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切割缝合实验报告结论(3篇)

切割缝合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切割与缝合作为外科手术中的基本操作,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外科手术过程,让学生掌握切割与缝合的基本技巧,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2. 掌握切割与缝合的基本技巧;3. 了解不同缝合材料的特点与适用范围;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模拟人体组织、手术刀、手术剪、缝合针、缝合线、剪刀、持针器等;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模拟人体组织固定在实验台上,戴好手套,检查手术器械;(2)切割:按照要求进行模拟组织的切割,观察切割面;(3)缝合: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按照不同的缝合方法进行缝合,观察缝合效果;(4)拆除:在缝合完成后,拆除模拟组织,观察缝合线的牢固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切割:在切割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手术刀的使用方法,切割面平整,无撕裂现象;2. 缝合:学生按照要求选择了合适的缝合材料,掌握了不同的缝合方法,缝合效果良好,缝合线牢固;3. 拆除:在拆除模拟组织时,缝合线未发生断裂,表明缝合效果良好。

1. 通过本次切割缝合实验,学生掌握了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 学生掌握了切割与缝合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面平整、缝合材料选择、缝合方法选择等;3. 学生了解了不同缝合材料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为实际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4. 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切割与缝合技巧;2. 增加实验内容,如不同缝合材料的比较、不同缝合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结合实际手术案例,让学生了解切割与缝合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打结缝合实验报告

打结缝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外科打结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2. 熟悉常用缝合方法及其应用。

3. 提高手术操作技能,确保手术缝合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X日三、实验地点外科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外科手术器械:持针钳、剪刀、镊子、止血钳、缝合针、缝合线等。

2. 模拟组织:肌肉组织、皮肤组织等。

3. 其他:无菌手套、消毒液、无菌巾等。

五、实验方法1. 打结训练(1)单结:将线头拉直,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捏住线头,另一只手将线头绕过食指和中指,然后拉紧线头,形成一个简单的结。

(2)方结:在单结的基础上,将线头再次绕过线圈,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线圈,拉紧后即为方结。

(3)外科结:在方结的基础上,再次将线头绕过线圈,形成一个更加牢固的结。

2. 缝合训练(1)单纯间断缝合:将针线穿过组织,保持针线垂直,从一侧切口穿入,从另一侧切口穿出,拉紧线头,形成结扎。

(2)单纯连续缝合:从一侧切口穿入,连续穿过组织,从另一侧切口穿出,拉紧线头,形成连续的缝合线。

(3)8字缝合:从一侧切口穿入,穿过组织后,将针线穿过另一侧切口,形成一个8字形状,拉紧线头,形成结扎。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无菌手套,铺好无菌巾,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2. 打结训练(1)在模拟组织上练习单结、方结和外科结的打法。

(2)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结的打法,确保结扎牢固。

3. 缝合训练(1)在模拟组织上练习单纯间断缝合、单纯连续缝合和8字缝合。

(2)注意缝合的深度、方向和针距,确保缝合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4. 总结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七、实验结果1. 打结训练:掌握了单结、方结和外科结的打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扎方法。

2. 缝合训练:熟练掌握了单纯间断缝合、单纯连续缝合和8字缝合的方法,能够根据组织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

八、实验讨论1. 打结是外科手术中重要的基本操作,掌握打结技巧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外科缝合实验报告

外科缝合实验报告

外科缝合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外科缝合实验,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技能,提高外科手术操作水平。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次实验所用材料包括缝合针、缝合线、模拟皮肤、手术器械等。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模拟皮肤上进行简单线性缝合,第二部分是进行复杂的切口缝合。

实验过程,首先,将模拟皮肤固定在实验台上,然后进行简单线性缝合。

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握针姿势,调整适当的力度和角度,将缝合线穿过皮肤组织,完成缝合。

在进行复杂的切口缝合时,需要根据切口形状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掌握正确的缝合技巧,保证切口的愈合效果。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操作人员逐渐掌握了外科缝合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线性缝合和复杂切口缝合。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外科缝合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实验结论,外科缝合是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对于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操作人员增强了对外科缝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外科手术操作水平。

实验总结,外科缝合实验是外科技能训练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操作,操作人员能够不断提高外科缝合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外科缝合技能的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外科手术操作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外科缝合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外科缝合技能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单纯连续缝合实验报告

单纯连续缝合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医学实验中心外科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指导教师:陈教授一、实验目的1. 熟悉单纯连续缝合的操作方法。

2. 掌握缝合线的打结技巧。

3. 了解不同组织缝合的适用性。

二、实验原理单纯连续缝合是一种常用的外科缝合方法,适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等组织的缝合。

其原理是通过连续的缝合线将伤口边缘拉近,达到闭合伤口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1. 新鲜猪皮组织(用于模拟皮肤组织)2. 猪肌肉组织(用于模拟肌肉组织)3. 缝合线(2-0号)4. 无菌手术器械包5. 缝合针6. 消毒液7. 指导书籍和图谱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猪皮组织和猪肌肉组织分别放置在无菌培养皿中,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 皮肤组织的缝合:a. 将猪皮组织平铺在实验台上,用手术刀在猪皮组织上制作一个长5cm、宽2cm的伤口。

b. 将缝合针穿入缝合线,调整缝合针的角度,使其与伤口边缘垂直。

c. 在伤口的一端进针,缝合线穿过皮肤全层,然后从另一侧皮肤穿出。

d. 按照一定距离(约1cm)连续进针,直至伤口另一端。

e. 将缝合线拉紧,打结,确保缝合线与皮肤组织紧密贴合。

3. 肌肉组织的缝合:a. 将猪肌肉组织平铺在实验台上,用手术刀在肌肉组织上制作一个长5cm、宽2cm的伤口。

b. 同样将缝合针穿入缝合线,调整缝合针的角度,使其与伤口边缘垂直。

c. 在伤口的一端进针,缝合线穿过肌肉全层,然后从另一侧肌肉穿出。

d. 按照一定距离(约1cm)连续进针,直至伤口另一端。

e. 将缝合线拉紧,打结,确保缝合线与肌肉组织紧密贴合。

4. 缝合线打结:a. 将缝合线的一端绕过另一端,形成一个环。

b. 用手指将环拉紧,形成一个结。

c. 用剪刀将多余的缝合线剪断,保留一定的长度,以便后续的拆线。

5. 观察与记录:缝合完成后,观察缝合部位的愈合情况,记录缝合线的质量、打结的牢固程度以及伤口的愈合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皮肤组织缝合:缝合线质量良好,打结牢固,伤口愈合平整,无感染现象。

缝合的实验报告

缝合的实验报告

缝合的实验报告缝合的实验报告引言:缝合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伤口处理和皮肤修复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缝合材料和方法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并对缝合技术进行评估和改进。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为了比较不同缝合材料和方法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组实验:A组使用传统缝合线进行缝合,B组使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C组则采用缝合胶进行伤口闭合。

对照组D则不进行任何缝合。

2.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包括传统缝合线、可吸收缝合线和缝合胶。

实验设备包括手术刀、缝合针、显微镜和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首先,在实验对象的背部制造相同大小的伤口,然后按照不同组别的要求进行缝合。

缝合完成后,记录下伤口愈合的时间和质量,并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伤口愈合时间比较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使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的伤口愈合时间最短,其次是传统缝合线,缝合胶的伤口愈合时间最长。

对照组D中未进行缝合的伤口则无法愈合。

2. 伤口愈合质量比较在显微镜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我们发现使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的伤口愈合质量最好,伤口边缘紧密,无残留缝线。

传统缝合线的伤口愈合质量次之,缝合胶的伤口愈合质量相对较差。

3. 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被机体吸收,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因此能够避免二次伤口和感染的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缝合线需要手术取出,虽然使用方便,但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和疼痛。

缝合胶虽然方便快捷,但对于大面积伤口的闭合效果不佳,容易导致伤口裂开。

三、实验结论与改进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使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伤口缝合能够获得最佳的愈合效果。

2. 传统缝合线虽然使用广泛,但在伤口愈合时间和质量上略逊于可吸收缝合线。

3. 缝合胶虽然方便快捷,但对于大面积伤口的闭合效果不佳,不适用于所有伤口。

针对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推广可吸收缝合线的使用,减少传统缝合线的应用。

外创缝合实验报告

外创缝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外科缝合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不同缝合材料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3. 提高对外科缝合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医学院外科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手术刀2. 手术剪3. 缝针4. 消毒巾5. 缝线6. 油纱7. 无菌手套8. 碘伏9. 消毒棉球10. 生理盐水五、实验对象1. 实验动物:兔子(雌性,体重约2kg)2. 人工外创:模拟皮肤切口六、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无菌手套,铺好消毒巾,将兔子固定在手术台上。

2. 消毒:用碘伏对兔子皮肤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3. 切开:用手术刀在兔子腹部模拟皮肤切口,注意避免损伤深层组织。

4. 止血: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点,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血凝块。

5. 缝合:- 单纯间断缝合:选取合适的缝线,将缝针从伤口一侧垂直刺入,穿过深层组织,从另一侧穿出,形成第一个缝合点。

重复此过程,直至伤口完全闭合。

- 单纯连续缝合:将缝针从伤口一侧垂直刺入,穿过深层组织,从另一侧穿出,形成第一个缝合点。

接着,将缝针从伤口另一侧穿入,从之前缝合点的下方穿出,形成第二个缝合点。

重复此过程,直至伤口完全闭合。

- 锁边缝合:将缝针从伤口一侧垂直刺入,穿过深层组织,从另一侧穿出,形成第一个缝合点。

接着,将缝针从伤口另一侧穿入,从之前缝合点的上方穿出,形成第二个缝合点。

重复此过程,直至伤口完全闭合。

6. 包扎:用油纱覆盖伤口,用绷带进行包扎。

7. 术后观察:观察兔子术后伤口恢复情况,记录伤口愈合时间。

七、实验结果1. 实验动物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感染迹象。

2. 不同缝合方法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如下:- 单纯间断缝合:愈合时间较长,但伤口愈合效果较好。

- 单纯连续缝合:愈合时间较短,但伤口愈合效果一般。

- 锁边缝合:愈合时间适中,伤口愈合效果较好。

八、实验讨论1. 外科缝合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掌握正确的缝合方法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缝合实验报告

缝合实验报告

缝合实验报告缝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缝合实验,了解缝合材料的种类、特点以及适用领域,掌握正确的缝合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1. 缝合线: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种,可吸收线可分为可吸收缝合线和可吸收缝合丝两种。

2. 缝合针:有直针、弯针、切割针等多种类型。

3. 缝合夹:用于夹住缝合线,以便进行缝合。

4. 实验动物:例如小鼠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消毒器械、手套,做好实验准备。

2. 选择适当的缝合材料和缝合针,准备缝合线和缝合针。

3. 将实验动物置于实验台上,用消毒酒精消毒动物体表面。

4. 根据实验需要,用缝合夹夹住缝合线的一端,将其穿过需要缝合的部位。

5. 用缝合针从另一侧刺入动物组织,与缝合线相连,然后再返回穿刺的位置,形成缝线。

6. 按缝合需要,连续穿刺,在动物组织中形成缝线。

7. 缝合结束后,将缝线的一端和夹住的一端固定,完成缝合。

8. 如果需要,对缝合处进行处理,如涂抹抗生素药膏等。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流程,进行了多组缝合实验,完成了对不同材料、不同针种进行缝合的比较。

观察实验动物的缝合部位,记录不同缝合材料和缝合针的缝合效果。

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讨论与总结: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缝合材料和缝合针的适用范围有一定差异,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缝合针对缝合效果有重要影响。

2. 在进行缝合实验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损伤实验动物的组织结构。

3. 缝合实验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能够提高缝合技术的水平,促进伤口的愈合。

4. 通过本次实验,对缝合材料的种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六、实验心得: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对缝合材料和缝合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缝合针,并且掌握了正确的缝合技巧和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实验动物的缝合部位,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单纯间断缝合的实验报告

单纯间断缝合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单纯间断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2. 了解单纯间断缝合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3. 熟悉缝合器械的使用方法;4. 提高缝合技能,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1. 皮肤缝合模型;2. 皮肤缝合针;3. 缝线;4. 皮肤剪;5. 消毒液;6. 消毒棉签;7. 纱布;8. 皮肤缝合针持;9. 镊子。

三、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皮肤缝合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消毒液清洁实验区域,将缝合针、缝线、皮肤剪等器械准备好。

2. 操作步骤:(1)将皮肤缝合模型切口边缘对齐,用皮肤剪修剪整齐。

(2)左手持皮肤缝合针持,右手持皮肤缝合针,将针头垂直刺入皮肤切口边缘,深度约为针头长度的1/2。

(3)将针头穿过皮肤切口,从对侧皮肤切口边缘穿出,注意保持针尖垂直。

(4)左手用手术钳抓住针体,右手用针持将针头穿过缝线,使缝线与针体连接。

(5)将针头穿过对侧皮肤切口边缘,从对侧皮肤切口边缘穿出。

(6)将针头穿过缝线,使缝线与针体连接。

(7)重复步骤(3)至(6),完成整个缝合过程。

(8)在缝合的最后一步,将针头穿过缝线,使缝线与针体连接,形成打结。

(9)检查缝合效果,确保缝合部位平整、紧密。

3. 实验结束:将缝合后的皮肤缝合模型用消毒液消毒,用纱布覆盖,妥善保存。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顺利完成单纯间断缝合操作,缝合部位平整、紧密,无撕裂现象。

2. 实验分析:(1)单纯间断缝合是一种常用的缝合方法,适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等组织的缝合。

(2)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针尖垂直,避免针尖损伤组织。

(3)缝合时,应确保缝合部位平整、紧密,避免出现空隙或撕裂现象。

(4)缝合线的选择应根据缝合部位和张力大小进行选择,以减少痕迹和异物反应的风险。

(5)在缝合过程中,应注意缝合线的张力,避免过紧或过松。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单纯间断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了单纯间断缝合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提高了缝合技能,为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外科手术器械及其使用【学习目的和要求】1.认识常用的手术器械。

2.掌握外科常用器械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能。

3.掌握常用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器材】手术刀、手术剪、血管钳、手术镊、持针钳、拉钩、缝合针和缝合线等。

一、手术刀1.种类有固定刀柄手术刀和活动刀柄手术刀两种。

活动刀柄手术刀常用,由刀柄和刀片两部分组成。

2.执刀的姿势①指压式②执笔式③全握式④反挑式3.用途①锐性分离(如切割);②钝性分离(用刀柄分离组织);③代替线剪切断缝线,代替手术剪切开腹膜等。

主要用于锐性分离。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用刀刃的突出部分切割;②用力要适当;③避免用刀尖插入深部看不见的组织,以免造成副损伤;④握刀柄的位置要适当,过低妨碍视线,过高控制不稳,影响操作。

二、手术剪1.种类分为组织剪和线剪两种。

①组织剪:用于剪断组织。

其尖端较薄,剪刃锐利。

分大小、长短、弯直等种类,直剪用于浅部操作,弯剪用于深部操作,使手和剪刀柄不妨碍视线。

②剪线剪:用于剪断缝线。

剪线剪前端钝而直,刃较厚,一侧刃尖部有一弧形凹陷,剪线时将缝线放于此处。

三、手术镊1.种类根据手术镊的尖端是否有齿分为有齿镊(鼠齿镊)和无齿镊(平镊)两种。

2.用途用于夹持、稳定或提起组织以利切开和缝合等操作。

四、止血钳1.种类①分直、弯两种②分大、中、小号,③蚊式止血钳④有齿止血钳⑤“无损伤”血管钳,2.用途①夹出血点和血管止血;②钝性分离组织;③牵引缝线。

不要用它夹皮肤、脏器和脆弱组织,防止损伤组织。

五、持针钳1.种类分为握式持针器和钳式持针器两种。

2.用途用于夹持缝针缝合组织。

缝针应夹在持针器的前端,夹缝针的中后1/3交界处,针尖向上倾斜30度左右,缝线应重叠1/3,以便于操作。

六、缝合针1.种类①有眼缝合针,无眼缝合针。

②根据缝合针的形状,缝合针又分为直针,1/2弧形,3/8弧形③根据缝合针前端的形状,缝合针分圆锥形和三角形二种。

2.用途用于缝合组织。

实验二外科打结法【学习目的和要求】1.学会外科手术中的三种打结法。

2.掌握正确外科打结法的技巧。

3.了解打结时的注意事项。

4.掌握手术中的剪线和外科拆线的方法。

【器材】示教细绳、持针钳、血管钳、丝线卷、线剪。

1.结的种类有方结、三叠结和外科结三种。

①方结:又叫平结,由两个方向相反的结组成,是手术中最常用的结,用于各种缝合时的打结和结扎小的血管。

方结不易滑脱。

②三叠结:又叫加强结,是在方结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结,共3个结,第3个结的方向与第1个结相同。

三叠结比较牢固,结扎后不易松脱,常用于大血管和肠线的结扎。

③外科结:打第一个结时绕两次,然后再打第二个结。

第一个结绕两次使缝线的摩擦面增大,打第二个结时第一个结不易松脱。

外科结牢固可靠,多用于大血管、张力较大的组织和皮肤缝合。

此外,在打结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结,常见的错误结有假结和滑结两种。

①假结:打结时两结方向相同即可打成假结。

假结易松脱,要避免打此结。

②滑结;打方结时,两结方向虽然相反,但两手用力不均,只拉紧一根缝线,形成滑结。

滑结易松脱,要避免打此结。

2.打结的方法常用的有单手打结、双手打结和器械打结三种。

3.打结注意事项①打结时两手拿线的两个末端,并且两侧线应等长。

②收紧缝线时要求三点成一直线,即左、右手的用力点和结扎点成一直线,不可成角上提,否则结扎点容易撕脱。

③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的方向应相反。

④两手应用力均匀。

⑤深部打结时,最好一手食指伸到结旁以指尖顶住一根线,另一手握另一根缝线缓慢拉紧,否则易松脱。

4.剪线①剪线方法:术者打结完毕后,将双线尾提起稍偏向术者的左侧,对面助手用稍张开的剪刀沿拉紧的结扎线向下滑至结处,再将剪刀稍向上倾斜,然后剪断。

倾斜的角度取决于要留线头的长短。

②留线头的长度:丝线,皮肤留5mm,皮下留1 mm,较大血管留3 mm,肠线留5 mm,不锈钢丝留5~10 mm,将钢丝头扭转。

实验三缝合【学习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组织缝合方法。

2.掌握正确组织缝合的技巧。

3.了解组织缝合时的注意事项。

【器材】血管钳、手术镊、缝合针和缝合线、持针钳等。

1.对接缝合⑴单纯间断缝合:又称结节缝合,是最常用的缝合方法;适用于皮肤、皮下、筋膜、腹膜、血管、神经、胃肠道等的缝合。

优点:①操作简便、迅速;②即使个别缝线断裂,其他缝线不受影响,整个创面不会裂开;③如果切口感染,可将少数缝线拆除排液。

缺点:使用缝线较多。

⑵单纯连续缝合:是用一条长缝线连续地缝合一个切口;用于腹膜、胃肠道、子宫和膀胱的缝合,很少用于皮肤和皮下缝合。

优点:节省缝线,密闭性好。

⑶连续锁边缝合①缝合方法与单纯连续缝合法相似,只是在缝合时将缝线交锁;②这种缝合能使每一针缝线在进行下一次缝合前得以固定;③多用于薄而活动性较大的部位(皮肤)缝合。

缺点:一处缝线断裂,全部缝线松脱,使切口裂开。

⑷表皮下缝合①又称真皮缝合,美容缝合,适用于小动物;②缝合时,缝针在切口一侧的真皮穿过,再从另一侧真皮穿出,打结,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平行切口缝合,最后在真皮下打结;③一般用可吸收缝合材料。

优点:皮肤无普通缝合针孔的瘢痕。

缺点:有连续缝合的缺点,张力强度较差。

⑸十字缝合①结节缝合法连缝两针,然后打结,缝线在切口上交叉呈“x” 形或“十”字形;②用于张力较大的皮肤缝合。

⑹压挤缝合①适用于犬猫肠管吻合时的单层间断缝合;②压挤缝合法是将肠管的浆膜和肌层分别相对接,粘膜和粘膜下层内翻,使肠管密切对接,防止液体漏出和保持正常的肠腔容积。

2.内翻缝合用于胃肠、子宫、膀胱等空腔脏器的缝合。

⑴伦勃特(lembert)氏缝合法又称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是胃肠手术的传统缝合方法,缝合浆肌层,不单用,应先全层缝合胃肠道,然后用此法缝合浆肌层。

伦勃特氏缝合法分为间断和连续两种,常用间断伦勃特氏缝合法。

①间断伦勃特氏缝合法缝线分别穿过切口两侧浆肌层,然后打结,使部分浆膜内翻对合。

此缝合方法用于胃肠道的外层缝合。

②连续伦勃特氏缝合法第一针缝合和打结操作同间断伦勃特氏缝合法,然后用同一缝线进行连续浆肌层缝合,最后留线尾,在切口一侧打结。

用途同间断法。

⑵库兴(cushing)氏缝合法又称连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也是浆肌层缝合。

第一针缝合和打结操作同间断伦勃特氏缝合法,即先在切口一端做一浆肌层间断内翻缝合,然后用同一缝线平行于切口做浆肌层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端(与表皮下缝合相似)。

常用于胃、膀胱和子宫浆肌层缝合。

⑶康乃尔(connel)氏缝合法与库兴氏缝合法相同,仅在缝合时缝针贯穿全层组织。

可用于胃、肠和子宫的缝合,用的比较少。

⑷荷包缝合即连续环状浆肌层缝合。

主要用于①比较小的胃肠穿孔的缝合;②胃、肠及膀胱造瘘管固定时的缝合;③肛门的假缝合(术前);④直肠脱垂还纳后的缝合,不收紧,小动物留一指通过。

内翻缝合方法中只有康乃尔氏缝合法缝合全层,其余都是缝合浆肌层。

3.张力缝合⑴间断垂直褥式缝合①距创缘8mm处做一结节缝合不打结,然后针于同侧距创缘4mm处刺入皮肤,越过切口到对侧穿出皮肤,打结;②缝合时要求第二针刺入真皮下,使切口皮肤不外翻;③针距5mm;④用于张力较大的皮肤缝合。

⑵间断水平褥式缝合又称纽孔状缝合,“u”形缝合。

①距创缘2~3mm做一结节缝合不打结,针平行切口向前8mm做第二个结节缝合,打结;②针距4mm;③适用于血管和腹膜的缝合。

⑶近远—远近缝合优点:创缘对合良好,具有一定抗张力强度。

缺点:需线较多,费时多。

组织缝合的注意事项1.缝合时要尽量减少缝线的用量;2.缝合时应松紧适度,针距一致;3.尽量用间断缝合,少用连续缝合;4.缝合时缝针呈直角刺入组织,拔针时按针的弧度和方向拔出;5.缝合皮肤时应防止内翻,缝皮下时不要留死腔;6.缝腹膜时不要将腹内脏器缝在腹膜上;7.空腔脏器缝合后要求闭合性好,不漏气不透水,不能让内容物溢入腹腔,不能使内腔过于狭窄。

实验四包扎法【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绷带的种类。

2.掌握几种常用的卷轴绷带包扎法。

2.练习夹板绷带与石膏绷带的装置与拆除。

【器材】纱布、医用脱脂棉、卷轴绷带、石膏绷带、胶带等一、包扎法的概念与种类一、种类根据敷料和绷带的性质及其用法不同,包扎法分为以下4种:1.干绷带法2.湿绷带法3.生物学敷法4.硬绷带法二、包扎材料1.敷料①纱布:②海绵纱布:③棉花:2.绷带①卷轴绷带:多用纱布制成,用途最广;②复绷带;③夹板绷带;④支架绷带;⑤石膏绷带。

二、卷轴绷带通常称为绷带或卷轴带,用卷绷带机卷成。

一、卷轴绷带的种类1.纱布绷带:2.棉布绷带: 3.弹力绷带: 4.胶带:二、基本包扎法绷带多用于家畜四肢、尾部、头部和角的包扎。

卷轴绷带的基本包扎法有5种。

1.环形包扎法2.螺旋形包扎法3.折转包扎法4.蛇形包扎5.交叉包扎法三、复绷带和夹板绷带一、复绷带1.复绷带:是按家畜身体一定部位的形状而缝制的双层布,在布上缝合若干布条以便打结固定。

包括眼绷带、喉绷带、耆甲绷带、前胸绷带、背腰绷带和腹绷带。

二、夹板绷带1.夹板绷带:夹板绷带由衬垫、夹板和固定材料构成,是借助于夹板保持患部安静,避免加重损伤的具有制动作用的绷带。

2.夹板绷带的种类分为临时夹板绷带和预制夹板绷带两种。

三、支架绷带是在绷带内有作为固定敷料的支持装置的绷带,用套有橡皮管的软金属构成支架借以固定敷料。

小动物四肢常用改良托马斯氏支架绷带。

四、硬化绷带硬化绷带主要指石膏绷带。

一、石膏绷带的装置方法根据放衬垫的多少石膏绷带可分为无衬垫和有衬垫两种,有衬垫石膏绷带应用衬垫较多,常用,其装置方法如下:1.骨折复位后,清除皮肤上的污物,患肢先用脱脂棉衬垫包裹,然后再松松地包一层纱布绷带,范围要超出装石膏绷带的预定范围;2.将石膏绷带轻轻横放到盛有37℃~40℃左右的温水盆内,使整个绷带卷全被淹没,待气泡出完后,两手握石膏绷带的两端取出,用两手掌轻轻对挤,挤去多余的水分;3.从病肢的下端先做一圈环形包扎,然后作螺旋形包扎向上缠绕,直至预定的部位,每一圈石膏绷带应盖住前一圈石膏绷带的上1/3。

每缠一圈绷带后都要均匀涂抹石膏泥,使绷带紧密结合;4.大动物缠绕6~8层,小动物2~4层;5.包扎最后一层后,将衬垫两端向外翻转,包住石膏绷带的边缘,最后在石膏绷带表面涂石膏泥;6.为加速石膏绷带的硬化,可用电吹风机吹干。

篇二:单缝衍射实验报告-篇三:外科手术学实验报告实习一手术基本器械实习日期:3月7日24种器械名称及用途一、手术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用来切开组织和解剖组织,可根据手术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更换大小不同的刀片,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执刀方式:抓持式、执笔式、执弓式、反挑式。

二、手术剪:分为组织剪和线剪组织剪用以分离,解剖和剪开组织;线剪用来剪断缝线,剪开敷料和引流管等。

三、血管钳主要用于钳夹血管或出血点,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也用于分离组织,牵引缝线,夹持和拔出缝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