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简介满江红1.1 词的背景解释满江红是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作者是岳飞。

讨论满江红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词的文学特点分析满江红的结构和韵律。

探讨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二章:词的分析和解读2.1 词的词牌和词题解释满江红的词牌和词题的含义。

分析词牌和词题对词的整体意义的影响。

2.2 词的词语和意象分析满江红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3.1 岳飞的生活和思想介绍岳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倾向。

分析岳飞的思想如何影响满江红的创作。

3.2 满江红的创作意图探讨岳飞创作满江红的意图和动机。

分析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词的翻译和演绎4.1 满江红的翻译给出满江红的现代汉语翻译。

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选择。

4.2 满江红的演绎介绍满江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绎形式。

分析不同演绎方式对满江红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满江红的教学应用5.1 教学目的和意义讨论满江红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满江红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的影响。

5.2 教学方法和活动给出满江红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

包括阅读、分析和创作等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六章:满江红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6.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探讨宋代词的语言特色如何体现在满江红中。

6.2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满江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词的表现力和美感。

第七章:满江红的文化意义与影响7.1 满江红与宋代文化讨论满江红如何反映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满江红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7.2 满江红的影响探讨满江红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

第八章:满江红的解读与批评8.1 满江红的不同解读介绍学术界对满江红的不同解读和观点。

分析这些解读如何揭示满江红的深层含义。

8.2 满江红的批评分析进行满江红的文学批评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
加强教学实践与反思
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借鉴优秀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 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拓展教学视野与技能
探索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养和创新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
设计仿写、扩写等练习,让学生 模仿岳飞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提
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表演活 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词作的 韵律和气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岳飞《 满江红》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推荐与岳飞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 史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探 究。
度稍显拖沓。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02
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03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未能做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辅
导。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1 2
优化教学内容安排
对教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合理安排每个教学 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紧凑有序。
引导学生思考词作中所体现的家国情 怀和民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 价值。
06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课堂表现观察记录表设计及应用说明
设计观察记录表
包括学生姓名、日期、课程名称、观察项目(如听讲专注度、发言积极性、小组 合作等)、评价标准及等级等。
应用说明
教师可在课堂上实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个性化 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可用于课后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
05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在抗金时期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憎恶。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了解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满江红(怒发冲冠)》及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课件岳飞抗金事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文献相关学术论文、教育专著等。

教学设计力求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岳飞抗金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6.2 启发式教学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2.3 诗文表达手法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感受诗人岳飞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满江红(怒发冲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背景、内容、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文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表达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岳飞事迹短片播放岳飞事迹短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

5.3 相关诗文资料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诗文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4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兴趣。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知识的掌握。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感悟。

2. 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岳飞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解析《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3.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诗意。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满江红》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

3.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背诵《满江红》。

2. 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跟读、背诵诗词。

2. 安排课堂默写,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步骤: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如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

2.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诗词背景、诗意解析等。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布置作业,如背诵、默写、诗词创作等,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对《满江红》深入分析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
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
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满江红》赏析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

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

“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

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

“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满江红原文阅读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原文鉴赏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

凭栏眺望,指顾山
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

“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

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

“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