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普遍存在,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的民族问题仍然很尖锐,比如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问题,朝鲜半岛名族问题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为什么一直存在,并且深刻的影响世界的发展,这就要探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民族问题,然后才能去探索它产生的根源。 民族在马克思主义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而民族问题这种社会现象,产生于民族出现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狭义上的民族问题是指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民族之问存在矛盾,导致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也有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民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民族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探索其根源 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问题 巴以民族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名族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是领土争抢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民族的根源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问题。 而在南亚地区的印巴民族问题也十分突出,而这个地方的民族问题主要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的。自从印巴分治以来,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血冲突就没有中断过。同时,锡克教教徒同政府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流血事件。当然,南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区热点当属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有人认为印巴地区冲突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都仅次于中东,成为世界第二大热点。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既有民族间的冲突,又有宗教之间的冲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最早在次大陆生活的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他们共同创造了被马克思称为“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的印度教,成为当时的统治力量。公元七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半岛产生的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为了争夺财富、土地和人口,冲突频起。经过近500年的争夺,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取得统治地位,清真寺取代了神庙。17世纪,西方殖民主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

摘要: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南两国的建交却拖延了五年才实现。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是中南建交延搁和实现的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尽管南斯拉夫符合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但中国不得不首先考虑苏联的立场和中苏同盟的利益。随着苏南双方外交关系的恢复以及南斯拉夫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善,中南才最终得以建交。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但迟至1955年两国才建立外交关系。对这段历史,程中原撰写的《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裴坚章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的《张闻天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下卷第957-958页)等均有提及,但囿于文体等原因,未能详述其过程。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伍修权所著《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94页)一书则记述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有关情形。据笔者所及,已有的为数甚少的关于中南关系史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建交以后的历史,也许由于掌握史料的局限,对建交过程着墨不多,亦间有讹误,例如,称中南建交是由中国首先做出决定、南斯拉夫积极响应而得以实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史实。从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开放的档案中,笔者涉猎到关于中南建交的第一手资料,遂尝试撰文更为完整地再现这一中国建交史上特殊个案的真实情况。一、南斯拉夫对新中国的承认与中南建交的搁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南两国都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如中国共产党领导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大敌后战场一样,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也领导人民发展了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最大敌后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同样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法西斯有生力量,也同样在反抗侵略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并最终实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在1945年11月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没有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建交,而是继续同情、支持中国革命。中共也十分钦佩英勇的南斯拉夫人民和共产党,一直关注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然而,南斯拉夫与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变故最终影响了中南两党、乃至后来中南国家间关系的发展。1948年6月,苏南两党矛盾激化,苏共操纵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做出了开除南共的决定,南斯拉夫被彻底孤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国内解放战争的形势已使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迫切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毛泽东也正积极要求访苏。但显然南共与苏共的对立,使本与毛泽东存有芥蒂的斯大林更加怀疑毛泽东可能不过是又一个铁托,同样是“民族主义”的代表。所以,为了表明立场,打消苏联方面的疑虑,寻求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的统一性,中共尽管当时对苏南冲突的真实情况并不甚了解,还是怀着对苏共权威地位的信任,迅速做出响应,表示“完全同意”情报局的决议。7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南共问题的决议》,认为以铁托等为代表的南共领导集团,在其对内对外的背叛性的和错误的行动中,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南共党内所发生的事件,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反映,要求全党干部认真研究情报局决议,借以加强党内关于阶级的、党的、国际主义的、自我批评精神和纪律性的教育。[1]11月7日,《人民日报》再发表刘少奇的署名文章《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论述“为什么铁托集团的反苏立场会使南斯拉夫受美国帝国主义的愚弄和侵略,而丧失南斯拉夫的独立,变南斯拉夫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2]其后一段时间,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中共党内学习及对民众宣传时均与苏共保持一致。 南斯拉夫为顶住苏联联合东欧国家对其在各个领域不断施以的强大压力,只得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关系,发展贸易,争取援助,试图在当时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大背景下走一条“中间路线”,这一路线在后来发展成为“不结盟”政策。而中国共产党也根据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不是倒向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战时新闻宣传——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

战时新闻宣传——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革,战争愈来愈朝着“不直接杀伤敌人的肉体,而又迫使敌人战败”的方向发展。施计用谋,已远远超出了战场的时空而有效地作用于战争。而战时新闻宣传,作为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的一种手段,在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伊拉克战争看高技术作战中政治传播方式 伊拉克战争自战争酝酿到结束,以新闻舆论为主要手段的政治传播贯穿始终。 ———舆论先行,为动武制造借口。在战争爆发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大造舆论,宣传“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本·拉登基地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等,以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使发动战争“师出有名”。 ———大量运用高科技装备和先进手段,夺取制新闻舆论传播权。除采取报刊等常规新闻手段外,美军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开战前,美国拨专款在伊周边建了6个对伊广播电台,不分昼夜对伊居民实施舆论轰炸。美军的广播从12月17日开始通过空军EC-130E特种兵专用型飞机,使用5种不同频率的广播信号对伊拉克展开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丹尼尔说,播放这些录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伊拉克士兵不再支持萨达姆”。此外,还利用“电子邮件”向伊拉克高官发动宣传战。伊拉克信息产业落后,国内只有少数人有条件上网接收电子邮件,而这些人恰恰又都是政府官员、高级公务员、专家和科学家。美国在搜寻到这些人的邮箱地址后向他们发送了用阿拉伯文写成的电子邮件,呼吁伊拉克军方领袖和民间领袖推翻萨达姆,敦促他们不要再听从萨达姆使用生化武器的命令,并揭露伊拉克藏匿这些武器的地点。 ———通过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来炫耀武力进行实力威慑。在这次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还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闻战方式———“嵌入式”采访。美军邀请了世界各国的500多名记者随军采访,企图通过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全世界观众制造强烈的心理震撼。同时,利用电视实况转播和新闻发布会,展示美军的强大攻势和有利的战场信息,让伊拉克军人知道,抵抗没有丝毫作用,只有举手投降才是惟一的出路。 ———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信息欺骗,以动摇敌方军心。战争爆发后,美军为了配合前方部队的作战,还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大量进行信息欺骗,试图动摇伊拉克军心。从战争刚一开始,美国官方和西方媒体就不时传出一些无法证实的“内部消息”,如萨达姆受伤,副总统拉马丹被炸死,伊高层领导人叛逃,51师师长等8000多伊军投降,美英联军首日便攻下重镇巴士拉等等。这种信息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南斯拉夫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南斯拉夫地区概况 原南斯拉夫地区概况。现在至少属于6个国家。如果包括科索沃,将是7个国家。这7个国家原来共同属于南斯拉夫。 1995年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口密度为100人每平方公里。斯洛文尼亚民族约占83%。少数民族有匈牙利族、意大利族和其他民族。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斯洛文尼亚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616欧元。已经属于高度富裕国家。 克罗地亚,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万。从另一个地方看到这个国家有4 4 4 万人口(2006年7月),不知道哪个准确,人口怎么会越来越少。人口密度为85人每平方公里。主要民族是克罗地亚族(78.1%),其他为塞尔维亚族、穆斯林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76.6%)。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面积5.11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人口密度为88人每平方公里。穆斯林族40%、塞尔维亚族30%、克罗地亚族17%、阿尔巴尼亚族、匈牙利族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穆斯林族主要用塞尔维亚语。波黑由两个实体组成,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位于东北境的布尔奇科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体。这是经过多年的战争,大家相互妥协的结果。是南斯拉夫解体后,战争的主要产生地。 塞尔维亚,面积8.83万平方公里,人口980万。人口密度为111人每平方公里。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主要宗教是东正教。塞尔维亚共和国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自治省。2005年塞尔维亚共和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273美元。(包括科索沃,科索沃人口200万,面积1.09万平方公里。科索沃人口密度183人每平方公里。现在90%是阿族人,信仰伊斯兰教。1930年大部分是塞尔维亚族人。阿族人靠高生育率,获得在科索沃的人口优势。)科索沃与伏伊伏丁那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治省,区别主要是,民族构成状况不同。科索沃是以阿族为主,伏伊伏丁那多个民族构成,这些民族之间相互牵制,形不成统一力量。科索沃的阿族是伊斯兰教,与塞尔维亚民族信仰差别较大。伏伊伏丁那人口信仰东正教,与塞尔维亚民族信仰一样。信仰与民族构成情况的不一样,导致二地的独立愿望不一样。 黑山,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口密度为43人每平方公里。 马其顿,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人口210万。人口密度为82人每平方公里。其中黑山族和塞尔维亚族分别占43%和32%。官方语言为黑山语。主要宗教是东正教。 按照上面的人口数量,估计在1995年,南斯拉夫范围内,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150万左右。人口总量不多,但是,民族数量却不少。主要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新版国防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家人希望我能考研,因为我的本科学校很普通。 当时,我并没有想过。直到这几年的学习,出于自身对专业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想要继续深入系统的学习,而我们本科对专业课的学习知识一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 怀着专业的热爱,我毅然决定考研,在大三上册就开始准备复习。充满信心地去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是做好它的前提,最开始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方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查资料、看考研经验分享、问学长学姐,虽然这个过程很繁琐,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考研,所以无所畏惧! 对于考研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一年的考研时间,我想,对于这个词,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我以为自己是个能坚持的人,但是考研这一年来,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不易! 正如很多研友的分享所说,考研谁不是一边想放弃一边又咬牙坚持着,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都会迎来他们的曙光。 文章可能有点长,末尾我也加了一些真题和资料的下载方式,大家放心阅读即可。 国防大学新闻与传播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4)英语二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或(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为: 《军事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出版社2006蔡惠福主编 《军事新闻写作》解放军出版社2002王林主编 《新闻编辑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蔡雯著

《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吴信训著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韩运荣、喻国明著 《融合新闻传播实务》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周洋著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李良荣著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郭庆光著 《国际传播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侯东阳著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丁淦林主编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张允若主编 先介绍一下英语 现在就可以开始背单词了,识记为主(看着单词能想到其中文章即可,不需要能拼写)从前期复习到考试前每天坚持两到四篇阅读(至少也得一篇)11月到考试前一天背20篇英语范文(能默写的程度)。 那些我不熟悉的单词就整理到单词卡上,这个方法也是我跟网上经验贴学的,共整理了两本,每本50页左右,正面写英语单词,背面写汉语意思。然后这两本单词卡就陪我度过了接下来的厕所时光,说实话整理完后除了上厕所拿着看看外还真的没专门抽出空来继续专门学单词。按理说,单词应该一直背到最后,如果到了阅读里的单词都认识,写作基本的词都会写的地步后期可以不用看单词了,当然基础太差的还是自动归档到按理说的类别里吧。 阅读就一个技巧,做真题、做真题、做真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常规阅读就40分,加之新题型、完型填空、翻译都算是阅读的一种,总之除了作文基本都是阅读,所以得阅读者得天下啊。阅读靠做真题完全可以提升很大水平,当然

原苏联与前南斯拉夫民族政策的比较

原苏联与前南斯拉夫民族政策的比较 郭永学 2011-2-24 23:42:1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原苏联和前南斯拉夫都是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这两个国家都选择了联邦制作为国家结构的主要形式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两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表现出了很大的独立性,受外界影响较少,具有一定的典型价值。就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政策加以对比考察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南两国的民族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一联邦体制的异同 原苏联和前南斯拉夫所实行的是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这是由若干享受有主权的民族国家联合起来组成统一国家,同时又使每一联邦主体单位保持其基本的政治完整性的一种制度或国家结构形式。苏联与南斯拉夫在实行联邦体制方面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组成联邦的各联邦主体单位是一些以主体民族命名的民族共和国。苏联由俄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6个民族共和国及两个准联邦单位(自治省)组成。 第二,两国都是建立在承认民族自决权原则基础之上的、各个平等民族之间的自愿联合,各共和国都有加入和退出联邦制国家的法定自由。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中声明:“保证每个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保证现有的或将来产生的一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联盟”

1。1946年颁布的南斯拉夫第一部宪法规定: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自治权包括分立权基础上的自愿在联邦国家共同生活的各平等民族共同体”2。 第三,两国都是具有“双重主权”的国家。1924年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依据苏联宪法原则制定自己的宪法,独立行使其国家权力;联盟中央在全苏行使外交、国防、外贸、交通、邮电等方面的权力,其他经济、财政、内务、司法、文教等方面国家管理权归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行使。仿效苏联宪法制定的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关于“双重主权”也有大体类似的规定。 第四,两国的议会都实行两院制,分设联盟(联邦)、民族两院。其中民族院又都实行民族代表比例制。两国宪法都规定,民族院与联盟(联邦)院在立法方面拥有同等权力,以利于对国内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均给予应有考虑。 两国在联邦体制的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在联邦中央与共和国之间的权限划分上,即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两国成立之时,都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了集权主义的政权形式。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在这两个国度遇到了截然相反的命运。苏联成立10余年之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联共(布)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内集权制的加强决定了联邦体制上的集权倾向的强化。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新规定了联盟国家与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这部宪法使联盟中央拥有了组织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管理全联盟性银行和全联盟性企业、批准加盟共和国内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的组成等权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联盟部门管理体制;该宪法规定加盟共和国必须“完全依据苏联宪法而制定该加盟共和国宪法”,“凡遇加盟共和国法律与全苏联法律相抵触时,均以全苏联法律为准”3,大大提高了联盟国家法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从情报新闻看军事情报的保密与公开

从情报新闻看军事情报的保密与公开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何为情报新闻,以及它与军事情报保密之间的关系。军事情报作为国家机密程度较高的一类情报,是情报新闻所梦寐以求的情报源,而过分的限制情报新闻的发展必将导致相关新闻业的萎缩乃至崩灭,所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当本着有利有理的原则,收放有度,掌握好平衡,才能使二者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情报新闻,军事情报,保密,公开 一、引言 情报,对我们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说它熟悉,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什么时候换装,就业政策会有怎样的改变,甚至是追求自己钟意的异性时也会用到“情报”。说它陌生,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神奇机密的事件:007、CIA、中国国家安全局等等,这是我们普通人所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事物。 何为情报?1989年版《辞海》作出了如下定义:获得他方有关情况以及对其分析研究的成果,按内容和性质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军事情报和科技情报等。军事情报与政治、经济、科技等情报是紧密联系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对情报的定义还是比较笼统的,它既指情报资料,也指情报分析与研究成果,还指情报的交流与传播等多层含义,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我国情报学相关研究的不足。而从国内外的观点分析,人们给情报所下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情报,又可称为信息,即一切知识性的信息都可称为情报;狭义情报,即指特定信息,信息与情报在使用中无法互换,前者的外延远远大于后者。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信息的公开性与情报局有的保密性。这点从英文中反映的很明显——军事情报military situation、secret intelligence;而不是information。 二、情报新闻 与情报和信息之间关系类似,新闻与信息之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从属关系,而情报与新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二者都具有一些质的相似性。首先,它们都应当是真实的事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主要的要求,也是新闻学最起码的常识;至于情报,作为用于消除不确定性保证高效行为的数据,对真实性的要求更是一目了然。其次,它们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突出一个“新”字,即最新,最近,强调其固有的时效性,若无“新”字之含义,便可认为已是陈年老史,失去其原有意义了;而情报的时效性虽不明显如新闻,但也不是不激烈——前一秒A情报还能是六月菖蒲,下一秒就可能沦为十月菊花。这点从情报解密的时间限制上也可看出端倪。再次,它们都要进入传播渠道,最终指向信息上的消费者,二者在被采集完成后并不是为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也,而是必须迅速进入传播渠道,达到信息消费者手里,以保证其发挥出价值。最后,好的新闻与情报具有同样的功能,新闻不应仅仅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而不对窥测不清,情况不明的领域进行探究,满足于表面的毛梢。好的新闻应当是具备一种情报功能,能帮助公众决策,它产生于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具有一种论断性,即结论。好新闻给公众提出的结论,这恰恰是情报的一大特点所在。 那么,对于情报与新闻的结合——情报新闻,我们的定义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通过情报源获取的,秘密而又是具有普遍兴趣的,具有情报性质的新闻信息”这条定义比较切合。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普通新闻。前者于后者相比,主要特征在于新闻源即为情报源,所获信息带有秘密性而又具有普遍兴趣以致带有了新闻的信息特征。这里也就点明了一个问题——传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试析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汇总

试析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 王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北京,100087 摘要:本文所说的民族问题,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 系问题。它之所以超越一国范围而出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干预的加强、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不当等诸多国际和国内因素所造成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The phrase of "ethnic problem" used in this articlereferres to such a kind of a country's internal problemsconcerning its ethnic groups or between/among the ethnicgroups. The reason why the ethnic problems within a countryhave displayed a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beyond a country's scope lies in the changes of balance ofinternational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strengthening ofinternational interferences,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policies toward ethnic groups of states concerned, and a lotof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the negtiveinfluence of ethnic problem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serve to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民族问题,一般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不是国 际政治的主要研究对象,纯属一国内部事务。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股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使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突破了国家边界的限制,登上了世界政治的大舞台。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借口“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出于自身利益而在世界各地实施所谓“人道主义干预”,这一方面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权不可侵犯、内政不容干涉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新的国际政治发展态势不能不引起多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民族与民族问题 关于民族这一概念,历来存在相当大的争论,加之英文翻译成了中文后产 生的歧义,更加剧了人们对这一历史的和现实的概念的不同看法。限于篇幅,本文希望强调的是,民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具有国家背景的所谓政治民族,此种民族是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来讲的,相当于英文中的nation;二是指国家内部以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等等不同背景相区分的人们共同体,相当于英文中的ethnic group,people等等,即所谓文化民族。(注:请参见拙文:《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由于对民族有两种基本理解,对民族问题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