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合集下载

湖田窑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赏析

湖田窑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赏析

1湖田窑的历史发展湖田窑是指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湖田古窑遗址。

湖田窑在《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

湖田窑的烧造历史非常的早,始于五代时期,五代时主要烧制的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种。

到了宋代经过窑工不断努力终于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表面的釉透明度极高,釉中气泡少而大,造型流畅,多用刻花、划花装饰,其线条灵动;刻花、划花线条深处积釉较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泛白,整体釉色白中带青、青中闪白,刻花、划花纹饰互相烘托,其艺术效果非常美妙,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湖田窑影青瓷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1]在古代窑厂之上建立起来湖田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在1982年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等遗址也在此列。

直到今天湖田窑古遗址也是景德镇瓷器发展史重要的旅游景点。

青白瓷是北宋时代瓷器最具时代特点的瓷器之一,它的烧制工艺较集中的代表了宋代制瓷最高技术水平。

青白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徐标(南京文物有限责任公司,南京210001)唐宋时期是我国陶瓷工业和艺术造诣的巅峰时期,此时名窑林立,有诸多器物传世。

其中景德镇湖田窑在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吸收与革新了历史的制作技艺与艺术造型,反应了宋代的审美趋向与时代精神。

所制青白瓷与历代不同,青白相间,精美者可与五大名窑相媲美。

当代收藏界与普罗大众对此的兴趣日益增长,但学界对湖田窑及影青瓷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工艺特征上,对艺术分析尚有一定欠缺,所以对窑口、瓷器进行整体分析和实物品鉴都是有必要的。

青白瓷;文物;鉴定(1966-至今),男,江苏南京人,文博助理馆员,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瓷器。

邮箱*****************Ceramic Art陶瓷艺术s Reserved.年)蔡襄的《茶录》中。

学界根据湖田村青白瓷的窑口出土瓷器的不同特征,将青白瓷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五代至北宋初是青白瓷的兴起阶段,此时出土瓷器胎制较粗,釉的颜色泛黄,器物不施足釉,大多没有纹饰;第二: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早期是青白瓷发展的鼎盛阶段,并形成了以江西景德镇湖田村为烧造中心的青白瓷窑体系,这段时期烧制精美瓷器非常像传说中的柴窑,史料记载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浅见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浅见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浅见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釉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最佳,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备受青睐。

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制瓷重镇,千年窑火不息,能够生产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在当今难以计数的个体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几可乱真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

许多收藏爱好者不可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各类的仿制品,更无缘能经常到这些作坊去仔细观察,有的人在收藏过程中,按图索骥,“打眼”屡有发生。

现就宋代影青瓷鉴定要点作些介绍,供藏友们参考。

一、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

这样,器形不符合的才能鉴别出来。

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

让人较为头痛的是少数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会弄错。

所以,鉴定器形时一定要格外细心。

二、看釉面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

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

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

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

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

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方法和技巧

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方法和技巧

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方法和技巧湖田窑影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其鉴定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关于湖田窑影青瓷鉴定的介绍:1.了解湖田窑影青瓷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湖田窑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种著名青瓷窑口,产出的影青瓷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因此,了解湖田窑产地、年代和制作工艺对于鉴定影青瓷非常重要。

2.观察瓷器的造型和花纹。

湖田窑影青瓷器多为器物如壶、瓶、碗、盏等,其造型简洁典雅,线条流畅。

花纹多以浅浮雕为主,常以植物、鸟兽等自然图案为装饰,色彩鲜艳迷人。

通过观察器物的形状和图案,可以初步了解是否为湖田窑影青瓷。

3.研究瓷器的胎土和胎釉。

湖田窑影青瓷的胎土通常是以高岭土和腰土为主要原料,胎质坚实细腻;胎釉多为釉面淡青色,质地柔软润滑,常呈现出“兰窨白瓷”或质感细腻如柔和的绸缎。

4.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色。

湖田窑影青瓷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实,常常带有一种玉质光泽。

釉面一般呈青灰色或淡灰色,釉质细腻均匀,有一种深浅不一的流动效果,如同水波纹。

5.检查瓷器的胎底和底款。

湖田窑影青瓷的胎底常常呈灰蓝色,胎底线条清晰,无破损或修复痕迹,烧制痕迹均匀。

部分湖田窑影青瓷还有底款,细心观察底款文字的形状和字体,以及款式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确定其身份。

6.参考相关的专家意见和资料。

湖田窑影青瓷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有很多专家和收藏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可以参考他们的研究成果,了解更多关于湖田窑影青瓷的信息。

7.研究历史考证和收藏界的评价。

通过研究湖田窑影青瓷的历史考证和相关的专业评价,可以了解其价值和地位。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市场行情和拍卖记录的观察,了解湖田窑影青瓷的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

总之,湖田窑影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之一,其鉴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通过了解湖田窑的历史背景、观察瓷器的造型、花纹、釉面和胎质,研究胎土和胎釉,检查胎底和底款,并参考相关专家和资料的意见,可以对湖田窑影青瓷进行初步的鉴定和确定。

冰肌玉骨——影青瓷——浅谈宋代饶州窑的特色及影青瓷的传承

冰肌玉骨——影青瓷——浅谈宋代饶州窑的特色及影青瓷的传承

一饶州窑(旧属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窑的前身),宋代八大窑系(南方:龙泉窑、吉州窑、建窑、饶州窑,北方: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之一,因创烧了“素肌玉骨”的青白瓷而被宋真宗关注,一举成名。

饶州窑创烧青白瓷的起源要追溯到唐代。

唐代中期,中国制瓷业形成了“南(越窑)青北(邢窑)白”的格局,全国各地的窑口大兴仿制青瓷和白瓷(这是唐代中晚期乃至五代瓷器发展的一大特点),饶州窑也不例外。

饶州窑仿制的青瓷釉色青中带灰,仿制的白瓷釉色比较纯正。

到了北宋,饶州窑“弃仿创新”,创烧了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青白瓷,其质如玉莹润,时人称之为“饶玉”。

饶州窑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最为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

因当时有‘饶玉’之称,备受世人欢迎,因此,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饶州窑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似玉的青白瓷得到了宋真宗的厚爱,真宗皇帝将青白瓷定为贡品,派专人督造,并将年号“景德”赐于产瓷地,景德镇因青白瓷而得名。

《宋会要辑稿》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

”《清乾隆•浮梁县志》载:“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置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

”北宋时期青白瓷的“奉御董造”,为后世景德镇窑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御窑奠定了基础。

“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多光素无纹饰,偶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

北宋中晚期的青白瓷,其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为主,兼有印花、篦划、浅浮雕、镂空、堆塑。

纹饰丰富多样。

由于刻花、划花、模印的花纹会有凹痕宽度、深度的不同,釉层在器表积淀厚度的深浅和块面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釉色则会随釉层厚薄的渐变而产生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大部釉面呈玉白色,积釉处呈天青色或湖绿色)。

纯净明澈且富于色调变化的釉色,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

宋湖田窑影青瓷鉴定鉴赏

宋湖田窑影青瓷鉴定鉴赏

宋湖田窑影青瓷鉴定鉴赏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

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

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

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

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

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

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

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

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官用型影青瓷是景德镇的工艺大师们在北宋真宗时期,为满足皇家偏爱青白玉的嗜好而专门为宫廷生产的高级白瓷。

据专家们考证,当时的青白玉被皇家所垄断,但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皇家的需要。

所以,在希望拥有更多青白玉而又得不到的情况下,类似于青白玉的影青瓷器便应运而生(注意:这只是专家们的猜想而已)。

湖田窑影青釉瓷器历年拍卖记录

湖田窑影青釉瓷器历年拍卖记录

湖田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窑口,主要生产青瓷器,其独特的青
釉色调和精湛的工艺广受欢迎。

以下是湖田窑影青釉瓷器的历年拍卖记录:
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在隋唐时期,湖田窑影青釉瓷器亮相了大量的官窑和民窑遗址,成为
贵族珍藏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隋唐时期的湖田窑瓷器已经失散,目前很少在市场上出现。

2.宋代(960年-1279年)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湖田窑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生产。

宋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主要以碗、盘、瓶、罐等为主,造型简约大气,釉
色清润明亮,工艺精湛。

这一时期的瓷器市场上有湖田窑的影青釉瓷器拍
卖记录,其中一件宋代湖田窑影青釉花卉纹大碗在2024年中国瓷器拍卖
会上以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3.元代(1271年-1368年)
元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的生产以碗、盖盒为主,造型多样,纹饰丰富。

元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的特点是釉色多变,有灰绿、苍绿、青绿等不同色调,其中以独特的苍绿色最为珍贵。

一件元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在2024
年拍卖会上以18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当时湖田窑瓷器的拍卖
纪录。

4.明代(1368年-1644年)
明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的主要产品是瓶、碗、盘等,造型端庄大气,
釉色明亮。

明代湖田窑影青釉瓷器的生产量较大,因此市场上也有不少拍
卖记录。

比如,一件明代湖田窑影青釉螭龙纹贯耳瓶在2024年的拍卖会上以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卓然而立的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卓然而立的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卓然而立的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7期摘要: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从初创到名扬天下,经历了一场华丽的嬗变。

宋代湖田窑产品种类丰富,涵盖普通瓷器、粗陶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四大类,应有尽有,品种之全是宋代诸窑所烧造之冠。

影青瓷属于石灰釉,用瓷石和釉灰配成。

湖田窑影青瓷把陶瓷的材料、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陶瓷佳品。

关键词:宋代;湖田窑;影青瓷;工艺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7.001湖田窑是五代至明代后期著名的窑场,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4千米的湖田村,分布在与昌江相通的南河流域,东临三宝蓬瓷土产地,南依森林密布的南山,西连匣钵原料产地马鞍山,北凭南河。

湖田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鼎盛于元,明洪武开始衰落,明隆庆、万历之际,退出历史舞台。

湖田窑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广远的一处代表性窑址。

湖田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宋代时烧造青白瓷和黄黑釉瓷,元代烧造青白瓷、卵白釉、黑釉、青花瓷,明代烧造青花瓷、素白瓷。

入宋,湖田窑始烧青白瓷,北宋晚期青白瓷生产的技术达到最高水平,从景德镇众多窑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宋代诸窑之首,陶瓷产品和制瓷技术通过东河、南河走向昌江,再流向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南宋是青白瓷的嬗变期,元代是青白瓷的衰落期。

青白瓷又有隐青瓷、影青瓷、映青、印青之称,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清澈如湖水,莹润如玉。

1988年至1999年,共对湖田窑址进行了十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窑炉、作坊、生活等遗迹和“数十万件”瓷器、窑具、制瓷工具等各类文化遗物,资料比较系统、全面①,是研究湖田窑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至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的窑场②。

1937年,英国学者普兰柯斯首次到湖田窑址进行了考察,并记下了考察情况,将湖田窑介绍到了欧洲③。

1 品类湖田窑址出土的遗物可分为普通瓷器、粗陶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四大类,其中宋代的普通瓷器有青釉器、青白釉器、黄黑釉器、黑釉器,器物按用途的不同,划分为日用器皿、酒器茶具、陈设用瓷、文房雅玩、宗教供器、瓷塑人物、瓷塑动物,类别丰富,应有尽有,品种之全超过景德镇宋代其他窑口。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

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

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

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

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

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

“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窑遗址。

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

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

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

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

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

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 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 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 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 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 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 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 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 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
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 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 像的艺术效果。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 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 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 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 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 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 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
南宋中晚期,表层优质瓷石资源匮乏,社会
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为片面追求产量, 广泛推广使用垫圈组合式窑具,窑内湿气难以及 时排出,不利于窑内升温,易造成釉面阴黄。此 时模印图案花纹的芒口碗铺天盖地,成型单调呆 板,纹饰繁缛琐碎。不过,模制成型的产品更周 正:垫块组合式窑具也大幅度降低产品烧制过程 中的变形率。这一时期也有少量垫块仰烧产品, 纹饰构图简化,刻、划花线条流畅,但明显纤弱 乏力,且不注意线条的衔接连贯。南宋末至元代,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带青、温润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结合极 紧密,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器的标 准。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制作工艺发展到 历史巅峰。产品以碗、盘、壶为主,还出现花瓶、 香炉、雕塑等新品种。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 性。
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 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 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 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 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 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 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
纵观出土实物,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优质湖
田窑产品,多用匣钵垫块仰烧法烧成。当时已经 普遍推广使用的多数垫钵匣钵内覆烧技术,以及 定窑发明并广为运用的垫圈组合式窑具装烧芒 口碗盘的技法,虽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优质 湖田窑产品却很少采用,最重要的原因是芒口影 响品质。匣钵垫烧产量虽受制约,但可以最大限 度保持产品的优良品质。其实最突出的成就就是 窑工能娴熟掌控强还原焰,使瓷胎烧结致密,透 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彻,焕发出影青釉白里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仍有影青产品烧造。特别是元代中期,不少产品 的胎釉造型等特征,明显具备优质影青瓷的基本 要素。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宝运莱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叶风中翩然,莲廓线勾勒出的娃 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 ……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 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 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 高人。
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 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 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 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 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 重要佐证。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 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 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 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 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 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 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 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 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 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 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 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 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 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