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
“哥窑”宋,元,明,清各时期特征

“哥窑”宋,元,明,清各时期特征元哥窑倭角方洗哥窑圆笔洗各时期仿哥窑特征:1、黑胎宋哥窑: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紫口铁足,有的只有铁足或紫口,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米黄多种,釉质温润有酥油般的效果。
2、非黑胎宋哥窑:其胎为深灰、浅灰、土黄等色,其它特点基本和黑胎宋哥窑相同。
3、宋龙泉哥窑:宋代器型,其胎黑、灰白等,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现象、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宋哥窑黄釉洗4、元哥窑:1996到2001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
其胎体较宋代疏松、胎色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有青灰、粉青、天青,釉面不太均匀干净。
元代哥窑器型一般粗厚笨拙,带有元代瓷器的明显特征,开细小纹片,开片缺乏宋代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南宋/元哥窑水丞5、明代仿哥窑制品,其胎大都为白、灰白、灰黄胎质,没有自然的紫口铁足现象。
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
气泡特征也不具备宋代聚珠攒沫的特点。
元/明哥窑葵形洗6、清代哥窑。
以雍正、乾隆为好,大多数胎质较厚。
雍正官窑仿哥窑器物,由于胎体含铁较高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现象。
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等色。
清代仿宋器,主要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修足为规整的泥鳅背,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清哥窑笔洗6、民国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
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
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掺有紫金土,胎色较深,烧成后底部露胎处接近铁色,是为“铁足”。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有人说高仿龙泉青瓷是大药,所以认定高仿者是古玩世界的大敌,更是万恶之源,这话表面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真的是如此吗?龙泉窑自五代就有零星烧制,宋至清有近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流芳百世,深受海内外青瓷爱好者的青睐。
龙泉青瓷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其供需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龙泉青瓷的高仿瓷器,也称赝品,历史上后朝仿前朝,元代仿宋代,明代仿宋代,使之国外的拍卖市场几经尴尬,民国34年,龙泉人陈佐汉仿制的南宋龙泉器几乎乱真。
解放以后,龙泉市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做旧作为一种复古工艺又得到传承发扬。
今年35岁的高方龙大抵算得上当代龙泉数一数二的作旧复古工艺专家,由于他的聪明勤劳,在他的家里的有52寸等离子大彩电、空调、汽车等一般城市人也羡慕的东西,而三楼50平方米的工作室更是叫人刮目相看,他介绍道:我们打小就和龙泉瓷打交道,家里的泥墙上至今还留宋元明青瓷残片,对青瓷的亲近与生俱来。
为了发展龙泉青瓷推进现代工艺品生产技术,近几年他跑遍杭州、上海、、福建、北京、四川等地的古玩收藏市场,花费30多万元收购了数以吨计的各代龙泉标本,“这些都是典型精品残件,这件南宋龙泉官窑把杯,很稀有的……”高指那陈列厨上一批标本介绍道。
我们细细寻觅,发现这间散发着中国历代青瓷光芒的工作室内,有十分罕见的圆形倒流壶,有“夺得千峰翠色来”釉色的梅子青玉壶春瓶,有源自瓯江栩栩如生的天青釉百圾纹四鱼盆,明代方型刻画莲花和鹿纹的花盆等标本,少见的品种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了龙泉青瓷的高贵品质与美丽,他说龙泉也是仿青铜器、各代的金银器形制的,只要当时社会上有的龙泉大家庭里也有。
这话不假,我们经常在拍卖会上见到稀奇古怪的精品龙泉,在这里会面了,不过要说青瓷工作室不如定龙泉青瓷标本博物馆更贴切,高的诚实坦言加上满屋子的标本令我们对他的高仿事业刮目相看,原先对他的人品的种种猜疑顷刻烟消云散,反而肃然起敬。
龙泉瓷真仿鉴定

龙泉瓷真仿鉴定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的瓯江上游——大溪两岸。
发现窑址200余处。
在其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以及江西的吉洲、福建的泉州等地亦烧造龙泉窑系青瓷。
龙泉县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白岸、小白岸、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道泰、山头、松溪、安福、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碗圈山、黄金坑、项户、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武溪等地。
1979年开始对龙泉窑址进行了发掘,对鉴别龙泉窑系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龙泉窑烧造的历史: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受越窑、瓯窑、婺窑的影响。
南宋时为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在这以后福建建窑继续烧造龙泉釉青瓷。
江西景德镇在清代仍仿烧龙泉青瓷。
龙泉窑青瓷的特点:一、胎质(1)北宋时期的龙泉瓷,由于火候低,胎质疏松,有时呈黄、红、白等色。
(2)南宋时期龙泉瓷胎色有白胎和黑胎二种,而以白胎为主,白胎是龙泉瓷的特点。
(3)龙泉瓷亦有呈“紫口铁足”和“朱砂底”者,这是由于胎内含有铁质以及烧造时受二次氧化所致。
(4)龙泉窑瓷的胎体厚重,细密洁白,主要矿物的组成为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
由于瓷土掺和了“紫金土”,降低了胎的白度,因此胎呈白中带灰,或灰黑色。
二、釉色(1)从光度看有亮釉和呆釉二种。
亮釉:釉色玻光程度较好,釉汁透明,釉厚,有的厚至3毫米,如罩一层玻璃釉,釉泡大而密。
呆釉:无玻璃光色,釉亦厚釉泡小,似粉末状浮于釉中。
(2)北宋时期的龙泉瓷以黄釉为主。
(3)龙泉瓷青釉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所形成。
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温下易流釉,所以器物上的釉较薄,釉面光泽透明。
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粘性较好,不易流釉,因此,器物上的釉较厚。
(4)南宋时期,龙泉瓷窑烧成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为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
它的制作方法是:以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因此,粉青釉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如青玉。
梅子青釉:亦为石灰碱釉。
陶瓷鉴赏期末答案

陶瓷鉴赏期末答案一、名词解释(30分),共6题,每题5分。
1、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
瓷: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
陶瓷: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
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2、唐三彩瓷: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以钴矿作为颜料绘于生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蓝色彩饰的釉下彩瓷器。
釉里红瓷:釉里红瓷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重要发明之一。
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
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4、五彩: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绘方法的一种。
它不一定五彩皆备,但画面中红、绿、黄三色是必不可少的。
始于明代宣德年间的五彩,以嘉靖、万历时的产品为代表。
由于当时尚无釉上蓝彩,在需用蓝色时,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称其为“青花五彩”。
斗彩:斗彩也称豆彩,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烤,取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斗艳争奇的艺术效果,即成斗彩。
珐琅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将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是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是非常名贵的釉上彩。
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
粉彩: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一种线条纤秀、画面工整、色彩柔和、绚丽粉润、形象逼真的传统陶瓷釉上彩装饰。
素三彩: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
青瓷

1青瓷的记忆——龙泉窑的发展历史1·1 早期龙泉青瓷南朝时期,处州地区就已经开始生产龙泉青瓷,产品以碗、钵为主。
唐中期后,产品种类增加。
五代时金村窑生产的一种淡青釉瓷器,胎质细腻、造型端巧、刻花纤细,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1·2 北宋龙泉窑北宋是龙泉窑的发展时期,瓷业已初具规模。
产品造型规整,胎色较灰,胎壁厚薄均匀。
釉色青中泛黄,釉层透明,釉面光洁。
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刻划线条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匠心。
1·3南宋龙泉窑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龙泉窑在胎釉配方、施釉、造型、烧造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改进,成功烧制出滋润如玉的粉青釉与梅子青釉,使青瓷釉色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烧制的黑胎厚釉开片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胎薄釉厚、釉色类玉、造型优雅、制作精细,无与伦比。
1·4哥窑与弟窑龙泉青瓷分黑胎开片和白胎青釉两类,即传统所说的哥窑与弟窑。
黑胎产品主要特征是紫口铁足,胎薄釉厚,釉面布满纹片,即《龙泉县志》记载的哥窑产品。
1·5 元代龙泉窑元代生产规模继续扩大。
此时产品器型增大产品装饰,博采众长,丰富多样,使龙泉窑装饰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我国青瓷装饰艺术推向颠峰。
1·6 明代龙泉窑明中期以前龙泉窑规模不减,声誉依然,仍承烧宫廷用瓷。
明晚期,产品釉层浅薄,制作粗糙,质量下降,龙泉窑逐渐衰落。
1·7 清代龙泉窑清代龙泉窑产品胎体厚重、造型笨拙,釉色青中泛黄,以烧炉、瓶、盘为主,有的器物内外底不施釉,除供器和少数花瓶制作工整外,大多胎骨疏松、品质粗劣、纹饰呆板,龙泉窑趋于衰落。
1·8民国时期的仿古青瓷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来龙泉淘宝;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古瓷,同时也生产新品种。
2土与火的交响——龙泉窑制瓷工序及特色2·1取土2·2粉碎2·3淘洗2·4练泥2·5成型2·6装饰2·7素烧2·8 施釉2·9烧制3瓷海明珠——龙泉窑风韵龙泉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对釉色类玉效果的追求,符合中国人崇玉文化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观,所以特别受朝廷的偏爱和文人雅士的钟情。
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

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
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
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
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
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
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
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中国青瓷之都——龙泉

中国青瓷之都——龙泉摘要:浙江龙泉青瓷在瓷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瓷中至尊,被推崇为青瓷皇冠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古往今来,人们用“雨过天晴”“西湖碧波”“重降河水”“千蜂翠色”等美好词句形容龙泉青瓷润泽透剔的釉色。
关键字:龙泉,青瓷正文:除了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中国还有六个瓷都,其中之一就是龙泉。
瓷器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瓷文化以其博大精深闻名于世,从陶到瓷,是以青瓷烧成为起点的,其胎质、型制、釉色、装饰所蕴涵华夏文化的广博内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代龙泉青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浙江龙泉青瓷在瓷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瓷中至尊,被推崇为青瓷皇冠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古往今来,人们用“雨过天晴”“西湖碧波”“重降河水”“千蜂翠色”等美好词句形容龙泉青瓷润泽透剔的釉色。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
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一、历史发展轨迹据文献记载,浙江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北宋,在南宋时达到了鼎盛。
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它以瓷质细腻,色泽青翠晶莹,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秀丽著称于世,素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五代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
各朝代仿哥窑器特点浅谈!

各朝代仿哥窑器特点浅谈!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根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根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大都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搜集品,根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元代瓷器遍及对比粗糙,瓷胎通常厚重而疏松。
仿哥窑成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便小件器物也缺少弯曲能力。
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行,并且富含必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洁净。
开裂细微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彩也不明晰,缺少宋哥那种开片天然明快、有条有理的作用。
器物的器型较少,首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山君洞的遗存发掘发现,山君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期间、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期间。
其间南宋期间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首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相貌很类似的商品,标明元代时山君洞窑址持续出产仿官窑的器物。
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类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标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相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微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
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
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
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
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
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
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
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
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
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
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
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
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
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
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
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
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
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
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
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
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
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
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
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
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
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
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
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
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
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
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
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
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
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
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
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
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
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
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
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
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
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
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
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
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
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
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
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
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仿烧与辨伪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
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
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
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
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
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