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业历史浅析

合集下载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龙泉窑青瓷的初现唐代是龙泉窑青瓷的起源时期。

唐代龙泉窑青瓷主要以茶具为主,其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新颖、釉面莹润,釉色多为绿色、蓝色或灰蓝色。

这些青瓷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瓷制作技术的初步成熟。

第二阶段: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发展龙泉窑青瓷在五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艺术性。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还在工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如胎体更加坚实,釉面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被誉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的繁荣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轻薄、釉面如凝脂、釉色薄而均匀,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以瓷器、花盆、佛像等作品为主,其瓷器的造型优美,釉色素雅,技艺精湛,成为了宋代宫廷和士人品赏的重要物品。

第四阶段:元代至明代的衰落元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龙泉窑青瓷逐渐衰落。

元代的龙泉窑青瓷产量减少,质量也下降。

明代时期,虽然龙泉窑青瓷仍有一定的生产,但无法与以往的品质相比,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现代:龙泉窑青瓷的复兴近年来,龙泉窑青瓷得到了重视和研究,龙泉窑青瓷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现代龙泉窑青瓷制造商致力于恢复龙泉窑青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瓷器设计,使得龙泉窑青瓷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唐代的起步、五代至北宋的鼎盛、南宋的巅峰,然后在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的过程,最终在现代得到了复兴。

龙泉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釉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龙泉青瓷研究

明清时期的龙泉青瓷研究

明清时期的龙泉青瓷研究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件珍贵遗产。

它是中国南方地区制瓷技术的代表,拥有独特的粘土配方和窑炉设计,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瑰宝”。

全球收藏家都热衷于这种瓷器,它的司南传统制作技艺至今仍在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技术。

由于龙泉青瓷古人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对其制作技术的了解主要依靠文物考古。

明代龙泉青瓷釉色色泽典雅,主要为天青色与浅蓝色,釉面平滑光润,触摸柔和,手感舒适。

清代龙泉青瓷釉色则偏向墨蓝色或暗绿色,其中青绿色又称“茶点青”,观感明亮。

龙泉青瓷制作技术中值得关注的是坯体配方、窑炉设计和烧造技术。

坯体配方是制作龙泉青瓷的关键。

《唐白瓷论》中就提到,“青瓷之谓青者,所以矾杂多而钱椿少也”。

具体而言,粘土的配方是硬度、延展性和润滑性的平衡问题。

龙泉青瓷粘土中含有大量的铁质杂质,燃烧后产生的高温氧化使其转变成浅蓝色的龙泉青色。

明清时期的制作技术中,龙泉青瓷的烧制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湿制和晾制,窑壁的温度控制也相对稳定,可以使得良好的氧化还原使阳性的铁氧化成亚铁,变成蓝色。

窑炉设计对于龙泉青瓷的制作也至关重要。

明代龙泉窑一般采用“四烧三降一熬”的方式烧制,而清代则更多地采用“二烧一熬”的方式进行烧制。

其中,“烬蕊烤”是清代龙泉青瓷烧制的重要技术。

“烬蕊”指的是窑中烧后产生的灰烬,这种灰烬不仅可以用来当做燃料,而且还能用来着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还包括了匠师的工艺技艺。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出精湛的工艺技艺,才能完成优质的龙泉青瓷。

他们所采用的技艺包括坯净和烧净两方面的技艺,经过多次的打磨和反复的烧制,使得龙泉青瓷具有细密、致密、静谧的质感。

总之,龙泉青瓷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明清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代表,也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精品”。

通过研究龙泉青瓷的制作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

期望未来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中国瓷器文化珍品。

21国史-文物-龙泉窑瓷器

21国史-文物-龙泉窑瓷器

21国史-文物-龙泉窑瓷器龙泉位于浙闽边界,这里群山耸峙,溪水纵横,风光秀丽,四季分明。

早在三国两晋时,龙泉劳动人民就利用当地瓷土丰富、燃料充足、水质纯净的优越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青瓷。

至北宋早期,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龙泉瓷业已初具规模,其产品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

这个时期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釉色以淡青为主,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

至北宋中晚期,由于越窑和瓯窑衰落,龙泉窑一枝独秀,在技术上有了提高。

随着龙泉至温州水上交通的开发,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逐渐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

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

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

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

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因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南宋政权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龙泉窑因而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出来的梅子青、粉青釉等可谓精美绝伦。

当时窑场多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小梅镇大窑村周围就有窑场50多处。

当时,在这一带的琉华山下,有章姓兄弟两人,各主一窑,专门制瓷。

兄所烧之瓷紫口铁足,釉裂成纹,世人称为“哥窑”,并在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中占据一席之地。

弟所烧之瓷则釉色似玉,青翠晶润,称为“弟窑”,又叫龙泉窑,并有“青瓷之花”的美誉。

到了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品种增多,器形增大。

龙泉青瓷外销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制瓷业出口基地。

通过海运,龙泉青瓷大量进入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朝鲜及东非各国,形成一条海上“瓷器之路”。

龙泉窑赏析

龙泉窑赏析

龙泉窑赏析北宋龙泉玉壶春瓶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瓷窑体系,历史悠久,影响广大,因其地处浙江龙泉而得名,是宋代六大名窑之一。

北宋龙泉窑刻花梅瓶龙泉窑创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于明朝末年逐渐衰落,是中国历史上生产瓷器时间最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体系,融合南北方技术之长,其烧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温雅可人,远销于世界各地,名扬海内外。

北宋龙泉窑双系盘口瓶北宋早期龙泉窑执壶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

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

北宋早期龙泉窑淡青釉五管瓶北宋龙泉窑盅宋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龙泉窑在初创阶段经过了二百年左右的徘徊,进展缓慢,直到南宋中期,因宋人对清幽隽永的文人气息的提倡,以及青釉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使它出现了质的飞跃。

要提高龙泉青瓷的水平,关键在于突出一个“青”字。

此时龙泉窑调动一切技术力量解决“青”的呈色问题,经过改革,由原来的厚胎薄釉改为薄胎厚釉。

南宋龙泉青瓷精品都上三四层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烧,最终烧制出粉青、梅子青两种代表性的精品,它们以不同凡响的青色釉而独树一帜。

从工艺学角度来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

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

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其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从而使龙泉青瓷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宋龙泉窑青釉盘口瓶重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

中国传统瓷器集实用与功能于一体,它虽不属于纯艺术,但作为文化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瓷器的外在形式为“器”,而内在为“道”,即意识和精神。

这种“道器并重”的中和思想,发源于中国人历来提倡的“以德感人”的礼教宗旨。

然而,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这种“道器并重”的思想是需要通过瓷器造型、纹饰、色彩完美统一而形成的艺术风韵得以表现出来的。

古瓷研究:龙泉窑的来龙去脉

古瓷研究:龙泉窑的来龙去脉

古瓷研究:龙泉窑的来龙去脉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对于龙泉窑的研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离不开对古文献的查证和研读,尽管有的文献记述的内容并不详细,有的还有误导,但作为学术研究的必修课,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对于文献资料的认识,往往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现象,但绝对不可以忽视其作用。

古人对龙泉窑的专门记载少得可怜,大多涉及龙泉窑的还是文人笔记中的随笔所述,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但不能因为古文献稀少或不可靠而忽视其存在。

由于古文献包含特定时代的特定信息,故在古陶瓷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而不可多得的价值。

所以,在相关考古资料已相当丰富的今天,重视、珍视古文献,重新对这些零碎的记载加以梳理、认识、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龙泉窑的开创年代龙泉窑的开创年代问题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谜团之一。

目前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

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

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

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

“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

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

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青瓷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

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翟翕武在1959年5月于龙泉瓷厂时赞叹“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龙泉青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瓷源流南朝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

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粗糙。

宋代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

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

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

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

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元祐七年(1092)龙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规模疏浚整治。

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泉青瓷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

窑场最多最密、产品质量最优为大窑、金村与查田溪口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卓越代表,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的发展历程、工艺特点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进行简述。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变迁。

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继续流传至明清时期。

其中以南宋时期的青瓷为最为著名,被誉为“青如蓝、薄如纸、声如磬”的龙泉青瓷,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釉薄体轻、开片有肌理,并且釉色多为青绿色,因而得名“青瓷”。

在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中,需经历多道繁复的工序。

其制作包括制胎、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操作。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素三彩”和“粉青瓷”,它们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喜爱。

素三彩始烧于南宋初年,是继青瓷之后龙泉窑的又一杰出代表。

粉青瓷是南宋的另一种重要青瓷,因采用矾和红铜粉掺合而成的绿釉而得名。

这些青瓷不仅在工艺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装饰上也颇具匠心,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龙泉青瓷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元代在瓷器制作上的发展为龙泉青瓷增添了新的元素,但因为元代的政治动荡,龙泉窑的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在明代,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逐渐式微,制作工艺也相对落后。

后人们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的青瓷工艺,使得龙泉青瓷在明代中后期有了一定的复兴。

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是青瓷发展的关键所在。

明代以后,随着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青瓷在装饰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清代时期,青花瓷的兴起使得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量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而在当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异常活跃,不断涌现出许多创意独特的青瓷作品,推动着青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充满着辉煌与传奇。

历代龙泉窑的胎釉和工艺不同,看图对比就知道!

历代龙泉窑的胎釉和工艺不同,看图对比就知道!

历代龙泉窑的胎釉和工艺不同,看图对比就知道!点上方绿色标志即可收听华夏第一收藏主播朗读音频本期内容:1816字阅读时间:7分11秒龙泉窑地处浙江省的中南部地区,从五代开始烧造至民国,延续到现在。

历代的胎釉和制造工艺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从五代开始阐述,以供各位参考:五代龙泉基本属于越窑系列,质量稍差,窑址主要在金村窑,经挖掘发现有许多五代龙泉,釉薄色偏灰,精者较精比如执壶就烧造得比较漂亮。

到了北宋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跟越窑明显区分开来。

五代龙泉窑覆莲瓣纹管瓶北宋的龙泉窑釉薄,属于石灰釉,底不上釉,胎稍粗,胎厚,喜刻划,刻花叶图案,叶子象用梳子梳过一样的并排直或弯曲的曲线,这个是它的一个特点。

器型多样,五管瓶基本生产于北宋,丽水青元窑多出。

北宋龙泉窑五叶鸡纽盖罐北宋龙泉窑刻划花盘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釉色灰黄多见,玻璃质感强,釉面有改变开始有石灰碱的感觉,釉稍厚胎开始变精细,竹口小梅村交界的上阳出土了很多这个时期的精品。

龙泉青瓷的成就,与制瓷匠师掌握先进的烧造工艺是分不开的。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粉盒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烧成时不易流釉。

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为著名。

由于南宋龙泉窑青瓷釉层厚而失透,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堆塑和浮雕为装饰手段则应运而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龙凤、双鱼、莲瓣、人物纹等具有立体感的纹样,进一步加强了装饰艺术的美感。

南宋开始喜欢素面不喜刻花,以器形和釉色取胜,有开片和不开片。

南宋后期到元初有了大发展,为了追求更加有玉质感,可以上三到五遍釉,因往釉里添加草木灰,使得施厚釉而不往下流淌。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宋代龙泉窑—韩国新安沉船海捞宋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北京故宫藏这时期生产的龙泉出现了高峰,产量大质量精,胎变白净,有灰白,黄白和白胎,釉色有梅子青粉青黄釉等,颜色差异主要是炉温造成,温度低偏黄,温度高偏绿,粉青色不开片为最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大观一艺术理论一074
龙泉窑瓷业历史浅析
文一浙江龙泉德艺瓷坊一叶维德
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一张磊
[内容摘要]龙泉窑是我国陶瓷电上的g窑.奉之以历代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为依据.对龙泉窑的起源、发展、鼎盛、延续、衰落、复兴等历史阶段.作一个简洁日目了
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龙泉窑历史进陧

一、龙泉窑概述龙泉窑是我国历史名窑,因其产地位于龙泉而得名。龙泉位于浙西南山区,素有江浙之巅之称,古时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销规模最大的青瓷名窑。早在东汉时期,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以绍兴、上虞一带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早期的越窑青瓷体系;五代及北宋初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次形成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除越窑外,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龙泉窑早期受三窑影响,烧制与三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至迟在五代至北宋初期已经步人其快速发展阶段;北宋末期至南宋时期,龙泉逐渐步人鼎盛阶段,生产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粉青、梅子青龙泉青瓷,其盛况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在龙泉窑的鼎盛时期,除龙泉县(今龙泉市)境内有众多瓷窑外,旁及周围各地,形成了一个新的青瓷窑系,甚至在江西、福建等地也有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明中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龙泉窑逐渐衰落,至清代已几近绝烧。二.龙泉窑的发展至迟在晚唐五代北宋时期,龙泉窑逐步发展起来,窑场规模和制瓷技艺已经得到世人的关注。据文献记载,此时期龙泉窑已经从南方青瓷系统众多窑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重要瓷窑之一;北宋宣和年间,龙泉窑则已经接受朝廷制样须索生产工巧益加的产品1,并作为江南唯一名窑,与定窑、汝窑、耀州窑等相提并论,足以说明龙泉窑在北宋时期的地位2。随着龙泉窑瓷业的发展,其产品逐渐突破就近销售的简单模式。北宋晚期对龙泉的龙泉溪、秦溪、缙云的好溪等瓯江上游浅滩进行开凿疏通后,船只昼夜航行安全畅通,昔日险滩皆为安流。。从此以后,龙泉窑青瓷可以通过船筏顺流而下至瓯江主流,经丽水、温州等地转销各地。同时也吸引更多从事青瓷生产的能工巧匠来龙泉置窑烧瓷。从此开始龙泉窑业沿瓯江由南向东扩展。至南宋时期,尼泉窑步人兴盛阶段。据考古调查发掘,迄令发现唐代龙泉窑1处.五代20处,北宋22【处。北宋时期,龙泉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要,li产日用器撕1吐、碗、壶等,li!.有少量盆,钵、罐等,造,刈li整,底郑修褴f滑,乖山色青透.流行刻画仡’j篦纹,以及波浪.z;纹、焦II卜【刊化祠1婴戏纹等。三、龙泉窑的鼎盛南宋时期,龙泉窑逐渐进入鼎盛阶段。据文献记载,南宋初期龙泉窑已经烧制出粉青如玉的精品青瓷器,远胜越窑之艾色,动摇了越窑的地位,改变了南方青瓷系统的面貌,。南宋官窑建立之后,除龙泉窑之外其余各窑都不能与南宋官窑相比,而越窑则已经成为历史,再也没有了。j据考古调查发掘,迄今发现南宋龙泉窑窑址225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道太,松溪、安福、安仁口、大棋、黄金坑、武溪等地;除龙泉境内之外,云和梓枋、水难坑,庆元上蛘,遂昌湖山镇,缙云大溪滩.碗窑山,甚至泰顺,文成、永嘉等县市都相继建立了瓷窑,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时期龙泉窑的辉煌得益于其胎釉配方及烧成制度等方面技术的改进。其中,坯料改用“瓷石+紫金土”二元配方,紫金土氧化铝含量较高,胎内铝含量的增加,能提高胎体耐高温强度,可以做成更为精致的薄胎瓷器,可以与金银器媲美。同时胎内氧化铁的含量也随之提高,因此胎体颜色也跟着产生变化;紫金土比重的大者即为黑胎青瓷,反之则为白胎青瓷。南宋以后龙泉窑发明了石灰碱釉,使得釉层能够加厚.获得了颜色较深、光泽莹润的青釉,大大提高了龙泉青瓷的玉质感。南宋龙泉窑青瓷,式样品种十分丰富,日常生活器物有碗、盘、盏托、执壶、扁壶、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娱用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鸟食罐、象棋等,陈设祭器有花瓶、烛台、香炉、佛像、八仙等。而且每一种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制作精细,器型优美.复古成风,往往将器物做成古代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如琮式瓶、鼎式炉等,器型端庄雅致,集欣赏与实用价值于一体。四、龙泉窑的延续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胎釉配方和窑炉烧制技术继续得到改进,为大规模的青瓷烧造生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作为元朝统治阶级的蒙古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其野蛮统治也影响龙泉青瓷质量。元代龙泉窑青瓷整体质量下降,其制作工艺大不如前。瓷胎逐渐变J季,釉层变薄,玉质感欠佳。为了提高装f烧量,碗、融类器物往往在一个匣钵内叠装二三件以I:,1):i1此内底厄釉戎一圈无釉。元代龙泉窑由于销售范围扩‘火币IJ消费群体变多,产品种类及样式不断增多,1‘分卜储。,÷代尼泉窑青瓷流行刻花、划记、印化装饰,常虻纹样钉掌时卜莲抱、荷11r、菊花等。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依然是我国主
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同时,龙泉窑是明代宫廷用瓷
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与景德镇一样设置过官窑4,
或曾多次派内官到龙泉监制龙泉青瓷,而龙泉大窑
至今还有一处平地叫官厂的。明代早期产品器类式
样与元代相比相差无几,刻、划、印、镂等纹饰仍
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
减少,质量下降,龙泉窑瓷业进入衰落阶段。国
五、龙泉窑的衰落
至清代龙泉窑仅剩下大窑、孙坑等几处瓷窑,
时断时续烧制少量青瓷,胎骨坚硬呈灰或灰白色,
釉层薄透呈青灰或青黄。晚清至民国时期,在溪头
一带一直有人默默守护着千年龙泉窑的火种,龙泉
窑在其最艰难衰落的时期并没有完全熄灭,可谓是
难能可贵。其中,李氏“生和”瓷业是龙泉窑薪火
传承者中的代表和典范。新中国成立以后,李氏“生
和”瓷业第三代传人李怀德为龙泉窑复兴作出重要
贡献,就是最好的明证。龙泉窑仅有清代窑址5处,
民国时期窑址2处。
六、龙泉窑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窑的恢复工作时刻牵动着
大家的心弦。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
国轻工厅长会议上亲自提出要先恢复龙泉窑的指
示。1959年,在浙江省委和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下,
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物考古部门一起组成
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联合龙泉制瓷
老艺人们在对龙泉产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
科学测试和复制试验的工作基础上,使断烧多年的
龙泉青瓷于上蛘龙泉瓷厂成功恢复。2006年,龙泉
青瓷入选“国家非遗”;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
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目前唯
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以其
亘古不衰的生命力.延续人类文明。
本文指导教师:浙江丽水学院副教授吴新伟
注释:
①《南宋)庄绰著萧鲁阳校鸡肋编中华书局1
983

②⑤(南宋)叶寅坦斋笔衡南柯辊耕录中华书同I
959

@(清)龙泉县志卷斗二l叉芝1己进第七页}乾障二十七年
刊本・
固l南宋)赵彦卫云麓漫莨【?【p华书局1
996

、@弋明会典・卷二百=f11四明宪。末实帚一卷
。川明)浙_蝇苦・卷八地理告、t处¨、l泰靖凹十年_|il_奉I清、
龙帛旦.i∥耨三物产韩隆二十卜年刊本

万方数据
龙泉窑瓷业历史浅析
作者:叶维德, 张磊
作者单位:叶维德(浙江龙泉德艺瓷坊), 张磊(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刊名:
美术大观

英文刊名:Art Panorama
年,卷(期):2013(1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sdg20131103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