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演变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一、书籍的起源书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等符号系统,记录信息和传承知识。
这些符号系统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更复杂的书写系统,为书籍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二、竹简与帛书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竹简和帛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载体。
竹简是一种用竹片串联起来的书写材料,而帛书则是在丝织品上书写。
这两种书写材料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竹简笨重且不便于携带,而帛书则昂贵且不易获得。
但是,它们在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纸质书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纸质书籍的出现纸质书籍的出现是书籍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这一发明为纸质书籍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逐渐普及,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纸质书籍的特点是易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四、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
最早的印刷技术是木版印刷,即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用墨水印刷在纸张或布料上。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的产量逐渐增加,价格也相对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取书籍。
印刷术的出现也为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电子书与数字化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电子书是一种数字化的书籍形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
数字化阅读则更加多样化,包括网络博客、论坛、新闻网站等各种形式。
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环保、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阅读体验不足等。
六、书籍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书籍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游记、传记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书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也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中国古代典籍发展与演变概说

中说 :“书之 竹 帛 , 镂之 金 石 , 琢 之 盘盂 。”许 慎《说 文解 字》解释“书”
等类文字 , 后 世所 谓 的“六书”, 在 字时说 :“著于竹 帛谓之 书 。”不过 ,
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 有了文 字才 有 产 生书 籍 的可
由于缣帛昂贵 , 主要服 务于统治 者 罢了 。
能 ,但并不是一 有文字就出 现了书 籍 。我国书籍未正式 诞生以 前 , 最
《书 经》( 又 称《尚 书》) 是我 国 古代第 一部 记 叙文 和论 说 文的 集 子 ,内容包括古代许 多重要的 档案 文告 ,是一部具有很 高史料价 值的 典籍 。《诗经》是 我国 第 一 部诗 歌 总集 ,保存了西周初 年到春秋 中叶 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 是我国文 学宝 库中的 瑰 宝 。《春秋》是 我 国第 一 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
西汉 在史 学 方面 也 有 了很 大 发展 。司马 迁 的《史 记》是 我国 第
一部通史 ,记载 了从上古到 汉武帝 三千多年的历史 , 其编写方 法是以 人 物 传记 为 主 , 开 创 了 我国 史 书 “记传 体”的体例 。东 汉班固的《汉 书》是 我国 第 一部 完整 的 断代 史 , 赵晔的《吴越春 秋》和 佚名的《越绝 书》, 专记一方之事 , 开后代 地方史 志之先河 。
籍所必不 可 少的 物质 条 件 : 纸 、制 版 、印刷 术 , 都 是我 们 祖先 最 早发
得 名 。秦 统 一 六 国 后 , 李 斯 又 以 “小篆”为标准整 理文字 , 写出范 本
明的 , 对世界文 化的发展和 人类的 《仓颉篇》, 对我国文字 的统一作 出
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一
文 /
社遗址 , 在 出土 的陶 器 上 , 有 一些 料 , 是经过 整 治的 竹片 和 木板 , 用
中 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书籍可是经历了一番相当有趣的“变形记”!就像咱们人会从小孩子慢慢长大变成大人一样,书籍也有它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先跟您聊聊最早的“书”吧。
那时候啊,没有纸张,人们就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您能想象得到吗?古人拿着尖尖的工具,在那硬邦邦的龟甲和兽骨上一笔一划地刻着,那得多费劲呀!我曾经去博物馆看过一次甲骨文的展览,那些刻痕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可真不容易辨认。
但就是这些看起来不太规整的刻痕,记录了古人的生活、祭祀、战争等各种重要的事儿。
后来呢,古人又发现了青铜器,于是就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这叫金文。
金文可比甲骨文规整多啦,线条也圆润了不少。
再往后,古人又想到了把字写在竹简和木牍上。
那竹简啊,就是一条条窄窄的竹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本书。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历史文化景区,看到有人在演示制作竹简。
他们先把竹子削成合适的长条,然后用火烤干,去除水分,这样竹简就不容易变形了。
接着在上面写字,那字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本书得有好多根竹简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织品出现了,于是又有了帛书。
帛书可比竹简轻便多啦,而且能写更多的字,不过这帛书造价太高,一般人可享用不起。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可真是书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纸张的出现,让书籍变得轻便、便宜,更容易传播和保存。
从此,书籍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再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更是让书籍的生产如虎添翼。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书籍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知识也能更快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想想看,要是没有古代书籍的不断演变,咱们现在能这么轻松地获取知识吗?说不定还得像古人那样,背着一捆捆沉重的竹简到处跑呢!古代书籍的演变,就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努力。
它不仅让知识得以传承,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所以呀,咱们得好好珍惜现在这随手可得的书籍,好好利用它们充实自己的头脑,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简策形式、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和册页形式。
1.简策形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
简策是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然后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了书籍的基本单位。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简策装。
2.卷轴形式: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称为经折装或折子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可以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3.折叠形式:也称为册页形式,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将长卷沿着中缝折叠,形成了前后封皮的册页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4.册页形式: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蝴蝶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对折,然后将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
包背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外对折,然后将折缝对齐,最后用封面包裹起来。
线装书则是将书页用线装订成册,封面的纸张较厚,通常用于珍藏本或善本书。
这些书籍装订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装订形式也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人们阅读和保存的需求。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自古以来,书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沟通思想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书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书的演变历史进行阐述,以此展示书的重要性、进化和未来趋势。
一.古代书的演变1. 竹简公元前14世纪,商朝就有了使用竹简的记载,而到了战国时期,竹简成为了主要的书写载体。
竹简被制成成条状,通过穿孔的方法穿在麻线上扎成册,成为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过程繁琐,成本也较高,但是其运输和保存相对方便。
而当时的精美竹简还会装在布袋子中,或者再加一个装饰盒中,以示重视。
2. 木简木简和竹简有些类似,但是采用的材质是木头。
木简的材料虽然坚实耐用但是处理比较困难,而且容易产生裂缝,不便于储存。
在秦汉时期,用于官方文件的木简被统一成了规格十分统一的“六尺木简”,以给管理和储存带来了方便。
3. 金石金石包括了金属和玉石文物,由于这些文物用的是较坚硬的材质,被制成文字印记后可以保存更久。
这也是由于金石的耐久能力,让它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用于存储许多可靠记载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纸书的出现和发展1. 丝绸纸在公元105年,中国汉朝封建官员蔡伦发明了丝绸纸。
这种纸由于采用了比较轻薄的丝绸纤维,很轻巧且手感非常柔软。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种纸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丝绸纸上使用的装饰艺术也逐渐丰富,使其印刷效果更佳、更美观。
2. 印刷术由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手写书本的成本太高,所以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本的书写、印刷和发布方式。
在唐朝时期,印刷术随着竹木刻版的发明出现了。
而在北宋时期,活字印刷的方法被发明出来,为书本的印刷和出版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精装书由于书籍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在宋元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装帧及精美的封面来彰显书的价值。
精装书的作为高端和重要的书籍精制形式,一直为中外读者所称赞,收藏价值便大大提高。
三.工业化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时代1. 工业化印刷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出版商和印刷厂之间转向使用工业化的印刷方法,印刷量持续增长,使得书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书籍的构成,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文字、载体。
知识源于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3,500年前,中国人已创造了沿用至今的文字。
在造纸发明以前,中国人曾选择龟甲、兽骨、玉石、金属、竹木、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并形成严格的书籍制度,很多实物都流传至今。
造纸术流行后,手工制作的植物纤维纸,便长期作为书籍印制的材料。
中国古代书籍的外在形态,随着书写材料及装帧的变化,经历了漫长演变。
自先秦至汉魏时期,是简册与帛书流行的时代,以竹木与缣帛制作的书籍,主要采用卷轴装的形式;魏晋以后直至今天,是纸书通行的时代。
纸书出现以后,书籍装帧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又称册叶)形式逐步过渡,期间经历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阶段。
各个时期的书籍形态,今天均有实物留存,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为了使文字记载永久保存,不遭磨灭,古人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适宜书写并保存的材料。
从上古时代起,人们不避艰难,曾选择坚固耐磨的龟甲、兽骨、金属、石板作为文字记载的材料,以期文献得以长久流传。
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在不断寻求能永久保留人类文明记录的方式。
随着文字记载由简单变为复杂,文献流传的需求日益增加,书写材料也要求既轻便又易得。
继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之后,竹木与缣帛(丝织品)成为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为兽毛笔与烟墨。
从最初以竹木片(简)、纤维织片(布片)为材料的简单书写,发展成严格的简册与帛书制作制度,中国书籍由此逐步定型。
即使在今天,生活中也不乏书写在竹木或丝织品上的文字。
从帛书过渡到纸质书,卷轴装的形式仍维持不变,延续数世纪之久。
一直到唐代,人们使用的书籍仍称“卷子”。
卷轴装的形式源于用绳编连的简策,虽然书籍的材质已从竹木、缣帛变为纸张,手工传抄也被雕版印刷取代,早期的印刷品仍保持卷轴装形式。
宋代以后,卷轴装形式才逐渐发生变化,先是长幅的卷子被一正一反地折叠成经折装,从而形成了“册页”,读书的方式也由“舒卷”变为“翻阅”。
我国书籍制度的产生及演变过程

我国书籍制度的产生及演化过程一、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进展推动书籍制度的演化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打算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格外低下,什么经济、文化就根本不存在。
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一些提高,就消灭了甲骨文、契刻等。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这时人们可以将竹、木之类制作成简牍来书写文字,其后又有了缣帛,图书消灭了。
书籍制度是指图书在确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定物质形式。
其物质形式由四个因素组成:文字、材料、形态和制作方法。
我国古代的书籍制度,从竹木的简册制度开头,到纸写书的卷轴制度再到印本书的册页制度,演化到今日的计算机网络的非纸质的学问载体,是由生产力的进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和人民的需求而打算的。
如从简牍到卷轴是由于制造了纸。
再随着印刷术的制造,写本书过渡到了印本书,书籍制度也过渡到了册页制度。
从卷轴到册页并不是一下就完成了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感到卷轴形式有很多不便之处。
如:制作手续简洁、麻烦,制作一部书要经过粘纸、加轴、装裱、系带等各种环节,费时费工。
而且在阅读时需展卷、收卷,很不便利,查阅也很费力。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图书的内容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数量也增多了。
社会上读书、写书,保藏书籍的风气很盛,说明白社会文化的进展程度。
从敦煌遗书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科技的兴盛。
所藏的宗教文献中,不仅有佛教、道教文献,还有其他宗教文献。
四部典籍,有经、史、子、集方面的文献。
除此之外还有文书、帐册之类的文献。
有印本、写本、拓本、纸本、绢本,有卷轴装、册页装、线装等,说明白制作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
信息技术的制造,转变了学问载体与传播方式,视听型、机读型的图书越来越多地使用了。
在卷轴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抄写,而册页制度时的生产方式则是印刷,视听型时的生产方式变为缩摄等。
这中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和社会对书籍的大量需求,更有科学技术的制造。
古代中国的书籍与出版业发展

编排设计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 类、编排,并设计版面和装帧 形式。
审稿与定稿
邀请专家或学者对稿件进行审 稿,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
善,最终定稿。
校勘方法与原则
对校法
利用不同版本或相关资 料进行比对,找出异同
并判断是非。
本校法
依据本书前后文义进行 校勘,发现并纠正书中
的错误。
他校法
参考其他相关书籍或资 料,对本书内容进行印
明清时期
在继承唐宋时期出版业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 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刻和私刻书籍大量涌现,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小说戏曲、医药科技等多个领域。 同时,官方也加强了对出版业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意识形态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04
古代书籍的流通与传播
证和补充。
理校法
运用逻辑推理和语言知 识,对书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辨析和校正。
著名编辑家及其贡献
刘向
西汉时期著名编辑家,主持校勘皇家 藏书,编成《别录》一书,奠定了我 国目录学的基础。
刘歆
刘向之子,继承父业并有所创新,编 成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
颜师古
唐代著名编辑家,主持编纂《隋书· 经籍志》,对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 理和分类。
版本鉴定方法与技巧
内容比对
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字内容、篇章结构、字句增删等方面,判 断版本的优劣和异同。
纸张、墨色等物理特征
观察书籍的纸张质地、墨色深浅、字迹清晰程度等物理特征,推断 其年代和印刷工艺。
题跋、序跋等辅助信息
借助书籍中的题跋、序跋、藏书印等辅助信息,了解书籍的流传历 程和版本特点。
善本、孤本等珍稀版本的收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演变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古代从结绳记事开始、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论述了我国古代书籍由陶文、甲骨文、青铜铭文到简策书籍、缣帛书籍、写本书、刻本书和印本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古代书籍书籍演变中国书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
如果从最古的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算起,到简策书籍、缣帛书籍和写、印在纸上的书籍,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为世所罕见。
1 结绳与契刻1.1 结绳记事我国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结绳记事”法,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汉朝郑玄的《周易注》中记载:“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1.2 契刻记事汉朝刘煦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说明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
人们在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
2 文字的产生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古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或奴隶社会初期的。
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
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造文字。
3 古代书籍的萌芽在殷代和西周早期,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3.1 陶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刻划简单的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称为陶文。
这一时期的陶文尚未被辨认出来,很可能是一种消逝了的文字。
但从中可以证明,陶器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制作的文字载体。
3.2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书籍是距今已有3000余年商代刻有文字的甲骨。
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
甲是指龟甲,骨是指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甲古文。
因这些文字是商王朝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人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被称作契文、卜辞。
3.3 青铜铭文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商代末年开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的有三、四十个字,西周的铜器铭文增多,有近500字的长文,多为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的记录。
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我国许多古代文献,因此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3.4 石片和玉片1965-1966年,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春秋晚期写有文字的玉片和石片。
这批玉石文书的内容是反映韩、赵、魏三国分晋前夕,晋国世卿赵鞅为战胜敌对势力,巩固内部团结,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订立的盟约,故称为“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用毛笔书写的,多数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
侯马盟书的发现,表明春秋晚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整制玉石成片,使之适于书写,作为文字的载体。
3.5 石刻除陶器、甲骨、青铜器之外,古人还在石头上刻字,谓之石雕。
现存最早的石雕是陕西出土的石鼓,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
雕刻在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经典,谓之石经。
历史上最著名的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上石,共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
内容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儒家经典。
熹平石经之后,历代都有石经传世,如三国时期的《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刻成古文、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五代蜀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年)刻的《后蜀石经》,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的《北宋国子监石经》,南宋高宗用楷书手写付雕的《御书石经》以及清朝的《清乾隆石经》等。
在文字传播的准确性和广泛性上,石雕具有更大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石头书。
4 正规书籍的产生与发展4.1 简牍我们祖先写字的材料,除了甲骨、石刻以外,还用竹片和木板。
人们把它们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
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统称简牍。
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和石头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于编连。
这样就使古人有了编书的条件。
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就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而编连成册的。
据考证,在商代末期,我国已有简策,后世一直沿用到印刷术发明之后,其间以春秋到东汉末年最为盛行。
东汉以后逐渐为纸写本所代替。
4.2 帛书帛书和简牍一样都是我国早期的正规书籍,而且在我国历史上都运用了近千年。
用竹简和木简写书,虽然比甲骨上刻字容易,可是这样的书仍旧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笨重,翻阅起来十分麻烦,携带尤其不便。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比较轻的可代简策的东西,一种丝织品——帛。
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
帛书亦称缣书,是写在缣帛(丝织品)上的书。
《墨子》一书中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的记载。
帛书起源于春秋时期,实物则以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为最早,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战国时代,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
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随之渐少。
帛书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战国到三国之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
5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书籍材料的伟大变革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这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5.1 拓印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石雕也很盛行,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
拓印的方法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
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用拓片装订成册的称作“拓本”。
拓印本既不象简策那样笨重,也不象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而且随要随拓,便于携带。
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拓印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5.2 写本书籍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
由于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是我国写本书的极盛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趋于稳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宗教盛行,加之封建统治者对书籍异常重视,广集图书,使得要求记录和书写的东西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手工业迅速发展,造纸技术不断进步,为抄写书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从而促进了抄书业的迅速发展。
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雕版印刷的书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
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宋代为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雕印的书籍,校、写、刻、印、纸、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元代刻书承宋人之风,字体流行赵孟頫刚劲秀逸之体,对明初刻书影响较大。
明代刻书更为发达。
其末期出现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术,将雕版印刷术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7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活字印刷的书北宋庆藩年间(1041-1048),布衣毕升首先使用活字印刷书籍。
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毕升比德国谷腾堡活字印刷早近400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标志着中国书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7.1 泥活字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
据《周益国文忠公集》记载,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益国公周必大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排印了他自著的《玉堂杂记》。
该书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7.2 木活字据《梦溪笔谈》载,北宋毕升曾试验木活字,但最后研制成了泥活字。
一百年后,元朝农学家王祯请工匠用四年时间,制作了木活字三万多个,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他自己编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
全书六万字,一月之内,百部齐成。
可见效率很高。
7.3 金属活字(锡、铜、铅等)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比欧洲金属活字创制约早一二百年。
清雍正六年(1728年)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年)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祯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1] 王志国,等.中国史书(古代)[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8.[2] 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 庄葳.中国书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5] 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6.[6]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7]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8] 刘县钧.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