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思维,它在当代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层次;一方面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又从当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中,不断吸取心得营养,获得新的信息,以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正如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写道: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性造福于人类、它的实际活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1]。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具有独特而有效的社会功能,才使其具有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坚实基础。

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增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由于生产力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时,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成为促进生产力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通过其在生产中的运用而实现的,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的因素,只有经常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方面的支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劳动生产力经历了主要依靠人的体力到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开发的过程。在目前,体力劳动者的作用逐渐下降,智力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二,改善和创新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史表明,每一项工具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以往的机器主要是人的体力的增强和四肢的延伸,而现在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并能代替人们的一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从繁杂、枯燥和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第三,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任何自然资源能够成为劳动对象,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来发现,还要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科学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整个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种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态势,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大众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和喜悦的同时,也要面对和承受着许多迷惘、困惑,甚至是一定压力和痛苦。而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悖论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发挥科学技术的最大作用。其布局是否合理,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物质文明进步[3]。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第一,从发展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工业为主的阶段,转化为满足精神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劳务部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主的阶段。第二,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准,必须进行职工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第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如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新能源等。这些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速度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日趋加大。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科学已成为最活跃的社会因素,普遍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之中,由此引起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的连锁性变化,从而必须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进行改变。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一,科学技术进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现在,人们不但用机器代替自己的体力劳动,且逐渐代替部分脑力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体力支出相应地减少,更多地依靠智力和知识的支出,从而导致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相对减少,与之配套的服务业成了人们就业相对集中的新领域,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将使生活空间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展,世界变“小”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地域和文化上的距离缩短了。这将扩大人们的交往内容,提高人们的交往频率,增强人们活动的社会性和全面性。第三,科学技术将使生活时间及其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由于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社会生产生活资料的时间大多缩短;同时,由于家庭生活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大减少了家务劳动时间,这都意味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增多,从而增加人们的休闲、享受和学习的时间。第四,科学技术进步促使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改变,科学发明所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给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科技新成果在消费品生产中的运用,带来了消费品市场的空前繁荣。人们不再满足于消极的物质消费,而是日益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费,使人们精神生活内容不断充实和多面展开。

近年来,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多次号召全党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时至今日,我们对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已比较重视,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对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动力作用还不够重视,甚至缺乏认识。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重要支柱第一,科技作为生产力,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科技由于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进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技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甚至直接就是精神产品的载体。第二,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自然科学在人们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具有多种认识功能,即发现自然规律的功能、解释自然现象和本质的功能和预见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的功能。而自然科学的这种认识功能又都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实现的。技术的发展,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日益增多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因而,科技发展状况成为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第三,科技是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界未来面目的真实反映。所以,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天然同盟军,自然科学的每一发现,都是对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批判。第四,科学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影响。科技的研究活动教育人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和敢于与谬误作斗争的革

命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将会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到社会精神生活的面貌和人们思想品德的修养。

一代精神文明的发展,首先始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基本的原动力[5]。一般说来,科技进步促进观念更新,有以下几个特点。通过产业结构的革新,促进人们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科技进步首先促进产业结构的革新。而产业结构的革新的完,必然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观念的变化。第一,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根本改变。人们从崇拜自然,到近代工业社会以来的大自然征服者以及现在的两者协调发展的思想,都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科学化和民主化。小生产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验型意识在管理中占支配地位。轻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知识、人才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现代化大生产是“智力型”的生产方式。智力在形成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旧观念,趋向重视科技和教育、重视知识和人才。同时,科学和民主总是协调发展的,要树立群体普遍的民主意识,就非依赖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不可。第三,科技改变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因为科学可以直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科学还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启迪思想,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如生物进化论等近代科学的发展,对打破科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起了直接的作用。三、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开始就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帮助。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是最强大的杠杆。”

2 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一直蓬勃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趋势日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因苏东剧变而陷入低谷。社会主义运动与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鲜明反差的情势,使它们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有机联系问题上格外引入关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对科技的迫切需要,已成为摆在当今社

会主义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社会主义迫切需要科技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否认的。首先,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科学技术为中坚力量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基础上的。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保证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目前,世界正掀起一个知识经济的浪潮,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好机会。先进者有基础厚实,先行一步的优势,而后来者也可以做到:第一、吸取先行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第二、与先行国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新产业或者直接采取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第三、科学文明难,使用却比较容易,后来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利用先行者的技术。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加快自己的发展,就能使我们在经济、技术方面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以此来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

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这些都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下面重点阐述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叶美芳.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科技批判理论思想之比较[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7-89.

[2]陈曼. 科学文化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王洪清, 杨德才. 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J]. 社会主义研究, 2002(3):55-57.

[4]姚雪, 刘艳伟. 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J]. 家教世界, 2012(10):88-88.

[5]吴义生. 科学技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青岛出版社, 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