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部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13 丹参 注射液具有活血 化瘀 、通脉 养心 、保肝 、抗衰 老 . 等多种 功效。随着该 药广 泛应 用 ,其 不 良反应 报道 日益 增 多 ,据统计结果 :皮肤及 其附件 损害发 生率 为 2 1 % ; .7 神经 系统损 害发生率 为 0 9 % ;消化 、骨 骼系 统损 害发 生 .3 率为 0 6 % ;泌尿 系统损 害发生率为 0 3 % 。 .2 .1 14 心通 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 1 . 例 该药 系以黄芪 、麦 冬 、葛根 、丹参 、海 藻等 为主 要成 分 的心血 管 系统疾 病用 药 ,文报单服 此药期 间,背部 、手 掌及 手背 出现 鲜红 色 药
敏发 生率增 大。因此 ,对 于 中药 制剂 静脉 给药 ,应 注 意过 敏 反应发生 ,临床 中应 重 视该 问题 的重要 性 ,以便在 问题 发生 时 ,能给予正 确处 理 ,另 一方 面 中药注 射剂 必须 经过 药理研究 ,保 证用药 的安全有 效性 。 22 毒性 成分 的存在 因药 物 中毒性成分 的存在 ,个 体代 . 谢能力 的差异 ,长期 服 用具 毒性 成分 中成 药 ,造成 蓄积 性 中毒 ,也 是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发 生 的原 因之一 ,对 于含 有
汪 兆 云 山东省沂南县 中医 院,山东 沂南 2 60 73 0
【 关键词 】 中成药 ;不 良反应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6. 993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8 1 (00 3— 05 O 07— 57 21 )1 06 一 1
随着 中成药制 剂的发展 ,中成药在 临床 上的应 用逐年 递增 ,中药汤剂 调 配处方 相应 减少 。 中成 药便 于服 用 ,便 于携带 ,使其在处方 用药 及非 处方 用 药 中占有相 当大 的 比 例 。但是 ,在人们认 识 到 中成药 的有 效 、服用 方便 ,应用 广泛等优越性的 同时 ,人 们却 忽视 了 中成药 制剂 存在 不 良 反应的方面 。中成药 制剂 的不 良反 应 近年来从 报 道情 况看 是不容忽视 的。 1 中成 药 不 良 反应 的 病 例 报 告 1 1 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 克 1例 双黄 连粉针是 由金 . 银花 、连翘 、黄芩三种 中药提 取制成 ,临床用 于清热解 毒 , 抗感 染。泌尿 系 统感 染 ,静 脉 点滴 给药 发 生过 敏 性 休克 。 双黄连注射液在 临床 应用 中引发 猩红 热 药疹 3例 J ,3例 均为静脉点滴 给药 ,临床症 状 ,体表 出现 弥漫 性鲜 红 色丘
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126例

l 勰
8 2
蠢
2 3
5.3 0 % 4
0% 4
一 2.0 65 %
9 8 % 3
鬻 。
。 一 …
黛一
誊
呼吸 系统 局部反藏 其弛
气短 , 咳嗽 , 有痰 , 哮曦 困难
6 3 5 娃 1. 6 49 % 4 7 % .0
输液肢 体疼 痛, 血管瘸 , 局部水肿i 注射 区域过敏反应 瓣 尿 困难 , 腰部疼稿 寒战
循 环 系统
皮肤瘙瘴, 肤红 头面 微皮 荨麻疹 静脉走行 皮 脖。 发缀 轻 疹, 沿 发缸痰痔 红色 皮疹, 疹 药
胃部 不适 ,夔 , , 秘 恶 食欲 下骥j 腹痛腹 精, 口干
一 0 叠 囊 荣瘸 , 头胀 头重感, j #: 籍晕- h -
心掺 . 慌
4 1 % 3 6
男
- ,
5
i i 5
1 0
5
2 0
1 69
l 3
4 3
1 2
k -
舍 计
缸 比— 雠
1 O
4 翦 % ■
1 5
64 弼 .
3 6
I 8 53%
5
2 0 3 5%
i 4 1
道 相 符 。 其 次 为 消 化 系 统 8 例 2
(5 0 % ) 神 经 系 统 6 例 ( 65 % ) 3 .4 , 2 2.0 等。
床 中 不 断 涌 现 , 之 人 们 对 中 药 制 剂 加 A R 的意 识 淡 薄 , 用 中 药 注 射 剂 呈 上 D 使 升 趋 势 , A R 的发 生 率 也 随之 增 多 , 其 D 凶
一
2 许 彦 , 婧 . 院 近 5年 来 中 药 注 射 剂 不 良 缪 我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摘要】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高,其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结论: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成药主要将中草药加工浓缩制成方剂,相较于常规中草药,中成药配方已固定,无需煎煮,随时可服用,方便携带,异味小,可准确控制剂量,见效快,且效果更好。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中成药使用率明显提升,不良反应随之上升,中成药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表明[1-2],中成药合理用药涉及方面较多,包括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合并用药等,一旦以上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19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57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5±5.3)岁。
1.2方法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给药途径及相应症状进行统计。
2结果2.1中成药不良反应科室构成比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分布于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脾胃科、风湿科、老年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妇科、乳腺科、肾病科、肿瘤科、儿科、呼吸病科、儿童康复科,由此可见,各科室均存在中成药不良反应,其中又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为集中,其具体分布详见下表1。
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综
述
常用中 成药的 反应 不良
满 莹 ’ 许贵军 z 隋金婷 z
(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 哈尔滨 150001;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 摘要〕随着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及中药制剂的功效及其副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研究的不断深人, 发现及确定中成药同西 药一样具有不良 反应。本文通过对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并介绍几种日 常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 应, 从而提高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消除误区, 促进安全、 合理用药。 【 关键词」中成药; 不良反应
f 中图分类号] R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9701(2007)09- 93- 2 0
我国应用中药防病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疾病作斗 争的过程中, 中药及中药制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许多疗效确切、 深为人们熟知认可的经 典方剂, 如六味地黄丸、 霍香正气水、 逍遥丸等, 并一直沿用至 今。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许多经典方剂在原有剂型基础 上, 被改良 更新为服用方便、 感更好、 口 更加高效的现代剂型, 如 注射剂、 片剂、 胶囊剂、 颗粒剂、 喷雾剂、 滴丸剂、 贴片等, 既提高 了中成药的疗效, 又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 随着 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也有了 进一步的了 中 解, 药的不良 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关中药不良 反应的报告逐年增多, 对不良 反应的认识逐步深人。以下就简要 介绍几种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其中有些是 OTC 产品, 即非处 方药, 人们可以到药店自 行购买, 由于中成药的说明书内容比较 西成药来讲简洁, 尤其是药品不良 反应的内容相对介绍较少, 所 以本文希望给予用药者一些提示和指导。
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常⽤中成药的不良反应2019-10-20呼吸系统⽤药复⽅⽢草合剂祛痰⽌咳。
久服可引起⾎压、⾎糖升⾼,且可产⽣药物依赖性,⼀旦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
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宜久服。
⾼⾎压、肾病患者不宜使⽤。
急⽀糖浆清热化痰、润肺⽌咳。
由于本药含有⿇黄碱,可引起⼼脏和交感神经兴奋,因此⾼⾎压、⼼脏病患者不宜使⽤。
维C银翘⽚解表清热、祛痰利咽。
不良反应为困倦、⼝渴,长期⼤量服⽤可导致肝、肾功能异常,所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
⼼⾎管系统⽤药地奥⼼⾎康胶囊活⾎化瘀、⾏⽓⽌痛。
常⽤于治疗冠⼼病⼼绞痛、缺⾎性脑⾎管病和偏头痛。
不良反应为腹泻、便秘、⾷纳不佳、黄疸、肝损害、⾎尿等。
临床使⽤时要掌握适应证,定期监测肝功能。
⼼可舒胶囊(⽚)常⽤于治疗⽓滞⾎瘀型冠⼼病⼼绞痛、⾼⾎压和⾎脂紊乱。
已有报道,⼼可舒可引起尿潴留,故有前列腺增⽣者和⽼年⼈应慎⽤。
通⼼络胶囊益⽓活⾎、通络⽌痛。
治疗冠⼼病⼼绞痛。
个别患者服后可出现胃部不适或胃痛,如遇这种情况,可改为饭后服⽤。
⾎脂康胶囊活⾎化瘀、化浊降脂。
⽤于治疗⾎脂紊乱。
不良反应常有胃肠道不适、胃痛、腹胀,偶见⾎清转氨酶和肌酐磷酸激酶升⾼,故急、慢性肝炎者禁⽤。
五官科⽤药⽜黄解毒⽚清热解毒。
⽤于治疗咽喉、⽛龈肿痛和⼝⾆⽣疮。
由于该药中含有雄黄,⽽雄黄中含有少量砒霜,砒霜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胃肠和⼼⾎管系统均有毒性作⽤,并在体内有蓄积作⽤,因此不宜长期和超量使⽤。
六神丸清热解毒、消炎⽌痛。
⽤于治疗咽喉肿痛、痈疡疔疮。
过量服⽤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呕吐、⼼动过缓或⼼律不齐。
由于本药含有蟾酥、雄黄,故不宜长期、超量服⽤。
黄连上清⽚散风清热、泻⽕⽌痛。
⽤于治疗⽛龈肿痛、⼝⾆⽣疮、⼤便秘结、⼩便短⾚。
不良反应为长期或过量使⽤会引起肝损伤。
⾻关节⽤药雷公藤⽚活⾎化瘀、消肿抗炎、解毒。
⽤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液、消化、泌尿、⽣殖、内分泌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功效: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过敏样反应(64例占21%)、皮疹(45例占15%)、呼吸困难(17例占6%)、过敏性休克(12例占4%)、死亡(1例)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莪术油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注10ml左右,患者自觉胸闷,随之出现呼吸困难,面部、四肢青紫。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患者逐渐好转。
02
不良反应:1988年至2005年3月,肝损害(10例)、剥脱性皮炎(1例)
03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 ,57岁,因恶心,乏力、腹胀10余日伴皮肤、巩膜黄染入院。患者1月前银屑病服用克银丸,每次100粒(10g),每日3次。服药10余日后自觉恶心、乏力、腹胀、纳差,继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既往患银屑病1年余,病情轻,一直未治疗。体检:T36.4℃,R20次/min,P78次/min,BP110/70Kpa。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084U/L,谷草转氨酶428U/L;乙肝酰转肽酶175U/L,碱性磷酸酶256U/L,乳酸脱氢酶157U/L;乙肝表面抗原(-),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尿胆红素(+),尿胆原(+ +),总胆红素73.0umol/L,1分钟胆红素18.1umol/L。
建议:龙胆泻肝丸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有、使用应谨慎,治疗期间应注意肾功能监测。
五、葛根素注射液
01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用于扩 张血管
02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皮疹(47例),过敏性哮喘(1例),过敏性休克(7例)、溶血性贫血(8例,其中1例死亡)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r e v i e w t h e A DR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p a t e n t me d i c i n e s a n d s i mp l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o c c u r r e d
b y i n j e c t i o n s i n v o l v i n g 8 v a i r e t i e s a n d a n o t h e r 8 c a s e s w e r e c a u s e d b y o r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 T h e g e n d e r o f 3 3 p a t i e n t s w a s
C H E N L i h u a Z HU J i a n g Z H A N G J i f e i G U X i a o l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 Gu a n g mi n g Ho s p i t a l o f TCM i n P u d o n g Ne w Ar e a , S h a n g h a i 2 0 1 3 0 0 ,C h i n a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o r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u s e o f t h e m.M e t ho d s 3 3 ADR c a s e s r e p o r t e d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i n 2 01 0 we r e a n a — l y z e d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i n r e s p e c t o f a g e a n d g e n d e r o f p a t i e n t s ,v a r i e t i e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d o s a g e or f m s ,o r g a n s a n d s y s - t e ms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a n d d e g r e e i n v o l v e d i n ADR.Re s u l t s I n t h e t o t a l o f 3 3 ADR c a s e s ,2 5 c a s e s we r e c a u s e d
中成药不良反应ppt

05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应对措 施及Βιβλιοθήκη 停药并就医总结词: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一旦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尽快就医。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情况,以便医 生准确判断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
总结词
针对性处理
详细描述
根据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医生可能会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 治疗的方法。对症治疗包括针对不良反应症状的药物、物理 治疗等;支持治疗则包括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 施,以帮助患者度过不良反应期。
中成药不良反应
目录
• 中成药不良反应概述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症状与表现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中成药不良反应概述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总结词
中成药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案例一:某感冒中成药引起的过敏反应
总结词:过敏反应
详细描述:某患者因感冒自行购买并服用某感冒中成药,服药后不久出 现皮疹、瘙痒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过敏反应。
案例分析:该患者对感冒中成药中的某种成分过敏,导致机体产生过敏 反应。中成药成分复杂,易引起过敏反应,需特别关注过敏体质人群。
案例二:某降糖中成药引起的肝损害
03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症状与 表现
皮肤症状
皮疹
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或丘 疹,可能伴有瘙痒、疼
痛等症状。
荨麻疹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 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并
伴有剧烈瘙痒。
皮肤瘙痒
皮肤灼热感
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 痒感,可能伴随红肿、
皮疹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成药在我们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泛围越来越广,服中成药也必须要知道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七厘散、狗皮膏、万应膏、金不换膏
这些药物局部外用时,很容易被皮肤吸收,轻者发生局部炎症,重者引起全身中毒。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后果相当严重。
如用于下肢溃疡、神经性皮炎、酒糟鼻等,更容易引起过敏,所以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当提高警惕。
六神丸
为消肿解毒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症。
除孕妇禁用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
例如一位患者因患疖肿与咽喉干痛而服六神丸后,竟产生皮肤奇痒、烦躁不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胸闷不适、喘气困难、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等症状,经过及时治疗才转危为安。
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患者切勿乱用。
逍遥散
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倦怠无力等症。
有患者因患三叉神经痛而服用此药,结果一周后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属于药疹的一种),既感寒冷,又发高烧,头部胀痛,无法入睡,同时面部及下肢也都出现了浮肿。
停止服药后对症治疗方获痊愈。
三仙丸、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
这类药物都含有朱砂(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
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会出现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又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容易引起口腔炎、恶心呕吐、蛋白尿、赤痢等慢性汞中毒。
云南白药
既可止血又可祛淤,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外伤的治疗,而且在治
疗胃肠、子宫出血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疗效。
但有人误以为服用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于是超量服用,以致发生中毒事故。
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呕吐、胸部灼痛、口舌与四肢麻木,甚至产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症。
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注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避免叠加用药。
目前我国约有200多种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虽然比例不大,但很多老百姓缺少专业经验,不了解药物成分,容易与西药叠加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2、读懂药品说明书。
拿到中成药后,首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的特殊服用禁忌、饮食禁忌、对症人群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症状,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吃药。
3、吃中成药要做到“中病即止”。
除了一些治疗慢性病或者补益类的中成药可以在医嘱下吃一阶段外,大部分疾病在病情好转后,都要立即停药,不可长期服用。
有些药的毒性虽小,但长期蓄积可致中毒。
4、避免经验用药。
很多人会凭借别人的推荐、对药名的简单理解以及以往的亲身经验自己当起“医生”,甚至私自增加用药量。
但因为体质、患病原因、具体症状的不同,在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出现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