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 说课稿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课题1《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本节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练习反馈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常见的酸和碱、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因此,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鲁教版)下册第七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的通性。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反应产物,并能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比实验,尝试写出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从微粒观分析得出酸的性质相似性与差异的原因;

3、通过对比酸和盐的构成认识盐,通过酸和部分盐的反应,认识复分解反应。4.初步建立物质的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获取信息。

2、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学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的意识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探究实验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实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提出并回顾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

2. 多媒体辅助法:用幻灯片显示有关实验现象结论,加强学生视觉感受。

在随后的归纳总结练习环节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并不陌生,通过搜集资料及预习对本节有一定基础,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由青花瓷引入,青花瓷的制取原料高岭土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钴等成分。高岭土经过水的淘洗制成泥胎,经过火的淬炼,通过神奇的化学反应才变成美轮美奂、色彩斑斓的艺术瑰宝。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酸也能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而它又能变成什么物质呢?我们从青花瓷中汲取营养,凭空借取它的一缕光华,来学习酸及其性质。

找它们的共同点,从它们身上汲取营养,用在化学的学习上。

展示问题: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此开始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对于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互相讨论从现象中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最终得出结论。】

(1)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方案

①滴加石蕊溶液

②加入酚酞溶液

学生分析讨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金属→盐 + 氢气

学生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镁与盐酸反应,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3)、酸+金属氧化物→盐 + 水

学生操作生锈的铁钉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归纳: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问:如何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设疑:如果生锈的铁钉长时间泡在足量的盐酸中,结果会怎样?

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铁钉表面冒出气泡来。练习写出化学方程式。① Fe与盐酸反应后溶液颜色会变成浅绿色

②含Fe3+的溶液显黄色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并得出结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直观教学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使学生了解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 酸+某些盐→新酸 + 新盐

实验“Na2CO3 +2HCl”,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Na2CO3 +2HCl= 2NaCl+H2O+CO2↑

Na2CO3 + H2SO4= Na2SO4 + H2O + CO2↑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

3+HCl=AgCl↓+HNO

3

(不溶于水,白色沉淀)

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BaC1

2+H

2

SO

4

=BaSO

4

↓+2HCl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

分析上述化学方程式,从组成上看,酸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

归纳:像Na2CO3、BaC1

2

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三)酸的通性

根据上述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总结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溶于水时都解离出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由于氢离子的存在,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我们称作酸的通性。

(1)。

(2)。

(3)。

(4)。

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酸根阴离子不同,所以其性质也存在差异。BaCl2与HCl不反应,因为它们的阴离子相同,交换位置不变。

BaCl2与H2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

BaCl2 + HCl =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小结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AgNO

3

(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特点是化合物交换位置而化合价不变。

归纳:双交换,价不变。通式:AB+CD=AD+CB

4.酸的用途:

[讲解] 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酸的用途:

5、你说我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和想法,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谈谈?还有哪些疑问?

酸的化学性质是我们化学知识的一部分,大家的学习还在路上,你们的人生以后经过水与火的磨砺,时光之洗练,一定也会像青花瓷一样闪耀属于自己的光华。

6、课后练习

1、(2013山东济宁曲阜实验中学模拟)我国有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 CuSO4),误食这样的粽子危害健康。硫酸铜属于(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盐

D.酸

2、(2016山东淄博中考)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的原理是( )

A.FeO+2HCl == FeCl2+H2O

B.FeO+2HCl == FeCl3+H2O

C.Fe2O3+6HCl == 2FeCl2+3H2O

D.Fe2O3+6HCl == 2FeCl3+3H2O

3、通过学习你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溶液由色逐渐变成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不一会,又观察到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板书设计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2)

二、酸的化学性质:

1、常见的酸:

(1)稀盐酸

(2)稀硫酸

2、酸的通性: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酸+金属→盐 + 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 + 水

(4)酸+某些盐→新酸 + 新盐

3、酸的用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二)科学探究的途径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使用原则 (1) “三不”原则:不能; 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 (2)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mL,固体只需。 (3)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 2.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 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③一定量的液体:所用仪器:和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①液体用:a.量筒应放,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 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 ②固体用:a.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 b.称量物放盘,砝码放盘。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砝码要从到加,用镊子拨动游码; 称量物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 用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3 鲁科版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教案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 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 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 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 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 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 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联系和区别。 先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表示符号的含义,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等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核素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法:问题推进法和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启发式原则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原子,继而提出问题“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卢瑟福的a离子散射实验,就势提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实验现象得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阅读交流研讨并回答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接下来请学生完成迁移应用中的两个问题,加强对以上知识的掌握。 然后请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提出问题“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也相同吗?”带着这一疑问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请学生比较三种氢原子的异同,从而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并板书。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的时候,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 板书设计: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当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中学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大多存在于理论课,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采用适当的教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 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 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 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 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 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 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 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化学真奇妙》是新课标鲁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本节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化学制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和本质区别,并会区分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化学学习的两面性,树立绿色化学观。 3、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4、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川剧“变脸”的图片,补充演示实验:魔棒点灯,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与元素符号》说课稿-新版

元素与元素符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

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鲁科版化学必修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鲁科版化学必修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说课稿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李刚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电解质》第二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在深入研究了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后,我认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本课时电解质和离子反应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其教学价值来看,离子反应不仅仅是为化学反应的分类提供了新视角,更是对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对反应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而对溶液中反应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展。接下来,我将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五条线索(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素材线、认知发展线)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时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认识到离子反应是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体会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锻炼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从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鲁教版-第一单元--奇妙的化学-说课稿

《奇妙的化学》说课稿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傅丽艳(83号)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奇妙的化学》是新课标鲁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本 节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习惯 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化学制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 和本质区别,并会区分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 和离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 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 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化学学习的两面性,树立绿色化学观。 3、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4、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 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川剧“变脸”的图片,补充演示实验:魔棒点灯,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展示化 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7.1酸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2.归纳酸的物理性质及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提升实验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蘸有蓝色的石蕊试液的笔书写“我爱化学”,稍后又喷洒了一种无色的液体,神奇的发现“我爱化学”变为了红色。让同学们猜测无色液体是什么并思考其原因。 【学生回答】思考后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这和酸的性质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质》。环节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常见的酸 【提出问题】回顾实验室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学生回答】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的内容及注意观察颜色、状态,分别打开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稍后让学生整理相应的内容填入教材表格。 【教师总结】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答案进行核对。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 【教师总结】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该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会使用到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如何稀释?【学生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种是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教师总结】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一定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产生液体飞溅。 第二部分:酸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台上的样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准备】各小组探讨、进行以下实验,分别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的7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并且记录现象。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保证安全。 【师生共同实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再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观察并且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以化学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方案:分别向盛有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的5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经过学生的操作得出结果,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NaCO3+2HCl=2NaCl+H2O+CO2↑ Fe2O3+6HCl=2FeCl3+3H2O Fe+2HCl=2FeCl3+3H2O AgNO3+HCl=AgCl↓+HNO3 【视频播放实验】用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只有氯化钡的现象不同,有白色沉淀产生,其它的都与以上现象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酸的通性:1.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能与铁锈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 说课稿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课题1《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本节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练习反馈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常见的酸和碱、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因此,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鲁教版)下册第七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的通性。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反应产物,并能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比实验,尝试写出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从微粒观分析得出酸的性质相似性与差异的原因; 3、通过对比酸和盐的构成认识盐,通过酸和部分盐的反应,认识复分解反应。4.初步建立物质的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获取信息。 2、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学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的意识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探究实验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实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提出并回顾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 2. 多媒体辅助法:用幻灯片显示有关实验现象结论,加强学生视觉感受。 在随后的归纳总结练习环节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并不陌生,通过搜集资料及预习对本节有一定基础,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

化学:《走进化学科学》教案(鲁科版必修)

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2课时 知识点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CaCl2、KOH、CaO等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如:HCl、H2O、CH4、NH3、CO2 【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 【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 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 ..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点评】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

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知识点击”,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知道化学键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一些具体物质的熔沸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离子键、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但由于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较多和学生知识的有限,这个地方也不要拓展、延伸过多。 【媒体展示——板书】第二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引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很重要的。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要利用各种能源,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石油、煤的燃烧)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以研究反应热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反应可以热、电或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变化。 【交流·研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时的能量变化过程 【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中,各原子的内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在生成物分子中形成新的化学键。实验证明,破坏旧的化学键时,需要从

最新整理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高中化学《化学键》说课稿鲁科版选修

化学说课稿:《化学键》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鲁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学会对单质、化合物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学会分类方法 3、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元素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的分类 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正确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自学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元素及元素符号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通过分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构成,从原子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元素概念,使学生学会对物质的简单分类。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符号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并使学生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通过分散记忆与集中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学情分析: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水、氧气、氢气入手,给出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和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知道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不同种类的原子根本区别在于核内质子数不同,为“元素”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教师)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水是由和组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引入新课]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元素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呢?今天我们旧来学习第四节第一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 [投影]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与氧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种原子?水分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种原子? (学生)观看投影思考得出:水分子与氧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都属于氧原子;水分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1,所以都属于氢原子。 (教师)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第一自然段,明确元素的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教师)氢元素、氧元素为什么是不同种元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判断元素种类的依据是根据质子数是否相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最新-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 鲁科版必修1 精品

化学说课稿:《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介绍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的实质。第二部分为离子反应,第三部分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一章里讲述是由于第二章是碱金属,第四章律卤素。这两章里介绍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素和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气体——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学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综上,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学会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通过氧化与还原两个概念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对应统一观点的教育。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 6、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