: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精忠报国》,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爱国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词——《满江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岳飞: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的图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却被奸臣陷害。

(2)创作背景:讲述当时南宋面临金兵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岳飞满怀悲愤,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表达了他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壮志。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词,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全班齐读:全班学生齐读诗词,要求读得整齐、响亮、有感情。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满江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满江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并能正确朗读诗歌。

3. 掌握《满江红》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分析《满江红》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和意义。

2. 能够正确朗读《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满江红》的诗歌文本。

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包括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相关介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满江红》的诗歌文本,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满江红》可能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第二步:背景介绍1. 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背景。

2. 阅读相关课外阅读资料,了解《满江红》的产生背景。

第三步:诗歌理解1. 教师逐句讲解《满江红》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齐读《满江红》,并注重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第四步:词语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重要词汇,如「赤壁」「满江红」等,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根据课文理解,运用这些词汇造句。

第五步: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如「焚舟破釜」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学生讨论《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第六步:诗歌欣赏1. 教师播放《满江红》的音乐或诵读,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进行讨论。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朗读《满江红》,并进行感受交流。

第七步: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后延伸1. 学生可进一步了解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生平和其他作品。

2. 学生仿写《满江红》,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朗读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能够理解、读出课文中的汉字、词语,包括《满江红》,《己亥杂诗》、《沁园春·雪》、《小池》等诗篇的名字和诗句;
(2)能够理解课文中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
2、文化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屈原的生平和治世思想;
(2)了解课文中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3)了解同一时期的其他名家及其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3)懂得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技巧。

(1)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文字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介绍《满江红》的前身《离骚》和诗人屈原的生平和治世思想,并请学生发表看法。

2、呈现
请学生认真阅读《满江红》,重点在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技巧方面进行解释。

3、分析
请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情感和思想,并结合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讨论。

4、总结
请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屈原和《满江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作业
让学生自己写一首符合韵律和技巧的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表达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2、引导学生品味《满江红》这首词的语言特色,体会其韵律之美。

3、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瑾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心境和精神境界。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当下生活相联系,培养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传奇女性的内心世界,她就是秋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秋瑾以她的勇敢和才华,写下了一首激昂慷慨的《满江红》。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让她能如此豪迈地抒发心中的壮志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当时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但婚姻的不幸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愤懑。

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追求。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研读词句,深入理解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开篇这一句,大家想想,秋瑾为什么说“小住京华”?这里的“京华”又指的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理解秋瑾在京城的短暂停留以及她内心对京城繁华的一种别样感受。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里的“篱下”有什么深意?黄花盛开,秋景如此美好,可秋瑾为什么没有欣赏的心情呢?(让学生体会秋瑾对身处困境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满江红》。

该诗是岳飞在北宋末年所作,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满江红》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岳飞抗金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

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5. 练习:让学生默写《满江红》,并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板书。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1. 背景:岳飞抗金2. 意象: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3. 典故:精忠报国、临安春雨等4. 修辞:比喻、夸张等5. 主题:爱国主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满江红》读后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满江红》,让学生了解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诗中的情感表达仍存在理解障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岳飞的历史事迹,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进一步体会《满江红》的内涵。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满江红》的诗意理解和作者的情感体会。

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内容详细补充1. 诗歌背景:《满江红》是岳飞在北宋末年所作,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抗外敌的豪情壮志。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岳飞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解析《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3.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诗意。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满江红》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

3.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背诵《满江红》。

2. 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跟读、背诵诗词。

2. 安排课堂默写,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步骤: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如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

2.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诗词背景、诗意解析等。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布置作业,如背诵、默写、诗词创作等,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对《满江红》深入分析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设
计)
满江红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通过学习,提高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学生讲述有关岳飞的故事,假如学生掌握的资料很多,
就没有必要再用屏幕显示。

(大屏幕显示)岳飞(1103--1141),字鹏举,南宋相州汤阴县人,军事家,民族英雄。

从小天资
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

后拜周同为师
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

二十
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
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级一百
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
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
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

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巳达
一万八千人。

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
赐“精忠岳飞”锦旗。

岳飞在江州写下了闻名千古的《满江
红》词。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冢军,扩充了抗金
力量。

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
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
假证,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

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

岳飞宁死不屈,
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驰骋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
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教师:让我们伴着雄浑激昂的乐曲进一步走近岳飞、走
进《满江红》,请同学们凝神细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老师范读。

背景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说理解。

1、运用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南北两面对抗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根据手头资料,同桌合作解决诗歌的大意,
教师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检查疑难语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

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2)“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为什么“朝天阙”不能改成“传捷报”?
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2、小组合作归结上下阙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上:立功报国的愿望
???????下:还我河山的信念
3、说形象(用规定句式说话)
读罢全词,我觉得一个?????????????的岳飞,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四、梳理小结
??读完全词,我们觉得岳飞的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今天台独分子依然我行我素,日本人还经常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美国常常卡我们的脖子,抚今追昔,老师不由也想吟一曲,请欣赏《新满江红》(师朗诵)
新满江红(大屏幕显示)
????登高楼,凭栏远眺,碧空万里,大地茫茫,不禁豪
气顿生,仰天长啸:“问苍茫大地,谁是英雄?”大和民族?中华民族?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闻名于世;中华民族,坚强忠贞,爱
国之心,谁人不敬?日耳曼民族,剽悍野蛮,哪个不惧?回
顾历史,愤涌心头,百年屈辱,难以言尽。

大和,侵我国土,戮我人民,掠我财富;斯拉夫,侵我北疆,掠我矿藏,一百
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何时归还?日耳曼,烧我圆明园,占我
山东,夺我主权。

可恨啊!可恨!中华之软弱仁义,何时能
有大和之强权,日耳曼之剽悍,斯拉夫之忠贞?
风云突变,刚才碧空如洗,此时风起云涌,心中尽涌悲
凉之意,仰天长叹:中华何时能报南京喋血之仇,雪圆明园
被抢之耻,解香港被割之恨?中华何时能居众民族之首,笑
傲寰宇?环视茫茫中国,心中大痛。

???我悲,我叹,我恨,我痛,皆有何用?
???毛泽东少年狂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
仅凭栏问中华大地:“谁能指挥我铁甲雄师,卫我国土?谁
能指挥我海上战舰,蓝天雄鹰,游弋于四海晴空?谁能敢立
下豪言壮志:我中华永远雄踞世界的东方?”
谁能?谁能?谁能?!
???我们能!我们能!!我们能!!!
???我们每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能!
???看吧,有一天,我们的铁甲雄师、海上战舰、蓝天雄鹰,驰骋疆场,冲锋杀敌。

报我仇,雪我耻,消我恨。

哈哈!何等激动人心!何等豪迈!请相信:我们的五星红旗一定会永远迎风飘扬!
???朗诵结束,接着问:同学们,我们的五星红旗怎样才会永远迎风飘扬?(生结合自己实际回答)
五、师生齐诵,布置作业。

收集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
附:本篇选自校本课程《中华经典文化读本》之第四章??唐诗宋词
?
教学效果:从课后的调查了解看,本节课学生内心受到了较大的震撼:
???在导入时,本来想以MTV《精忠报国》或者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导入,让能唱的学生高声唱,不能唱的可以跟着哼唱,波澜壮阔的MTV画面,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可是这样与下面的听读环节衔接不紧密,所以采用了由讲岳飞的故事导入,当然用时有点多,大屏幕上的内容可不显示。

?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教学内容?与历史和现实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

将岳飞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
起来,使学生既深入体会词的内容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后,让学生结合现实与岳飞对话,让学
生针对当前现实去理解爱国;老师激情澎湃的一曲朗诵,使
学生不单单地停留在词本身表达的情感上而且还能结合现实
加深理解,进而更加关注现实;??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
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视、听、感诸方面有
一个具体的体会。

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积累有关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
这样语文教学就从封闭式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以知识为中
心的初级层次向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资源为中心
的高级层次迈进。

???我也发现,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
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的过于显性。


些学习要点概括的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
才好。

杨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