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热型恶心呕吐偏方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恶心和呕吐一同出现。
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于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以及它们对湿热黄疸和相关症状的疗效。
一、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镇痛黄连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湿热黄疸非常有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黄连可以口服或煎煮成药膏外敷,具体用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二、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黄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可以煎服或泡水喝,每日2-3次,剂量视情况而定。
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降脂利胆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含有黄连等中草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利胆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解毒片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具体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栀子:泻火解毒、利胆排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它具有泻火解毒、利胆排黄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栀子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以煎汤、泡酒或加入糖果等制成制剂服用,具体用法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龙胆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龙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龙胆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龙胆草可以煎煮汤剂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
六、滑石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滑石粉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湿热黄疸导致的黄疸和恶心呕吐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滑石粉可以煎服或外敷,具体用法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七、茵陈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茵陈蒿可以缓解症状。
茵陈蒿可以煎煮成药膏外敷,或煎服,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民间妙方秘方:恶心呕吐

民间妙方秘方:恶心呕吐民间妙方秘方:恶心呕吐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醋矾糊外敷止呕方剂: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
制用法:上三味共调成糊状。
用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时后可发生止呕作用。
功效:消积解毒、清热散癖。
用治呕吐不止、泄泻。
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方剂:萝卜1个,蜂蜜50克。
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
分2次吃完。
功效:健脾,和中,养胃。
用治恶心呕吐。
白胡椒半夏治呕吐方剂: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份。
制用法:前两味共研细末。
鲜姜煎汤。
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大丸粒。
每服30-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暖肠胃。
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呕方剂:甘蔗汁半杯,鲜姜汁1汤匙。
制用法:甘蔗汁是将甘蔗剥去皮,捣烂取的汁液。
姜汁制法与此同。
将两汁和匀稍温服饮,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和胃止呕。
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用料】萝卜l个,蜂蜜50克。
【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
分2次吃完。
.【功效】健脾,和中,养胃。
用治恶心呕吐。
白胡椒半夏治呕吐【用料】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分。
【制用法】前两味共研细末。
鲜姜煎汤。
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豆大丸粒。
每服30一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暖肠胃。
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活鲫鱼治反胃吐食方一【用料】活鲫鱼1尾,苍术20克,绿矾(皂矾)10克。
【制用法】鱼去肠杂物,不动鱼鳞,将苍术及绿矾填入鱼腹,用黄泥裹封,烧干存性研末。
以米汤送服,每次5克,每日2次。
【功效】调胃,实肠。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
中医认为呕吐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所致,因此治疗呕吐的方子多以调和脾胃、疏肝理气为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
1. 健脾止呕汤:
-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
-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呕。
- 用法:将上述药材按比例配伍,水煎服。
2. 疏肝和胃散:
-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生姜。
-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 用法:将药材混合,煎汤服用。
3. 理气止呕丸:
- 组成:木香、砂仁、白豆蔻、厚朴、生姜。
- 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 用法:将药材研末,制成丸剂,温水送服。
4. 清热止呕饮:
- 组成:黄连、黄芩、竹叶、石膏、甘草。
- 功效:清热泻火,和胃止呕。
- 用法:将药材煎汤,温服。
5. 温中止呕汤:
- 组成:干姜、附子、肉桂、白术、甘草。
-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6. 养阴止呕汤:
- 组成: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
- 功效:养阴润燥,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在使用这些方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呕吐时,还应注意调整
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也是治疗呕吐的重要环节。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
中医认为,呕吐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来调理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炙甘草汤:将炙甘草9克、白术9克、薄荷6克、枳壳6克、生姜汁15毫升、麦芽糖适量,加水煎煮服用。
该方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恶心呕吐等症状。
2.治满汤:将干姜3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白术6克、生姜炖服。
该方可以健脾祛湿、消食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吐食不化等症状。
3.半夏泻心汤:将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术8克、炙甘草6克、生姜汁5毫升、鸡蛋清1个,加水煎煮,过滤后喝汤,再将剩下的药渣煮熟的鸡蛋一起吃掉。
该方可健脾开胃、安胃化湿、化痰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痰困滞等症状。
4.防己地黄丸:将防风6克、防己6克、地黄30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制首乌10克,研粉和牛黄胆汁制成丸剂,每次服用2粒,每日3次。
该方可利水消肿、健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水液停聚引起的呕吐。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养对于呕吐的治疗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呕吐是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因此,在饮食方面,建议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汤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煎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总之,中药治疗呕吐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饮食调养也是中药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治疗。
中医治呕吐偏方大全(专业文档)

中医治呕吐偏方大全(专业文档)蜂蜜姜汁治呕吐【功能主治】和胃止呕。
用治反胃呕吐。
【偏方组成】蜂蜜2汤匙,鲜姜汁1汤匙。
【用法用量】上述2味加水1汤匙调匀,放锅内蒸热。
稍温,顿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呕吐患者50例,其中服用2天而愈的21例,3~4天而愈的28例,5天而愈的1例。
豆腐白汤治呕吐【功能主治】凉胃,止呕。
用治饭后腹胀不舒、口苦发粘、舌苔厚、食无味或反酸嗳气,以及水土不服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
【偏方组成】豆腐300克,盐适量,味精少许。
【用法用量】水开后下料,煮20分钟。
食饮。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9例,其中效果显著者28例,有效者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蒲猬饮治呕吐【功能主治】化湿行气,制酸止痛。
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蒲公英15克,炒刺猬皮、甘松香、枳壳、白芍、胡黄连、石斛各10克,乌贼骨12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3次,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吐酸嘈杂40例,痊愈3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其中痊愈者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1个月。
半夏陈皮治呕吐【功能主治】利水渗湿,降递止呕。
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半夏、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白术、桂枝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本病30例,结果除1例加用西药治疗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最少服药2剂。
芦根绿豆粥治呕吐【功能主治】止呕利尿。
用于湿热呕吐及热病烦渴、小便赤涩,并解鱼蟹中毒。
【偏方组成】绿豆100克,芦根100克、生姜10克,紫苏叶15克。
【用法用量】先煎芦根、姜、苏叶,去渣取汁,人绿豆煮作粥。
任意食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愈29例,除2例无效外,其余27例均在短期治愈,有效率为93.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中医治疗呕吐,几种相当可靠的经验方!

中医治疗呕吐,几种相当可靠的经验方!呕吐是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但不要一见到呕吐就用止呕药来处理,因为有些呕吐,是人体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祛除病邪的本能。
譬如我们有时饮食不注意,吃了一些霉烂或有毒的食物,或贪食过量,胃中胀饱不安,都会引起呕吐。
这样的呕吐,能排除胃中的淤积和毒素,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非常有益的。
正因如此,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人为地造成呕吐,这就是中医临床治病八法之一的吐法。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呕吐不能排除病邪,又不能自己制止,频频发作,以致妨碍进食,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这就是病态,就必须给予治疗。
祖国医学中止呕的药物是很多的,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简单的如下。
(一)生姜、半夏这是治呕吐用的最广泛的两味药。
我国有名的古代内科专著《金匮要略》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这里的“诸”,是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谷不得下”,就是影响进食。
呕吐既然影响进食,就不能听之任之,非治疗不可了。
小半夏汤是半夏和生姜两味药所组成,这就说明半夏和生姜是止呕的常用药。
临床处方,也常常是见到呕吐就加入生姜、半夏。
半夏配生姜之所以能治呕吐,是因为二药能把胃的上冲之气降下去,把胃的痉挛之性缓解开,这称为降逆和胃止呕。
但是这两味药,都是温性药,最适用于胃中偏寒的呕吐,而临床所见到的呕吐症,病机是多样的,并不一定都是胃中寒,因此,要用生姜、半夏治疗“诸”呕吐,在配伍方面,还有其各不相同的“诸”法在。
譬如《寿世保元》上有一首治热吐的方子:半夏(姜制)6g,干葛6g,青竹茹12g,甘草2.5g,加入生姜、大枣水煎服(剂量据临床经验酌改现代剂量,以下同)。
这个方子,实际是小半夏汤加入干葛、竹茹两味凉性药和大枣所组成,因为加了凉性药,也就适用于热性呕吐了。
半夏和生姜,如果配伍得法,固然可以治疗热性呕吐,但是热性呕吐还有更简便的小方效方,就是一味芦根。
(二)芦根芦根是芦苇的地下横根,是治热吐的特效药,而且药源普遍,各地的下洼水潦之处都有。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引言呕吐,也称作吐泻或呕吐泄泻,是指胃肠道内容物经食道、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气引起的。
为了有效地治疗呕吐,中医学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案。
1. 食疗方案1.1. 平胃和中的方案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材料:黄三仁30g,白术10g,生姜适量。
•方法:将黄三仁、白术研磨成粉末,与生姜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黄三仁能健脾开胃,白术能健脾和胃。
生姜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
1.2. 清肝胃火的方案适用于肝胃实火型呕吐。
•材料:生柿子30g,麦冬10g。
•方法:将生柿子捣烂,与麦冬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生柿子能清热泻火,麦冬能滋阴清热,两者结合可以清肝胃火,缓解呕吐症状。
2. 草药治疗方案2.1. 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热毒痰热型呕吐。
•组成: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石膏10g,白鲜皮10g。
•用法:上述材料研粉,每次取5g,用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作用:复方黄连素片具有清热解毒、清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呕吐症状。
2.2. 保和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组成:僵蚕2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红枣30g。
•用法:将上述材料煮汤,去渣,取汤液,分两次服用,每日2次。
•作用:保和丸具有健脾和胃、止呕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症状。
3. 穴位按摩方案3.1. 大椎穴按摩•位置:大椎穴位于颈椎第7棘突下方隆突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揉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大椎穴能舒肝理气,降逆宽胸,缓解呕吐症状。
3.2. 内关穴按摩•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阳池与二里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以搓圆的方式按摩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内关穴能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减轻呕吐的症状。
结论中医治疗呕吐症状的方案多样且有效。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中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呕吐症状中具有显著疗效。
下面将就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一、导逆止呕法1.木香导滞汤组成:木香、白术、陈皮、黄连、枳实、升麻、枳壳、厚朴。
功效:健脾化滞,理气止呕。
将以上药材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并在适当的时间内服用,可用于呕吐症状比较明显且胃气逆滞的病情。
2.半夏导滞汤组成:半夏、陈皮、白术、枳实、木香、黄连、山楂、枳壳、厚朴。
功效:降逆导积,理气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胃气逆滞导致的呕吐症状,可疏通气机,解除呕吐。
二、化湿止呕法1.炙姜黄连散组成:炙姜、黄连。
功效:燥湿降逆,理气止呕。
将炙姜和黄连按比例混合研末,用时加水提取或将其包入药袋,放入口中含漱,可有效缓解因湿邪阻滞导致的呕吐症状。
三、补脾止呕法1.南姜黄牡丹散组成:南姜、黄连、黄芩、白芍、黄酒、干姜、厚朴。
功效:燥湿温中,理气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症状,可温中健脾,补益脾气,缓解胃气逆滞。
2.砂仁丸组成:砂仁、白术、干姜、厚朴、大黄、黄芩、黄连、枳实。
功效:行气调中,理气止呕。
该方可用于胃气不和导致的呕吐症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疏通气机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停止呕吐。
四、清胃安神法1.白附片组成:白附子。
功效:降逆宽胃,止呕安胎。
该药材可用于孕妇呕吐严重、胃气逆滞且伴有心烦、失眠等症状,具有调和脾胃、安神止呕的作用。
2.凌霄瓜藤汤组成:青黛、半夏、黄连、茯苓、薯蓣、木瓜、荷叶、川贝、白扁豆、陈皮等。
功效:清胃泻热,祛痰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胃热痰滞所致的呕吐症状,可清胃泻热,消除痰饮,从而改善呕吐。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呕吐症状的方法。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药,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的病因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原则,并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3.患者在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若有不适或药物不耐受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湿热型恶心呕吐偏方
*导读:湿热犯胃恶心呕吐食疗方剂1、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
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分1-……
*湿热犯胃恶心呕吐食疗方剂
1、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
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分1-2次温服,连服2天。
有化湿、清热止呕功效。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食。
2、竹茹、蒲公英各30克,白糖适量,前2味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代茶分次饮用。
有清热消炎、降逆止呕功效。
3、薏苡仁、粳米各30克。
将薏苡仁洗净加水煮烂,再加粳米煮成粥。
每日1次,连服2-3天。
有清热湿止呕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