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建筑居住习俗的表现方式各异。其中,宅基地

的选择和规划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

的选择往往与风水学有关。人们会选择四周环山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

以吸纳山的灵气和阻挡邪气。建筑居住习俗还有个独特的地方是建筑的朝向。人们会根据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选择住宅的正门朝向,并且会按

照吉祥的角度进行布局,如“人户合一”的形状。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区

因为气候原因,人们会选择具有保温和防护功能的材料,如石墙、黄土墙等。而在海洋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木材,以防止受盐分腐蚀。材料的选

择不仅考虑到功能需求,也考虑到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会使用特殊的

材料来表达他们的民族特色。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房间一般面朝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候较暖和,可以减少冬季寒气

的侵入。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重要的房间设置在家庭院子的

北侧,防止北风的侵袭。绝大多数族群都朝着山水着想,把名字中的山、

水含义融入建筑设计,比如把门外的水龙头设计成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室

内的沙发也用山芋型设计,祈求生活得心应手。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为房

屋赋予特殊的命名,以带来吉祥和福运。

建筑居住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

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建筑规范和约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然而,在

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当代的科技和环保

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良

性循环。

总之,建筑居住习俗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满足人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建筑居住习俗需要与现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通过对建筑居住习俗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 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定义 (一)学术界狭义的“民俗” 概念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二)《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6、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 7、民俗是“民俗文化” 。4、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三)产生分歧的原因:1、不同学者的背景不同。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不同地区的民俗表现不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3、学科认识不统一。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形成的共识 :1、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 (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与时代的关系) 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五)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民俗学具体研究以下五个方面:①世代传承 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产生影响的习俗②是形成许多类型的习俗③相对稳定式的习俗④表现在人们口头上、心理上、行为上的习俗⑤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次文化现象。如 父子相残、腐败 二、民俗的分类1、乌丙安: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阳民俗、游艺民俗2、钟敬文:物质民俗(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民俗)社会民俗(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民俗语言、民间文学)3、三分法: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语言的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与类型性民俗的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3、稳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特点的外部特征。 4、民族性与地方性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5、历史性与普同性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 6、阶级性(阶层性)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 7、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 8、原始性与神秘性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群体的心理,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5、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6、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 五、民俗的构成1、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2、民俗素:若干民俗质构成的民俗单位。3、民俗链:若干民俗素构成的民俗组合。4、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5、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六、民俗的养成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遗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民俗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的原因 ②政治的原因 ③宗教的原因 ④地域的原因 一、民俗文化的范畴1、民俗信仰(1)迷信信仰(2)俗信信仰 2、民俗技巧 3、民俗艺术 4、民俗体育 5、民俗生活二、民俗文化的分类1、按民族分类 2、按地域分类 3、按行业(职业)分类 4、按语言分类 5、按信仰分类三、民俗文化的特点1、历史性 2、现实性(1)现存性(2)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4、相对稳定性 5、变异性四、民俗文化的发掘1、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 2、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 3、获得效益的原则 五、民俗文化与旅游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一、服饰的构成 1、衣着 2、附加装饰品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4、佩戴物品 二、服饰发展变化的阶段 关于服饰民俗的起源:一是遮羞布论;二是纯装饰论 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2、除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4、服饰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三、服饰民俗的演化轨迹1、 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生活的需要 3、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4、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发展 5、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影响。 四、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1、性别因素 2、年龄因素 3、职业因素 4、社会地位因素 5、实际用途因素 6、民族差别因素 7、季节因素 8、质料因素 9、色彩因素 10、工艺技术因素 11、样式因素 12、审美观念因素五、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一)服饰的民俗习惯(社会功能)1、实用的习俗惯例 2、标志的习俗惯例 3、 审美的习俗惯例4、礼仪的习俗惯例 5、信仰的习俗惯例(二)、服饰民俗体现 的社会文化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 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一、汉族服饰民俗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 展 ①上万年前,用兽皮缝制衣服②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兴起,“耕而食”、“织而衣”③商代 “上衣下裳”,男女均束发 ④西周 贵族服饰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宽博。发式为牛角式的双笄。 ⑤春秋战国时期深衣与胡服的出现。⑥西 汉 贵族袍,劳动者短衣与合裆裤, “士冠庶人巾”⑦魏晋南北朝及唐 胡服汉服融合⑧宋代服饰较唐保守⑨元代 蒙古 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带子束腰。⑩明朝 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流行假髻⑾清朝 男装为长衫马褂并蓄长辫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①民主革命时期剪辫子 、中山服 ②建国以后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③50年代后期 苏联服饰的影响④文革期间,军服或蓝灰 黑服装 ⑤改革开放以来西装、夹克衫、高跟鞋⑥当今服装款式各色各样 补充:汉族服装的特点:1、五种正色: 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2、神秘的中国术。 3、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一)中南民族服饰1、畲族:凤凰装 2、黎族:筒裙、纹身(二)西北民族服饰1、蒙古族:长袍、腰带、帽子、靴子、首饰 2、维吾尔族:袷袢、艾得丽丝绸、朵帕3、哈萨克族:套头式衬衣、皮袄、皮裤、连衣裙、帽子4、回族:礼拜帽、盖头、坎肩(三)西南民族服饰1、藏族:藏袍、帮典 2、傣族:筒裙、筒帕 3、白族:风花雪月帽、短围裙 4、纳西族:七星披肩(四)东北民族服饰1、赫哲族: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七彩衣、船型胶鞋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1、穿旗袍者要有良好的站、坐、走姿。 2、旗袍应与场合相符。3、着旗袍应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上首饰。旗袍外应有大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不直接穿在马路上招摇。4、不宜穿旗袍上班、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 三、外国服饰民俗举例(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1、日本:和服2、马来西亚:纱笼3、泰国:佛饰、筒裙4、印度尼西亚:圆筒裙5、印度:纱丽(二)欧美国家服饰民俗1、美国 夹克衫、牛仔裤2、加拿大 加拿大男子的正式服装为西服,但平时很多人穿夹克衫。妇女的衣着比男子更为讲究,款式丰富,颜色多种多样。衣服趋势是宽松方便,重款式,不重衣料。3、英国 英国人的穿衣模式受到世界许多人的推崇。尽管英国人讲究衣着,但十分节俭,一套衣服一般要穿十年八年之久。一个英国男子一般有两套深色衣服,两三条灰裤子。英国人的衣着已向多样化,舒适化发展,比较流行的有便装夹克,牛仔服。4、法国 法国素有时装王国之称,巴黎更有时装之都的美誉。 进入90年代,法国妇女装朴实风格走俏,素色衣裳尽领风骚,男人也特别注重穿着和仪表,出门前总要刮脸梳头,在外面总是衣冠整齐,令人赏心悦目。5、德国 德国人不喜欢服装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在赴宴或到剧院看文艺演出时,男士经常穿深色礼服,女士则穿长裙,并略施粉黛。在东部地区,已婚者都带上金质戒指。 一、饮食民俗的定义:饮食民俗,主要是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二、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的原因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经济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 2、自然条件的原因 地域差异 就地取食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3、民族的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4、宗教信仰的原因 三、饮食民俗的发展1、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2、熟食阶段:烤食、煮食(炒食) 3、烹饪阶段:中餐的烹饪方法:炒 、炝 、炊 、煮、四 、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 五、饮食民俗的范围1、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 2、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 3、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 4、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 5、饮食职业者传承及其类型六 、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3、礼仪饮食惯制 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及烹调方法1、我国通常食用菜肴原料类别:(1)鱼肉类 (2)蛋乳类(3)油脂类 (4)蔬菜类 (5)瓜果类 (6)调味类2、传统烹调方法:炒、爆、熘、炸,烹、煎、爝、贴、瓤、烧、焖、煨、煽、扒、烩、烤、盐煽、熏、泥烤、氽、炖熬、煮、拔丝、蜜汁、糖水涮锅、什锦火锅、 生片锅、沙锅等等二、汉族饮食民俗1、中餐的习俗(1)南人食米北人食面(2)南舔北咸东辣西酸2、地方菜系(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所组成,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代表菜肴: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德州扒鸡。(2)川菜:川菜以成都风味为正宗,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经典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麻婆豆腐、怪味鸡块、回锅肉(3)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 代表菜肴: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叫化鸡。(4)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经典名菜 鸭包鱼翅、清炖蟹粉、清汤火方、狮子头、松鼠桂鱼、鸡汤煮干丝、盐水鸭、西瓜鸡、水晶肴蹄(5)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 、蒸,而少爆炒。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 (6)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口味讲究鲜嫩、滑爽、生脆,擅长煎、炒、烧、烩、烤、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 经典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烤乳猪、盐焗鸡、五蛇羹、干煎大虾碌、冬瓜盅(7)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地方菜发展而成,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经典名菜: 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8)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以闽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为代表,以海味为主要原料。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油味清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经典名菜:太极明虾、雪花鸡、佛跳墙、荔枝肉、烧片糟鸡。(9)吉菜:吉菜被一些人士誉为八大菜系的“九妹”。 吉菜的特色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吉菜的定位于大众化,贴近百姓,但却讲究刀工、勺工,精工细做,擅长熘、爆、烧、烤、扒、炖、酱、拔丝,并且注意复合技法和吸收其它菜系烹饪技法,注重“色、香、味、型、器”之和谐 。 经典名菜:如"炒肉拉皮"、"炒肉渍菜粉"、"猪肉烩酸菜"、"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 3、茶俗(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为:首先,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2)茶的名称与别称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荼 、槚 、茗、水厄、丰富 、苦菜。唐代陆羽茶经问世 ,“荼”改写为“茶” 。茶的别称:甘侯、涤烦子 、不夜侯 、森伯 、清友 、馀(余)甘氏 等。 (3)茶的品饮艺术 中国的品茶艺术,包含对茶叶、茶具、茶汤的观赏,茶味的品评沉醉,以及对茶境茶俗的追求流连。任何茶道皆有“茶道组”一套,所谓“茶道组”是指进行茶道的一“组”器具,该器具一套如下:茶筒(形如笔筒,用来放置其它器具)、茶匙(拔茶用,像细长小勺)、茶针(细长针状)、茶夹(用来夹杯等)、茶刀(泡普洱茶必备)、茶漏(状似大开口漏斗)。 (4)中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2、发酵的是红茶。3、半发酵的是乌龙茶。 4、酒俗(1)酒的渊源: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2)酒文化(3)饮酒的礼俗: 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4)酒德: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 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 中国名酒共18种: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酒、剑南春酒、中国红葡萄酒、烟台味美思酒、青岛白葡萄酒、金奖白兰地酒、董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酒、沪州老窖特曲酒、竹叶青酒、青岛啤酒、烟台红葡萄酒、沉缸酒。 三、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1、东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如:朝鲜族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素食为主,以辛辣、爽凉、清淡为特色。米饭是主食。打糕、冷面则是特色食品。 打糕做法是:先将粘米蒸熟,然后放在木槽或石板上,用打糕椎把米粒碾成团,反复捶打,直到米粒全部破碎,呈面团状即成。食用时切成小块,蘸着糕面(一般用大豆、绿豆、小豆或芝麻、苏子等材料制成)或白糖、蜂蜜吃,香甜、滑润、可口。2、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如:蒙古族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是“蒙古八珍”之一。3、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如:壮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南瓜饭、竹筒饭、包生饭、黄花饭(五色糯米饭,用黄花等染成)、豆饭、八宝饭等等。4、中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如:黎族黎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木薯、红白薯。肉食以火去毛,或火烤或拌以米粉、野菜腌渍成酸而食。男子嗜烟、酒,习惯用陶缸盛酒喝,烟以竹制水烟筒吸食。有的地区以小竹管吸酒敬客。妇女喜嚼槟榔,裹以贝壳灰和青萎叶。 5、中国港澳台饮食民俗1)香港饮食民俗:早餐 、午餐、晚餐、下午茶、宵夜。(2)澳门饮食民俗:澳门的饮食民俗与香港的几乎一样,实际上也与广东一带的饮食习俗大致相同。(3) 台湾饮食民俗: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1、初创阶段:穴处巢居。原始居住习俗(特征):首先,实行原始的群居。其次,生死分居。其三,住所不稳定。2、过渡阶段:风篱与原始帐篷。过渡特征:一,住所仍稳定。 二,出现了火塘。 3、发展阶段:定居产生。特点: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三、居住民俗的表现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2、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3、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4、有关住房的信仰 四、居住的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 。 2、住房的分配: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 3、公房: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它保持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卑神尊人居中。 五、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1、实用性2、艺术性 3、伦理性4、宗教性 1、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的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1)宅基选址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是要取得和谐。 选址基本步骤 :“觅龙”,“观砂”,“察水”,“点穴”“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向,宅基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①住宅与水。东流水,前排污。 ②住宅与路。右贵,后凶,前扰。 ③住宅与山。北主峰,西东次。 (3)住宅内部布局:住宅的内部布局是指住宅的位置以及住宅的功能分区,住宅的形态以及室内摆设等到情状。 ①住宅地势。座北朝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 ②住宅格局。合院式住宅 :建筑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尽量朝南,北面较少开口。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主要建筑物排列中心主轴线上, 附属房屋则居于次轴。轴线上的闪段,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2、建房与入住 (l )建房 按照民间建房的礼仪,一般可分为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骤。 2)入住仪式 主要包括择日入住,火,祖宗神位的入屋以及进屋时的庆祝等。3、装饰 门窗、梁架、墙壁、屋顶等 4、居住类型 (1)四合院(2)客家围楼 (3)窑洞(4)“一颗印” 一、人生礼仪的概念: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是指人生中各个重要环节所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和礼节的行为过程, 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 二、人生仪礼的类型 1、诞生礼仪 2、 成年礼仪 3、婚姻礼仪 4、丧葬礼仪三、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1、诞生礼仪的功能:获得社会地位2、成年礼仪的功能:承认社会成员身份3、婚姻礼仪的功能:使家庭得到社会认可4、丧葬礼仪的功能:尽孝、怀念、灵魂不灭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概念 岁时节日: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包括:岁时民俗、节日民俗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 日民俗的形成。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三、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 3、年节及其民俗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 四、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6、重阳节信仰:属于精神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 象,是人的特殊的情感的心理体验。 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个分支,是指窘迫 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对神灵及其相关宗教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 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 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 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

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 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五、民俗学定义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的分类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 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 三分法: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概论 1、民俗学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民俗学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学问,是关于发生在我们周围 各种生活现象的学问。 一、文化 定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点 1、特点: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文化的传承是以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为媒介的。 (3)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体现为不断地变化发展。 (4)文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体现为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5)文化又是保守的。体现为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维持其独特性的根本。 三、传统的特点 1、什么是传统: (1)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是一种过程,同时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2、传统的特点: (1)首先,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东西。 (2)其次,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谓的“传统性”强调的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 (3)接着,传统性还体现在文化现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

(4)最后,传统必须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必须具有自己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传统的保护和延续: (1)另外,传统的消失在很大意义上只是形式的消失,其本质往往还会借助于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一节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的概念 1、民俗的概念: “民”的概念发展大现在,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 2、俗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或者是口头,或者是模仿,或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 1、民俗学发端于德国,以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2、民俗学一词是1864年由汤姆斯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首次提出。 3、1831年,芬兰文学学会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 4、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5、188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 6、1918年北大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并在《北大日刊》上刊登了详细的《征集全国歌谣简章》,他开创了中 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7、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 8、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民俗周刊》, 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后,中国民俗学研究才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 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 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 -五四运动前夕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 一、作为词汇的“民俗” 1.Folk-lore: 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 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Folklore既指民俗,也指称民俗学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2.“风”与“俗”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概念:类同于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现代中国的“民俗”、“民俗学”概念传自日本 二、作为学科的“民俗” 1.学科术语“民俗”的诞生 1846年,英国,威廉·汤姆斯首次使用 “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文化” 民:农民?半开化的野蛮人?无文化的落后的人?社会群体? 俗:知识和学问?社会风气?社会习惯? 民俗:过去时代的产物?落后民族无文化阶段的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无文字社会的所有制度、传统、风俗、信仰、态度和工艺? 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传统? *杨堃:“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三、亚欧各国民俗学形成与发展 (一)德国:民俗研究的摇篮 特征: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关系密切,具有浪漫主义传统。关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起源、创作过程及美学意义研究,被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诗学。 18-19世纪: 格林兄弟(Jacob Grimm,Wilheim Grimm):民歌创作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诗歌的原始形式是史诗。 19世纪: 本菲(Theodor Benfey):传播论的倡导者,由民间神话和故事建立起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9-20世纪初: 梅耶(John Meier):反对格林兄弟的民歌的集体创作论,认为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也受文人创作影响; 诺曼(Hans Naumann):继承梅耶的观点,发展出民间文化的贵族起源论 (二)英国:民俗学的故乡 受德国格林兄弟的影响,古物学者汤姆斯(Thomes)造出“folklore”一词涵括关于民俗文化的各种提法。 特征:以进化论人类学为指导理论,通过民俗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更关注民俗的社会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民俗学概述 一、民俗定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范围 物质民俗:生产、交通、工艺、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 社会民俗: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岁时节日、婚丧等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俗信、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民俗 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竞技等民俗三、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1846 汤姆斯folklore 四、民俗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的原因 (二)政治的原因 (三)地缘的原因 (四)宗教的原因 (五)语言的原因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三)民俗的变异性 (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历史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娱乐功能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 1.农业生产过程民俗 2.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3.农业信仰民俗 4.农业娱乐风习 (二)牧业生产民俗 (三)渔业生产民俗 (四)工匠民俗 1.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 2.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二、商业民俗 (一)市 市的民俗标志:市声 (二)商 商的民俗标志:招牌(幌子)

三、交通运输民俗 (一)交通运输设施的传承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蜀古栈道、风雨桥(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传承(三)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 车、船、店、脚、牙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一)食俗的起源和范围 1.食俗的起源 2.食俗的范围 (二)我国的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 1.我国的饮食结构 2.我国饮食调制法的传承 (三)我国饮食的习俗惯制 1.日常生活饮食 2.节日仪礼饮食 3.信仰上的饮食 二.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作用 (二)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 2.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 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