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近代以来,二胡音乐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二胡演奏技巧、曲风流派以及重要作品等方面,对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进行综述。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二胡音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二胡技巧逐渐丰富起来。
二胡开始采用指板式演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音乐要求。
同时,二胡音乐开始融入了西方的和声、节奏和演奏技巧,使其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
二胡音乐的发展与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一批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胡芦巴是20世纪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技巧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积极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使二胡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郭祥霆、丁善德等也为二胡演奏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雅俗共赏的音乐理念得到了强调,民间艺术如二胡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阎肃在这一时期开始探索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结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梅花三弄》和《二泉映月》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二胡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和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二胡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曲风流派层出不穷。
其中,民间曲风和西洋古典曲风成为二胡演奏的两个重要方向。
民间曲风如京剧二胡、川剧二胡等,以其情感表达和戏曲音乐特色吸引了广大观众。
而西洋古典曲风则在演奏技巧、和声体系和曲调结构等方面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今天,二胡音乐已经可以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流行、爵士等。
二胡音乐在中国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二胡音乐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不仅在各种音乐演出中活跃起来,还在传统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胡音乐也开始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如与交响乐团合作的《二泉映月》等。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中国二胡早在唐朝就出现了,谓之为奚琴,当时用竹片摩擦而发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二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当中,真正让这件乐器变身的时间却很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对乐器演奏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并在作品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后,这才为她后来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甚至是起决定性的基础。
继刘天华以后,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又对在演奏及作品方面作了进一步拓展,二胡音乐就更加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民乐的发展,二胡音乐也突飞猛进,现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件民族乐器了。
下面就来谈谈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情况。
一、演奏技巧方面二胡音乐发展了一千多年以来,在技巧方面,实际上一直处在民间状态。
从刘天华开始,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借鉴吸收了西洋的作曲理论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对二胡演奏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
长期以来,二胡一直都在一个把位上演奏,在他的研究下,扩展到许多个把位,使得二胡音域一下宽广了许多,这在当时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后来又对按弦、揉弦做了改进,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在乐器演奏方法出现重大变革的形势下,演奏技巧的新发现如雨后春笋之势。
右手方面有了长弓、中弓、短弓之分,后又发明了顿弓、抛弓、顿跳、颤弓等。
左手技巧出现了各种滑音、颤指、揉弦、打音、换把等。
这一来,二胡无论在音域、音色、音量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时期,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二胡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二胡作品方面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二胡音乐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二胡新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江河水》等作品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又一次二胡艺术发展高峰。
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二胡音乐作品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二胡作品以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大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以及传统二胡演奏曲目的范围,使二胡的演奏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
浅谈中国近现代器乐的发展历程-主要以二胡的发展历程为例

浅谈中国近现代器乐发展历程—主要以二胡的发展历程为例辽宁师范大学116029摘要:1919年至1949年的37年里,中国的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趋势呈现一致,并且形成了这一时期历史下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不断地沉淀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乐器不仅有着许许多多的种类和演奏形式,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还运用这些民族乐器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民族乐器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符号。
关键词:乐器、二胡、音乐家、发展历程前言:我国是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远在大约三千年半以前,我国早期的传统乐器制作就早已逐步显现露出展示了其它艺术的某些独特性与艺术多元性,在安阳曾侯乙古墓遗址出土过的一批文物标本中,编钟、编磬、鼓、箎钟、笙箫、琴、瑟、排箫等十八种古代乐器标本共15件,其中种类之全、数量之多都可以证明我国民族乐器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丰富了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些也是我们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发展历程近代新的民族器乐体系是由近代新型民族器乐艺术与古代传统民间器乐两部分综合构成出来的,谈到近代新型民间器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上要显得比古代传统民族器乐发展更加充分的更加丰富,新型民间的民族器乐创作的各类现代艺术作品大部分也都是近代新创作过的。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族乐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
器乐独奏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渔舟唱晚》、《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
二、中国近现代二胡的发展历程1915-1949年为我国二胡创作的第一个初创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二胡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国内大批适合社会上各个生活阶层音乐创作演奏人才。
这些器乐作品大部分是使用了沉重的艺术笔调和较为精干凝练的现代音乐话语,表达唱出的了年轻作曲家的对当下社会现状深深的矛盾不满,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无助的无奈,以及内心对于更遥远的新生活美好的美好期待。
朱昌耀与《江南春色》

朱昌耀与《江南春色》作者:徐梦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二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极富歌唱性的传统民族器乐之一。
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独特,极富表现力等特点广受人们的喜爱。
江南地区作为二胡艺术发展的摇篮,孕育出一代代作曲家和二胡演奏家。
朱昌耀先生作为“南派”二胡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二胡演奏以及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上,都有着他独特的见解。
本文主要通过对朱昌耀先生生平的了解,从人文、环境等方面考虑,浅析朱昌耀的二胡艺术所产生的原因,以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为例,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整体结构和演奏技巧、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演奏技巧;“南派”二胡;朱昌耀;江南春色【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二胡是中国传统的弓弦类乐器,二胡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二十世纪是二胡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衍变都对其影响巨大。
江苏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二胡这件草根乐器带进了高等学府,用音乐带领迷茫的人们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的成立,二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题亦呈现多样化,曲目内涵加深。
在一代代二胡艺术家共同努力下,中国二胡的发展逐步进入了全民化、多元化的新时期。
近年西方乐器文化不断的渗透,我国的传统乐器无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器乐关注度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一、二胡简介(一)二胡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在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来自北方,故认为是胡人制造,所以被叫做胡琴,沈括《梦溪笔谈》里有“马尾胡琴随汉车”,唐朝诗人岑参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
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近百年来,二胡音乐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许多民间合奏的场所中,常常能看到二胡的身影,它是一件伴奏的好乐器,也是许多流浪艺人谋生的工具。
一直到刘天华的出现,这位一代宗师将二胡进行了改良,为二胡设立了千金,借鉴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大拓宽二胡的音域范围,改良了音色,丰富了表现力,他使这件叫花子乐器登上了大雅之堂。
浅谈近现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

2 0 1 4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5No . 3 Ma r . 2 0 1 4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胡 曲创 作开始 进 入一 个新 的发 展 阶段 。
斯》 等高难度乐 曲。用 两根 弦演奏 四根弦的作 品无疑
二 胡是 中国古老 的 民族拉 弦乐器 之一 。 二 胡最 大不满与抨击。 这首乐曲也开创了二胡这件乐器的 初被称为胡琴或南胡 , 在沈括的《 梦溪笔谈》 中有关 演 奏 风格 , 对后世 影 响深远 。 于胡琴最早的文字记载 , 称“ 马尾胡琴随汉车 ” 。根 但 是这 时 的二胡 还没 能走 出 民间的艺 术状 态 , 据史书记载 , 二胡 的前身可能是“ 奚琴” ( 稽琴 ) , 在 真正把 二胡带 入艺术 殿 堂的是二胡 大师刘 天 华 唐代的北方奚族 , 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 ( 1 8 9 5 — 1 9 3 2 ) 。 刘天华先生创作 了二胡十大名曲《 病 的叫奚琴。到了公元 1 1 世纪 ,宋代音乐理论书籍 中吟》 《 良宵》 等, 使二胡真正走人了独奏的时代。 刘 《 乐书》 有关于奚琴的记载 : “ 奚琴本胡乐也 , 出于弦 天华先生继承并发扬了二胡的演奏风格及特点 , 它 而形亦类焉 , 奚部所好之乐 , 善其制 , 以竹扎之 , 至 借鉴了西方小提琴 的演奏的大段落颤 弓以及音乐 今民间用焉。 ” 关于胡琴的记载在《 元史 ・ 礼乐志》 有 创作手法 , 并确定和运用了多把位的演奏手法。所 这样一段文字 : “ 制如火不思 , 卷颈龙首 , 二弦 , 有弓 有这些, 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 捩之 , 弓之弦以马尾 。 ” 明代尤子求《 麟堂秋宴图》 所 深刻性, 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 绘的胡琴 图与现在 的二胡很相似 ,即卷颈龙首 , 二 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 , 使二胡成为民乐中的主角与代 弦, 用马 尾拉 奏 , 并 置有 千斤 。 二胡 这件 乐器历 史 悠 表 ,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久, 但在近现代以前它主要是用于各戏曲伴奏的乐 二胡从这时起真正地走入了专业演奏的时代。 件, 没有 固定的演奏技法与独奏乐 曲 , 都是乐师根 第二 时期 : 改革 发展期 ( 1 9 4 9 — 1 9 8 9 ) 据歌 曲的感觉 即兴 配器 , 演 奏手 段也 比较 单 一 。但 建 国初期 百废 待 兴 , 人 们都 积极 地 投 身到社 会 进入近现代以来 , 随着西方音乐 的传人以及 国乐大 主 义建设 的大潮 中 , 文学艺 术 界也 在积 极 地 响应 国 师的努力 , 这件古老的乐器也终于在 民族音乐 中脱 家 的号 召 。在这 一 时期 , 中国社会 发生 的最 深刻 、 最 颖而出, 登上了独奏的舞台。 彻 底 的变化 同样 给二 胡 艺 术 创作 带 来 了巨 大 的时 第一 时期 : 改革 萌芽 期 ( 1 9 3 0 — 1 9 4 9 ) 代推进力, 由此, 二胡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尝试均有了 这一时期二胡的演奏艺术正处于民间状态 , 多 新 的历史性 的突破与发展 。在此之前 , 经 由二胡大 是 以伴奏音乐为主 ,但是 已经有 了开拓创新 的萌 师 刘 天华 的改革 , 二 胡 已经确 立 正统科 学 的演 奏手 芽 。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个代表人物华彦钧 , 他 法 , 所以这一时期继承 了前人 的创作 手法 , 创作 了 饱尝社会疾苦 , 靠拉一把二胡要饭度 日, 也因此经 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二胡独奏 曲,如 《 喜送公粮》 历他创作出了一首旷世之作《 二泉映月》 。 这首乐曲 《 乡村售货员》 《 赛马》 等。 这些乐曲在技术上较前一 是 民间乐 曲 的结构 , 由于作者 经 常走 动 于大街 小巷 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乐曲演奏速度和技巧方面 要饭度 日, 也受 当地 民歌 的熏陶 , 所 以即兴演奏久 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 但是在乐 曲表现上因为受到社 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首乐啦的最初结构 。 我们现在 会 的影响 , 表现主题 比较单一 , 多是以赞美党 、 歌颂 听得这个版本是后人修改的, 通过这首质朴的乐曲 社会 主义 为 主 , 政 治意 义 比较浓 厚 。 由于文 化 大革 反映出作者当时心里的极大地苦闷 ,但又无 可奈 命 动荡 的十年 , 全 国各行各业都受到 了影响 , 二胡 何, 每天晃晃度 日, 也表现 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极 创作也基本处于建 国初期的状态 。 文革” 结束后 , 二
二胡发展历程

通常,一把新制作的二胡,它的发 音一般是不够悦耳的,需要经过几个月 甚至几年的使用,等到蟒皮的性质逐渐 稳定之后,音色才会柔美动听。因此, 选购新二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将来 的发展前途。
沈括《梦溪笔谈》载:“马 尾胡琴畔汉车,曲声犹自怨单 于”。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 有一乐伎拉奏乐器,此器卷颈, 二弦,以弓奏之,为我们提供了 珍贵的图象。
到了元代,随着少 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 的交流和融汇,胡琴的 形制又有了新的发展, 更加接近于现在的龙头 二胡。那时候,胡琴不 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和 合奏,而且还广泛地用 于军队的演奏活动当中。 也就是从元代开始,胡 琴的名称便逐渐成为中 国拉弦乐器的泛称了。
二胡的琴弦一般使 用丝弦或者是钢丝弦, 两根弦的粗细是不一样 的。从50年代以来,钢 丝弦已经被普遍地采用 了。
二胡上五种常用定 弦是15弦、52弦、63弦、 37弦和26弦。其中15和 52这两种定弦通常称作 基础定弦,属于按把法, 应用也比较广泛。其余 三种定弦属于切弦法。
三、胡琴分支
高胡 《雨打芭蕉》
板胡 《月牙五更》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 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 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豫剧、河 北梆子、评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 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 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 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 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 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 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 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 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 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 新成员"。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 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 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 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 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 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 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 年任该校校长, 1922 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 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 年入清华学校,1921 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 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 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 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 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
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
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
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
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
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
二胡是我国极具民
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
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
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
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
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
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
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
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
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
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华彦
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50~60年代二胡的制作
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
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现留存有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
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
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是创作于1950
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
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
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
之皓月一般的乐曲。
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
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
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经典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
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
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艺术家,他的传播途径是街头巷尾的谈唱,比较当下的
网络歌手自由的传播模式,乔建中认为,这些有利条件是阿炳当年无法拥有的,但要再出现一个阿炳,却很难。
“艺术要不得一点浮躁,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
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
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人是一种启发。
”
来源于民间的阿炳音乐,每一次弹奏时都有即兴地创造,这来源于阿炳几
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仅仅关注弓法、指法、音准、力
度的学院化教学,仅仅一首《二泉映月》的弹奏,无法诠释出阿炳音乐的全部
内涵。
所以对阿炳精神、阿炳音乐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加细化,使之成为非遗
传承保护的一个独特范本。
阿炳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
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
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
《二泉
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
能流传千古的曲子。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
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气质淳直、粗犷健朗。
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
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
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
苏江阴人,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近代二胡一代宗师,一生致力于
改进国乐,他把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实践和创作使
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
他改进了二胡古老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
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很多的演奏方法,还创立了一整套演奏、创作、教学方法,为二胡表现更广泛的音乐内容和时代风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
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延用至今。
他还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
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
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
他借鉴了小提琴和西
洋作曲理论,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其主要作品有:1918年,他在病痛中完成的二胡名曲《病中吟》初稿,此曲抒发了他对社
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怒心情。
其后,他又创作了《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名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
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
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
乐改进的成果。
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
的模拟自然音响鸟叫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丰富的二胡的演奏技巧。
《烛影
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
刘天华研究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学习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
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
术生命力。
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二胡上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
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
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
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
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在现代二胡的飞速发展中,大量的移植和借鉴西方的技术手法,虽然在民
乐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技术体系,从民间的乐
器发展为独立的艺术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特性,今天的我们应该
思考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融合民族特色,是今后二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
是保持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思想,更是作为当代民乐工作者值得深思和钻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