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章:中药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

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

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

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

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

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

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198名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资料、中药制剂使用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在198名服用中药的病人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最常见的药物是静脉滴注,其次是口服、肌肉注射和外敷。

结论:分析了以往在临床上出现的副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建议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降低药物副作用和其他危险事件。

关键词: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引言中药制剂作为一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导致病人的治疗时间变长,而且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为了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管理。

本文收集了198名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服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并进行了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比较,以期找到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整体服务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很好的探讨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对198名病人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对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了统计,本次实验研究所选取的对象都是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接受了中医治疗,并且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其中男性97例,女性101例,18~64岁,平均年龄为41.35±11.27。

1.2方法对病人使用中成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总结。

具体做法是:①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首先对198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信息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和确定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药物的服用类型和服用方式等基本信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从而方便护理治疗工作的开展;②了解并分析服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使用中药制剂时的途径、服用中药制剂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处理方法、处理结果等;③查明诱发 ADR的主要原因,排查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论文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的探究【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32-01【摘要】中药不仅擅长治疗体虚病、慢性病,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较急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加上中药在使用时不反应较低,因而被国人所喜用。

当然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中药缺乏准确的含量指标、药理指标,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有不少中药服用后,也产生了较多的不良反应。

本文目的科学、客观地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常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但中药不良反应的75%来至中药注射液我国的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

事实上与西药相比,中药不良反应要少的多。

统计国内272种杂志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1980~1989年)为2316例,而仅1995年报道的西药不良反应病例就4008例。

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药还是安全的。

在使用中药时假如能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假如用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注射液。

2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原因2.1 中药品种复杂性引起不良反应中药品种复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

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性的用药习惯不同。

如北方习用的豆根为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蝙蛹葛的根茎南方习用的是广豆根,是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广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中毒原因是错把广豆根调入北方当北豆根入药,从而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

药学的毕业论文

药学的毕业论文

药学的毕业论文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药学的毕业论文篇1探讨影响中药毒副作用的因素摘要: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材,虽然相对安全,但也不是绝对安全。

本文主要讲述了六个对中药毒副作用有影响的因素。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影响随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然而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有的人认为中药不存在毒副作用,有的人却又认为中药有很强的毒性。

这两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够夸大中药的疗效与毒性,也不能够说其不存在任何毒副作用。

1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中药的毒性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中药的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只要是药物就会有一定的偏性存在,由此可见毒性具有普遍性。

金代医学家张子和曾经说过:“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从狭义上讲,中药的毒性指的是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许多药物是无毒的,因此,药物毒性具有特殊性,是少数毒药才具有的性能。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根据就是中药有毒、无毒来进行分类的,由此可见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的认识并不是从现代才有的,古代的医学家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将中药的毒性划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就是依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划分的。

2影响中药毒副作用的相关因素2.1药物品种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很多都是因为药物品种的原因所引起的。

中药中将有些不同种的药物冠以同一名称,导致一些医者将一部分有毒的药物与无毒药物混用,常出现此类中毒事件。

例如木通有多种,有关木通、川木通、木通这三个品种,它们都蕴含有有毒成分马兜铃酸A、B、D及衍生物,但是其含量却是依次递减。

还有一些中药本身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却有可能因为生长的环境而成为有毒的中药。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中药不良反应概述•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中药不良反应防治策略•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的挑战与展望•结论与讨论目录01引言中药不良反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对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促进中药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点及防治方法,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同时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与评价。

研究目标与内容采用文献调研、病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中药不良反应相关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的建议和对策,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02中药不良反应概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根据定义,中药不良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定义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即治疗作用;另一类是药物引起的机体损伤,即副作用。

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一些中药成分可能作用于机体的某些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中药不良反应还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有关。

一些中药成分在机体内可能被代谢成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VS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药物因素中药的种类、成分、用法、用量、炮制方法等都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机体因素机体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例如,机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时,对某些中药成分可能更加敏感,易发生不良反应。

03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临床研究数量与质量虽然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研究设计逐渐严谨,观察指标逐渐丰富,数据分析和解读逐渐深入。

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虽然中药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便宜等优点,但遗憾的是,中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十分重要,这篇文档旨在分析我院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

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到了20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1例,男女之比为1.48:1,年龄分布在18-85岁之间。

可见,中药不良反应并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同样也会遭遇这一问题。

据统计,我院收到的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肝功能损害、荨麻疹、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及过敏等症状。

其中,肝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共有72例患者受到了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解毒丸、地黄丸等,如果不加控制地使用,就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此外,荨麻疹和皮疹也是比较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共有47例患者受到了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中药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身体产生过敏反应。

而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则是一些中药会对人体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胃肠道反应。

另外,我院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还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用药时间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

有的患者在用药几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则是在用药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了不良反应。

这说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并不直接相关,还受到个人体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提高中药使用安全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药的生产和销售应该得到监管,要严格遵照相关法规,保证中药的质量可靠。

其次,医生需要对中药不良反应具有足够的认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患者也需要进行自我保护,如了解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个人体质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药不良反应在我院的报告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安全、可靠。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探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现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发病机理,并阐释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预防【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73-02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s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explai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prevention1 引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中药往往被认为是毒副作用较小、较之西药更为安全的一类药物。

但随着中药新制剂的出现,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和重视。

临床上,中药的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

因而,但凡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出现的程度和几率不同[1]。

判断药品的安全性及疗效是临床药理的两个重要任务,因而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病理机制,病情程度及症候特点,重要不良反应可以分成六类:致癌作用、副作用、致畸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学毕业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学毕业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

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超量使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

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1.3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
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

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

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5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