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8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8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80例疗效观察
19 2 1 0 实施 》 9502 1 。 1 . 4疗效 观察 1 . 两组 疗 效 比较 : .1 4 两组 患者 治疗 后疗 效 比较 结果 见表 1 。
表 1两 组 患 者 治 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疗 效 比 较
疹所 特 有 的节 段性 疱 疹 。偶尔 , 毒散 布 到脊 髓 前 角细 胞 及运 动 病
【】陈庆 元 .六 神 丸 外 治 带 状 疱 疹 5 3 4例 疗 效 观 察 I】新 医学 , J .
鄂尔多斯 市东胜 Ⅸ人 民医院 ( r0 0 o70 ) 21年 8 2 00 月 0日收稿
1 9 ,31 ) 9 . 9 22 ( : 8 15
1 一般 资 料 :本组 8 例仅 为 2 0 年 1 20 年 1 月 门诊病 《 病 源 候沦 ・ 病诸 候 - 带疮 候 》 : 带疮 者 , 腰 生状 如甑 . 1 0 07 月~ 09 2 诸 疮 甑 说“ 甑 缠 例, 年龄 1~ 2 平 均 4 66 岁, O岁, 4 例, 3 例 ; 程 3 1 天 。 男 2 女 8 病 ~2 带 , 以 为名 。” ・ 肯 堂 《 因 明 王 证治 准 绳 ・ 医 》 疡 日说 :或 问 : 生 “ 缠腰
3 讨 论
然 发 生, 簇 性水 疱 排列 成 带 状 , 一侧 周 围 神经 分 布 区出 现, 集 沿 伴 析 两组 间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 ) 明治 疗 组优 于 对 照组 。 P 00 , 5说
对 于 带状 疱 疹我 们 的祖 先很 早 就记 载 过 这 种病 : ・ 元方 隋 巢
生地 1g 泽泻 1g延 胡 索 lg车 前 子 lg包 煎) 日 1 , 煎 等 , 烂 流水 , 于者 多疼 , 脾 、 5、 2、 O、 5( 每 剂水 作 较 此属 肺二 经 湿热 , 宜 除 湿 胃苓 汤 。 治

中药内服外涂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涂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涂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弥可保、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组加用龙胆泻肝汤内服和干地龙粉浸泡液外涂患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外涂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标签:龙胆泻肝汤;内服;外涂;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蛇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通常由水痘-带状病毒感染所致,常同时损及皮肤和神经,好发于春秋两季,成人患者较多。

临床多表现为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成丛状的红色疱疹,常伴局部较剧烈疼痛,可引起失明,耳聋,但更多表现为遗留神经痛。

笔者对30例带状疱疹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和外涂,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符合带状疱疹标准(除外肝肾功能损害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1岁,病程3~7d,疱疹发于头面部6例,胸胁部18例,腰骶部及腹股沟区6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0岁,病程2~6d,疱疹发于头面部4例,胸胁部19例,腰骶部及腹股沟区7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均静滴NS+阿昔洛韦0.5g/d,肌注弥可保0.5mg/d,维生素B1 10mg 3次/d,连续用药10d,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菌药物。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内服(1剂/d)和干地龙粉浸泡液外涂患处(5~6次/d)。

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0g,柴胡10g,泽泻10g,木通6g,生地黄15g,当归15g,山栀10g,黄芩10g,车前子15g,甘草6g,根据症状可随诊加减,如头面部可加葛根、川芎、菊花,胸胁,腰骶部可加郁金、延胡索、金铃子;血热明显者可加牡丹皮、白茅根、丹参等,继发感染者可加用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等。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8例临床观察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8例临床观察
o d s 1 4 2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n t o o r a l me d i c i n e p l u s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6 8 c a s e s ;a c u p u n c t u r e
c a n t .Co n c l u s i o n O r a l me d i c i n e a n d a c u p u n c t u r e t r e a t me n t o f p o s t h e r p e t i c n e u r a l g i a e f f e c t i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a n d n o s i g n i ic f a n t a d —
g r o u p a n d t h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ro g u p a n d w 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ro g u p , t h e t o t a l e f e c t i v e r a t e o f o r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w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g r o u p ,4 6 c a s e s ; me d i c i n e o r a l g r o u p 2 8 c a s e s ,c o mp a r e d t h r e e g r o u p s o f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Re s u l t s T h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t r e a t me n t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其临床特点为丛聚性水泡,一般沿神经走向呈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伴神经性疼痛。

中医认为此病系肝火内炽或湿热蕴蒸所致,故糜烂渗出、红斑灼痛为本病的特点。

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抗病毒及对症为主,以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疼痛。

笔者收集了近年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治疗1.1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治疗早期躯干带状疱疹17例。

穴位注射药物有VitB?100 mg、VitB??250μg、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用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入以上药物。

治疗组17例,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至阳穴向上斜刺0.5~0.8寸,患侧期门穴沿肋间神经向外斜刺0.3~0.5寸,患侧天池穴上向外斜刺0.5寸,患侧曲池穴直刺1.0~1.5寸,患侧外关穴直刺0.5~1.0寸,于针刺同时每穴缓慢注射药物1ml。

皮肤出现红斑及疱疹者,除以上取穴外再配以药物沿皮损边缘分别取上、下、左、右四处俞穴,按以上方法一次性注射,再辅以口服药物。

治疗一周后,15例治愈,2例好转,治愈率88.2%,好转率11.8%,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火针点刺、针灸加罐依次用火针、拔罐、毫针、艾灸疗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369例。

方法:常规消毒病灶部位,用贺氏货真烧灼炽热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为度。

将备好火罐扣在疱疹部位,留罐3~5min,待疱内液体充分流出后起罐,局部再行严格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毫针针刺前常规消毒,用2寸28号华佗牌毫针围刺疱疹周围,再针刺患侧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待针刺得气后起,1次/d。

艾灸用清艾条1支点燃后悬灸病灶局部,每次30min,1次/d。

369例患者1次治愈82例,占22.2%;3次治愈241例,占65.3%;5~7次治愈46例,占12.5%。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经随访无后遗症。

2 中药治疗2.1 大黄大黄细粉50~200g,以浓茶水或酒适量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1~2次/d,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刮掉再涂。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带状疱疹132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带状疱疹132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带状疱疹132例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本组132例均为随机住院病人,其中男70例,女62例,年龄16~71岁。

疱疹分布于肋间者70例,分布于头颈、双上肢者11例,背部者24例,腰腹者14例,双下肢者10例,多部位者3例。

病程2~17天。

另外,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带状疱疹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9例;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

中药治疗组:①外用药:硫磺、蜈蚣、青黛,3味药研细搅匀,用食醋调成稀糊状,将药糊均匀涂于皮损部位,厚约0.2cm,然后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日1次。

②疱疹破溃渗出者予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之剂,普济消毒饮加减。

位于腰腹者,予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位于双下肢者予以清熱凉血,除湿解毒汤(生薏米、土茯苓、丹皮、山栀、金银花、地丁、滑石、通草、连翘、白茅根、大青叶、板蓝根、元胡、乳香等)。

对照组:疱疹皮损部位每日常规消毒1次,采用暴露疗法,西医应用抗病毒保护神经以及止痛药物。

疗效标准:①用药后疱疹创面愈合,仅留有浅红色为治愈;②疱疹创面缩小75%以上为显效;③疱疹创面缩小50%以上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结果本组患者132例中治愈121例(91.7%),显效11例(8.3%),全部有效(100%);对照组中无效14例病人,给予中药外敷,内服治疗1个疗程后,全部治愈。

在应用中药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讨论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

本病的发生是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可因神经内伤、肝胆火盛、脾湿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

通过治疗本组带状疱疹患者,有以下特点:①止痛作用快,外涂药物后药力直达病所,立觉清凉痛缓。

②疗程短疗效好,不留后遗症。

所有经过治疗的患者,无1例遗留神经痛症状。

③随访1年无疾病复发者。

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病,常表现为皮肤疱疹和神经痛。

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清肝利湿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缓解症状和加速痊愈。

中药涂擦则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病灶,促进皮肤愈合。

通过临床观察方法,我们发现该联合疗法能有效缓解疱疹症状、减轻疼痛感,并促进病情好转。

实验结果显示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明显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带状疱疹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联合疗法的机制,为带状疱疹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清肝利湿汤、口服、中药涂擦、临床观察、治疗、临床价值、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带状疱疹疹病。

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免疫力下降、疲劳、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进行控制,但由于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且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

针对这一现状,一些研究表明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清肝利湿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袪风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体内湿热的环境,中药涂擦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局部,减轻疼痛和瘙痒感。

目前关于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尚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现有治疗手段中寻求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带状疱疹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清肝利湿汤口服联合中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中医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疼痛68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疼痛68例疗效观察
岁 , 均 6. 平 4 8岁 ; 程 2~7天 , 均 5 5天 ; 损 位 病 平 . 皮 于 头面 、 部 者 2 颈 O例 , 干 部 者 3 躯 6例 , 肢 者 1 四 2
疱 停 止 再 发 的 天 数 ; 2) 痂 : 开 始 治 疗 到 水 疱 、 ( 结 指 血疱 全 部 干 燥 、 痂 的 天 数 ; 3) 痂 : 开 始 治 疗 结 ( 脱 指 到水 疱 、 疱 、 燥 结 痂 后 脱 落 的天 数 ;4) 痛 缓 血 干 ( 疼 解 : 开 始 治 疗 到 疼 痛 减 轻 的 平 均 天 数 ; 5 疼 痛 消 指 () 失 : 开 始 治 疗 疼 痛 消 失 的 平 均 天 数 ; 6 疱 疹 后 遗 指 ()
( 附表 ) 见
2 m , 日 3次 ; 肌 胞 注 射 液 2 , 肉 注 射 , 日 5 g每 聚 ml肌 每 1 次 ; t 0 mg 肌 肉 注 射 ,每 日 1 次 ; t1 Vi 10 , B Vi 2 B 5 0x , 肉 注射 , 日 1次 ; 格 氏 液 2 0 l 01 肌 g 每 林 5 m +阿 普
洛韦 0 2 g静 脉滴注 , 日2次 。局 部配 合外 用百 .5 , 每
2 治 疗 方 法
2 1 对 照 组 病 毒 灵 0 1 , 日 3 次 ; 炎 痛 . .g 每 消
3 2 疗 效标 准 痊 愈 : 床 症 状 消 失 , 发 热 、 . 临 无 疼 痛 , 者 自我 感 觉 好 ; 效 : 床 症 状 减 轻 ; 效 : 患 有 临 无 临 床 症 状 及 皮 损 未 消退 或 加 重 。 33 治 疗 结 果 两 组 临 床 症 状 治 疗 前 后 比 较 。 .
× c 最 大 为 6×2 c 8 m, 6 m。 随 机 分 为 试 验 组 和 对 照 组 。试 验 组 6 8例 中 , 4 男 3例 , 2 女 5例 ; 年龄 6 3~8 7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63例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63例
维普资讯

5 6・
中 国 中 医药信 息 杂 志
20 0 2年 1 第 9卷 第 1 0月 0期
中 医药治 疗 带状疱 疹 6 3例
刘 永 忠
( 川 省 内 江 市 中 医 院 内 江 6 1 0 ) 四 I 4 0 0 带状 疱疹 是 一种 临 床 常 见 的 由病毒 引起 的 急性 炎症 性 皮 肤 病 。 以 其 灼 痛 、 奇 痒 、 成 簇 水 疱 沿 身 体 一 侧 的 皮 肤 周 围 神 经 呈 带 状 分 布 为 临 床 特 征 。 笔 者 近 年 来 采 用 中 药 内 服 和 局 部 涂 敷 治疗 该 病 6 3例 , 得 满 意 效 果 , 报 道 如 下 。 获 现
和住 院 病 人 。
2 治 疗 方 法
方选 龙 胆 泻 肝汤 加 昧 :龙 胆 草 2 g 栀 子 1 g 黄 芩 1 g 泽 泻 0, 5, 5,
1 g 木 通 l g 车 前 子 1 g 生 地 黄 2 g 当 归 1 g 柴 胡 1 g 5, O, 5, 4, 5, 5,
蚤 休 2 g 千 里光 3 g 甘 草 l g 水 煎服 3剂 。外用 紫草 3 g 0, 0, O, 0,
芦 荟 1 g 冰 片 1 g 青 黛 1g 甘 草 l g 共 研 细 末 麻 油 浸 泡 外 5, 5, 5, O, 涂 患 处 。 6 月 1 日二 诊 ,自述 : 外 用 药 一 涂 上 患 处 , 刻 有 7 立 清 凉爽 心 的 感觉 , 痛 逐 减 大 半 。服 药 后皮 疹 停 止 发展 , 面 疼 颜
2 1 中 药 内 服 .
肿 胀灼 痛 渐 退, 疱疹 部 分 已开 始 萎缩 干 涸 , 痂 , 以进 食 , 结 可 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败 酱草 、 虎杖 ; 于上肢 者加 姜黄 ; 发 发于 下肢加 牛 膝 、 独 活; 大便 干结 者加 生 大黄 ; 不 能 寐 者 加夜 交 藤 、 枣 夜 酸 仁 。每 天水 煎服 1 , 2服 , 剂 分 每次 1 0 ; 0 ml 7~1 d为 1 0
疗程。
正 固本 。 治疗 组在水 疱 结 痂 天数 、 全 止 痛天 数 、 … 完 用
痛未 完全 消失 ; 无效 : 状 疱 疹基 本 消 退 , 带 皮肤 灼 热 疼
痛无 明显好 转 。
2 2 临 床 结 果 经 1 d治 疗 , 疗 组 3 . 0 治 6例 , 照 组 对 6 8例 为 2 0 0 4~2 0 0 9年 我 院 门诊 患 3 2例 , 临床症 状 、 征效果 如 表 1 体 。中药 治疗 组带 状疱
1 0例 , 四肢部 8例 。对 照组 3 2例 , 男性 2 例 , 性 1 1 女 1
例; 年龄 2 6 5~ 5岁 ; 疹 分 布 于头 面部 1 皮 9例 , 干 部 躯 9例 , 四肢部 4例 。两 组 年 龄 、 病程 、 疹 分 布 及 严 重 皮
程 度差 异无显 著性 ( 0 0 ) P> . 5 。
肢 可加 用姜黄 等 。对 老年 患 者 还应 重 视 益 气养 血 、 扶
1 g 泽 泻 1 g 车 前 子 1 g 黄 芩 9 , 子 9 , 丹 皮 5, 5, 5, g栀 g牡 1 g 大青 叶 1 g 板 蓝 根 1 g 野 牡 丹 根 3 g 延 胡 索 2, 5, 5, 0,
1g甘 草 1g 5, 0 。加 减 : 部 红 点 赤 肿 者 加 赤 芍 、 局 连翘 ; 皮 色暗黑 而痛 者加 桃 仁 、 花 ; 发 于 头 面者 加 菊 花 、 红 疹 蔓 荆子 ; 于胁肋部 者加 柴 胡 、 楝 子 ; 于 腹部 者 加 发 川 发
1 2 治 疗 方 法 .
注 : 组 比 较 P <0. 5。 两 0
3 讨 论
1 2 1 治疗 组 采用 口服 中药 汤 剂 , . . 拟用 泻 火 解 毒 、
清 热 利 湿 之 法 。药 用 龙 胆 草 1 g 紫 草 1 g 生 地 黄 0, 0,
笔者认 为 , 中药 治疗带 状疱 疹应着 重 于 3个方 面 :
( 文 校 对 : 春渝 本 庞 收稿 日期 :01 2 0—0 2 ) 2— 0
1 2 2 对 照 组 口服 阿昔 洛 韦 10 mg d 分 5次 口 .. 00 / ,
服; 弥可 保 2片 , 3次/日, 消炎痛 胶 囊 2 mg 次 , 日 1 5 / 每 次 口服 , 7~1 d为 1 程 。 0 疗
药 天数 均短 于对 照组 ; 组差 异有 显 著性 ( 0 0 ) 两 P< .5 。 可 见 中药治疗 带状 疱疹 在 缩 短 病程 、 缓解 疼 痛 等 方 面
具 有 较 好 的效 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贺 芳 . 爱 刘 6例 [ ] J .中 国 中 医 急 症 , 0 5,4 7 :3 . 20 1 ( )6 8
4 ,6 . 61 4 5
量 的活力 , 降低 血清 脂褐质 的含 量 。决 明子 有 降脂 、 抗
血小 板聚 集作用 。因此 本 方 通 过 扶正 增 强 脾 肾 功能 , 改 善脂质 代谢 , 并重 用 除 湿化 痰 、 活血 化 瘀 药 , 而确 从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 稿 日期 : 0 0一O 21 1—3 ) 0
福 建省 厦 门中 医院( 门 3 1 0 ) 厦 6 0 9
带状 疱疹 是较 常 见 的病 毒 性 皮肤 病 , 病 与 机 体 发 的细胞免 疫功 能减 退 , 毒 激 发 有关 。本 病 除皮 肤 损 病
2 结 果
2 1 疗效标 准 .
痊 愈 : 状 疱疹 完 全 消 失 , 带 皮肤 灼 热
①清 热解 毒 、 病 毒 , 理 研 究 证 实 , 抗 药 紫草 、 蓝 根 、 板 大 青 叶等有 较强 的抗病 毒作 用 , 抑制疱 疹病 毒复制 ; 可 ② 行气 活血 止 痛 应 贯 穿 治 疗 的全 过 程 ; 应 辨证 施 治 。 ③ 根据 疱疹 发生 部位不 同 , 可分别 加用 引经药 , 如头 面部 可 用黄芩 、 川芎 , 腰部 可 用杜仲 , 胸胁部 加 用川楝子 , 上
疹 的治愈 率 、 总有效 率都 优于对 照组 ( 0 0 ) P< . 5 。
表 1 两组 带状 疱 疹 临床 效 果 比较 [ ( ) n% ]
11 一般资料 .
者, 随机 分为 两组 。治疗 组 3 6例 , 性 2 男 4例 , 女性 l 2
例; 年龄 2 5 0~ 8岁 ; 疹 分 布 于头 面部 1 皮 8例 , 干 部 躯
保 有效 的降脂 作用 。经 观 察 疗 效 可靠 , 可 长 期 服 用 并
而 不伤 正气 。
中药 治 疗 带状 疱 疹 6 8例 临床 观察
单敬 文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医药疗法
d i 1 . 9 9 ji n 1 0 —9 4 2 1 . 8 0 9 o:0 3 6 / .s . 0 3 8 1 . 0 0 0 .6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一8 1 3 — l 1 0 —9 4 2 1 )0 —4 80

13 。 48
光 明中医2 1 0 0年 8月 第 2 5卷 第 8期
C G M A g s 2 1 . o 2 . J MC u ut 0 0 V l 5 8 参 考 文 献
[ ] 周 仲 瑛 . 医 内 科 学 [ ] 北 京 :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0 6 4 9 1 中 M . 中 2 0 :5 —
害外, 常有 神 经痛 , 尤其 是 老 年 患 者疼 痛 剧 烈 , 重影 严
响 患者 的睡 眠和正 常生 活 。笔 者近 年采用 中药 治疗本 病, 疗效较 为满 意 , 现报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疼痛 完全 消失 ; 有效 : 状 疱 疹完 全 消 失 , 肤灼 热 疼 带 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