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诊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中医诊断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听诊和触诊等手段,借助中医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听诊和切诊四种方法。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机。
其中,望舌尤为重要,中医认为舌诊可以直观地反映脏腑的状况。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分布位置等变化,可以揭示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例如,舌质红、苔黄腻者可疑湿热内蕴、胃湿等疾病;舌质苍白、苔白者可疑气血不足、阳虚等疾病。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问诊和切诊提供依据。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患者主诉口渴多饮、小便频繁,医生可能会判断其为“热证”;患者主诉四肢乏力、面色苍白,医生可能会判断其为“气血不足”。
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部分,需要医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和分析患者的情况。
三、听诊:听诊是指医生用耳朵听取患者的声音,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患者在发声时会产生一些特定的声音,通过听取这些声音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听诊一般用于诊断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肺炎、心悸等。
在听诊时,医生通常会注意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心音等方面的变化,并结合其他的诊断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肺炎患者出现肺炎湿热壅盛时,可能在听诊时听到湿热壅盛所带来的湿音。
四、切诊: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强调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通过触摸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状况等。
例如,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者可疑气血瘀滞;舌苔厚腻、脉弦滑者可疑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案例五:脾胃病全身望诊案例
总结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与黄色、长夏相应。脾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 、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精神状态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一位20岁的大学生,由于饮食不规律和暴饮暴食导致胃病。他感觉上腹部不适或 疼痛等饱胀感,同时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伴有精神疲惫乏力 、萎靡不振。经过医生诊断,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自然光线
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全身望诊,因为自然光线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皮肤色泽 和形态。
医生自身素质与技巧
专业素养
医生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技巧运用
全身望诊需要医生运用多种技巧,如远观、近观、动态观察等,医生需要熟练掌 握并灵活运用。
患者状态与配合程度
患者状态
全身望诊时,患者的状态也非常重要,医生需要让患者处于 舒适状态,避免疲劳、紧张等情绪影响望诊结果。
THANK YOU.
案例三:心脏病全身望诊案例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与红色、夏季相应。心脏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 、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面色、舌 质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一位55岁的女性,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多年。最近她感觉胸 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舌质紫 暗等症状。经过医生诊断,被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
望色
定义
望色是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皮 肤色泽、斑痣等,以判断病情
的方法。
分类
正常面色、病理面色。
临床意义
对于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寒 热虚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望形
01
02
03
定义
望形是指观察患者的体型 、胖瘦、姿态等,以判断 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假神例图→
望神——神乱
神乱:即精神错乱,神志异常,见于癫、狂、痫病人。
癫-----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郁闷不乐,神志痴呆,喃喃 自语,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心脾两虚, 神不守舍。(阴证)
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姿势和动态来诊察病情的方 法。 (一)原理:
阳、热、实------躁动不安;阴、寒、虚-----喜静 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 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
(2)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淡白:
面色淡白 无华,唇 舌色淡。
主:血虚 证或失血 证。
已主面 有虚色 好损淡 转。白 )气, 虚准 证头 ,明 逐润 渐, 康口 复唇 (淡 贫红 血。
白光 肾 络 面 阳, 睑 白: 虚 口 虚 主: 。 唇 浮 阳虚, 独 , 红隐 或阳 。 约 虚水 主 可 泛。 水 见
肿红 。色 脾浮
胖瘦:过胖或过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脾胃健旺;
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瘦而能食,为中焦有火; 瘦而食少,为中气虚弱。
3、体质类型
1)阴脏人 特点:偏寒、抑郁、多静。 表现:形体偏胖,容易疲劳,面色偏白。 多见阴盛、阳虚证。 2)阳证人 特点:偏热、亢奋、多动。 表现:形体偏瘦,面色偏红,畏热喜冷。 多为实证、热证。 3)平脏人 表现:胖瘦适中,寒热中和。
戴阳证:症见久病重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这四种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为中医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也很重要。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可能是血虚;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湿邪;面色发青,多与寒证、痛证、血瘀有关;面色发黑,往往提示肾虚或有水饮内停。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形体肥胖者,多属痰湿体质,易患中风、消渴等病;形体消瘦者,多为阴虚体质,易患肺痨等病。
此外,舌象的观察在中医望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比如,舌红少苔多为阴虚;舌淡胖大,多为阳虚水湿内停;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多为气虚;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则是通过闻患者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怕冷发热多为外感病;但寒不热,多为虚寒证;但热不寒,又分为壮热、潮热、低热等不同情况,分别提示不同的病证。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象、指甲等,以判断病情和体
质。
2.闻诊: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
呼出的气味,以了解病情。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了解病情和病因。
4.切诊:通过把脉、触摸患者的肌肤等,以了解病情和体质。
此外,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还包括脉诊、腹诊等,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有不同的诊断标准,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中医诊断学(望诊-局部望诊)

望面部
▪ 面肿 整个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兼全身水肿,而 无红赤疼痛等。 阳水(眼睑颜面先肿,皮薄光亮,肿势较肢体部为 甚,发病较速)──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阴水(面色晄白,腰以下水肿明显,最后波及头面, 发病缓慢)──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 腮肿 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 清,红热,按之柔软或压痛,面赤)──外感温毒 之邪所致。(小儿多见)
望耳
▪ 虚、寒证 耳轮青黑──阴寒内盛、剧痛 耳轮红肿──肝经湿热 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虚,精不上荣──温病晚期耗伤肾
阴,肾虚下消 小儿耳背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 耳内的病变 脓耳 初起、极期──肝胆湿热熏蒸(中耳炎等)
后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望牙龈
▪ 可诊察肾、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 齿龈淡白──血虚或失血 ▪ 齿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循经上炎 ▪ 齿龈肿痛不红──虚火上炎 ▪ 齿衄(牙龈出血)
兼红肿疼痛──胃火上炎,伤及龈络 不红不痛微肿──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伤络
望咽喉
▪ 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 正常:色淡红润泽,不肿不痛,呼吸通利,发音正
望目
▪ 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目胞 微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吐泻、高热),脏腑精气 衰竭(久病重病,病危) 眼球突出: 双侧 兼咳满上气──肺胀(痰浊阻肺,肺气不宣, 呼吸不利) 兼颈前肿块突起,急躁易怒──瘿病(肝郁化 火,痰气壅结) 单侧 眼部或前颅内肿瘤;外伤
望目
▪ 目色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 眼胞红肿湿烂──脾经湿热上攻 全目肿赤──肝经风热上攻,诸经热盛 黄疸(白睛黄染均匀,无隆起,眼球周围明显,近黑睛部稍 浅)───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鉴别:中老年人球结膜脂肪沉着:稍隆起的淡黄斑块,睑裂 部明显 目眦淡白,兼见面、唇,舌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血少不 能上荣 目胞黑而晦暗──肾虚,肾精亏虚或命门火衰,水寒内盛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获取相关的病情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1. 外貌观察:外貌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2.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黄色的舌苔可能表示热病,白色的舌苔可能表示寒病。
3. 舌质:舌质是指舌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观察舌的形态、颜色、光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红可能表示热病,舌淡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4. 脉象:脉象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感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情。
例如,浮脉可能表示表面的病变,沉脉可能表示内脏的病变。
5. 症候:中医望诊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病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症候。
症候是指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和,对应着特定的中医疾病诊断。
例如,面色苍白、舌淡白、脉虚弱可能表示气虚血虚
的症候。
总之,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判断病因、辨别病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望诊

二、望 色
• 概念:指通过观察病人皮肤的色泽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意义: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 衰,病性的寒热,病情的轻重和预 后。
(一)诊病原理
• 1、色泽的关系 • (1)颜色:分成赤、白、黄、青、黑。属血,属 阴。 • 颜色是血液颜色的外露。 • 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不同脏腑的病证。 • (2)光泽:面部光泽,指荣润与枯槁,属气,属 阳。 • 光泽是脏腑精气的外荣。 • “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五)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1)病人与周围常人比较。 (2)局部与其他部位比较。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以整体面部色诊荣枯为主要依据 结合面部脏腑位置的分布,和五色生克顺逆关系诊断病情。 鼻部色青为肝病乘脾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光线:自然光线下 昼夜:白天面色光辉外映,夜晚隐灼内含。 情绪:喜红、怒青、忧色沉、思黄、悲泽减、恐白。 饮食:饮饱时面红光泽,饥时色减。
三、望形
• 概念: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 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一)诊病原理 • 五脏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的变化可反映于五体 (皮、肉、筋、骨、脉),内盛则外强,内衰则 外弱。 • 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不同表现可以了解脏腑的 虚实,气血的盛衰,判断对疾病不同的易感性和 倾向性。(疾病的传变和转归)
(3)意识障碍——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见于痫病。 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 神乱的特点: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异常。其神志异常的 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据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一会即觉”。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的 好转相一致; 假神:是精神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色——面色肤色终生不变者。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面色与
肤色也会相应改变。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2)病色
二、望面色
全身望诊
特点:晦暗、暴露
五色善恶:
授课方式:
CAI课件、图片、幻灯片、模型、录像
课 时:18学时
望诊
概念: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 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 或疾病的情况,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包括: 望全身:神、色、形、态 望局部:头面、颈项、五官、皮肤、 小儿络脉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望舌:舌质、舌苔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全身望诊
(2)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 现。
表现: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面色晦暗无华,
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呼吸
微弱,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
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邪气极盛,预后不良。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全身望诊
(3)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 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 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全身望诊
(3)五色主病 青色
主病
特点
寒证
青紫
痛证
青黑
瘀血
青紫
惊风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3)五色主病 赤色
主病
热证
实热 虚热
戴阳证
全身望诊
特点 满面通红 面部潮红 颧红如妆
(3)五色主病 黄色
全身望诊
主病
湿证
(血虚) 脾虚
(湿阻)
黄疸
湿热 寒湿
特点
面黄而垢 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黄胖:面黄虚浮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一、望 神
全身望诊
1、神的概念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
2、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
先天(化生)
表现于外
精气
充养形体
神
后天(滋养)
3、望神的意义 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盛衰
• 神是精气的外露,神以精气作为物 质基础,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总评 估,总的概括
• 望神主要从两目、面色、神情、体 态四个方面来观察
神藏于心,外候于目
• 《医门法律》 • 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
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全身望诊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1)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 含,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 作灵活、体态自如。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见于正常人,或轻病而脏 腑精气未伤者,预后良好。
目上视
痿证 — 肢体筋脉驰缓,肌肉痿软无力 痹证 — 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者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1、头形 过大——脑积水 过小——小脑儿、囟门早闭 方颅——佝偻病 2、头摇 ——肝风上扰,或气血亏虚
局部望诊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2、囟门的变化 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温病火邪上攻)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气血精亏、吐泻 伤津)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
第一节 望诊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富文俊
目的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和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质、舌苔变化的
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 4、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5、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
阴、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6、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 望色十法 • 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 表里、阴阳、虚实、聚散、成败
• 气虚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 晕目眩,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 苔白,脉虚无力
• 血虚证 :皮肤黏膜,爪甲淡白,加 全身虚弱证
全身望诊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形体的变化及意义: 强——实证、热证 弱——虚证、寒证 胖——形盛有余,形盛气虚,肥人多痰 — 易患中风、眩晕 瘦——形瘦食多,形瘦食少,形瘦阴虚,瘦人多火 — 易患劳嗽
• 在小宝宝的头顶上有个小"天门盖",平时细看,还可以看 到一下一下的脉跳,这就是宝宝的前囟门。它是由宝宝头 颅骨中的额骨和顶骨围成,二块额骨和二快顶骨互相连接 处还未完全骨化的部分形成的一个菱形间隙,叫做囟门, 俗称"天门盖",位于头顶部前中央。
了解囟门的闭合时间
宝宝刚出生时前囟对边直径大小约为1.5-2.0厘米,出生 头几月内前囟会随头围的增大而扩大,一般6个月后随着 额骨和顶骨逐渐骨化而缩小,到了18个月左右闭合。除了 前囟门外,小宝宝还有一个后囟门,后囟是由二块顶骨和 一块枕骨形成的三角间隙,位于枕部,后囟在宝宝出生时 已经很小了,一般约在宝宝出生后6-8周关闭。在正常情 况下,未闭合的囟门外观平坦,稍微内陷。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气不至)
《内经》对五色善恶的论述: 善色——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 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 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炱
• 色泽 脏腑精气盛衰的表 现
• 望诊遵经 •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
气也 • 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 越。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全身望诊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4)少神 概念: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两目乏神,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虚证或轻病。
全身望诊
二、望面色
1、面部色诊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常色与病色 (1)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 素问 三部九候论 •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
三、望形态
全身望诊
(二)望姿态 1、动静:
动、强、仰、伸——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阴、寒、虚证
2、痛证的特殊姿态——护处必痛
三、望形态
全身望诊
3、异常动态: 痫病 — 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中风 — 卒然昏倒,伴口眠歪斜,半身不遂 肝风内动 —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双
(3)五色主病
主病 虚寒(阳虚)
气血亏虚 脱血 夺气
白色
全身望诊
特点 白
淡白或萎黄 淡白无华
苍白
(3)五色主病
主病
寒证
肾虚阳虚 阴虚Fra bibliotek水饮血瘀
痛证
全身望诊
黑色
特点 青黑 黑而暗淡、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黧黑 青黑
左肝右肺形成颊, 心额肾颐鼻主脾
• 青主寒瘀痛惊风 • 赤热虚实妆戴阳 • 黄主脾虚湿黄疸 • 白寒阳虚气血脱 • 黑寒肾虚饮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