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精编版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
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
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

硬脑膜外血肿的护理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典型的临床表现
起。
好发于额、顶、颞部,绝大多数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
血肿对侧肢体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
血肿所在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当病人出现头痛剧烈,呕吐加剧,躁动不安等典型变化时,应立刻通知
医师,,同时做好手术前的难备。
(3)急诊入院病人诊断明确,具有手术指征,立即做好术前准备丁作,如:禁食,剃头,配血,做皮试。
(4)对于躁动不安,大脑强直的病人注意安全保护,防止意外发生。
(5)禁止轻易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变化。
(6)保持病房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7)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情绪稳定。
术后护理:
(1)安神经外科常规护理;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注意脑疝的发生;
(3)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并定期更换,如胃管、尿管等;
(4)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
(5)气管切开的病人,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6)躁动患者应加强保护性的约束。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带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意外的发生)。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1.皮肤消毒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2.头皮切口和止血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3.骨瓣成型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4.清除血肿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头部内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中医护理常规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
等。
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
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
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属中医的“头部内伤”范畴。
【临床表现】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一、临证护理(一)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
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内压。
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硬膜外血肿术后护理

硬膜外血肿术后护理发表时间:2013-05-08T09:53:42.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杨金丽[导读] 营养: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杨金丽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137611)【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317-02颅脑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一项既紧张,又严谨的工作,随着高能量创伤发生率逐步升高,在脑外科的救治中,围手术期的护理成为治疗的重要环节,并且为手术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就我院2005年10月~2012年10月硬膜外血肿手术前及手术后综合护理体会如下:出血来源: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
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
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大的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
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临床表现:1、通常认为这种意识状态的变化不仅仅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临床表现,也是其他颅脑血肿的表现。
但是临床上此类病人的比例不足1/3。
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2、神经系统症状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
但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
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手术减压,挽救生命。
3、颅内压增高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出现库欣反应。
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一、背景介绍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指的是出血或血肿在硬膜下空间内,同时涉及到脑内外两个区域。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和科学的护理措施对于病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护理常规1. 观察与评估-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 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特别是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的改变。
- 紧密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包括意识水平、肢体运动、言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 注意观察患者的头颅指征,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2. 保持平稳环境- 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和适宜湿度,防止过度出汗或感冒。
- 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多的噪音和光线刺激。
- 控制室内的空气质量,避免烟雾、异味和尘埃对患者的刺激。
3. 安全护理- 确保床椅的安全性,避免患者摔倒或受伤。
- 经常检查病人的皮肤,预防皮肤损伤和压疮的发生。
- 防止感染的传播,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包括手卫生、戴口罩等。
- 防止误吸,对于患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及时安排营养师提供适当的饮食方案。
4. 活动与体位-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理论上应是半卧位,以减轻颅内压力。
- 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剧烈的运动,以防止出血点再次破裂。
- 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定期翻身、更换体位,促进术后恢复。
三、护理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遵循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随意更改或停止用药。
- 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纠正贫血情况。
- 保持患者的身体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
- 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方案。
以上就是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的完整内容,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其康复。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而努力。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1.密切观察病情: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
如果病人有任何病情恶化的迹象,应立即报告医生。
2.病人休息: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人需要充分
休息来提高恢复的机会。
护士应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并避
免病人过度劳累。
3.医嘱药物:根据医生的嘱咐,护士需要按时给病人服用药物。
常用
的药物包括解热药、抗炎药、抗血栓药等。
护士需要监测病人的用药反应
并记录。
4.监测头部伤口: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头部伤口,注意有无出血、肿胀或感染等情况。
护士还需要记录伤口的状态并及时处理。
5.预防并处理并发症: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脑积水、脑水肿等。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
措施预防或处理并发症。
6.定期康复评估: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神经功能
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肌力、感觉、平衡能力等,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以上是对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的介绍,护士在护理过程
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护士还应多方面关心患
者的身心健康,并提供必要的康复与心理支持。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7.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
1、全身麻醉
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
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
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口和止血
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
3.骨瓣成型
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4.清除血肿
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4.3如因脑膜从颅骨内面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海绵,6*17圆针3-0丝线再次悬吊,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也可用双氧水小纱布压迫片刻做止血用
5.探察
彻底止血后,用11号刀片在硬脑膜表面切开0.5cm做探察,检查颅内无异常,6*17圆针3-0丝线缝合硬脑膜
6.放置引流
6.1于切口旁2cm处做一小切口,用9*25三角针2-0丝线在切口处缝两针。
一针固定引流管,另一针为预留线拔出引流管后缝合皮肤用。
6.2将剪有测孔的硅胶引流管从切口处穿过头皮和骨孔进入硬脑膜外间隙
7.关颅
7.1清点用物准备关颅。
7.2若闹压过高,可将骨瓣丢弃直接缝合皮肤,若脑压不高,将骨瓣复位,8*20圆针2-0丝线缝合帽状腱膜,9*25三角针2-0丝线缝合皮肤。
7.3双氧水或1%聚吡咯酮碘消毒皮肤,小纱布覆盖切口,绷带包扎伤口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若为开放性的颅部损伤要做彻底的清创后再进行开
颅手术。
皮肤消毒时范围要广泛。
2、注意棉片使用后的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